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例

關燈
陰陽大論雲: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冷冽,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

     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于寒。

    觸冒之者,乃名傷寒耳。

     其傷于四時之氣,皆能為病。

     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

     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

    暑病者,熱極重于溫也。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病,皆由冬時觸寒所緻,非時行之氣也。

    凡時行者,春時應暖,而複大寒;夏時應大熱,而反大涼;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

    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

     夫欲候知四時正氣為病,及時行疫氣之法,皆當按鬥曆占之。

     九月霜降節後,宜漸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節後,宜解也。

    所以謂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為雨水故也。

    至驚蟄二月節後,氣漸和暖,向夏大熱,至秋便涼。

     從霜降以後,至春分以前,凡有觸冒霜露,體中寒即病者,謂之傷寒也。

    九月十月,寒氣尚微,為病則輕;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嚴,為病則重;正月二月,寒漸将解,為病亦輕。

    此以冬時不調,适有傷寒之人,即為病也。

     其冬有非節之暖者,名曰冬溫。

    冬溫之毒,與傷寒大異,冬溫複有先後,更相重沓,亦有輕重,為治不同,證如後章。

     從立春節後,其中無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壯熱為病者,此屬春時陽氣,發于冬時伏寒,變為溫病。

     從春分以後,至秋分節前,天有暴寒者,皆為時行寒疫也。

    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時陽氣尚弱,為寒所折,病熱猶輕;五月六月,陽氣已盛,為寒所折,病熱則重;七月八月,陽氣已衰,為寒所折,病熱亦微。

    其病與溫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十五日得一氣,于四時之中,一時有六氣,四六名為二十四氣也。

    然氣候亦有應至而不至,或有未應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過者,皆成病氣也。

     但天地動靜,陰陽鼓擊者,各正一氣耳。

    是以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

     是故冬至之後,一陽爻升,一陰爻降也。

    夏至之後,一陽氣下,一陰氣上也。

    斯則冬夏二至,陰陽合也;春秋二分,陰陽離也。

    陰陽交易,人變病焉。

    此君子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順天地之剛柔也。

     小人觸冒,必嬰暴疹。

    須知毒烈之氣,留在何經,而發何病,詳而取之。

    是以春傷于風,夏必飧洩;夏傷于暑,秋必病瘧;秋傷于濕,冬必咳嗽;冬傷于寒,春必病溫。

    此必然之道,可不審明之。

     傷寒之病,逐日淺深,以施方治。

     今世人傷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對病,或日數久淹,困乃告醫。

    醫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則不中病。

    皆宜臨時消息制方,無不效也。

    今搜采仲景舊論,錄其證候診脈聲色,對病真方,有神驗者,拟防世急也。

     又土地溫涼,高下不同;物性剛柔,餐居亦異。

    是黃帝興四方之問,岐伯舉四治之能,以訓後賢,開其未悟者。

    臨病之工,宜須兩審也。

     凡傷于寒,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

    若兩感于寒而病者,必死。

     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也,當一二日發。

    以其脈上連風府,故頭項痛,腰脊強。

     尺寸俱長者,陽明受病也,當二三日發。

    以其脈俠鼻、絡于目,故身熱、目疼、鼻幹、不得卧。

     尺寸俱弦者,少陽受病也,當三四日發。

    以其脈循脅絡于耳,故胸脅痛而耳聾。

    此三經皆受病,未入于府者,可汗而已。

     尺寸俱沉細者,太陰受病也,當四五日發。

    以其脈布胃中,絡于嗌,故腹滿而嗌幹。

     尺寸俱沉者,少陰受病也,當五六日發。

    以其脈貫腎,絡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幹而渴。

     尺寸俱微緩者,厥陰受病也,當六七日發。

    以其脈循陰器、絡于肝,故煩滿而囊縮。

    此三經皆受病,己入于府,可下而已。

     若兩感于寒者,一日太陽受之,即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幹、煩滿而渴;二日陽明受之,即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谵語;三日少陽受之,即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者,六日死。

    若三陰三陽、五藏六府皆受病,則榮衛不行,府藏不通,則死矣。

     其不兩感于寒,更不傳經,不加異氣者,至七日太陽病衰,頭痛少愈也;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歇也;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也;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舌幹,已而嚏也;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人精神爽慧也。

    若過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