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脈法
關燈
小
中
大
問曰:脈有陰陽者,何謂也?
答曰:凡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脈沉、澀、弱、弦、微,此名陰也,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問曰:脈有陽結陰結者,何以别之? 答曰:其脈浮而數,能食,不大便者,此為實,名曰陽結也,期十六日當劇。
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也。
期十四日當劇。
問曰:病有灑淅惡寒而複發熱者,何? 答曰: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
曰:何謂陽不足? 答曰: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也, 曰:何謂陰不足? 答曰:假令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
陽脈浮(一作微)陰脈弱者,則血虛。
血虛則筋急也。
其脈沉者,榮氣微也。
其脈浮,而汗出如流珠者,衛氣衰也。
榮氣微者,加燒針,則血流不行,更發熱而躁煩也。
脈(一雲秋脈)藹藹,如車蓋者,名曰陽結也。
脈(一雲夏脈)累累,如循長竿者,名曰陰結也。
脈瞥瞥,如羹上肥者,陽氣微也。
脈萦萦,如蜘蛛絲者,陽氣(一雲陰氣)衰也。
脈綿綿,如瀉漆之絕者,亡其血也。
脈來緩,時一止複來者,名曰結。
脈來數,時一止複來者,名曰促(一作縱)。
脈,陽盛則促,陰盛則結,此皆病脈。
陰陽相搏,名曰動。
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
形冷、惡寒者,此三焦傷也。
若數脈見于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也。
陽脈浮大而濡,陰脈浮大而濡,陰脈與陽脈同等者,名曰緩也。
脈浮而緊者,名曰弦也。
弦者狀如弓弦,按之不移也。
脈緊者,如轉索無常也。
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
減則為寒,芤則為虛。
寒虛相搏,此名為革。
婦人則半産、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問曰:病有戰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 答曰: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故當戰而汗出也。
其人本虛,是以發戰。
以脈浮,故當汗出而解也。
若脈浮而數,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虛;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發戰也。
問曰:病有不戰而汗出解者,何也? 答曰:脈大而浮數,故知不戰汗出而解也。
問曰:病有不戰,不汗出而解者,何也? 答曰:其脈自微,此以曾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内無津液,此陰陽自和,必自愈,故不戰、不汗出而解也。
問曰:傷寒三日,脈浮數而微,病人身涼和者,何也? 答曰:此為欲解也。
解以夜半。
脈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脈數而解者,必能食也;脈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問曰:病脈,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 答曰:寸口、關上、尺中三處,大小、浮沉、遲數同等,雖有寒熱不解者,此脈陰陽為和平,雖劇當愈。
立夏得洪(一作浮)大脈,是其本位。
其人病身體苦疼重者,須發其汗。
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須發汗。
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
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脈,是其時脈,故使然也。
四時仿此。
問曰:凡病欲知何時得?何時愈? 答曰:假令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夜半愈。
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陽得陰則解也。
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陰得陽則解也。
寸口脈浮為在表,沉為在裡,數為在府,遲為在藏。
假令脈遲,此為在藏也。
趺陽脈浮而澀,少陰脈如經也,其病在脾,法當下利。
何以知之?若脈浮大者,氣實血虛也。
今趺陽脈浮而澀,故知脾氣不足,胃氣虛也。
以少陰脈弦而浮(一作沉),才見此為調脈,故稱如經也。
若反滑而數者,故知當屎膿也。
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
風則傷衛,寒則傷榮。
榮衛俱病,骨節煩疼,當發其汗也。
趺陽脈遲而緩,胃氣如經也。
趺陽脈浮而數,浮則傷胃,數則動脾,此非本病,醫特下之所為也。
榮衛内陷,其數先微,脈反但浮,其人必大便硬,氣噫而除。
何以言之?本以數脈動脾,其數先
問曰:脈有陽結陰結者,何以别之? 答曰:其脈浮而數,能食,不大便者,此為實,名曰陽結也,期十六日當劇。
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也。
期十四日當劇。
問曰:病有灑淅惡寒而複發熱者,何? 答曰: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
曰:何謂陽不足? 答曰: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也, 曰:何謂陰不足? 答曰:假令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
陽脈浮(一作微)陰脈弱者,則血虛。
血虛則筋急也。
其脈沉者,榮氣微也。
其脈浮,而汗出如流珠者,衛氣衰也。
榮氣微者,加燒針,則血流不行,更發熱而躁煩也。
脈(一雲秋脈)藹藹,如車蓋者,名曰陽結也。
脈(一雲夏脈)累累,如循長竿者,名曰陰結也。
脈瞥瞥,如羹上肥者,陽氣微也。
脈萦萦,如蜘蛛絲者,陽氣(一雲陰氣)衰也。
脈綿綿,如瀉漆之絕者,亡其血也。
脈來緩,時一止複來者,名曰結。
脈來數,時一止複來者,名曰促(一作縱)。
脈,陽盛則促,陰盛則結,此皆病脈。
陰陽相搏,名曰動。
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
形冷、惡寒者,此三焦傷也。
若數脈見于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也。
陽脈浮大而濡,陰脈浮大而濡,陰脈與陽脈同等者,名曰緩也。
脈浮而緊者,名曰弦也。
弦者狀如弓弦,按之不移也。
脈緊者,如轉索無常也。
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
減則為寒,芤則為虛。
寒虛相搏,此名為革。
婦人則半産、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問曰:病有戰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 答曰: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故當戰而汗出也。
其人本虛,是以發戰。
以脈浮,故當汗出而解也。
若脈浮而數,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虛;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發戰也。
問曰:病有不戰而汗出解者,何也? 答曰:脈大而浮數,故知不戰汗出而解也。
問曰:病有不戰,不汗出而解者,何也? 答曰:其脈自微,此以曾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内無津液,此陰陽自和,必自愈,故不戰、不汗出而解也。
問曰:傷寒三日,脈浮數而微,病人身涼和者,何也? 答曰:此為欲解也。
解以夜半。
脈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脈數而解者,必能食也;脈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問曰:病脈,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 答曰:寸口、關上、尺中三處,大小、浮沉、遲數同等,雖有寒熱不解者,此脈陰陽為和平,雖劇當愈。
立夏得洪(一作浮)大脈,是其本位。
其人病身體苦疼重者,須發其汗。
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須發汗。
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
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脈,是其時脈,故使然也。
四時仿此。
問曰:凡病欲知何時得?何時愈? 答曰:假令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夜半愈。
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陽得陰則解也。
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陰得陽則解也。
寸口脈浮為在表,沉為在裡,數為在府,遲為在藏。
假令脈遲,此為在藏也。
趺陽脈浮而澀,少陰脈如經也,其病在脾,法當下利。
何以知之?若脈浮大者,氣實血虛也。
今趺陽脈浮而澀,故知脾氣不足,胃氣虛也。
以少陰脈弦而浮(一作沉),才見此為調脈,故稱如經也。
若反滑而數者,故知當屎膿也。
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
風則傷衛,寒則傷榮。
榮衛俱病,骨節煩疼,當發其汗也。
趺陽脈遲而緩,胃氣如經也。
趺陽脈浮而數,浮則傷胃,數則動脾,此非本病,醫特下之所為也。
榮衛内陷,其數先微,脈反但浮,其人必大便硬,氣噫而除。
何以言之?本以數脈動脾,其數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