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脈法
關燈
小
中
大
陽不足?答:以脈為例,假如寸口脈微,是為陽不足,陽虛則陰氣乘之,陰盛則寒,就會出現如涼水灑在身上那樣畏寒。
問:什麼叫陰不足呢?答:尺部脈弱,為陰不足,陰不足則陽氣乘之,陽盛則熱,所以就會發熱。
病人寸脈浮,尺脈弱的,是陽氣浮于外,陰血虛于内。
衛陽衰虛不能外固,所以汗出如流珠;陰血虧虛不能濡養筋脈,所以産生筋脈攣急。
如果病人脈沉的,是營氣衰弱。
營氣衰弱的人,若再用燒針治療,就會更傷營陰、更助陽熱,産生發熱和躁擾心煩的變證。
脈象盛大好象車蓋上擁的,是陽氣偏勝所緻,叫做陽結脈;脈象強直連連不斷,如摸長竿一樣的,是陰氣偏勝所緻,叫做陰結脈。
脈象輕浮于上,狀如肉湯上的油脂飄浮樣的,這是陽氣衰微的表現。
脈象極其細小,狀如蜘蛛絲一般的,這是陰氣衰微的征象。
脈象綿軟無力,前大後細,好象漆汁瀉下之狀的,這是大失血後血脈空虛的征象。
脈搏跳動緩慢,時而一止又複跳的,叫做結脈。
脈搏跳動快,時而一止又複跳的,叫做促脈。
脈促是陽盛所緻,脈結是陰盛所緻,這些都是有病的脈象。
動脈是陰陽之氣相互搏結,脈氣不能貫通三部所緻。
如果寸部出現動脈的,為陽虛不能固外,就要汗出;尺中見動脈的,為陰虛陽乘,就要發熱;假如既不汗出,又不發熱,而見形寒畏冷的,這是三焦陽氣受傷,不能通達于外的緣故。
動脈的形态是脈跳快,僅見于關部,上下無頭無尾,象豆粒般大小,搖動不定,這就叫動脈。
寸部脈浮大而柔軟,尺部脈也浮大而柔軟,寸脈與尺脈相等同的,這是陰陽之氣平和之象,名叫緩脈,是正常人和緩之脈。
脈象浮而緊的,叫做弦脈,不過弦脈的形狀端直,狀如弓弦,按之不移動;而緊脈卻形如轉緊的繩索,按之移動。
二者以此為辨。
脈象弦而且大,弦而中取無力,這是陽氣衰減的征象;大而中取無力,實即芤脈,是血虛的表現。
陽氣衰減生寒,血虛則脈芤,弦芤并見,這就叫革脈。
婦女如出現此脈,多是流産或崩露下血之後;男子如出現此脈,多有失血或失精的疾患。
問:有的病先發寒戰,既而汗出,汗後病就随之而愈,這是什麼道理呢?答:這種病人脈象浮而緊,當是表證無疑,但重按中空,這又是正氣不足的表現。
正氣不足,欲驅邪外出,勢必與邪激争,所以會發寒戰。
因為脈象浮,是正氣驅邪于外,所以應當汗出而愈。
假如脈象浮而數,重按不中空,說明正氣不虛。
正氣充盛,足以驅邪,邪氣不能與正争,所以僅隻汗出,表邪自解,而不會發寒戰。
問:有的病人不發寒戰就自然汗出而病愈,這是什麼道理呢?答:這種病人脈象大而浮數,表明正氣旺盛,足可驅邪,所以知道不發寒戰就可汗出而愈。
問:有的病人不發寒戰,也不出汗而自行病愈的,是什麼道理呢?答:這種病人的脈象必然微弱。
這是因為病中曾經發過汗,或經過湧吐,或經過瀉下,或曾經失血,以緻體内津液虧乏,汗源不足,但是邪氣也已衰,此時,隻要陰陽能自趨調和的,就能既不發寒戰也不出汗而自愈。
問:患傷寒三天,脈象浮數而微,病人不發熱而身上涼和,這是什麼原因呢?答:這是病将解除的征兆,病解的時間,大概在半夜。
如果脈浮而病解的,為正氣驅邪于外,所以應全身暢汗而病解;脈數而病解的,為胃氣旺盛,病人應當能飲食;脈微而病解的,是病邪已衰,所以一定會大汗出而病愈。
問:診察疾病要想知道是否痊愈,應當怎樣判斷呢?答:如果寸口、關上、尺中三部的脈象大小、浮沉、遲數相等,這是陰陽平和之象。
此時,雖然有發熱畏寒等症狀沒有解除,病情似乎較重,也會痊愈。
老師說:病人在立夏出現洪大脈,這是夏令本應見的脈象。
此時,如果病人出現身體疼痛重者,必須用發汗法治療;如果第二天身體已經不疼不重了,那就不需要發汗了;如果全身暢汗的,到第二天病就會解除。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立夏季節見脈象洪大,是夏令本脈。
脈能應時,表示正氣充足,能夠順應時令變化,所以知道病當痊愈。
其它季節的脈象也可以類推。
問:有些疾病,根據起
問:什麼叫陰不足呢?答:尺部脈弱,為陰不足,陰不足則陽氣乘之,陽盛則熱,所以就會發熱。
病人寸脈浮,尺脈弱的,是陽氣浮于外,陰血虛于内。
衛陽衰虛不能外固,所以汗出如流珠;陰血虧虛不能濡養筋脈,所以産生筋脈攣急。
如果病人脈沉的,是營氣衰弱。
營氣衰弱的人,若再用燒針治療,就會更傷營陰、更助陽熱,産生發熱和躁擾心煩的變證。
脈象盛大好象車蓋上擁的,是陽氣偏勝所緻,叫做陽結脈;脈象強直連連不斷,如摸長竿一樣的,是陰氣偏勝所緻,叫做陰結脈。
脈象輕浮于上,狀如肉湯上的油脂飄浮樣的,這是陽氣衰微的表現。
脈象極其細小,狀如蜘蛛絲一般的,這是陰氣衰微的征象。
脈象綿軟無力,前大後細,好象漆汁瀉下之狀的,這是大失血後血脈空虛的征象。
脈搏跳動緩慢,時而一止又複跳的,叫做結脈。
脈搏跳動快,時而一止又複跳的,叫做促脈。
脈促是陽盛所緻,脈結是陰盛所緻,這些都是有病的脈象。
動脈是陰陽之氣相互搏結,脈氣不能貫通三部所緻。
如果寸部出現動脈的,為陽虛不能固外,就要汗出;尺中見動脈的,為陰虛陽乘,就要發熱;假如既不汗出,又不發熱,而見形寒畏冷的,這是三焦陽氣受傷,不能通達于外的緣故。
動脈的形态是脈跳快,僅見于關部,上下無頭無尾,象豆粒般大小,搖動不定,這就叫動脈。
寸部脈浮大而柔軟,尺部脈也浮大而柔軟,寸脈與尺脈相等同的,這是陰陽之氣平和之象,名叫緩脈,是正常人和緩之脈。
脈象浮而緊的,叫做弦脈,不過弦脈的形狀端直,狀如弓弦,按之不移動;而緊脈卻形如轉緊的繩索,按之移動。
二者以此為辨。
脈象弦而且大,弦而中取無力,這是陽氣衰減的征象;大而中取無力,實即芤脈,是血虛的表現。
陽氣衰減生寒,血虛則脈芤,弦芤并見,這就叫革脈。
婦女如出現此脈,多是流産或崩露下血之後;男子如出現此脈,多有失血或失精的疾患。
問:有的病先發寒戰,既而汗出,汗後病就随之而愈,這是什麼道理呢?答:這種病人脈象浮而緊,當是表證無疑,但重按中空,這又是正氣不足的表現。
正氣不足,欲驅邪外出,勢必與邪激争,所以會發寒戰。
因為脈象浮,是正氣驅邪于外,所以應當汗出而愈。
假如脈象浮而數,重按不中空,說明正氣不虛。
正氣充盛,足以驅邪,邪氣不能與正争,所以僅隻汗出,表邪自解,而不會發寒戰。
問:有的病人不發寒戰就自然汗出而病愈,這是什麼道理呢?答:這種病人脈象大而浮數,表明正氣旺盛,足可驅邪,所以知道不發寒戰就可汗出而愈。
問:有的病人不發寒戰,也不出汗而自行病愈的,是什麼道理呢?答:這種病人的脈象必然微弱。
這是因為病中曾經發過汗,或經過湧吐,或經過瀉下,或曾經失血,以緻體内津液虧乏,汗源不足,但是邪氣也已衰,此時,隻要陰陽能自趨調和的,就能既不發寒戰也不出汗而自愈。
問:患傷寒三天,脈象浮數而微,病人不發熱而身上涼和,這是什麼原因呢?答:這是病将解除的征兆,病解的時間,大概在半夜。
如果脈浮而病解的,為正氣驅邪于外,所以應全身暢汗而病解;脈數而病解的,為胃氣旺盛,病人應當能飲食;脈微而病解的,是病邪已衰,所以一定會大汗出而病愈。
問:診察疾病要想知道是否痊愈,應當怎樣判斷呢?答:如果寸口、關上、尺中三部的脈象大小、浮沉、遲數相等,這是陰陽平和之象。
此時,雖然有發熱畏寒等症狀沒有解除,病情似乎較重,也會痊愈。
老師說:病人在立夏出現洪大脈,這是夏令本應見的脈象。
此時,如果病人出現身體疼痛重者,必須用發汗法治療;如果第二天身體已經不疼不重了,那就不需要發汗了;如果全身暢汗的,到第二天病就會解除。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立夏季節見脈象洪大,是夏令本脈。
脈能應時,表示正氣充足,能夠順應時令變化,所以知道病當痊愈。
其它季節的脈象也可以類推。
問:有些疾病,根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