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脈法
關燈
小
中
大
病的時間,怎樣能預知病愈的時間?答:假設半夜得病,第二天中午可以痊愈;中午得病,到了半夜也會好轉。
這是因為,中午為陽,半夜為陰,陽不和得陰就會調和,所以中午得病半夜就會解除;陰不和得陽也會調和,所以半夜得病,第二天中午可愈。
寸口脈浮的為病在表,脈沉的為病在裡,脈數的為病在府,脈遲的為病在髒。
假如出現遲脈,這就是病在髒。
趺陽脈浮而澀,而少陰太溪脈正常的,主病在脾,依理應當腹瀉,根據什麼知道的呢?如果脈見浮而大的,是氣實血虛,現在趺陽脈不是浮大,而是浮而澀,可知是脾胃虛弱,所以應當腹瀉。
這裡所說的少陰脈正常,是指少陰脈弦而浮,這是少陰經氣調和之脈,所以說少陰脈如常。
如果少陰脈反見滑而數的,則為邪熱内郁,應當出現解膿血大便的症狀。
寸口脈浮而緊,浮為風邪外受,緊為寒邪外束,浮緊一并出現,為風寒侵表的征象。
風邪就會傷衛氣,寒邪會傷營氣。
營氣衛氣都病,就會出現骨節疼痛,這是風寒襲表,經氣不暢所緻,所以應當采用發汗法治療。
趺陽脈遲而緩,主胃氣調和無病。
如果趺陽脈浮而數,浮是胃氣受損,數是脾氣被擾,這些征象就是脾胃兩傷。
這并不是脾胃原來虛弱,而是醫生誤用下法造成的。
誤下緻脾氣損傷,營衛之氣内陷,故數脈變微,而脈浮仍在。
由于脾虛不能運化,所以大便硬,得嗳氣症減;其脈仍浮,主邪氣獨留胃中,所以腹中饑餓,卻不能消化水谷,潮熱,口渴。
如果數脈轉為遲緩,并與病前脈的至數相同,同時知饑能食,這是脾胃功能恢複正常。
如果病人脈數始終不去,為邪熱稽留不去,時間久了,就會生惡瘡。
老師說:病人脈微而澀的,這是醫生誤治所造成的病變。
由于誤用峻汗藥發汗,緻陽氣虛弱,又多次用峻瀉藥攻下,又損傷陰液,緻陰陽俱虛,所以病人畏寒,接着又發熱,并且發熱畏寒沒有休止,夏天天氣炎熱,卻想多穿衣服,冬季天氣寒冷,卻想裸露身體。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陰陽俱損,陽氣衰弱就畏寒,陰血不足就要發熱。
五月的天氣正值盛夏,陽氣趨表,裡陽微弱,不能勝陰寒,所以想多穿衣服;十一月正值冬令,陽氣内潛,陰氣内弱,不能勝内熱,所以胃中煩熱,想減衣裸體。
此外,病人尺部脈遲澀,更是營血不足的有力證據。
脈象浮而大,浮為邪氣在表,大為邪實。
脈浮而心下硬滿,可見兩種情況:如果熱邪内結成實,而有便硬等證的,當用下法治療,不可使用發汗法;如果裡實未成,病勢偏于表,則當先用汗法,不可先攻裡,也不可用滲利小便法。
因為小便多,津液更傷,大便就會燥結。
表證宜汗,如果汗出透,邪随汗洩,就會熱退病愈;如果汗出不透,則熱不得洩,津液受損,就會導緻大便困難。
如果出現遲脈,遲脈主寒,攻下法就須慎用了。
脈象浮而洪,身上汗出如油,氣喘不止,湯水不進,身體麻木不仁,失去知覺,神情忽而安靜忽而躁擾,這是頻臨死亡的脈證。
要想知道哪一髒的髒氣先絕,可以根據其它症狀進行判斷。
假如汗出頭發濕潤而又氣喘不休的,這是肺氣先絕;如果陽熱獨盛,膚色如煙熏一樣,并伴有兩目直視搖頭的,這是心氣先絕;若口唇青紫,四肢震顫、搖動不休的,這是肝氣先絕;如果口的周圍呈青黑色,冷汗淋漓,皮色泛黃的,這是脾氣先絕;如果大小便失禁,言語狂亂,兩目直視的,這是腎氣先絕。
另外,對某一髒來說,又有陰先絕或陽先絕的不同,這可從死後的表現判斷。
如果陽氣先絕、陰氣後絕的,這種人死後,身體必發青色;而陰氣先絕,陽氣後絕的,身體必然出現紅色,而且腋下及心窩部仍然溫暖。
寸口脈浮大無力,浮為陽氣虛浮在外,大為中虛有寒,浮大相合,則裡寒盛而虛陽外浮,其證屬虛。
醫生卻反用攻下之法,這是嚴重的治療錯誤。
誤下後陽氣更虛,裡寒更甚,裡寒凝滞,腸道氣機受阻,就産生腸鳴,醫生卻不懂得這個道理,反而使用飲冷水的方法,來發其汗,使得水寒之氣相搏結,因此,就發生了氣逆噎塞的變證。
趺陽脈浮,浮則為虛,虛則胃中不和,胃虛氣逆,所以發生氣逆而噎塞的症狀,如果脈象滑的,為胃虛寒飲
這是因為,中午為陽,半夜為陰,陽不和得陰就會調和,所以中午得病半夜就會解除;陰不和得陽也會調和,所以半夜得病,第二天中午可愈。
寸口脈浮的為病在表,脈沉的為病在裡,脈數的為病在府,脈遲的為病在髒。
假如出現遲脈,這就是病在髒。
趺陽脈浮而澀,而少陰太溪脈正常的,主病在脾,依理應當腹瀉,根據什麼知道的呢?如果脈見浮而大的,是氣實血虛,現在趺陽脈不是浮大,而是浮而澀,可知是脾胃虛弱,所以應當腹瀉。
這裡所說的少陰脈正常,是指少陰脈弦而浮,這是少陰經氣調和之脈,所以說少陰脈如常。
如果少陰脈反見滑而數的,則為邪熱内郁,應當出現解膿血大便的症狀。
寸口脈浮而緊,浮為風邪外受,緊為寒邪外束,浮緊一并出現,為風寒侵表的征象。
風邪就會傷衛氣,寒邪會傷營氣。
營氣衛氣都病,就會出現骨節疼痛,這是風寒襲表,經氣不暢所緻,所以應當采用發汗法治療。
趺陽脈遲而緩,主胃氣調和無病。
如果趺陽脈浮而數,浮是胃氣受損,數是脾氣被擾,這些征象就是脾胃兩傷。
這并不是脾胃原來虛弱,而是醫生誤用下法造成的。
誤下緻脾氣損傷,營衛之氣内陷,故數脈變微,而脈浮仍在。
由于脾虛不能運化,所以大便硬,得嗳氣症減;其脈仍浮,主邪氣獨留胃中,所以腹中饑餓,卻不能消化水谷,潮熱,口渴。
如果數脈轉為遲緩,并與病前脈的至數相同,同時知饑能食,這是脾胃功能恢複正常。
如果病人脈數始終不去,為邪熱稽留不去,時間久了,就會生惡瘡。
老師說:病人脈微而澀的,這是醫生誤治所造成的病變。
由于誤用峻汗藥發汗,緻陽氣虛弱,又多次用峻瀉藥攻下,又損傷陰液,緻陰陽俱虛,所以病人畏寒,接着又發熱,并且發熱畏寒沒有休止,夏天天氣炎熱,卻想多穿衣服,冬季天氣寒冷,卻想裸露身體。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陰陽俱損,陽氣衰弱就畏寒,陰血不足就要發熱。
五月的天氣正值盛夏,陽氣趨表,裡陽微弱,不能勝陰寒,所以想多穿衣服;十一月正值冬令,陽氣内潛,陰氣内弱,不能勝内熱,所以胃中煩熱,想減衣裸體。
此外,病人尺部脈遲澀,更是營血不足的有力證據。
脈象浮而大,浮為邪氣在表,大為邪實。
脈浮而心下硬滿,可見兩種情況:如果熱邪内結成實,而有便硬等證的,當用下法治療,不可使用發汗法;如果裡實未成,病勢偏于表,則當先用汗法,不可先攻裡,也不可用滲利小便法。
因為小便多,津液更傷,大便就會燥結。
表證宜汗,如果汗出透,邪随汗洩,就會熱退病愈;如果汗出不透,則熱不得洩,津液受損,就會導緻大便困難。
如果出現遲脈,遲脈主寒,攻下法就須慎用了。
脈象浮而洪,身上汗出如油,氣喘不止,湯水不進,身體麻木不仁,失去知覺,神情忽而安靜忽而躁擾,這是頻臨死亡的脈證。
要想知道哪一髒的髒氣先絕,可以根據其它症狀進行判斷。
假如汗出頭發濕潤而又氣喘不休的,這是肺氣先絕;如果陽熱獨盛,膚色如煙熏一樣,并伴有兩目直視搖頭的,這是心氣先絕;若口唇青紫,四肢震顫、搖動不休的,這是肝氣先絕;如果口的周圍呈青黑色,冷汗淋漓,皮色泛黃的,這是脾氣先絕;如果大小便失禁,言語狂亂,兩目直視的,這是腎氣先絕。
另外,對某一髒來說,又有陰先絕或陽先絕的不同,這可從死後的表現判斷。
如果陽氣先絕、陰氣後絕的,這種人死後,身體必發青色;而陰氣先絕,陽氣後絕的,身體必然出現紅色,而且腋下及心窩部仍然溫暖。
寸口脈浮大無力,浮為陽氣虛浮在外,大為中虛有寒,浮大相合,則裡寒盛而虛陽外浮,其證屬虛。
醫生卻反用攻下之法,這是嚴重的治療錯誤。
誤下後陽氣更虛,裡寒更甚,裡寒凝滞,腸道氣機受阻,就産生腸鳴,醫生卻不懂得這個道理,反而使用飲冷水的方法,來發其汗,使得水寒之氣相搏結,因此,就發生了氣逆噎塞的變證。
趺陽脈浮,浮則為虛,虛則胃中不和,胃虛氣逆,所以發生氣逆而噎塞的症狀,如果脈象滑的,為胃虛寒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