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鎮風湯

關燈
治小兒急驚風。

    其風猝然而得,四肢搐溺,身挺頸痙,神昏面熱,或目睛上竄,或痰涎上壅,或牙關緊閉,或熱汗淋漓。

     鈎藤鈎(三錢)羚羊角(一錢,另炖兌服)龍膽草(二錢)青黛(二錢)清半夏(二錢)生赭石(二錢,軋細)茯神(二錢)僵蠶(二錢)薄荷葉(一錢)朱砂(二分,研細送服) 磨濃生鐵鏽水煎藥。

     小兒得此證者,不必皆由驚恐。

    有因外感之熱,傳入陽明而得者,方中宜加生石膏;有因熱瘧而得者,方中宜加生石膏、柴胡。

     急驚之外,又有所謂慢驚者,其證皆因寒,與急驚之因熱者,有冰炭之殊。

    方書恒以一方治急、慢驚風二證,殊屬差謬。

    慢驚之證,惟莊在田《福幼編》辨之最精,用方亦最妙。

    其辨慢驚風,共十四條:一、慢驚吐瀉,脾胃虛寒也。

    一、慢驚身冷,陽氣抑遏不出也。

    一、慢驚鼻風煽動,真陰失守,虛火燒肺也。

    一、慢驚面色青黃及白,氣血兩虛也。

    一、慢驚口鼻中氣冷,中寒也。

    一、慢驚大小便清白,腎與大腸全無火也。

    一、慢驚昏睡露睛,神氣不足也。

    一、慢驚手足抽掣,血不行于四肢也。

    一、慢驚角弓反張,血虛筋急也。

    一、慢驚乍寒乍熱,陰血虛少,陰陽錯亂也。

    一、慢驚汗出如洗,陰虛而表不固也。

    一、慢驚手足螈,血不足養筋也。

     一、慢驚囟門下陷,虛至極也。

    一、慢驚身雖發熱、口唇焦裂出血卻不喜飲冷茶水,進以寒涼愈增危笃,以及所吐之乳、所瀉之物皆不甚消化,脾胃無火可知。

    唇之焦黑,乃真陰之不足也明矣。

     脾風之證,亦小兒發痙之證,即方書所謂慢驚風也。

    因慢驚二字欠解,近世方書有改稱慢脾風者,有但稱脾風者。

    二名較之,似但稱脾風較妥,因其證之起點由于脾胃虛寒也。

    蓋小兒雖為少陽之體,而少陽實為稚陽,有若草木之萌芽,嬌嫩畏寒。

    是以小兒或飲食起居多失于涼,或因有病過服涼藥,或久瘧、久痢,即不服涼藥亦可因虛生涼,浸成脾風之證。

    其始也,因脾胃陽虛,寒飲凝滞于贲門之間,阻塞飲食不能下行,即下行亦不能消化,是以上吐而下瀉。

    久之,則真陰虛損,可作灼熱,其寒飲充盛,迫其身中之陽氣外浮,亦可作灼熱,浸至肝虛風動,累及腦氣筋,遂至發痙,手足抽掣。

    此證莊在田《福幼編》論之最詳,其所拟之逐寒蕩驚湯及加味理中地黃湯二方亦最善。

    先用逐寒蕩驚湯,大辛大熱之劑,沖開胸中寒痰,可以受藥不吐,然後接用加味理中地黃湯,諸證自愈。

    愚用其方救人多矣,而因證制宜又恒有所變通,方能随手奏效。

     【附方】 (1)逐寒蕩驚湯 胡椒、炮姜、肉桂各一錢,丁香十粒,共搗成細渣。

    以竈心土三兩煮湯,澄清,煎藥大半茶杯(藥皆搗碎,不可久煎,肉桂又忌久煎,三四沸即可),頻頻灌之。

    接服加味理中地黃湯,定獲奇效。

     按:此湯當以胡椒為君。

    若遇寒痰結胸之甚者,當用二錢,而稍陳者,又不堪用。

    族侄××六歲時,曾患此證。

    飲食下咽,胸膈格拒,須臾吐出。

    如此數日,昏睡露睛,身漸發熱。

    投以逐寒蕩驚湯原方,盡劑未吐。

     欲接服加味理中地黃湯,其吐又作。

    恍悟,此藥取之鄉間小藥坊,其胡椒必陳。

    且隻用一錢,其力亦小。

    遂于食料鋪中,買胡椒二錢,炮姜、肉桂、丁香,仍按原方,煎服一劑。

    而寒痰開豁,可以受食。

    繼服加味理中地黃湯,一劑而愈。

     方中所用竈心土,須為更改。

    凡草木之質,多含堿味。

    草木燒化,其堿味皆歸竈心土中。

    若取其土煎湯,堿味濃濃,甚是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