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脈法
關燈
小
中
大
微,故知脾氣不治,大便硬,氣噫而除。
今脈反浮,其數改微,邪氣獨留,心中則饑,邪熱不殺谷,潮熱發渴,數脈當遲緩,脈因前後度數如法,病者則饑。
數脈不時,則生惡瘡也。
師曰:病人脈微而澀者,此為醫所病也。
大發其汗,又數大下之,其人亡血,病當惡寒,後乃發熱,無休止時,夏月盛熱,欲著複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此醫發其汗,令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内微,不能勝冷,故欲著複衣;十一月之時,陽氣在裡,胃中煩熱,以陰氣内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
又陰脈遲澀,故知血亡也。
脈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熱屬藏者,攻之,不令發汗。
屬府者,不令溲數。
溲數則大便硬,汗多則熱愈,汗少則便難,脈遲尚未可攻。
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下,體形不仁,乍靜乍亂,此為命絕也。
又未知何藏先受其災,若汗出發目閏,喘不休者,此為肺先絕也。
陽反獨留,形體如煙熏,直視搖頭,此心絕也。
唇吻反青,四肢習者,此為肝絕也。
環口黧黑,柔汗發黃者,此為脾絕也,溲便遺失、狂言、目反直視者,此為腎絕也。
又未知何藏陰陽前絕,若陽氣前絕,陰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陰氣前絕,陽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溫,心下熱也。
寸口脈浮大,而醫反下之,此為大逆。
浮則無血,大則為寒,寒氣相搏,則為腸鳴,醫乃不知,而反飲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即噎。
趺陽脈浮,浮則為虛,浮虛相搏,故令氣□。
言胃氣虛竭也。
脈滑,則為哕。
此為醫咎,責虛取實,守空迫血。
脈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諸脈浮數,當發熱,而灑淅惡寒,若有痛處,飲食如常者,畜積有膿也。
脈浮而遲,面熱赤而戰惕者,六七日當汗出而解。
反發熱者,差遲。
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也。
寸口脈陰陽俱緊者,法當清邪中于上焦,濁邪中于下焦。
清邪中上,名曰潔也;濁邪中下,名曰渾也,陰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氣微虛,裡氣不守,故使邪中于陰也。
陽中于邪,必發熱、頭痛、項強、頸攣、腰痛、胚酸,所為陽中霧露之氣,故曰清邪中上。
濁邪中下,陰氣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氣微虛,裡氣微急,三焦相混,内外不通,上焦怫郁,藏氣相熏,口爛食斷也。
中焦不治,胃氣上沖,脾氣不轉,胃中為濁,榮衛不通,血凝不流,若衛氣前通胃氣虛竭也。
脈滑,則為哕。
此為醫咎,責虛取實,守空迫血。
脈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諸脈浮數,當發熱,而灑淅惡寒,若有痛處,飲食如常者,畜積有膿也。
脈浮而遲,面熱赤而戰惕者,六七日當汗出而解。
反發熱者,差遲。
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也。
脈陰陽俱緊者,口中氣出,唇口幹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
到七日以來,其人微發熱,手足溫者,此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發熱者,此為難治。
設使惡寒者,必欲嘔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
脈浮而滑,浮為陽,滑為實,陽實相搏,其脈數疾,衛氣失度,浮滑之脈數疾,發熱汗出者,此為不治。
傷寒咳逆上氣,其脈散者死。
謂其形損故也。
凡陰性病症出現陽脈的,這是正能勝邪,疾病向愈,預後良好;凡陽性病症出現陰脈的,這是正不勝邪,多屬危候。
問:陽結證和陰結證的脈象如何區分呢?答:病人脈象浮而數,能飲食而大便秘結的,這是燥熱實邪内結,名叫陽結。
大約到第十七天,病會加重。
病人脈象沉而遲,不能飲食,身體困重,大便反而結硬的,這是陰寒實邪内結,名叫陰結。
估計到第十四天,病會加重。
問:有一種病症,病人既有惡寒,又有發熱,這是什麼原因呢?答:陰不足則陽氣得以乘之,所以發熱;陽不足則陰氣得以乘之,所以惡寒。
問:什麼是
今脈反浮,其數改微,邪氣獨留,心中則饑,邪熱不殺谷,潮熱發渴,數脈當遲緩,脈因前後度數如法,病者則饑。
數脈不時,則生惡瘡也。
師曰:病人脈微而澀者,此為醫所病也。
大發其汗,又數大下之,其人亡血,病當惡寒,後乃發熱,無休止時,夏月盛熱,欲著複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此醫發其汗,令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内微,不能勝冷,故欲著複衣;十一月之時,陽氣在裡,胃中煩熱,以陰氣内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
又陰脈遲澀,故知血亡也。
脈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熱屬藏者,攻之,不令發汗。
屬府者,不令溲數。
溲數則大便硬,汗多則熱愈,汗少則便難,脈遲尚未可攻。
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下,體形不仁,乍靜乍亂,此為命絕也。
又未知何藏先受其災,若汗出發目閏,喘不休者,此為肺先絕也。
陽反獨留,形體如煙熏,直視搖頭,此心絕也。
唇吻反青,四肢習者,此為肝絕也。
環口黧黑,柔汗發黃者,此為脾絕也,溲便遺失、狂言、目反直視者,此為腎絕也。
又未知何藏陰陽前絕,若陽氣前絕,陰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陰氣前絕,陽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溫,心下熱也。
寸口脈浮大,而醫反下之,此為大逆。
浮則無血,大則為寒,寒氣相搏,則為腸鳴,醫乃不知,而反飲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即噎。
趺陽脈浮,浮則為虛,浮虛相搏,故令氣□。
言胃氣虛竭也。
脈滑,則為哕。
此為醫咎,責虛取實,守空迫血。
脈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諸脈浮數,當發熱,而灑淅惡寒,若有痛處,飲食如常者,畜積有膿也。
脈浮而遲,面熱赤而戰惕者,六七日當汗出而解。
反發熱者,差遲。
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也。
寸口脈陰陽俱緊者,法當清邪中于上焦,濁邪中于下焦。
清邪中上,名曰潔也;濁邪中下,名曰渾也,陰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氣微虛,裡氣不守,故使邪中于陰也。
陽中于邪,必發熱、頭痛、項強、頸攣、腰痛、胚酸,所為陽中霧露之氣,故曰清邪中上。
濁邪中下,陰氣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氣微虛,裡氣微急,三焦相混,内外不通,上焦怫郁,藏氣相熏,口爛食斷也。
中焦不治,胃氣上沖,脾氣不轉,胃中為濁,榮衛不通,血凝不流,若衛氣前通胃氣虛竭也。
脈滑,則為哕。
此為醫咎,責虛取實,守空迫血。
脈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諸脈浮數,當發熱,而灑淅惡寒,若有痛處,飲食如常者,畜積有膿也。
脈浮而遲,面熱赤而戰惕者,六七日當汗出而解。
反發熱者,差遲。
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也。
脈陰陽俱緊者,口中氣出,唇口幹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
到七日以來,其人微發熱,手足溫者,此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發熱者,此為難治。
設使惡寒者,必欲嘔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
脈浮而滑,浮為陽,滑為實,陽實相搏,其脈數疾,衛氣失度,浮滑之脈數疾,發熱汗出者,此為不治。
傷寒咳逆上氣,其脈散者死。
謂其形損故也。
譯文
問:脈象有陰脈陽脈之分,說的是什麼意思呢?答:大體說來,凡脈象表現為大、浮、數、動、滑的,為有餘之脈,屬于陽脈;凡脈象沉、澀、弱、弦、微的,為不足之脈,屬于陰脈。凡陰性病症出現陽脈的,這是正能勝邪,疾病向愈,預後良好;凡陽性病症出現陰脈的,這是正不勝邪,多屬危候。
問:陽結證和陰結證的脈象如何區分呢?答:病人脈象浮而數,能飲食而大便秘結的,這是燥熱實邪内結,名叫陽結。
大約到第十七天,病會加重。
病人脈象沉而遲,不能飲食,身體困重,大便反而結硬的,這是陰寒實邪内結,名叫陰結。
估計到第十四天,病會加重。
問:有一種病症,病人既有惡寒,又有發熱,這是什麼原因呢?答:陰不足則陽氣得以乘之,所以發熱;陽不足則陰氣得以乘之,所以惡寒。
問:什麼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