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資生湯

關燈
治勞瘵羸弱已甚,飲食減少,喘促咳嗽,身熱脈虛數者。

    亦治女子血枯不月。

     生山藥(一兩)玄參(五錢)于術(三錢)生雞内金(二錢,搗碎)牛蒡子(三錢,炒,搗) 熱甚者,加生地黃五六錢。

    脾為後天之本,能資生一身。

    脾胃健壯,多能消化飲食,則全身自然健壯,何曾見有多飲多食,而病勞瘵者哉?《内經》陰陽别論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隐曲,在女子為不月,其傳為風以其先不過陽明,胃腑不能多納飲食也,而原其飲食減少之故。

    曰發于心脾,原其發于心脾之故。

    曰有不得隐曲者何居?蓋心為神明之府,有時心有隐曲,思想不得自遂,則心神拂郁,心血亦遂不能濡潤脾土,以成過思傷脾之病。

    脾傷不能助胃消食,變化津液,以溉五髒,在男子已隐受其病,而尚無顯征;在女子則顯然有不月之病。

    此乃即女以征男也。

    至于傳為風消,傳為息贲,無論男女病證至此,人人共見,勞瘵已成,挽回實難,故曰不治。

    然醫者以活人為心,病證之危險,雖至極點,猶當于無可挽回之中,盡心設法以挽回之。

    而其挽回之法,仍當遵二陽之病發心脾之旨。

    戒病者淡泊寡欲,以養其心,而複善于補助其脾胃,使飲食漸漸加多,其身體自漸漸撤消。

    如此湯用于術以健脾之陽,脾土健壯,自能助胃。

    山藥以滋胃之陰,胃汁充足,自能納食(胃化食賴有酸汁)。

    特是脾為統血之髒,《内經》謂“血生脾”,蓋謂脾系血液結成,故中多函血。

    西人亦謂脾中多回血管為血彙萃之所。

    此證因心思拂郁,心血不能調暢,脾中血管遂多閉塞,或如爛炙,或成絲膜,此脾病之由。

    而脾與胃相助為理,一氣貫通,髒病不能助腑,亦即胃不能納食之由也。

    雞内金為雞之脾胃,中有瓷、石、銅、鐵,皆能消化,其善化有形郁積可知。

    且其性甚和平,兼有以脾胃補脾胃之妙。

    故能助健補脾胃之藥,特立奇功,迥非他藥所能及也。

    方中以此三味為不可挪移之品。

     玄參《神農本草經》謂其微寒,善治女子産乳餘疾,且其味甘勝于苦,不至寒涼傷脾胃可知,故用之以去上焦之浮熱,即以退周身之燒熱;且其色黑多液,《神農本草經》又謂能補腎氣,故以治勞瘵之陰虛者尤宜也。

    牛蒡子體滑氣香,能潤肺又能利肺,與山藥、玄參并用,大能止嗽定喘,以成安肺之功,故加之以為佐使也。

     地黃生用,其涼血退熱之功,誠優于玄參。

    西人謂其中函鐵質,人之血中,又實有鐵鏽。

    地黃之善退熱者,不但以其能涼血滋陰,實有以鐵補鐵之妙,使血液充足,而蒸熱自退也。

    又勞瘵之熱,大抵因真陰虧損,相火不能潛藏。

    地黃善引相火下行,安其故宅。

    《神農本草經》列之上品,洵良藥也。

    然必燒熱過甚而始加之者,以此方原以健補脾胃為主,地黃雖系生用,經水火煎熬,其汁漿仍然粘泥,恐于脾胃有不宜也。

    至熱甚者,其脾胃必不思飲食,用地黃退其熱,則飲食可進,而轉有輔助脾胃生山藥,即坊間所鬻之幹山藥,而未經火炒者也。

    此方若用炒熟山藥,則分毫無效于術色黃氣香,乃浙江于潛所産之白術也。

    色黃則屬土,氣香則醒脾,其健補脾胃之功,迥異于尋常白術。

    若非于潛産而但觀其色黃氣香,用之亦有殊效,此以色、味為重,不以地道為重也。

     西人謂:胃之所以能化食者,全賴中有酸汁。

    腹饑思食時,酸汁自然從胃生出。

    若憂思過度,或惱怒過度,則酸汁之生必少,或分毫全無,胃中積食,即不能消化。

    此論與《内經》“二陽之病發心脾”、“過思則傷脾”之旨暗合。

     或問曰:《内經》謂脾主思,西人又謂思想發于腦部,子則謂思發于心者何也?答曰:《内經》所謂脾主思者,非謂脾自能思也。

    蓋脾屬土,土主安靜,人安靜而後能深思,至西人謂思發于腦部,《内經》早寓其理。

    脈要精微論曰:“頭者精明之府。

    ”夫頭之中心點在腦,頭為精明之府,即腦為精明之府矣。

    既曰精明,豈有不能思之理,然亦非腦之自能思也。

    試觀古文“思”字作“”,囟者腦也,心者心也,是知思也者,原心腦相輔而成,又須助以脾土鎮靜之力也。

     或問曰:子解二陽之病發心脾一節,與王氏《内經》之注不同,豈王氏之注解謬欤?答曰: 愚實不敢雲然。

    然由拙解以繹經文,自覺經文别有意味,且有實用也。

    夫二陽之病發心脾,與下三陽為病發寒熱,一陽發病、少氣、善咳、善洩,句法不同,即講法可以變通。

    蓋二陽之病發心脾,謂其病自心脾而來也。

    三陽為病發寒熱,是形容三陽之病狀也,故将之病“之”字易作“為’字。

    至一陽發病數句,其句法又與三陽為病句不同,而其理則同也。

     或又問:三陽一陽病,皆形容其發病之狀,二陽病,獨推究其發病之原因者何居?答曰:三陽、一陽,若不先言其病發之狀,人即不知何者為三陽、一陽病。

    至二陽胃腑,原主飲食,人人皆知。

    至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