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脈法
關燈
小
中
大
内停之象,寒飲上逆,就會出現呃逆。
這都是醫生誤治的過失,他們用治實證的方法治療虛證,對于空虛之證,反而使用攻逐實邪法來劫迫陰血,緻使胃氣虛竭。
如果脈浮而鼻中幹燥的,勢必會出現鼻孔出血。
凡是脈象浮數的,一般多見于表證,當有發熱、畏寒的症狀。
如果還伴有身體某一部位疼痛,而且飲食和正常人一樣,這是局部将患癰腫的表現。
脈象浮而遲,顔面發熱潮紅,同時伴全身發冷顫抖的,到六、七天時,應當汗出而愈。
如果沒有出汗,反而發熱的,那麼,病愈的日期就會延遲。
這是因為,病人脈象遲,這是裡陽不足。
裡陽衰虛,不能蒸化津液作汗外出,邪郁肌表而不得解,所以發熱無汗并必伴皮膚瘙癢,于是,病愈的時間就必然延長。
寸口脈三部都呈緊象,寸部脈緊,是霧露等清邪中于上焦,尺部脈緊,是水濕等濁邪中于下焦。
由于霧露之邪輕而清,飄浮在上,傷人多傷上焦,故謂之潔,謂之清;水濕之邪重濁而沉,傷人多傷下焦,故謂之渾,謂之濁。
清邪傷上傷表,就會出現發熱、頭痛、項強、腰痛、腿酸等表證;濁邪犯下犯内,就會出現心中寒栗,足膝發涼、大小便失禁等證。
這些都是因為表氣虛弱,裡氣不能内守,外邪得以乘虛侵襲所緻。
無論是病邪乘表虛而外入傷上,或乘裡虛内入傷下,均可造成三焦混亂,表裡内外不得通調。
如果上焦邪氣郁滞不通,内熱熏灼于上,就會引起口腔和牙龈糜爛。
如果中焦不調,就會影響脾胃運化機能,導緻胃氣上逆,脾失運化,營衛之氣的生化和轉輸受到破壞,營衛之氣不能通調,血脈也就不暢了。
此時,倘若衛氣先得通暢,内郁的邪熱随衛氣外洩,小便必然黃赤,或經絡,或髒腑,凡邪熱經過之處,由于邪熱熏灼,就會發生癰腫;倘若營陰先得通暢,那麼,衛氣就會虛弱,陰無所使,衛外不固,外邪得以内入,裡氣與之抗争,就有打噴嚏、聲音混濁難出、咽部梗塞等征象。
如果外受的寒氣與内在的逆氣相搏結而不生熱,血被熱迫,就會出現大便下血如豬肝色的症狀。
如果陰陽俱竭,中焦脾氣衰敗,使體液盡洩于下,下關不固,就會出現大便次數頻繁而有後重感,臍腹部拘急絞痛,這時生命就很難保全了。
脈寸部和尺部都呈緊象,同時出現鼻塞流涕,用口呼吸,唇口幹燥,身體倦曲而卧,足冷、舌苔滑等症,這是表裡俱病、虛實混淆,既有寒邪郁閉肌表,又有陽虛裡寒。
當此之時,治當精思明辨,分清表裡之偏重,妥善處置,切勿随意亂投藥物。
假如病人畏寒發熱,有惡心想吐的感覺,這是表寒偏重,病勢偏重于表,治宜解表為主,兼顧其裡;如果病人腹痛,腹瀉,又是裡寒偏甚,裡證為重為急,治當先救其裡,後治其表,或溫裡解表兼施。
病至七、八天後,如果出現微發熱而手足轉溫和的,這是正複邪退、疾病向愈的佳兆;若反而發大熱的,這是正衰邪盛、虛陽外越,病就比較難治了。
脈寸關尺三部都緊,并出現嘔吐,腹瀉,是寒邪内盛之象。
如果脈緊不解的,知邪氣仍盛,其病未解;如果緊脈已消,脈轉和緩的,是陽複陰退之象,其病将要解除。
如果脈象由緊轉遲,到了六七天,不想吃東西,這是續發水飲内停之病,其病未解;如果食欲恢複正常的,是中陽恢複,水飲得去之兆,其病向愈。
病至六七天後,如果寸口、趺陽、少陰三處脈都至數如常,同時出現心煩厲害、牙關緊咬不能說話、手足躁擾不安,這是正邪交争、病邪将退的佳兆;如果病人脈象調和如常,出現心煩異常、眼胞微腫、目黃的,也是病将愈的征象。
脈象浮而數,是風邪傷表的脈證。
浮為風邪在表,數為衛陽不足。
風屬陽邪,陽盛于表,故而發熱;衛陽不足,不能溫分肉,所以畏寒。
衛陽不足,複為風寒所束,所以身體就象冷水澆灑一樣怕冷。
脈象浮而滑,浮主熱在外,滑主邪氣盛,浮滑脈并見,為陽熱亢盛之象。
如果病人的脈象由浮滑轉為數疾,并見發熱、汗出而不解的,這是陽熱亢盛至極,氣血運行失去常度,陰液行将枯竭,病情險惡。
傷寒病,咳喘氣逆,若見脈形散亂無根、以及大骨陷下等形損之證的,是元氣将散、髒氣将絕的表現,屬于死證。
這都是醫生誤治的過失,他們用治實證的方法治療虛證,對于空虛之證,反而使用攻逐實邪法來劫迫陰血,緻使胃氣虛竭。
如果脈浮而鼻中幹燥的,勢必會出現鼻孔出血。
凡是脈象浮數的,一般多見于表證,當有發熱、畏寒的症狀。
如果還伴有身體某一部位疼痛,而且飲食和正常人一樣,這是局部将患癰腫的表現。
脈象浮而遲,顔面發熱潮紅,同時伴全身發冷顫抖的,到六、七天時,應當汗出而愈。
如果沒有出汗,反而發熱的,那麼,病愈的日期就會延遲。
這是因為,病人脈象遲,這是裡陽不足。
裡陽衰虛,不能蒸化津液作汗外出,邪郁肌表而不得解,所以發熱無汗并必伴皮膚瘙癢,于是,病愈的時間就必然延長。
寸口脈三部都呈緊象,寸部脈緊,是霧露等清邪中于上焦,尺部脈緊,是水濕等濁邪中于下焦。
由于霧露之邪輕而清,飄浮在上,傷人多傷上焦,故謂之潔,謂之清;水濕之邪重濁而沉,傷人多傷下焦,故謂之渾,謂之濁。
清邪傷上傷表,就會出現發熱、頭痛、項強、腰痛、腿酸等表證;濁邪犯下犯内,就會出現心中寒栗,足膝發涼、大小便失禁等證。
這些都是因為表氣虛弱,裡氣不能内守,外邪得以乘虛侵襲所緻。
無論是病邪乘表虛而外入傷上,或乘裡虛内入傷下,均可造成三焦混亂,表裡内外不得通調。
如果上焦邪氣郁滞不通,内熱熏灼于上,就會引起口腔和牙龈糜爛。
如果中焦不調,就會影響脾胃運化機能,導緻胃氣上逆,脾失運化,營衛之氣的生化和轉輸受到破壞,營衛之氣不能通調,血脈也就不暢了。
此時,倘若衛氣先得通暢,内郁的邪熱随衛氣外洩,小便必然黃赤,或經絡,或髒腑,凡邪熱經過之處,由于邪熱熏灼,就會發生癰腫;倘若營陰先得通暢,那麼,衛氣就會虛弱,陰無所使,衛外不固,外邪得以内入,裡氣與之抗争,就有打噴嚏、聲音混濁難出、咽部梗塞等征象。
如果外受的寒氣與内在的逆氣相搏結而不生熱,血被熱迫,就會出現大便下血如豬肝色的症狀。
如果陰陽俱竭,中焦脾氣衰敗,使體液盡洩于下,下關不固,就會出現大便次數頻繁而有後重感,臍腹部拘急絞痛,這時生命就很難保全了。
脈寸部和尺部都呈緊象,同時出現鼻塞流涕,用口呼吸,唇口幹燥,身體倦曲而卧,足冷、舌苔滑等症,這是表裡俱病、虛實混淆,既有寒邪郁閉肌表,又有陽虛裡寒。
當此之時,治當精思明辨,分清表裡之偏重,妥善處置,切勿随意亂投藥物。
假如病人畏寒發熱,有惡心想吐的感覺,這是表寒偏重,病勢偏重于表,治宜解表為主,兼顧其裡;如果病人腹痛,腹瀉,又是裡寒偏甚,裡證為重為急,治當先救其裡,後治其表,或溫裡解表兼施。
病至七、八天後,如果出現微發熱而手足轉溫和的,這是正複邪退、疾病向愈的佳兆;若反而發大熱的,這是正衰邪盛、虛陽外越,病就比較難治了。
脈寸關尺三部都緊,并出現嘔吐,腹瀉,是寒邪内盛之象。
如果脈緊不解的,知邪氣仍盛,其病未解;如果緊脈已消,脈轉和緩的,是陽複陰退之象,其病将要解除。
如果脈象由緊轉遲,到了六七天,不想吃東西,這是續發水飲内停之病,其病未解;如果食欲恢複正常的,是中陽恢複,水飲得去之兆,其病向愈。
病至六七天後,如果寸口、趺陽、少陰三處脈都至數如常,同時出現心煩厲害、牙關緊咬不能說話、手足躁擾不安,這是正邪交争、病邪将退的佳兆;如果病人脈象調和如常,出現心煩異常、眼胞微腫、目黃的,也是病将愈的征象。
脈象浮而數,是風邪傷表的脈證。
浮為風邪在表,數為衛陽不足。
風屬陽邪,陽盛于表,故而發熱;衛陽不足,不能溫分肉,所以畏寒。
衛陽不足,複為風寒所束,所以身體就象冷水澆灑一樣怕冷。
脈象浮而滑,浮主熱在外,滑主邪氣盛,浮滑脈并見,為陽熱亢盛之象。
如果病人的脈象由浮滑轉為數疾,并見發熱、汗出而不解的,這是陽熱亢盛至極,氣血運行失去常度,陰液行将枯竭,病情險惡。
傷寒病,咳喘氣逆,若見脈形散亂無根、以及大骨陷下等形損之證的,是元氣将散、髒氣将絕的表現,屬于死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