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例
關燈
小
中
大
,則會形成發熱的疾病。
發熱雖然很甚,也不會導緻死亡。
但是如果是相表裡的兩經同時感受寒邪而發病,就容易死亡。
尺部寸部脈象均浮的,是太陽受邪患病,多在一二天發病。
因為太陽經脈上連風府,行于頭項、腰脊部位,所以有頭項疼痛、腰脊拘緊不柔和等症狀。
消泺:消,散也。
泺,熱灼津液之謂,又有邪氣留滞難除之意。
針此穴可解除上述疾患,故名之。
有疏經活絡,清三焦熱之功。
尺部寸部脈象都長的,是陽明受邪患病,大多在二三天發病。
因為陽明經脈起于鼻旁,行于目下,所以有身體發熱、目痛、鼻幹燥、不能安卧等症狀。
尺部寸部脈象都弦的,是少陽受邪患病,大多在三四天發病。
因為少陽經脈循行胸脅、出入耳中,所以有胸脅疼痛而又耳聾的症狀。
太陽、陽明、少陽這三經患病,為病在經脈,邪氣尚未傳入腑,可以用發汗法治愈。
尺部寸部脈象都沉細的,是太陰受邪生病,大多在四五天發病。
因為太陰經脈絡于胃,循行咽部,所以有腹部脹滿,咽喉幹燥的症狀。
尺部寸部脈象都沉的,是少陰受邪生病,大多在五六天發病。
因為少陰經脈穿過腎、絡于胸膈,連系舌根,所以少陰病見舌燥、口渴。
尺部寸部脈象都微緩的,是厥陰受邪生病,大多在六七天發病。
因為厥陰的經脈環繞陰器,入屬于肝,所以有煩悶、陰囊縮入的症狀。
太陰、少陰、厥陰這三經患病,邪氣已經傳入胃腑,可用洩下法治愈。
至于說到兩感病,是指互為表裡的陰陽兩經同時感受寒邪而發病。
例如,第一天太陽受邪,就與少陰同時發病,出現頭痛、口幹、心煩、腹部脹滿而渴等病;第二天陽明受邪,就與太陰同時發病,出現腹部脹滿、身體發熱、不想進食,谵語等症;第三天少陽受邪,就與厥陰同時發病,出現耳聾、陰囊縮入、四肢冰冷、湯水喝不進、不省人事等症,大約六天就會死亡。
如果三陰三陽、五髒六腑都受邪患病,導緻營衛之氣不流行,髒腑不通,則必死無疑。
如果病人不是兩感病,又沒有發生傳經,并且未再感受新的緻病邪氣的,到第七天,太陽病就會衰退,頭痛就會好轉;第八天,陽明病衰退,發熱就會稍退;第九天,少陽病衰退,耳聾漸漸恢複,就能聽得見聲音;第十天,太陰病衰退,腹部脹滿減輕,恢複到正常,并想吃東西;十一天少陰病衰退,口渴就會停止,舌幹消失,并且打噴嚏;十二天厥陰病衰退,縮入的陰囊就會松弛複原,少腹拘急緩解,邪氣均去,病人精神爽慧。
如果經過了十三天病情仍繼續發展,寸關尺三部脈均沉伏不顯的,則預後險惡。
如果又感受其它邪氣,變成其它疾病的,應當依據後述壞病症進行施治。
如果尺寸脈都緊而有力,又感受寒邪的,就會轉變成溫瘧。
如果寸脈浮滑、尺脈濡弱,感受風邪的,就會轉變成風溫。
如果寸脈洪數、尺脈實大,再感受溫熱,就會轉變成溫毒。
溫毒是最嚴重的一種病。
如果寸脈濡弱、尺脈弦緊的,又感受溫邪,就會轉變成溫疫。
這些都是冬季感受寒邪,而變成溫病的疾病。
總之,必須詳加診察所變之證,因證立法處方,随證施治。
大凡人們有了疾病,往往不及時就醫,卻隐瞞忍耐,希望能夠僥幸痊愈,結果成了頑固難治的疾病。
小孩及婦女,尤其如此。
因此,一旦感受時令不正之氣而身體不适,就應該及早告訴醫生,及時找出病因,趁邪尚在肌表、病勢尚輕淺時,及時進行治療,多能治愈。
如果患病的人隐瞞忍耐,多天後才找醫生,邪氣已經深入髒腑,就難于治療了。
這是那些有患病人的人家,應當注意的要點。
凡是制作湯藥,要不拘時間,不避早晚,發覺病後,不論早晨晚上,馬上就煎湯服藥治療,那麼疾病就容易痊愈。
如果稍有遲誤,疾病就會傳變,雖然想根治,也無能為力了。
此外,服藥不遵法度,随意違反醫囑,還不如不治療。
大凡傷寒病,多為感受風寒所緻。
風寒開始侵襲肌表,漸至由表入裡,病邪入裡就不容易解除了。
因此,凡風寒在表,應及時治療,施用發汗解表,并注意服藥後适當複蓋衣被,使周身溫暖而得汗,病邪就會消散。
如果不遵循表裡先後的證治規律,一起病就行攻下,就會引起變證。
因此,如果表證尚未解除,還應當先解表,表解後,才能使用攻下的方法。
如果表證已解而裡證未除,一般可用下法。
但若裡實未成,未見大滿大實之證,則不可攻下,若過早攻下,則病不能解除,如果表證已解,而裡實已甚,腸中燥屎已成,而見大滿大實之證,就應攻下燥屎,燥屎得去,則病可愈。
如果不能攻下,而妄行攻下,緻正氣損傷,邪熱内入,而
發熱雖然很甚,也不會導緻死亡。
但是如果是相表裡的兩經同時感受寒邪而發病,就容易死亡。
尺部寸部脈象均浮的,是太陽受邪患病,多在一二天發病。
因為太陽經脈上連風府,行于頭項、腰脊部位,所以有頭項疼痛、腰脊拘緊不柔和等症狀。
消泺:消,散也。
泺,熱灼津液之謂,又有邪氣留滞難除之意。
針此穴可解除上述疾患,故名之。
有疏經活絡,清三焦熱之功。
尺部寸部脈象都長的,是陽明受邪患病,大多在二三天發病。
因為陽明經脈起于鼻旁,行于目下,所以有身體發熱、目痛、鼻幹燥、不能安卧等症狀。
尺部寸部脈象都弦的,是少陽受邪患病,大多在三四天發病。
因為少陽經脈循行胸脅、出入耳中,所以有胸脅疼痛而又耳聾的症狀。
太陽、陽明、少陽這三經患病,為病在經脈,邪氣尚未傳入腑,可以用發汗法治愈。
尺部寸部脈象都沉細的,是太陰受邪生病,大多在四五天發病。
因為太陰經脈絡于胃,循行咽部,所以有腹部脹滿,咽喉幹燥的症狀。
尺部寸部脈象都沉的,是少陰受邪生病,大多在五六天發病。
因為少陰經脈穿過腎、絡于胸膈,連系舌根,所以少陰病見舌燥、口渴。
尺部寸部脈象都微緩的,是厥陰受邪生病,大多在六七天發病。
因為厥陰的經脈環繞陰器,入屬于肝,所以有煩悶、陰囊縮入的症狀。
太陰、少陰、厥陰這三經患病,邪氣已經傳入胃腑,可用洩下法治愈。
至于說到兩感病,是指互為表裡的陰陽兩經同時感受寒邪而發病。
例如,第一天太陽受邪,就與少陰同時發病,出現頭痛、口幹、心煩、腹部脹滿而渴等病;第二天陽明受邪,就與太陰同時發病,出現腹部脹滿、身體發熱、不想進食,谵語等症;第三天少陽受邪,就與厥陰同時發病,出現耳聾、陰囊縮入、四肢冰冷、湯水喝不進、不省人事等症,大約六天就會死亡。
如果三陰三陽、五髒六腑都受邪患病,導緻營衛之氣不流行,髒腑不通,則必死無疑。
如果病人不是兩感病,又沒有發生傳經,并且未再感受新的緻病邪氣的,到第七天,太陽病就會衰退,頭痛就會好轉;第八天,陽明病衰退,發熱就會稍退;第九天,少陽病衰退,耳聾漸漸恢複,就能聽得見聲音;第十天,太陰病衰退,腹部脹滿減輕,恢複到正常,并想吃東西;十一天少陰病衰退,口渴就會停止,舌幹消失,并且打噴嚏;十二天厥陰病衰退,縮入的陰囊就會松弛複原,少腹拘急緩解,邪氣均去,病人精神爽慧。
如果經過了十三天病情仍繼續發展,寸關尺三部脈均沉伏不顯的,則預後險惡。
如果又感受其它邪氣,變成其它疾病的,應當依據後述壞病症進行施治。
如果尺寸脈都緊而有力,又感受寒邪的,就會轉變成溫瘧。
如果寸脈浮滑、尺脈濡弱,感受風邪的,就會轉變成風溫。
如果寸脈洪數、尺脈實大,再感受溫熱,就會轉變成溫毒。
溫毒是最嚴重的一種病。
如果寸脈濡弱、尺脈弦緊的,又感受溫邪,就會轉變成溫疫。
這些都是冬季感受寒邪,而變成溫病的疾病。
總之,必須詳加診察所變之證,因證立法處方,随證施治。
大凡人們有了疾病,往往不及時就醫,卻隐瞞忍耐,希望能夠僥幸痊愈,結果成了頑固難治的疾病。
小孩及婦女,尤其如此。
因此,一旦感受時令不正之氣而身體不适,就應該及早告訴醫生,及時找出病因,趁邪尚在肌表、病勢尚輕淺時,及時進行治療,多能治愈。
如果患病的人隐瞞忍耐,多天後才找醫生,邪氣已經深入髒腑,就難于治療了。
這是那些有患病人的人家,應當注意的要點。
凡是制作湯藥,要不拘時間,不避早晚,發覺病後,不論早晨晚上,馬上就煎湯服藥治療,那麼疾病就容易痊愈。
如果稍有遲誤,疾病就會傳變,雖然想根治,也無能為力了。
此外,服藥不遵法度,随意違反醫囑,還不如不治療。
大凡傷寒病,多為感受風寒所緻。
風寒開始侵襲肌表,漸至由表入裡,病邪入裡就不容易解除了。
因此,凡風寒在表,應及時治療,施用發汗解表,并注意服藥後适當複蓋衣被,使周身溫暖而得汗,病邪就會消散。
如果不遵循表裡先後的證治規律,一起病就行攻下,就會引起變證。
因此,如果表證尚未解除,還應當先解表,表解後,才能使用攻下的方法。
如果表證已解而裡證未除,一般可用下法。
但若裡實未成,未見大滿大實之證,則不可攻下,若過早攻下,則病不能解除,如果表證已解,而裡實已甚,腸中燥屎已成,而見大滿大實之證,就應攻下燥屎,燥屎得去,則病可愈。
如果不能攻下,而妄行攻下,緻正氣損傷,邪熱内入,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