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麻科

關燈
,敷藥方中薄荷柏, 黃連青黛月石同,冰片少許研為末。

     眼赤腫痛(六十六) 眼者,五臟血氣之精華也。

    毒氣鬱滯於肌膚者為癰為癤,而其留滯於精華者則發為眼患矣。

    其毒火發露在表,又在至高之地,宜用麥冬清肺飲或蟬化散治之。

    蟬衣、荊芥、防風、甘菊、川芎、黃芩、柴胡、車前、桔梗、山梔、升麻、木通、膽草,再加蒺藜、蕤仁、蒙花。

     兩目紅腫(六十七) 兩目紅腫,羚羊、荊芥為先,次以菊花、連翹。

    《經》曰:毒內流於肺,精珠不得看,搜去肝風毒,眼目自安然。

    凡目病在表宜疏風兼清熱,或向外下淚難開名羞明,宜清熱兼疏風,加升麻、黃芩。

    論疹毒為害,咽喉先,眼次之,但觀兩眼紅脈虯纏,或閉或腫,多生眵淚,或上星障,急瀉肝火,以免傷目之患,蟬化散主之。

     月事(六十八) 發熱之時,忽經水適來如期,此積汙隨出,毒從此解,勿藥而愈。

    倘若不止,熱邪乘血海之虛,逼血妄行,回時宜服小柴胡湯合生地黃湯以清其熱。

    又有非其期而忽行,此毒火內蘊,擾亂血海妄行,亦宜涼血為主;或發熱之時,經水適斷,宜柴胡四物湯治之,以防毒邪乘虛而入。

    使已憎寒壯熱,神氣不清,言語錯亂,此為熱入血海。

    血海者,衝任是也。

    肝主之肝藏血,肝為血海,天癸至後,血已空虛,熱乘而入,四物合導赤散加麥冬,與安神散間而服之,加丹參、淩霄花可也。

     五臟受毒辨(六十九) 毒歸於心者為斑疹、驚悸、癢痛、壯熱、咽喉乾渴、盜汗、丹瘤,皆其候也。

    毒歸於肝者,則為悶亂、水泡、腰痛、目疾、卵腫、乾嘔、手足拘攣、吐蛔、寒戰、咬牙者,皆其候也。

    毒歸於肺者,為咳嗽喘急、衄血、皮膚燥竭、肩臂痛,皆其候也。

    毒歸於脾者,則為吐瀉、腹痛、腫脹、唇烈口燥、手足病、不欲食,此之謂也。

    毒歸於腎者,為失音、手足逆冷、咽中幹痛、耳骫、飢不欲食而多唩。

    毒歸於大腸、胃者,為瀉痢膿血、腸鳴失音、大便不通。

    毒歸於膀胱者,為小腹滿、溺血、遺尿、頭額腫痛而目視。

    此論五臟六腑受毒之症也。

     寒熱往來(七十) 疹所最忌者寒戰也,如發熱之時,憎寒壯熱,身體振振戰動,其毒欲出不出,留於腠理之間,邪正交爭,故發振振戰動也,宜服柴葛桂枝湯。

     口中臭氣(七十一) 口中之臭氣,勃勃沖人,是肺胃中火所緻,此症多有失聲,喘嘔,兼吐膿血,皆其候也。

    藥宜清金湯、瀉火湯主之。

     疹癢(七十二) 疹出遍身作癢,爬搔不寧者,此毒氣火邪傳於肌膚之間,不能發出,與傷寒汗不出而作癢者,同也。

    況諸瘡痛癢皆屬心火,《經》雲:癢者,火之變也。

    又肝木主風,爬搔不寧者,風使然也。

    肝主筋而運乎爪,皆心肝二臟之症,藥宜清風化毒湯主之。

    荊芥、防風、升麻、羌活、大力、乾葛、麻黃、桂枝。

     頭目腫(七十三) 毒氣發越,聚於三陽,故掀腫也,宜解毒湯(羌活、防風、荊芥、大力、條芩、連翹、柴胡、桔梗、石膏各二錢),如瘄未透時去石膏。

     鼻掀口張,氣喘氣粗,胸脅吸動(七十四) 鼻掀者,肺氣絕也。

    口張者,脾氣絕也。

    氣喘胸悶者,肺火盛極而難下也,不治。

    服清肺飲重加石膏、黃芩一兩餘,或冀挽回於萬一,然必要胸中、鼻尖不動,乃可用藥耳。

     餘毒不清(七十五) 氣高而喘息作聲,掀胸擡肚者,餘毒在於肺臟也。

    痰涎稠黏,咬牙戈齒,洩不止,口臭者,餘毒在於脾胃也。

    盜汗身熱不退,渴盛者餘毒在於心經也。

    夢中多驚,攝手振動,目赤者,餘毒在於肝膽也。

    耳骫手足尖熱者,餘毒在於腎臟也。

    身腫不消,壯熱不退,鬱悶不舒,諸經皆有未盡之餘毒也。

     寒戰(七十六) 心火亢極,上灼肺金而孔竅閉塞,故寒戰不止,宜發汗以去表熱。

    如大便閉,宜下之,小便不通,宜利之。

    論火性甚烈,喜散而不喜郁,則拂其性矣。

    欲達而不達,氣血與火毒,五內搏激,其能免身之不戰乎?火鬱固戰,每過鬱而反似寒者,是熱極反見水化,如嗜強酒,若不勝其所寒矣。

    惟用麻黃為先,毒火松透,自必熾熱火性得順而寒戰自止矣。

     氣短倦怠口乾出汗(七十七) 火氣燻赫,肺金受制而寒水生化之源已絕,故氣短、倦怠、出汗,皆本經症,宜麥冬清肺飲以濡肺金之枯燥。

     紫紅白三泡(七十八) 紫紅泡起於化肌傳肝,表裡不解,緻血鼎沸,以黃連解毒湯加犀角、紫草、生地、丹皮、山梔、木通治之。

    白泡者,乃氣有餘而血不足也。

    化肌傳肺,熱毒注於皮膚之間,其津液亦隨氣而泡也。

    白而空者,其氣虛也;白而有清水者,其氣實也,用川連、石膏、丹皮、黃芩、生地、殭蠶、連翹、玄參。

    又雲:白泡亦熱之故,《經》雲:血熱則斑,氣熱則泡。

    又雲:皮濕之故,腎水盛耳,總有熱毒未出而熱邪先為所害也。

    論氣盛則泡,氣盛者毒氣盛也。

    衝突處毒鋒如射膺,鋒者囊隨毒氣而發也,則泡之有自來矣。

    氣血關鎖之極者,色白而囊空也。

    氣得浮動者,內含清水;血得浮動者,水若醃魚。

    總為毒氣所緻。

    又雲:血熱則枯,血涼則生洵然。

     遍身紫黑紋(七十九) 熱邪內外熏蒸,遇風寒輒與內熱相拒而不得入內,熱為風寒所閉而不得出,毒氣壅於肌表,故形如痕點,其色青紫者有之,宜用生地、紫草、淩霄花、丹皮、玄參、連翹、黃芩、紅花、全蠍、石膏、川連,如大便秘結加生軍。

     連出不收(八十) 連出不收者,熱毒太甚也。

    不能一時發透,宜重表之。

    如回後用化斑解毒湯治之(玄參、知母、升麻、力子、人中黃、連翹、石膏),大便閉結加生軍、生地、紅花、紫草。

     疹後牙根血出腫爛(八十一) 牙根血出胃火併,宜投天麻枳花粉,麥冬生地黃連入,重用石膏生條芩。

    此因積熱毒火入胃,宜用清胃飲、涼膈散(薄荷、山梔、連翹、桔梗、黃芩、生地、甘草、川連、升麻、丹皮、石膏)。

     齒腮腫痛口角流涎(八十二) 齒頰腫痛口流涎(宜用川芎、防風、石膏、黃連、玄參、黃芩、甘草、牛蒡子),不投陽劑痛連綿。

     疹後紅斑作癢,疹後發熱一二日,紅斑作癢遍身散出,愈爬愈癢,狀如細粟,或成雲片,一湧而出,此因回後不禁辛辣、油膩之味,放心縱食,以緻風熱寒濕之氣外感而成也。

    急宜三花斑湯加防風、黃連,以除風熱,免生瀉利。

    倘瀉痢日久不已,此餘毒移入於大腸也,切勿妄投止澀,以緻內毒上攻,轉成嘔吐,噤口不食,而莫可療生也。

    如滑洩不止,或下鮮血,或如屋漏塵水者,急服三黃湯加檳榔、枳殼、六一散,治之可望愈矣。

     五經熱症(八十三) 五經熱症病原分,熱氣熏蒸上衝心,譫語妄言神志亂,犀角黃連可定神。

    熱蒸於肝,則搐搦如驚,治宜天麻、羌活、膽星。

    熱蒸於脾,則腹脹,渴飲,目腫,大便閉,宜投枳殼、山梔、大黃。

    熱蒸於肺,喘嗽鼻涕,兜鈴、貝母、桑皮。

    熱蒸於腎,玄參、知母。

     瘟毒發疹(八十四) 瘟毒發疹者,由小兒感冒風邪,藏蓄於肌肉之間,陽氣發動,潛形於皮膚之外,一年之中,屢受不正之氣,而出於兩腋之下者,氣之道路也。

    瘟邪隨氣道而出者,肺之瘟毒發疹也,治宜清肺飲主之。

     疹後癖積(八十五) 疹後癖積,麻既回,飲食不謹,驚唬不忌,以緻積久成病而痰氣包裹,遂成癖疾,故令小兒面黃肌瘦,項細腳軟,腹如脹鼓,身熱口瘡,治宜痞氣丸、褐子丸,二藥消之。

     疹後遍身糜爛(八十六) 疹後遍身糜爛者,發在瘄子已收,飲水過多,嗜食不節,緻使食傷脾胃,至於肌肉、背心、兩脅間發出小水泡,其形光明,此水晶瘄也。

    一日之間變成漿泡,如湯沸然,而潰爛成糜,法當胃苓丸治之,外用白雲散敷之。

     疹後痧疳(八十七) 瘄後痧疳者,乃脾胃虛熱上炎,熏蒸於口,涎流清水,是為口瘡,口瘡日久,遂流血水,血聚成膿,黑爛臭穢,是為痧疳,治宜丙金散、?淿散敷之。

     疹後陰囊腫痛(八十八) 回後陰囊無故赤腫,明亮如燈籠,痛不可忍,此乃餘毒邪熱流注於膀胱,宜用導赤散治之。

     疹後瘧疾(八十九) 疹後瘧疾,乃肺腑嬌嫩,洗之太早,濕熱水氣客於皮膚,衛氣不守,邪氣潛乘,陰陽交爭,虛實更作。

    陰勝陽則內外皆寒,陽勝陰則內外皆熱,以截瘧丹治之。

    (方見《金鏡錄》。

    ) 疹後生風(九十) 疹後生風,疹沒而榮衛俱虛,虛極則生熱,熱極則生風,其症手足瘛瘲,目直項急,角弓反張,口吐白沫,是脾虛為肝木所制,治宜平肝散風。

     胃爛發斑(九十一) 胃爛發斑者,熱甚血復,裡極表虛則發斑,輕如疥子,重如錦紋。

    紫黑者,熱極而胃爛也,十有九死。

    如赤斑煩痛宜犀角大青湯化之。

    若後有因傷寒者,或當下不下,宜汗不汗,以緻熱毒蒸於內,胃受熱毒而發於皮膚之間。

    赤者為斑,以化斑湯解之;黑者為胃爛發斑,十無一生也。

     餘毒論(九十二) 論餘毒是血熱毒重之症,或涼解不早,或寒冷太過,二者均失於調劑。

    或誤投溫補,辛酸燥辣之味,帶火收結,故餘毒仍留,且血熱毒重,其症非虛,涼瀉則氣復矣。

    所謂涼瀉而成其補者,此也。

     摘要(九十三) 鼻氣通於天,天者頭也。

    肺竅開於鼻,而陽明胃脈環鼻而上行,腦為之元神之府,而鼻為命門之竅,清陽不升,則頭為之傾,九竅為之不利,疹子未發將發之時,宜用升麻。

    發表如不透者,急用麻黃、桂枝二味。

    如過用酸藥,勢必至於發不透明,所以荊、薄、紫、陳、蘇、蔥等藥,表時定不可缺也。

    但用亦不可太重,更有復花,亦表藥方內而冷利大腸之藥,亦不可過用,或有用松毛尖,其性極寒,尤為不可,切囑切囑。

    夫表時忌用最寒之藥,間有用大黃者為救急也,大便一去寒不停留,故不敢廢耳。

    疹出足,另有土藥備用,當降之時,不論貧富可服而愈。

    枇杷葉與荊竹黃,綠豆芝麻糯米湯。

    以上五味常服,小兒定然安昌。

    痰甚又加荊竹瀝,氣喘還須蘿蔔子,胃火盛加水蘆根,溺赤便血白茅根,肺熱氣喘一同吃,呃逆不止刀豆入,遍體風癢桑枝用,氣喘蕎麥合蘇子,骨蒸青蒿效如神,燈芯竹葉解煩渴,能利小便在其中。

    無汗加上蔥白透,利氣消痰芥子逢,目赤山梔夏枯草,發灰吹鼻止衄紅。

    又雲:疹出不到而回者,有未足而誤降者,惟此方能生人也,石膏黃芩天門冬,知母蟬衣栝蔞仁,鉤藤黃枳殼沖,不瀉氣實大黃順,氣喘兜鈴葶藶子,肚痛要加枳殼充,火瀉車前不可缺,咳嗽蘇子冬花同,喉痛射幹山豆根,起死回生此方神。

     小柴胡湯: 柴胡芩連歸桔翹,知膽葛防粉甘草, 大力陳皮芎貝母,薄荷丹皮夏枯草。

     寧肺桔梗湯: 桔梗枳貝歸蔞仁,甘草百合桑皮用, 加減葶藶地骨皮,還加知母與杏仁。

     清咽利膈湯: 連翹黃連與黃芩,甘桔梔子荊芥穗, 防風銀花薄荷葉,大力玄參大黃添。

     柴胡清肝湯: 柴胡清肝地歸芎,黃芩梔子又防風, 連翹花粉大力子,再加甘草一味沖。

     三黃解毒湯: 三黃解毒又黃芩,黃柏黃連一同行, 山梔木通甘大力,解毒還加連翹升。

     加味四苓湯: 加味四苓豬瀉並,車前木通赤茯苓, 黃芩川連大力子,疹後過瀉服之靈。

     清肺飲: 清肺飲中有二冬,甘桔石膏杏仁同, 二母要求大力子,兜鈴加上肺氣通。

     清金瀉火湯: 清金瀉火天麥冬,知母片芩甘木通, 兜鈴石膏花粉梔,肺火煎熬用其中。

     荊芥解毒湯: 荊芥解毒亦玄參,防風力子與黃芩, 知母石膏甘草入,還進川柏木通升。

     蟬化散: 蟬衣蒙花當歸梢,羌防芎柴龍膽草, 川連木連白蒺藜,梔子車前作引好。

     黃連解毒湯: 黃連解毒柏連芩,山梔石膏薄荷荊, 連翹甘草生大力,口舌生瘡桔梗真, 疹後如見喉痛症,急投甘桔湯有靈。

     化斑湯:(裡熱發斑表虛者,須用浮萍煎藥。

    ) 化斑湯中黑玄參,人中白與石膏升, 知母連翹牛蒡子,急進川連與大青。

     胃苓湯: 胃苓澤瀉赤茯苓,陳皮厚樸合豬苓, 木通山梔甘草炙,茅山蒼朮軟防風。

     四順湯: 四順湯中又杏仁,紫菀貝母冬花共, 桔梗甘草淡條芩,肺嗽不眠此方順。

     清上飲: 清上飲內薄荷風,乾葛力子麥門冬, 桔梗連翹甘草殼,川連黃芩天花同。

     涼膈散: 涼膈薄荷山梔翹,黃芩桔梗同甘草, 手足指尖如不到,大力蟬鉤麻黃表。

     昏睡不醒(口燥唇乾不食。

    九十四)
生石膏每劑用二三兩,黃芩每劑用五六錢,此二味終不可少,不怕寒涼過度。

    手足指尖不到,勿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