傷寒例

關燈
嚴寒,自然界各種生物深深地潛藏、伏匿,懂得養生的人能順應自然之性而防護固密,所以不能被寒邪所傷。

    如果不慎感受了寒邪,這就叫傷寒。

    四時之氣皆能傷人而緻病,但傷寒這種邪氣,是最為凜冽、肅殺的邪氣,所以為害最烈。

     感邪後立即發病的,名叫傷寒。

    感邪後不立即發病,寒毒邪氣藏于肌膚之内,到了春季發病的,就成為溫病;到夏季發病的,就成為暑病。

    所謂暑病,是熱甚而重于溫病的病症。

    所以辛苦勞累的人,春夏季之所以多患溫熱病,并不是感受了時行之氣,而是由于冬季觸犯了寒邪,寒邪伏藏所緻。

     所謂時行之氣,是指時令的反常氣候,如春季天氣應該溫暖卻反而很冷,夏季天氣應該炎熱卻反而很涼爽,秋季天氣應該涼爽卻反而酷熱,冬季天氣應該寒冷卻反而溫暖異常。

    人們如果感受了時行邪氣,不論男女老幼,就會患相似的病症,這就是時行病。

     如果要想知道四時正常氣候緻病及四時不正常的疫疬之氣緻病的規律,可以按曆法來推算。

    一般來說,農曆九月霜降節以後,氣候應當逐漸變冷。

    漸至冬季嚴寒,一直到正月雨水節前後,寒冷才漸漸解除。

    之所以叫“雨水節”,是因為冰雪融化而變為雨水的緣故。

    到了二月驚蟄節前後,氣候漸漸溫暖,漸至夏季炎熱,到了秋季氣候又變涼爽。

    從霜降節以後到春分節以前,凡是觸犯霜雪霧露,感受寒邪後,立即就病的,叫做傷寒。

    九月十月間寒氣還較輕,緻病也較輕微;十一月十二月間嚴寒凜冽,緻病就重;正月二月間寒冷漸漸消退,緻病也較輕。

    這些都是冬季調攝不當,恰好感受寒邪,立即就病的病症。

    如果冬季有反常的溫暖,觸犯而緻病的,就叫冬溫。

    冬溫毒邪與傷寒根本不同。

    冬溫的發病有先有後,或交相重疊,病情有輕有重,其治法也就不同,它的症候表現如後章所述。

     在立春節以後。

    如果沒有突然出現嚴寒天氣而又沒有結冰下雪,卻發生了高熱的疾病,這是春天的陽氣升發,引動了冬季伏藏的寒邪,變成了溫病。

     從春分節以後到秋分以前,氣候突然變冷,因而緻病的,都是時行寒疫。

    三月四月間,有時天氣驟然寒冷,此時人體陽氣還較弱,若被寒邪所傷,患熱病尚較輕。

    五月六月人體陽氣已經旺盛,一旦感受了寒邪,産生的熱病就重。

    七月八月人體的陽氣已經減弱,此時感受寒邪,産生的熱病也輕。

    這種疾病與溫病、暑病相似,但治療卻有區别。

     在一年四季中,每十五天為一節氣,每一季度有六個節氣,一年共有二十四個節氣。

    一般說來,氣候應與節氣相應。

    但是氣候的變化異常複雜,有時節氣已到,而此時的氣候卻沒有到;有時節氣未到,而此時的氣候卻提前到來;有時氣候雖應時而至,但表現太過,這些都能成為緻病的邪氣。

    然而,天地之間,陰陽之氣相互鼓動推進,各自禀受一氣。

    所以氣候會由春天的溫暖,變為夏天的炎熱;由秋天的涼爽,變為冬季的嚴寒。

    冬至以後,陰氣最盛,陰極則陽生,所以陽氣開始上升,陰氣開始下降。

    夏至以後,陽氣最盛,陽極則陰生,所以陽氣開始下降,陰氣開始上升。

    這樣,到了冬至夏至,是陰陽二氣相合之時;春分秋分,是陰陽二氣相離之期。

    當陰陽轉換之時,人如果不能适應就會生病。

    所以,懂養生的人在春夏季養陽、秋冬季養陰,以與自然界的變化相适應。

    不懂養生的人,就不能順應自然界的變化,觸冒四時邪氣,就會患急性熱病。

    若要知道這些毒烈的邪氣侵害哪一經,産生什麼病,就必須詳細診察,才能得出正确結論。

    所以,春季感受風邪,夏天就發生洩瀉;夏天感受暑邪,秋冬就會發瘧疾;秋天感受濕邪,冬天就會發咳嗽;冬天受寒,春天就會産生溫病。

    這是正常的規律,醫者務須深究明白。

     傷寒這種病,是逐漸由淺向深發展的,所以應當根據病情的發展來施治處方,現今社會上的人患傷寒病,初起時不及時治療,或者治療不對證,或者拖延日久,直到病情危重了才去就醫,醫生又不按規律和次序施治,當然就沒有效果。

    如果醫生能夠根據病情變化,随證處方施治,就沒有不收到效果的。

    現在我搜集整理張仲景原着,記錄其症候和診察疾病的方法,以及有良效的方劑,以備社會急需。

     此外,地域有溫涼高低不同,物體屬性有剛有柔的差異,人們的飲食起居也不相同,病症與治法也應有别。

    所以黃帝提出四方居民治法不同的問題,岐伯則列舉了砭石、毒藥、微針、灸火芮等四種不同的治療方法及其作用,以教誨後代有知識的人,啟發不知道變通的人,診病的醫生,必須一一明察。

     大凡感受寒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