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脈法

關燈
光澤,聲音清晰高亢,毛發生長旺盛;遲脈為營衛調和之象,營血盛于内,所以其人骨髓生長,血脈充盛,肌肉豐腴結實。

    陰陽相互促進,營衛之氣流通,剛柔相濟,所以身體強壯無病。

     趺陽脈滑而緊,滑主胃有實邪,緊主脾有實邪。

    脾胃之邪相互搏擊,各持其強,自相傷害,這就好象用手握住刀口,因而産生創傷。

    寸口脈浮而大,浮主正氣虛,大主邪氣實。

    浮大脈見于尺部的,是正虛于下,邪氣關閉下焦,而緻小便不通,這就叫“關”;浮大脈見于寸部的,是正虛于上,邪氣格拒上焦,所以吐逆,這就叫“格”。

     趺陽脈伏而澀,伏為中焦壅塞,水谷不化,所以吐逆;澀為髒氣内結,脾虛不運,所以飲食不能入口,這也叫關格。

     脈象浮而大,浮是感受風邪,大是邪氣盛。

    風邪與正氣相互搏結,輕的邪犯肌表而出現皮膚出疹,身體搔癢、名叫洩風;重的風邪久羁不去,皮膚潰爛結痂,而形成痂癞。

     寸口脈弱而遲,弱是衛氣虛弱,遲是營中有寒。

    營是血,血中受寒就發熱;衛是氣,氣不足就會出現胃脘痞滿,雖感覺饑餓卻不能飲食。

     趺陽脈大而緊,脈大為虛,緊為寒盛,正虛而陰寒邪甚,應當見腹瀉等症,治療較為困難。

     寸口脈弱而緩,弱主陽氣不足,運化不及;緩主胃中谷氣有餘,飲食停滞,所以出現嗳氣、吞酸、飲食不下、胸脘滿悶的症狀。

     趺陽脈浮而緊,浮為氣虛,緊為寒甚,氣虛則腹部脹滿,寒甚則腹中絞痛。

    氣虛寒甚相合,就會出現腸鳴,腹中氣機轉動,氣機一轉動則胸膈壅滞之氣得以下行。

    如果少陰脈不現的,是虛寒之氣結于下焦,可緻外陰部腫大而疼痛。

     寸口脈微而澀,微是衛氣虛運行不力,澀是營陰不足。

    衛虛而營不足,營衛不能相互協調,三焦失去依靠,就會導緻身體麻痹不仁。

    營氣不足,筋脈失養,則身體疼痛劇烈、口難說話;衛氣虛弱,不能衛外,則怕冷、呵欠連連。

    營衛俱虛,三焦失養,不能各司其職,上焦失職,則嗳氣吞酸;中焦失職,則不能消化飲食;下焦失職,則大小便失禁。

     趺陽脈沉而數,沉主邪實于裡,數主熱,熱能消化水谷,治療較易。

    如果脈不沉數而沉緊,為裡寒甚,屬難治之候。

     寸口脈微而澀,微主衛氣虛,澀主營氣不足。

    衛氣虛弱,則面色萎黃;營氣不足,則面色發青。

    營好比樹根,衛好比枝葉,營衛俱虛,則根本枝葉皆枯萎,所以出現畏寒戰栗、咳嗽氣逆、唾吐腥臭膿血及涎沫。

     趺陽脈浮而芤,浮主衛氣虛,芤主營氣傷,營衛之氣衰微,不能充養形體,所以身體消瘦、皮膚粗糙,甚至皮膚幹燥成鱗甲之狀。

     寸口脈微而緩,微為衛氣不足,不能固外,則肌腠空虛;緩是胃氣有餘,胃氣充盛則能消化飲食、吸取水分。

    飲食入胃,才能生成營衛,運行于脈道;水分經胃的吸收,輸送于經脈,才有血液的生成。

    營氣雖盛而衛氣弱,外則不能固護肌表,内則不能固其血,就會産生血崩之證。

     趺陽脈微而緊,緊為裡寒,微為氣虛。

    微緊相合,為脾胃虛寒、中氣不足,所以産生短氣。

     少陰脈弱而澀,弱為陰虛,陰虛心火上炎,則微見心煩;澀為血少,陰血虛少,血行不暢,不能溫暖四肢,則為四肢厥冷。

     趺陽脈隐伏不顯,主脾陽衰微。

    脾虛不能運化,水谷精微不能營養周身上下,所以身體冷而皮膚硬。

     少陰脈象不現,是腎氣衰竭、精血不足。

    腎陰虛竭,不能潛陽,陽氣上奔,迫促胸膈,宗氣反而被阻,聚而不行,緻血結心下。

    陽氣若退于下,陽氣下行,則陰部及兩大腿内側發熱;陽與陰相争,陰陽之氣兩相郁遏,營衛俱不通行,所以出現身體厥冷不仁,失去感覺,狀若死人,這就叫屍厥,應當針刺期門,巨阙穴。

     寸部脈微,尺部脈緊,微為陽氣衰微,緊是陰寒内盛。

    陰邪常盛而陽衰,所以病人虛弱多汗。

     一般說來,寸口脈微主陽虛,濡主血少,弱主陰虛發熱,緊主寒。

    凡陽虛血少而又被寒邪所乘,氣血不能通達内外,輕則出現口緊急,不能言語、畏寒戰栗;重則出現四肢厥冷、昏暈而失去知覺。

    究其根源,在于胃虛不能納谷,脾虛不能運化,外不能滋養形骸,内不能營養五髒。

     問:濡弱脈為什麼對十一髒都适宜?老師答:濡弱是胃氣調和之脈,五髒六腑相生相克,俱賴胃氣以滋生,所以濡弱脈對十一髒都适宜。

     問:根據什麼知道病入于腑?根據什麼知道病入于髒?老師答;凡見陽脈如浮或數的,是病入于腑;凡見陰脈如遲或澀的,是病入于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