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十全育真湯
關燈
小
中
大
治虛勞,脈弦、數、細、微,肌膚甲錯,形體羸瘦,飲食不壯筋力,或自汗,或咳逆,或喘促,或寒熱不時,或多夢紛纭,精氣不固。
野台參(四錢)生黃(四錢)生山藥(四錢)知母(四錢)玄參(四錢)生龍骨(四錢,搗細)生牡蛎(四錢,搗細)丹參(二錢)三棱(錢半)莪術(錢半) 氣分虛甚者,去三棱、莪術,加生雞内金三錢;喘者,倍山藥,加牛蒡子三錢;汗多者,以白術骨、牡蛎、萸肉各一兩煎服,不過兩劑其汗即止。
汗止後再服原方。
若先冷後熱而汗出者,其脈或更兼微弱不起,多系胸中大氣下陷,細閱拙拟升陷湯後跋語,自知治法。
仲景治勞瘵,有大黃蟲丸,有百勞丸,皆多用破血之藥。
誠以人身經絡,皆有血融貫其間,内通髒腑,外溉周身,血一停滞,氣化即不能健運,勞瘵恒因之而成。
是故勞瘵者肌膚甲錯,血不華色,即日食珍馐服參苓,而分毫不能長肌肉、壯筋力。
或轉消瘦支離,日甚一日,誠以血瘀經絡阻塞其氣化也。
玉田王清任着《醫林改錯》一書,立活血逐瘀諸湯,按上中下部位,分消瘀血,統治百病,謂瘀血去而諸病自愈。
其立言不無偏處,然其大旨則确有主見,是以用其方者,亦多效驗。
今愚因治勞瘵,故拟十全育真湯,于補藥劑中,加三棱,莪術以通活氣血,竊師仲景之大黃蟲丸、百勞丸之意也。
且仲景于《金匮》列虛勞一門,特以血痹虛勞四字标為提綱。
益知虛勞者必血痹,而血痹之甚,又未有不虛勞者。
并知治虛勞必先治血痹,治血痹亦即所以治虛勞也。
或問:治勞瘵兼用破血之藥,誠為确當之論,但破血用三棱、莪術,将毋其力過猛乎?答曰:仲景之大黃蟲丸,與百勞丸所用破血之藥,若大黃、幹漆、水蛭,皆猛于三棱、莪術,而方中不用三棱、莪術者、誠以三棱、莪術《神農本草經》不載。
至梁陶弘景着《名醫别錄》于《神農本草經》外增藥品三百六十五味,皆南北朝以前,名醫所用之藥,亦未載三棱、莪術。
是當仲景時猶無三棱、莪術,即有之,亦未經試驗可知。
而愚于破血藥中,獨喜用三棱、莪術者,誠以其既善破血,尤善調氣。
補藥劑中以為佐使,将資生納谷為寶。
無論何病,凡服藥後飲食漸增者易治,飲食漸減者難治。
三棱、莪術與參、術、諸藥并用,大能開胃進食,又愚所屢試屢效者也。
或問:勞瘵之證,陰虛發熱者居其強半。
故錢仲陽之減味地黃丸;張景嶽之左歸飲,皆為對證良方,以其皆以熟地黃為君,大能滋真陰退虛熱也。
子方中何以獨不用也?答曰:若論用熟地,我固過來人也。
憶初讀方書時,曾閱趙氏《醫貫》、《張氏八陣》、《馮氏錦囊》諸書,遂确信其說。
臨證最喜用熟地,曾以八味地黃丸作湯,加蘇子、白芍,治吸不歸根之喘逆;加陳皮、白芍,治下虛上盛之痰涎;加蘇子、濃樸,治腎不攝氣,以緻沖氣上逆之脹滿(時病患服之覺有推蕩之力,後制參赭鎮氣湯治此證更效,又嘗減茯苓、澤瀉三分之二,治女子消渴小便頻數(《金匮》謂治男子消渴以治女子亦效,案詳玉液湯下),又嘗去附子,加知母、白芍,治陰虛不能化陽,緻小便不利積成水腫;又嘗用六味地黃丸作湯,加川芎、知母,以治如破之頭疼;加膽草、青黛,以治非常之眩暈;加五味、枸杞、柏子仁,以斂散大之瞳子,且信其煎汁數碗,浩蕩飲之之說;用熟地四兩、茯苓一兩,以止下焦不固之滑瀉;用熟地四兩、白芍一兩,以通陰虛不利之小便;又嘗于一日之中用熟地斤許,治外感大病之後,忽然喘逆,脈散亂欲脫之險證(此證當用後來複湯,彼時其方未拟出,惟知用熟地亦幸成功,是知馮楚瞻謂熟地能大補腎中元氣誠有所試也),且不獨治内
野台參(四錢)生黃(四錢)生山藥(四錢)知母(四錢)玄參(四錢)生龍骨(四錢,搗細)生牡蛎(四錢,搗細)丹參(二錢)三棱(錢半)莪術(錢半) 氣分虛甚者,去三棱、莪術,加生雞内金三錢;喘者,倍山藥,加牛蒡子三錢;汗多者,以白術骨、牡蛎、萸肉各一兩煎服,不過兩劑其汗即止。
汗止後再服原方。
若先冷後熱而汗出者,其脈或更兼微弱不起,多系胸中大氣下陷,細閱拙拟升陷湯後跋語,自知治法。
仲景治勞瘵,有大黃蟲丸,有百勞丸,皆多用破血之藥。
誠以人身經絡,皆有血融貫其間,内通髒腑,外溉周身,血一停滞,氣化即不能健運,勞瘵恒因之而成。
是故勞瘵者肌膚甲錯,血不華色,即日食珍馐服參苓,而分毫不能長肌肉、壯筋力。
或轉消瘦支離,日甚一日,誠以血瘀經絡阻塞其氣化也。
玉田王清任着《醫林改錯》一書,立活血逐瘀諸湯,按上中下部位,分消瘀血,統治百病,謂瘀血去而諸病自愈。
其立言不無偏處,然其大旨則确有主見,是以用其方者,亦多效驗。
今愚因治勞瘵,故拟十全育真湯,于補藥劑中,加三棱,莪術以通活氣血,竊師仲景之大黃蟲丸、百勞丸之意也。
且仲景于《金匮》列虛勞一門,特以血痹虛勞四字标為提綱。
益知虛勞者必血痹,而血痹之甚,又未有不虛勞者。
并知治虛勞必先治血痹,治血痹亦即所以治虛勞也。
或問:治勞瘵兼用破血之藥,誠為确當之論,但破血用三棱、莪術,将毋其力過猛乎?答曰:仲景之大黃蟲丸,與百勞丸所用破血之藥,若大黃、幹漆、水蛭,皆猛于三棱、莪術,而方中不用三棱、莪術者、誠以三棱、莪術《神農本草經》不載。
至梁陶弘景着《名醫别錄》于《神農本草經》外增藥品三百六十五味,皆南北朝以前,名醫所用之藥,亦未載三棱、莪術。
是當仲景時猶無三棱、莪術,即有之,亦未經試驗可知。
而愚于破血藥中,獨喜用三棱、莪術者,誠以其既善破血,尤善調氣。
補藥劑中以為佐使,将資生納谷為寶。
無論何病,凡服藥後飲食漸增者易治,飲食漸減者難治。
三棱、莪術與參、術、諸藥并用,大能開胃進食,又愚所屢試屢效者也。
或問:勞瘵之證,陰虛發熱者居其強半。
故錢仲陽之減味地黃丸;張景嶽之左歸飲,皆為對證良方,以其皆以熟地黃為君,大能滋真陰退虛熱也。
子方中何以獨不用也?答曰:若論用熟地,我固過來人也。
憶初讀方書時,曾閱趙氏《醫貫》、《張氏八陣》、《馮氏錦囊》諸書,遂确信其說。
臨證最喜用熟地,曾以八味地黃丸作湯,加蘇子、白芍,治吸不歸根之喘逆;加陳皮、白芍,治下虛上盛之痰涎;加蘇子、濃樸,治腎不攝氣,以緻沖氣上逆之脹滿(時病患服之覺有推蕩之力,後制參赭鎮氣湯治此證更效,又嘗減茯苓、澤瀉三分之二,治女子消渴小便頻數(《金匮》謂治男子消渴以治女子亦效,案詳玉液湯下),又嘗去附子,加知母、白芍,治陰虛不能化陽,緻小便不利積成水腫;又嘗用六味地黃丸作湯,加川芎、知母,以治如破之頭疼;加膽草、青黛,以治非常之眩暈;加五味、枸杞、柏子仁,以斂散大之瞳子,且信其煎汁數碗,浩蕩飲之之說;用熟地四兩、茯苓一兩,以止下焦不固之滑瀉;用熟地四兩、白芍一兩,以通陰虛不利之小便;又嘗于一日之中用熟地斤許,治外感大病之後,忽然喘逆,脈散亂欲脫之險證(此證當用後來複湯,彼時其方未拟出,惟知用熟地亦幸成功,是知馮楚瞻謂熟地能大補腎中元氣誠有所試也),且不獨治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