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麻科
關燈
小
中
大
餘便是火,火升而痰亦升,氣高而喘亦高,故用蘇子降氣以解之,芥子開氣以理之,菔子利氣以下之,氣下則火清而痰喘自止矣。
再加竹瀝、枇杷葉、綠豆更妙。
預料疹後(三十二) 起發時先看頭上,旋視手足透發如何。
若手足尖出到,額上皆明,此毒氣得洩,脾胃素強,不必慮也,勿藥有喜。
若遍身雖起,而手足尖不到者,此毒鬱於脾胃。
蓋人之一身,脾胃為君主,然後灌溉於四肢。
今脾胃津液不能行,其毒不洩,所以起發不到,此根本已撥,枝葉必萎之兆。
天庭亦要緊之處,定要透發,若太陽太陰兩顴並鼻左右不起,不比金木不分之症可挽救也。
手足疼痛(三十三) 疹出之後,被風寒邪氣侵襲肩窩手臂,以緻毒火凝滯不散,疼痛無時,不能搖動,回後必須發壅,降藥之中加羚羊角、青皮、桔梗、獨活、川芎,以治之可愈。
口渴(三十四) 渴者,胃中有熱,津液為熱所耗,故發渴而欲飲也。
宜炒米、綠豆、芝麻煎茶與飲,切勿飲水,回後加石膏、知母、麥冬、冬花、花粉、乾葛,以生津液而止渴。
津液流通於三焦,以制火也。
火氣上炎,熏灼心脾,是以津液為之下陷,華池為之乾涸,故發渴也,治宜清金。
《經》雲:烈火刑金,咽燥發渴,火清則華池自潤矣。
咽喉乾燥則渴,雖有虛實,均屬肺病,金生水而畏火不能輸降下之,令華池乾涸而渴,從之喜熱惡冷,稍飲即止,宜生津液而渴自止。
喜寒惡熱,百杯未足,宜制烈火而渴自解,是金被火爍,火焰如爐,五臟皆竭,而肺更何言哉!《經》又雲:降火則渴止。
寒熱(三十五) 火動則熱,火鬱則寒。
蓋毒欲發洩而不得散耳,將出而有氣血與火毒相攻也。
出之而有者,毒盛則邪勝也,宜用柴胡、知母、石膏、地骨,便閉加大黃可也。
熱如炮烙者有之,頭溫足冷者有之,唇焦頰赤者有之,青慘黯滯者有之,周身發熱參半者有之,陰陽殊絕者有之。
其所以然,毒火有隱現之分,非真有寒熱之界也。
熱者有微熱,有半熱,有極熱之不同者,宜知之。
厥冷(三十六) 厥者,手足逆冷人事不知也。
陽氣獨上,火隨痰湧氣塞不行而厥也。
熱毒之氣鬱遏於內,元氣不得流通,以緻外表無陽而厥冷也。
宜發散之中加麻、桂、蔥頭,陰虛火旺則內熱生風,火氣焚灼,故身熱肢冷,痰隨火湧,故不知人事。
又有血厥者,汗出過多,血少則陽氣獨上,氣塞不通之故耳。
頭溫足冷(三十七) 頭乃諸陽之會,毒氣上蒸故溫,足之六經屬水土木,水寒則冰,土寒則拆,木寒則枯,足冷者,陽氣絕也。
《經》雲:足冷過膝者不治。
但疹出鬱於上而足冷者,宜清之於上,則火降而足溫。
四肢脾胃主之,是以四肢先見者不治,疹後四肢冰冷亦不治也。
疹後頭汗如淋,毒慘陽位者則不治。
若治,宜前開錄四十九日後之方治之,此因火性炎上,兼之滲洩無門,不容滂達,焰光上竄,汗之所以上湧若蒸也。
四肢屬脾宜和暖之故,不宜熱,尤不宜冷,通身火熱而手足獨冷者,皆烈毒湧遏於脾陽,邪莫透,火鬱則寒之象,冷之極,正熱之極也。
未出之時,則用麻桂以散之,而火自收矣。
發癢(三十八) 有血熱發者,有毒盛發者,有感風發者,此三者宜消毒散加防風、連翹、玄參、蟬衣、地骨、生地、黃芩、荊芥等藥。
又曰癢者急疏風以開其牖,攻毒以達其滯則止矣。
又雲:熱毒壅於皮膚,氣為郁遏,血被煎熬,氣非不足也,錮之則焰,血非自熱也,灼之則迫,遊行皮肉,癢之所以作也,重加石膏、生地涼解,以殺其熱毒之勢,庶氣血不受邪虐,何患乎癢之有哉!若內症猖狂,大便秘結,用大黃、麻黃、枳殼,速宜盪滌,不可臨渴而浚井也。
又有俗法,升麻、蒼朮、桑皮、荊芥、防風、柳枝、槐枝,共水煎以布拭之,即止。
便下膿血(三十九) 疹後洩瀉而便膿血,此邪熱內陷,大忌止澀,最宜升發開提,雖雲清氣不復,脾胃虛弱,不得輕用生耆,但解其熱,涼其血,而諸症自愈。
治疹之法與他症大不相同,宜清熱發散,涼腸為主。
便下純血者風傷肝也,宜散風涼血。
如豆汁者濕傷脾也,宜清熱滲濕為主,倘若鮮血者為腸風,隨感而見也,瘀血者為臟毒積久而發也,糞前為近血,出於腸胃。
糞後為遠血,出於肺肝,用藥切忌酸澀之味,如疹後見之者,此移熱於大腸,藥宜降之,隨進槐角、川連、石膏、木通、六一散、山梔、黃芩、杏仁,久則地榆亦同功。
《經》雲:腎者胃之關也。
腎主二便,久瀉腎虛,不可專責脾胃也。
疹毒傳大腸,或瀉痢膿漿,此是臟傳腑,能知其因必得安康矣。
癍症(四十) 癍乃太過之症,比疹更重,夾毒上浮,從毛竅中出,形如蚊咬之狀而色紫赤,宜用石膏、生地、丹參、荷鼻、大力、黃連、川芎、羌活、山梔、防風、荊芥、連翹、甘草、大黃等味,便有神功。
痘疹相連(四十一) 痘若現形之後,有碎密如芥子者,疹也。
皮肉鮮紅成塊者,斑也。
此火毒薰灼於中,急宜解毒,使斑疹消散,痘得成功。
《經》雲:痘疹連呈甚是奇,夾斑夾疹總為非,斑消疹散先解毒,芩母石膏玄參宜。
又雲:疹先痘後小兒哭,退疹方能痘自來,莫道寒涼憂冰伏,時師一見便癡呆。
又雲:治疹不治痘,惟要開其腠,腠開毒自出,毒出為寧候。
又雲:先退其麻疹,痘瘡自然發越,宜服生甘草、防風、黃芩、荊芥、黃柏、玄參、大力、石膏,再加升麻。
表裡實熱(四十二) 紅紫幹滯、黑色焦枯者,表熱而實也。
大便秘結,小便赤澀,身熱鼻乾而燥,氣熱唇焦煩渴者,裡熱而實也。
表熱宜清涼發散分利之,裡熱宜重解毒兼清涼發散為主。
疹後症(四十三) 瘄後現點或疔多者,熱毒抑遏皮膚也。
《經》雲:急宜清毒始為美,連翹飲下莫磋砣。
又有疹後牙根出血,咽喉腫痛者,《經》雲:甘桔湯中用荊芥、防風、玄參、大力,可扶傷牙根舌上。
若生瘡,連翹解毒桔玄當。
發搐(即悸症四十四) 發熱驚悸,心肝受病,心主火,肝主風木,風火相搏激而發搐,升解主之。
又有咳嗽喘怯,肺肝受病。
肺主氣,肝主血,是為金木相併,氣血兩搏,亦要發搐,宜清肺飲主之。
《經》雲:治驚之法要平肝,利水之時勢自安。
諸風掉眩皆屬肝木,心火熱盛,肺金受克,不能制水,肝木熱則生風,風火相搏,神氣不寧,故發驚搐,治法平肝木、利小便為要。
筋抽脈惕動者狀似驚也,筋屬肝,毒在於肝不得尋竅而出,筋脈受沖激,以緻抽動如驚,而實非驚也,或用蘇解散即清解散去芩、連,加羌、蘇。
掏口(四十五) 口為脾之外竅,脾熱盛故掏之。
又火邪客於心肺,心火熾盛,金受火克亦掏口,宜雙解散主之,回後重用生石膏。
煩哭(四十六) 肝主怒,肺主聲,毒結於肺肝之中,故煩哭而不絕聲,瀉火即愈。
乾嘔(四十七) 肝肺有毒,而毒衝於胃,肺胃受毒在內,故發乾嘔也。
衝任之火,上犯清道,乾嘔無物者,此臟腑內傷。
若飲食而嘔,此熱嘔也,宜用陳皮、黃芩、石膏、竹茹。
飲食而硬塞嘔者,此咽中作痛閉塞而嘔也,加味大力子湯。
甘草、射幹、豆根、荊芥、防風、陳皮、連翹、苦參、大力、桔梗。
咬牙(四十八) 心肝火旺,相戈而鳴,又有胃熱則咬牙,肝熱則寒戰。
肺熱而咬牙者治宜清解散。
咬牙者,乃足陽明胃經主之,陽明主肌肉,其經走於上下齒齦,邪並陽明,故咬牙且胃熱,非石膏不為功,黃芩次之。
《經》雲:毒火深藏腎與肝,升沉二臟擾何安,齒牙相戈聲何慘,透解潛藏自貼然。
此痘疹兼論。
火毒在肝,肝則藏血而養筋。
毒在腎,腎則主骨而生肝還以養血。
猶唇齒之邦,兩受其虐而失其和,齒其妄劇而自鬥矣,但虛者則聲松,實者聲緊,痘疹皆同。
譫語(四十九) 心經之症,邪毒蘊結於心,心主聲言,心神安則聲言自清。
邪熱在內,心神不安,故譫語,宜升解散少加小草、石蒲、木通治之。
狂言宜退火,癇聲宜安神。
自汗(五十) 自汗者腠理流通,蘊毒發越,《經》雲:液汗通。
皮潤。
又雲:毒從汗洩,不必止之。
若汗出如淋者,火熾極也。
火擾於內,而汗湧於外,是汗為火逼可知。
宜用桂枝合清火主之。
回後有此汗者,是餘毒無所容,以汗而解也。
驗其人因汗而適快者是也,不宜再服收斂等藥。
論汗者,血之液也。
腎液從毛竅出者為汗,是汗亦血也。
原其本,在肺之通調四布而得潤乎一身,以滋養四體,猶曰白露下降,草木敷榮可知。
藏則存而為液,疏則洩而為汗,涸則皮毛枯澀,鬱則肢體浮腫,寒則凝,熱則沸,血一枯則汗亦因而枯也,必矣。
咬牙驚搐熱渴(五十一) 疹屬陽明胃經,又移於各臟,移於心者則驚悸發熱,移於肝者則咬牙發搐,治宜小柴胡湯、導赤散,加麥冬服之。
手揉眉目鼻面(五十二) (鼻毛生鼻中,晝夜伸長一二寸,漸系如繩,痛不可忍,速用硇砂乳香為散敷之,如神。
) 疹出於脾,脾傳於肺,肺中火熾,以緻眉目鼻面狀如蟲行而不能禁者,故手揉之,治宜甘桔湯、清肺飲,重用石膏、條芩、柴胡,此太陽陽明之脈形於面,非石膏、條芩不能成功。
否則咳嗽喘急,氣促至危,鼻為肺竅,貴乎滋潤,鼻乾黑燥,如煤之狀,肺火熾也,即火剋金也。
面者,陽明經之所聚也。
貴乎鮮明透發,若面色焦黑,精華散矣。
皮者,肺之合也。
欲其色淡紅,苟如塗朱,並紫色,火之象也。
火之所鬱結也,或如橘色者,火極土燥也。
咳嗽氣促喘急(五十三) 疹屬脾胃,脾乃肺之母邪,傳於肺,主氣而氣喘促急,咳嗽,皆主於肺,以清肺飲主之。
摳咬指甲(五十四) 疹發於肝,指甲乃肝經外竅,肝經有毒,外竅形焉。
此木剋土,故小兒摳咬指甲,治宜小柴胡湯主之,或伐肝或扶肝俱可。
癮症(五十五) 疹出未收,復感風寒邪氣,風邪外襲皮毛而入肺,肺中毒氣合而伏於兩脅背腦腰腿之間,形如鬼崇疙瘩,名為瘋癮,癢不可忍,宜荊芥防風敗毒散洗之可也。
作吐(五十六) 疹子既出,毒氣不透,兼熱痰積於胸膈之間,痰在膈上,喘促氣逆,水乳飲下為酷為所膈,略嗽即吐,治宜利氣消痰,加竹茹、竹瀝、黃荊瀝,更好再加枇杷葉,若被胃火所沖,重加生石膏,火毒上衝,水火相激,兩不相下,任其吐逆往上,而我之藥進一步則吐,退一步頻頻與之,自然消受矣。
疔(五十七) 疹出餘毒未盡,兼食辛辣毒物,緻令藏於脾胃,脾胃主肌肉,其毒發於肌肉之間,變生疹疔矣。
其症壯熱不除,煩渴欲飲,躁亂不寧,蓋熱毒使然也,治宜柴胡合化毒湯。
疹後痢(五十八) 瘄出之後,食物不謹,風寒不避,緻傷脾胃,遂傳於肺,肺與大腸為表裡,故成痢疾矣。
又有餘毒未盡,餘火未清,則毒移熱於大腸,而成痢矣,必須清金涼腸主之。
行血則使膿愈,調氣則後重除。
膀胱之氣不通則癃秘,大腸之氣凝滯則後重,其理一也。
須加杏仁、升麻,兼消積治之。
觸肺揚涕(五十九) 諸香聞鼻觸了肺,難免頭疼鼻涕揚,急服苓、杏、薄荷、荊芥、桔梗,若無霜打茄同進,苦楚難當就災殃。
發熱腹痛(六十) 發熱腹中急痛時,毒擾於裡不須疑,大便不通宜攻下,莫待臨時懊悔遲。
《經》雲:毒留於腹中,腹痛腸如觸,徐徐入大腸,下血汙穢濁,急服生軍、枳殼可愈。
舌腫無聲(六十一) 君火炎上熱若蒸,咽喉疼痛亦非輕,舌根腫脹難言語,甘桔玄參連倍增,再加犀梔並連心,立時煎服豈無聲。
《經》雲:腫消聲響可無驚,隨進二冬知玄參,薄荷連翹荊芥穗,條芩射幹與豆根。
狂躁(六十二) 毒氣壅盛於內為風邪所閉,不能驟發而驚搐狂躁,治宜蘇芥散加大黃、枳殼,大小便閉者最宜清利之。
身熱不收點(六十三) 發熱蒸蒸,瘄自虛收,如不收者,毒氣未盡解也,退其熱,邪疹自消,宜用清表散毒湯去當歸、澤瀉、豬苓,宜加骨皮、黃芩、麥冬、花粉、大力、天冬、甘草、柴胡、車前、木通。
夾斑丹(六十四) 夾丹者,此皆毒火浮遊散漫於皮膚之間也。
宜投甘桔荊防黑玄參,牛蒡知柏與黃芩,木通苦參連翹入,連進數劑斑丹青。
《經》曰:皮肉鮮紅如雲片者,丹也;點粒如蚊咬者,斑也。
皆由毒火熏灼於中,故斑丹與疹齊出於外也,宜用荊芥散毒湯或消斑湯主之。
口舌生瘡(六十五) 口為脾竅,舌乃心苗,引火下降,則熱自除,宜用清上飲。
薄荷、桔梗、甘草、黃芩、防風、大力、乾葛、連翹、玄參、麥冬、花粉、川連、石膏。
口舌生瘡用有功
再加竹瀝、枇杷葉、綠豆更妙。
預料疹後(三十二) 起發時先看頭上,旋視手足透發如何。
若手足尖出到,額上皆明,此毒氣得洩,脾胃素強,不必慮也,勿藥有喜。
若遍身雖起,而手足尖不到者,此毒鬱於脾胃。
蓋人之一身,脾胃為君主,然後灌溉於四肢。
今脾胃津液不能行,其毒不洩,所以起發不到,此根本已撥,枝葉必萎之兆。
天庭亦要緊之處,定要透發,若太陽太陰兩顴並鼻左右不起,不比金木不分之症可挽救也。
手足疼痛(三十三) 疹出之後,被風寒邪氣侵襲肩窩手臂,以緻毒火凝滯不散,疼痛無時,不能搖動,回後必須發壅,降藥之中加羚羊角、青皮、桔梗、獨活、川芎,以治之可愈。
口渴(三十四) 渴者,胃中有熱,津液為熱所耗,故發渴而欲飲也。
宜炒米、綠豆、芝麻煎茶與飲,切勿飲水,回後加石膏、知母、麥冬、冬花、花粉、乾葛,以生津液而止渴。
津液流通於三焦,以制火也。
火氣上炎,熏灼心脾,是以津液為之下陷,華池為之乾涸,故發渴也,治宜清金。
《經》雲:烈火刑金,咽燥發渴,火清則華池自潤矣。
咽喉乾燥則渴,雖有虛實,均屬肺病,金生水而畏火不能輸降下之,令華池乾涸而渴,從之喜熱惡冷,稍飲即止,宜生津液而渴自止。
喜寒惡熱,百杯未足,宜制烈火而渴自解,是金被火爍,火焰如爐,五臟皆竭,而肺更何言哉!《經》又雲:降火則渴止。
寒熱(三十五) 火動則熱,火鬱則寒。
蓋毒欲發洩而不得散耳,將出而有氣血與火毒相攻也。
出之而有者,毒盛則邪勝也,宜用柴胡、知母、石膏、地骨,便閉加大黃可也。
熱如炮烙者有之,頭溫足冷者有之,唇焦頰赤者有之,青慘黯滯者有之,周身發熱參半者有之,陰陽殊絕者有之。
其所以然,毒火有隱現之分,非真有寒熱之界也。
熱者有微熱,有半熱,有極熱之不同者,宜知之。
厥冷(三十六) 厥者,手足逆冷人事不知也。
陽氣獨上,火隨痰湧氣塞不行而厥也。
熱毒之氣鬱遏於內,元氣不得流通,以緻外表無陽而厥冷也。
宜發散之中加麻、桂、蔥頭,陰虛火旺則內熱生風,火氣焚灼,故身熱肢冷,痰隨火湧,故不知人事。
又有血厥者,汗出過多,血少則陽氣獨上,氣塞不通之故耳。
頭溫足冷(三十七) 頭乃諸陽之會,毒氣上蒸故溫,足之六經屬水土木,水寒則冰,土寒則拆,木寒則枯,足冷者,陽氣絕也。
《經》雲:足冷過膝者不治。
但疹出鬱於上而足冷者,宜清之於上,則火降而足溫。
四肢脾胃主之,是以四肢先見者不治,疹後四肢冰冷亦不治也。
疹後頭汗如淋,毒慘陽位者則不治。
若治,宜前開錄四十九日後之方治之,此因火性炎上,兼之滲洩無門,不容滂達,焰光上竄,汗之所以上湧若蒸也。
四肢屬脾宜和暖之故,不宜熱,尤不宜冷,通身火熱而手足獨冷者,皆烈毒湧遏於脾陽,邪莫透,火鬱則寒之象,冷之極,正熱之極也。
未出之時,則用麻桂以散之,而火自收矣。
發癢(三十八) 有血熱發者,有毒盛發者,有感風發者,此三者宜消毒散加防風、連翹、玄參、蟬衣、地骨、生地、黃芩、荊芥等藥。
又曰癢者急疏風以開其牖,攻毒以達其滯則止矣。
又雲:熱毒壅於皮膚,氣為郁遏,血被煎熬,氣非不足也,錮之則焰,血非自熱也,灼之則迫,遊行皮肉,癢之所以作也,重加石膏、生地涼解,以殺其熱毒之勢,庶氣血不受邪虐,何患乎癢之有哉!若內症猖狂,大便秘結,用大黃、麻黃、枳殼,速宜盪滌,不可臨渴而浚井也。
又有俗法,升麻、蒼朮、桑皮、荊芥、防風、柳枝、槐枝,共水煎以布拭之,即止。
便下膿血(三十九) 疹後洩瀉而便膿血,此邪熱內陷,大忌止澀,最宜升發開提,雖雲清氣不復,脾胃虛弱,不得輕用生耆,但解其熱,涼其血,而諸症自愈。
治疹之法與他症大不相同,宜清熱發散,涼腸為主。
便下純血者風傷肝也,宜散風涼血。
如豆汁者濕傷脾也,宜清熱滲濕為主,倘若鮮血者為腸風,隨感而見也,瘀血者為臟毒積久而發也,糞前為近血,出於腸胃。
糞後為遠血,出於肺肝,用藥切忌酸澀之味,如疹後見之者,此移熱於大腸,藥宜降之,隨進槐角、川連、石膏、木通、六一散、山梔、黃芩、杏仁,久則地榆亦同功。
《經》雲:腎者胃之關也。
腎主二便,久瀉腎虛,不可專責脾胃也。
疹毒傳大腸,或瀉痢膿漿,此是臟傳腑,能知其因必得安康矣。
癍症(四十) 癍乃太過之症,比疹更重,夾毒上浮,從毛竅中出,形如蚊咬之狀而色紫赤,宜用石膏、生地、丹參、荷鼻、大力、黃連、川芎、羌活、山梔、防風、荊芥、連翹、甘草、大黃等味,便有神功。
痘疹相連(四十一) 痘若現形之後,有碎密如芥子者,疹也。
皮肉鮮紅成塊者,斑也。
此火毒薰灼於中,急宜解毒,使斑疹消散,痘得成功。
《經》雲:痘疹連呈甚是奇,夾斑夾疹總為非,斑消疹散先解毒,芩母石膏玄參宜。
又雲:疹先痘後小兒哭,退疹方能痘自來,莫道寒涼憂冰伏,時師一見便癡呆。
又雲:治疹不治痘,惟要開其腠,腠開毒自出,毒出為寧候。
又雲:先退其麻疹,痘瘡自然發越,宜服生甘草、防風、黃芩、荊芥、黃柏、玄參、大力、石膏,再加升麻。
表裡實熱(四十二) 紅紫幹滯、黑色焦枯者,表熱而實也。
大便秘結,小便赤澀,身熱鼻乾而燥,氣熱唇焦煩渴者,裡熱而實也。
表熱宜清涼發散分利之,裡熱宜重解毒兼清涼發散為主。
疹後症(四十三) 瘄後現點或疔多者,熱毒抑遏皮膚也。
《經》雲:急宜清毒始為美,連翹飲下莫磋砣。
又有疹後牙根出血,咽喉腫痛者,《經》雲:甘桔湯中用荊芥、防風、玄參、大力,可扶傷牙根舌上。
若生瘡,連翹解毒桔玄當。
發搐(即悸症四十四) 發熱驚悸,心肝受病,心主火,肝主風木,風火相搏激而發搐,升解主之。
又有咳嗽喘怯,肺肝受病。
肺主氣,肝主血,是為金木相併,氣血兩搏,亦要發搐,宜清肺飲主之。
《經》雲:治驚之法要平肝,利水之時勢自安。
諸風掉眩皆屬肝木,心火熱盛,肺金受克,不能制水,肝木熱則生風,風火相搏,神氣不寧,故發驚搐,治法平肝木、利小便為要。
筋抽脈惕動者狀似驚也,筋屬肝,毒在於肝不得尋竅而出,筋脈受沖激,以緻抽動如驚,而實非驚也,或用蘇解散即清解散去芩、連,加羌、蘇。
掏口(四十五) 口為脾之外竅,脾熱盛故掏之。
又火邪客於心肺,心火熾盛,金受火克亦掏口,宜雙解散主之,回後重用生石膏。
煩哭(四十六) 肝主怒,肺主聲,毒結於肺肝之中,故煩哭而不絕聲,瀉火即愈。
乾嘔(四十七) 肝肺有毒,而毒衝於胃,肺胃受毒在內,故發乾嘔也。
衝任之火,上犯清道,乾嘔無物者,此臟腑內傷。
若飲食而嘔,此熱嘔也,宜用陳皮、黃芩、石膏、竹茹。
飲食而硬塞嘔者,此咽中作痛閉塞而嘔也,加味大力子湯。
甘草、射幹、豆根、荊芥、防風、陳皮、連翹、苦參、大力、桔梗。
咬牙(四十八) 心肝火旺,相戈而鳴,又有胃熱則咬牙,肝熱則寒戰。
肺熱而咬牙者治宜清解散。
咬牙者,乃足陽明胃經主之,陽明主肌肉,其經走於上下齒齦,邪並陽明,故咬牙且胃熱,非石膏不為功,黃芩次之。
《經》雲:毒火深藏腎與肝,升沉二臟擾何安,齒牙相戈聲何慘,透解潛藏自貼然。
此痘疹兼論。
火毒在肝,肝則藏血而養筋。
毒在腎,腎則主骨而生肝還以養血。
猶唇齒之邦,兩受其虐而失其和,齒其妄劇而自鬥矣,但虛者則聲松,實者聲緊,痘疹皆同。
譫語(四十九) 心經之症,邪毒蘊結於心,心主聲言,心神安則聲言自清。
邪熱在內,心神不安,故譫語,宜升解散少加小草、石蒲、木通治之。
狂言宜退火,癇聲宜安神。
自汗(五十) 自汗者腠理流通,蘊毒發越,《經》雲:液汗通。
皮潤。
又雲:毒從汗洩,不必止之。
若汗出如淋者,火熾極也。
火擾於內,而汗湧於外,是汗為火逼可知。
宜用桂枝合清火主之。
回後有此汗者,是餘毒無所容,以汗而解也。
驗其人因汗而適快者是也,不宜再服收斂等藥。
論汗者,血之液也。
腎液從毛竅出者為汗,是汗亦血也。
原其本,在肺之通調四布而得潤乎一身,以滋養四體,猶曰白露下降,草木敷榮可知。
藏則存而為液,疏則洩而為汗,涸則皮毛枯澀,鬱則肢體浮腫,寒則凝,熱則沸,血一枯則汗亦因而枯也,必矣。
咬牙驚搐熱渴(五十一) 疹屬陽明胃經,又移於各臟,移於心者則驚悸發熱,移於肝者則咬牙發搐,治宜小柴胡湯、導赤散,加麥冬服之。
手揉眉目鼻面(五十二) (鼻毛生鼻中,晝夜伸長一二寸,漸系如繩,痛不可忍,速用硇砂乳香為散敷之,如神。
) 疹出於脾,脾傳於肺,肺中火熾,以緻眉目鼻面狀如蟲行而不能禁者,故手揉之,治宜甘桔湯、清肺飲,重用石膏、條芩、柴胡,此太陽陽明之脈形於面,非石膏、條芩不能成功。
否則咳嗽喘急,氣促至危,鼻為肺竅,貴乎滋潤,鼻乾黑燥,如煤之狀,肺火熾也,即火剋金也。
面者,陽明經之所聚也。
貴乎鮮明透發,若面色焦黑,精華散矣。
皮者,肺之合也。
欲其色淡紅,苟如塗朱,並紫色,火之象也。
火之所鬱結也,或如橘色者,火極土燥也。
咳嗽氣促喘急(五十三) 疹屬脾胃,脾乃肺之母邪,傳於肺,主氣而氣喘促急,咳嗽,皆主於肺,以清肺飲主之。
摳咬指甲(五十四) 疹發於肝,指甲乃肝經外竅,肝經有毒,外竅形焉。
此木剋土,故小兒摳咬指甲,治宜小柴胡湯主之,或伐肝或扶肝俱可。
癮症(五十五) 疹出未收,復感風寒邪氣,風邪外襲皮毛而入肺,肺中毒氣合而伏於兩脅背腦腰腿之間,形如鬼崇疙瘩,名為瘋癮,癢不可忍,宜荊芥防風敗毒散洗之可也。
作吐(五十六) 疹子既出,毒氣不透,兼熱痰積於胸膈之間,痰在膈上,喘促氣逆,水乳飲下為酷為所膈,略嗽即吐,治宜利氣消痰,加竹茹、竹瀝、黃荊瀝,更好再加枇杷葉,若被胃火所沖,重加生石膏,火毒上衝,水火相激,兩不相下,任其吐逆往上,而我之藥進一步則吐,退一步頻頻與之,自然消受矣。
疔(五十七) 疹出餘毒未盡,兼食辛辣毒物,緻令藏於脾胃,脾胃主肌肉,其毒發於肌肉之間,變生疹疔矣。
其症壯熱不除,煩渴欲飲,躁亂不寧,蓋熱毒使然也,治宜柴胡合化毒湯。
疹後痢(五十八) 瘄出之後,食物不謹,風寒不避,緻傷脾胃,遂傳於肺,肺與大腸為表裡,故成痢疾矣。
又有餘毒未盡,餘火未清,則毒移熱於大腸,而成痢矣,必須清金涼腸主之。
行血則使膿愈,調氣則後重除。
膀胱之氣不通則癃秘,大腸之氣凝滯則後重,其理一也。
須加杏仁、升麻,兼消積治之。
觸肺揚涕(五十九) 諸香聞鼻觸了肺,難免頭疼鼻涕揚,急服苓、杏、薄荷、荊芥、桔梗,若無霜打茄同進,苦楚難當就災殃。
發熱腹痛(六十) 發熱腹中急痛時,毒擾於裡不須疑,大便不通宜攻下,莫待臨時懊悔遲。
《經》雲:毒留於腹中,腹痛腸如觸,徐徐入大腸,下血汙穢濁,急服生軍、枳殼可愈。
舌腫無聲(六十一) 君火炎上熱若蒸,咽喉疼痛亦非輕,舌根腫脹難言語,甘桔玄參連倍增,再加犀梔並連心,立時煎服豈無聲。
《經》雲:腫消聲響可無驚,隨進二冬知玄參,薄荷連翹荊芥穗,條芩射幹與豆根。
狂躁(六十二) 毒氣壅盛於內為風邪所閉,不能驟發而驚搐狂躁,治宜蘇芥散加大黃、枳殼,大小便閉者最宜清利之。
身熱不收點(六十三) 發熱蒸蒸,瘄自虛收,如不收者,毒氣未盡解也,退其熱,邪疹自消,宜用清表散毒湯去當歸、澤瀉、豬苓,宜加骨皮、黃芩、麥冬、花粉、大力、天冬、甘草、柴胡、車前、木通。
夾斑丹(六十四) 夾丹者,此皆毒火浮遊散漫於皮膚之間也。
宜投甘桔荊防黑玄參,牛蒡知柏與黃芩,木通苦參連翹入,連進數劑斑丹青。
《經》曰:皮肉鮮紅如雲片者,丹也;點粒如蚊咬者,斑也。
皆由毒火熏灼於中,故斑丹與疹齊出於外也,宜用荊芥散毒湯或消斑湯主之。
口舌生瘡(六十五) 口為脾竅,舌乃心苗,引火下降,則熱自除,宜用清上飲。
薄荷、桔梗、甘草、黃芩、防風、大力、乾葛、連翹、玄參、麥冬、花粉、川連、石膏。
口舌生瘡用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