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鎮風湯

關燈
服,且與脾胃不宜。

    以竈圹内周遭火燎紅色之土代之,則無堿味,其功效遠勝于竈心土。

     (2)加味理中地黃湯 熟地五錢,焦白術三錢,當歸、黨參、炙、故紙(炒搗)、棗仁(炒搗)、枸杞各二錢,炮姜、萸肉(去淨核)、炙草、肉桂各一錢,生姜三片,紅棗三枚(捭開),胡桃二個(用仁)打碎為引。

    仍用竈心土(代以竈圹土)二兩,煮水煎藥。

    取濃汁一茶杯,加附子五分,煎水攙入。

    量小兒大小,分數次灌之。

     如咳嗽不止者,加米殼、金櫻子各一錢。

    如大熱不退者,加生白芍一錢。

    洩瀉不止,去當歸加丁香七粒。

     隔二三日,止用附子二三分。

    蓋因附子大熱,中病即宜去之。

    如用附子太多,則大小便閉塞不出。

    如不用附子,則髒腑沉寒,固結不開。

    若小兒虛寒至極,附子又不妨用一二錢。

    若小兒但瀉不止,或微見驚搐,尚可受藥吃乳便利者,并不必服逐寒蕩驚湯,隻服此湯一劑,而風定神清矣。

    若小兒尚未成慢驚,不過昏睡發熱,或有時熱止,或晝間安靜,夜間發熱,均宜服之。

    若新病壯實之小兒,眼紅口渴者,乃實火之證,方可暫行清解。

    但果系實火,必大便閉結,氣壯聲洪,且喜多飲涼水。

    若吐瀉交作,則非實火可知。

    倘大虛之後,服一劑無效,必須大劑多服為妙。

    方書所謂天吊風、慢脾風皆系此證。

     按:此原方加減治瀉不止者,但加丁香,不去當歸。

    而當歸最能滑腸,瀉不止者,實不宜用。

    若減去當歸,恐滋陰之藥少,可多加熟地一二錢(又服藥瀉仍不止者,可用高麗參二錢搗為末,分數次用藥湯送服,其瀉必止。

    )。

     慢驚風,不但形狀可辨,即其脈亦可辨。

    族侄××七八歲時,瘧疾愈後,忽然吐瀉交作。

    時霍亂盛行,其家人皆以為霍亂證。

    診其脈弦細而遲,六脈皆不閉塞。

    愚曰:此非霍亂。

    吐瀉帶有粘涎否?其家人謂偶有帶時。

    愚曰:此寒痰結胸,格拒飲食,乃慢驚風将成之兆也。

    投以逐寒蕩驚湯、加味理中地黃湯各一劑而愈。

     又:此二湯治慢驚風,雖甚效驗。

    然治此證者,又當防之于預,乃為完全之策。

    一孺子,年五六歲,秋夏之交,恣食瓜果當飯。

    至秋末,其行動甚遲,正行之時,或委坐于地。

    愚偶見之,遂懇切告其家人曰:此乃慢驚風之先兆也。

    小兒慢驚風證,最為危險,而此時調治甚易,服藥兩三劑,即無患矣。

    其家人不以為然。

    至冬初,慢驚之形狀發現,嘔吐不能受食,又不即治。

    遷延半月,病勢垂危,始欲調治。

    而服藥竟無效矣。

     又:有狀類急驚,而病因實近于慢驚者。

    一童子,年十一二,咽喉潰爛。

    醫者用吹喉藥吹之,數日就愈。

     忽然身挺,四肢搐搦,不省人事,移時始醒,一日數次。

    診其脈甚遲濡。

    詢其心中,雖不覺涼,實畏食涼物。

     其呼吸,似覺短氣。

    時當仲夏,以童子而畏食涼,且征以脈象病情,其為寒痰凝結,瘀塞經絡無疑。

    投以《傷寒論》白通湯,一劑全愈。

     又:治一五歲幼童,先治以逐寒蕩驚湯,可進飲食矣,而滑瀉殊甚。

    繼投以加味理中地黃湯,一日連進兩劑,洩瀉不止,連所服之藥亦皆瀉出。

    遂改用紅高麗參大者一支,軋為細末,又用生懷山藥細末六錢煮作粥,送服參末一錢強。

    如此日服三次,其瀉遂止。

    翌日仍用此方,恐作脹滿,又于所服粥中調入西藥百布聖六分,如此服至三日,病全愈。

     又治一未周歲小孩,食乳即吐,屢次服藥亦吐出,囟門下陷,睡時露晴,将成脾風。

    俾其于每吃乳時,用生硫黃細末一撚,置兒口中,乳汁送下,其吐漸稀,旬日全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