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麻科

關燈
咳嗽氣喘,連聲不住,此乃毒氣流於肺,肺葉焦而動也。

    如胸前凸起,龜背直從而喘急,血出鼻掀,握手擺頭,面青色或白枯者,皆不治之症,如胸前不動用麥冬清肺飲治之。

     疹後牙疳紅腫者,宜服清胃飲。

     升麻(二錢) 川連(一錢) 丹皮(二錢) 生地(二錢) 胃爛加生知母(二錢) 生石膏(三兩) 清胃飲合加荊芥(一錢) 大力(二錢) 玄參(二錢) 生甘草(一錢) 桔梗(二錢),疹回後雜症,或前或後,稍為加減酌用。

     小便赤澀(十一) 心火移熱於小腸,小腸入於膀胱,膀胱熱熾於小便,則小便赤澀,血隨之。

    又肺受火邪之克,以緻毒氣無從而洩,蓋因失降下之故也。

    或生煩躁不寧者有之,不必專於利水,宜清金降火氣為要,用導赤散加生山梔、川連、升麻等藥治之,火氣既出,小便自然清利矣。

     導赤散方: 木通 麥冬 車前 生地 生甘草(一錢) 赤苓 生梔 生黃苓 滑石 澤瀉 川柏 知母 加燈芯煎(以上各二錢) 蓋溺血總系烈毒內攻也,況出自小腸乎,故五淋病惟濁血尤重,非下極清涼之藥,難以緩其流,澄其源也。

     淋症從溺竅來,濁症從精孔來,貝母六一散能分水道。

     尿血即血淋也,溺血者,心與小腸實熱也,可加貝母、前胡、石葦、牛膝各二錢。

     大便秘結(十二) 血氣下行,大便自無阻滯,苟熱氣燥結於下,毒火流住於大腸,以緻津液乾枯不得潤滑,故大便有秘結之症。

    苟不攻其胃則胃實,胃實則生譫語,腹脹目赤者有之。

    《經》雲:毒氣歸胃,胃氣閉塞,喘急煩躁不免矣。

    急用大黃、栝蔞仁、枳殼潤下以去毒,外導亦可,加升麻提之更好,蓋清氣提上,而濁氣自下也。

     洩瀉(十三) 發熱與見點並回後五六日之間作瀉者,是瀉火毒不瀉元氣也,切勿止之,《經》雲:毒以瀉松,痛以利減,回後瀉至八九日外當用四苓散加升麻、槐花、桔梗、柴胡、梔子、黃連、車前、六一散、杏仁、條芩、豆根、栝蔞仁,切勿用白朮、木香健脾等藥。

    瀉出之物如雞卵臭者,傷食也。

    宜用山楂、麥芽、檳榔、川樸等味以消食積。

     《經》雲:洩瀉者,邪入於大腸,原進原出者,邪熱不化谷也。

    蓋因火性沸騰,不暇分消,故其出也。

    洩瀉大作,一切寒涼清解之藥在所禁忌,然非所以概治熱毒下痢之瘄症也。

    熱毒太甚,其毒不能盡行肌表;勢必至於壅滑凝滯,所幸內實不受邪,侵注於大腸,大腸為傳送之官,不至毒害迫於其中,頻頻下痢,雖與洩瀉相似,而實不同。

    此之瀉者滑而不禁,彼則堅而閉塞,此之瀉者溏而不實,彼則凝結如膠漆。

    有純下清水,或穢氣不甚,或便塞難出,或腹痛煩躁不寧,重用芩連以清其火,稍加大黃以攻毒而痢自止矣。

    若以洩瀉治之,則左矣。

    《經》雲:熱毒沖腸便自頻,喜腸傳送毒難侵。

    頻頻欲解仍難塞,誤認脾虛終內攻,久瀉者飲食內停中氣阻,轉運失職脾困苦,縱然順症亦淹遲,內傷消積止瀉吐,熱退便塞須加升麻,一提而大小便自順矣。

     嘔吐咳逆(十四) 嘔吐者,胃火也。

    胃火上衝,嘔吐而食不下咽。

    咳逆者,肺火也。

    肺火上衝而咳逆不止也。

    《經》雲:嘔吐者,邪甚於上。

    順其氣,清其火,則自止矣,切勿用薑汁,有痰在膈,在經絡非吐不可,吐中亦有發散之義,《經》所謂:因其高者因而越之也。

     嘔吐不止者,用葛根煎汁服之,不能下氣消痰。

    嘔噦不止者,用枇杷葉煎服之,能止痰嗽咳逆。

     三消症(十五) 渴而每飲為上消,肺熱也,心火移熱於肺。

    多食善飢為中消,胃熱也。

    渴而小便數,且有膏為下消,腎熱而水虧也。

     不食(十六) 人以胃氣為主,不食則胃氣必傷,此為實熱壅塞而然也。

    回後重用石膏以清胃火,大便秘結須加大黃,不憂寒涼太過,不憂盪滌傷胃,《經》雲:百凡欲食最為先。

    《經》雲:安穀則昌,絕谷則亡。

    不食應知各有緣,有熱邪犯胃而不食也,亦有胃虛火閉不食者,此則火閉無疑非胃虛也。

    胃虛不食身安靜,胃熱人煩體自炎外。

    又有飲食過多,或痰凝氣滯,與夫寒邪閉塞胃熱者,皆令不食,須知其食過多,緻脾不消穀而成痞脹者有之。

     驚搐(十七) 熱毒犯心,心為君主,忽被風邪束縛,不得汗洩,大小腸鬱結不得內行,是以心火亢極,金受火克,不得平木,木動風生以侵脾土,故吐食更兼搭眼,面青又見頭搖,氣亂神昏,遂生驚搐之症。

    《經》雲:木邪盛而傷土,宜發散兼利小便,使其內外之毒,分消而驚搐自定,發散用消毒飲加防風、川羌、煨天麻、木通、小草、甘草、鉤丁、陳皮、青皮。

    回後加大黃、麥冬、柴胡、山梔,或用清解散。

    防風、荊芥、蟬衣、桔梗、前胡、川芎、升麻、黃芩、木通、大力、連翹。

    治法當平肝木,利小便為要。

    瀉肝則風去,利小便則心熱清。

    此因心火火熾盛,肺金受克不能制肝木,以緻火風相搏,神不得安,邪火退,正火旺,則心肝寧而驚搐定矣。

    發搐惟利關節,毋為驚治,須清煩熱安神治,宜疏風消食透毒為良。

     失血(十八) 今夫血陰物也,有質而凝,寒則凝,熱則行,熱毒之氣內外不得分消,內閉結,外無汗,營家失所,奔竄妄行,傳注督脈,必從鼻軟關而出。

    《經》雲:毒從衄散不必止之。

    若從口來犯胃,難治,急用犀角地黃湯。

    或溺血者,加山梔、車前、石葦、木通、升麻、槐花(各二錢),或大便下血者,加黃芩(四錢)、槐角(三錢)、黃柏(二錢)、升麻(二錢)。

    血屬陰本靜,因相火所逼,故越出上竅,耳鼻衄出者加山梔(二錢)、防風(二錢)、荊芥(八分)。

    若九竅出血者不治。

    若吐蛔,瀉蛔。

    蛔者,嘈食蟲也。

    不食而出者,胃火實也。

    見食而出者,胃中虛寒也。

    氣虛不食而吐蛔者死,瀉蛔亦然。

    不食,蟲無存養之所,故出。

    蟲畏胃火,不安其身,亦出,宜重用石膏。

     誤降(十九) 疹雖出齊,天庭不明,手足尖不至,而時師誤降者,或自回者,於降藥中加發散開提之藥,如大黃、鉤丁、薄荷、蟬衣之類。

    或用青龍湯不可遲延,生甘草、知母、薄荷、黃芩、栝蔞仁、膽草、大青、紅花、忍冬花、通草、穀精草、西瓜汁、升麻、砂仁、竹瀝、殭蠶、槐花。

     咽喉(二十) 咽者,胃脘水穀之道路,主納而不出;喉者,肺經呼吸之往來,主出而不入。

    咽喉系一身之橐籥,使毒火上炎,不得發越,鎖於咽喉,或燥或破,或嗆或噎,或痛或腫,甚至水入則吐,食入則嘔,音啞,言語不明,無論火毒重輕,即以甘桔湯加大力、荊芥、玄參、復花、前胡、芍藥,消火毒,清咽喉為要。

    回後加豆根、麝幹、麥冬、防風、石膏、苦參。

    《經》雲:切要解炎並清喉痹。

    咽痛甚,毒火灼,隻恐一朝封管,籥鎖殺聲,啞卻徒勞。

     舌刺咽乾(二十一) 舌胎生刺,咽乾如炙,傷寒難症見之,陽盛陰消之象,然扶陰益陽其危可解,痘疹若見,總以烈毒肆虐,非僅爆炙已也。

    甚則乾焦日黑,總以咽喉壅毒,所以咽啞水嗆無言。

    若瘄,舌刺如煤者,不治欲解其危,非寒涼盪滌不可,即使攻解須在回時早圖可也,用大黃、栝蔞仁、石膏、枳殼為主。

    音啞是肺熱,有肺痿,有風毒入肺,啞有火鬱,舌有痰迷。

     音啞(二十二) 心者,聲音之主;丹田者,聲音之府;喉者,聲音之門也。

    被熱毒煎熬,熱甚生痰,津液膠錮,痰毒填實,肺竅有礙氣道,其毒不能盡行於肌表,故音啞。

    然熱毒既已不行,以緻肺竅填實,雖有根有主,聲音亦不能發越也。

    且肺金以空而鳴,不空則不鳴,宜用力子(二錢)、桔梗(一錢)、花粉(二錢)、甘草(一錢)、菖蒲(八分)、黃芩(八錢)、麥冬(二錢)、知母(二錢)、鉤丁(二錢)、川貝(一錢)、天麻(二錢)、前胡(二錢)、芍藥(二錢),以清其火,順其痰,則肺開而聲音出矣。

    如久瀉後音啞汗出者,元氣脫也,不治痰,疹始中聲啞者,以人事安靜,飲食如常者佳。

    若起發之時,即音啞失聲音,咬牙者,寒戰者,煩躁昏迷者,乾嘔水嗆鎖喉者,痰壅喘急者,洩瀉不止者,腹脹悶亂者,皆兇。

    未出聲變者,表郁病也。

    已出聲變者,膈熱病也。

    出後而聲不出者,表膈兼病也。

    又咳嗽出聲者,不在此例,此時亦用北沙參清肺,肺斂則聲開,惟疹回一月外,方可用訶子、阿膠、糯米。

     弄舌咂唇(二十三) (唇未腫則肺熱,燥則唇乾,利濕熱唇爛,肺熱則唇生核,狐惑則唇厚上瘡或則唇下瘡,風則唇動喎,虛則唇白無色,寒則唇青或噤。

    ) 舌乃心之苗,心寧則舌安,心擾則舌亂。

    且肺之絡又連舌本,心肺有熱,其苗自不能寧,故搐弄不息,長出不收。

    脾乃倉廩之官,其華在唇,且胃脈環於唇口,咂唇者、硬腫者,乃是脾火也。

    若破荷葉浸軟貼之,或辰砂和蜜敷之,倘若唇肉已傷,不治。

    疹回後倘有此症,重用黃連、石膏、蓮心、梔、柏,以清心苗。

    蓋舌乃心苗,口為脾竅,火降則熱自疏矣。

     發狂(二十四) 發狂一症,雖不得見,然總因風寒外束,腠理閉密,大腸乾燥,身熱無汗,毒火鬱結而不得發越故也。

    初起用麻黃散加大黃,回後用石膏(四兩)、知母、黃連(各一錢)等味,治之可愈。

     煩躁不寧(又二十四) 《經》雲:煩躁者,毒氣壅塞並表裡不寧也。

    如抓搔者,疹癢也。

    不安者,內熱也。

    呻吟者,疼也。

    又煩者,氣血燥也。

    《經》雲:內煩外躁,小便不通,小腸熱積也。

    瘄疹每有此症,或至晝夜不安。

     譫語不眠(二十五) 譫語發狂,啼叫多時,治宜發汗兼通大小便,《經》雲:心煩亂用涼膈散,快胸又疏表,透毒涼解清火以去其根。

    又雲:腎燥故心躁,火屈於水而出也。

    《經》雲:腎枯燥急食辛以潤之。

    又肺主煩,腎主燥,有痰,有火,有毒,有蟲,有癢,用黃芩、黃連、麥冬、知母、貝母、連翹、車前、羚羊、犀角、防風、膽草、乾葛、冬花、茯苓、柴胡、山梔、槐花、石膏、栝蔞仁等味,又加玄參、生甘草、茯苓、山梔解清肺火,宜重或用大黃、六一散之類。

     咳嗽痰壅(二十六) 咳嗽者痰涎壅盛,外感風寒,熱毒壅遏而不得發越,以緻肺竅不通,始用和解散,回後痰多加川貝、膽星,或麥冬、清肺飲。

    咳嗽者乃邪氣上衝,痰滯不活之故,治嗽宜以治痰為先治,痰要以治氣為本,用枳殼、橘紅以利其氣而痰氣自除,痰飲自消。

    清肺金,解熱毒,而邪火自退矣。

    夫人身之津液所以資生精血也,火毒煎熬,而津液不得流通,變為痰涎,膠固於中,緻使正氣被塞於胸膈,或喘或嗽或舌強不能言語,或喉中作聲乳汁難下,入口即嗽而吐出者,此毒氣停滯於肺胃也,宜升發解毒,當以前胡、桔梗、復花、枳殼、橘紅,大力等藥,以運動其痰。

    如先有痰在頸項者,不必妄治,即用生大力移之亦可。

     呃逆(二十七) 呃逆者,氣噎也。

    乃是胃枯槁而成,此下焦毒火鬱於胃中,不得發越之故,非是陰火上升,依胃而發也,治宜用石膏、茯苓、麥冬、橘紅、鮮斛、山梔、竹茹、九頭蘭、茉莉花、樹上幹桃等藥。

     腰脅痛(二十八) 毒伏於腎,腎傳於腰,腰乃一身之關節也。

    毒火煎熬,腎水枯槁,水火失濟,故腰疼也。

    初起用敗毒散(川羌、獨活、前胡、柴胡、川芎、桔梗、升麻、乾葛、甘草、青皮),若外感風寒必兼頭痛,亦用此藥。

    兩脅疼痛尚有餘毒在中,陰陽之氣不能升降,故作脅疼治,宜柴胡、枳殼、桔梗、赤茯苓之類,使二便氣流通而疼自止矣。

     腹痛惡心(二十九) 疹出不透,脾胃有毒,邪正交攻,臟氣相擊,火毒鬱結,凝滯而作腹痛。

    腹痛者毒鬱於陰,臍以上屬太陰,當臍屬少陰,小腹屬厥陰,治直升發解利。

    《經》雲:痛以利減,毒以瀉松,加枳殼、枳實、大黃、栝蔞仁之味,胃口有熱有痰而作乾嘔者,是為噁心,大便秘結忽作腹痛者,燥糞欲出也,用外導法,如平日原有蛔痛之症,此為內熱蛔不安而作痛也,宜用大黃、枳殼、栝蔞仁等味微微利之,瀉出即安,切勿妄用使君子等酸藥也。

     腹脹(三十) 毒氣凝於胃,不能外越,而毒留於內,甚則氣喘發厥,治宜升發解利散邪,使毒氣分消,則脹自愈。

    《經》雲:疼以利減,脹以自消。

    肺熱生脹而大便秘結,仍用枳殼、大黃、栝蔞仁。

    胃熱生脹,小便赤澀,可用木通、川連、黃芩、石膏。

    乳食停積,可用升發加消導,又加枳殼、杏仁、桑皮、陳皮之類,喘者加葶藶子。

    又方用田螺一個,將麝香、五味子、入于田螺內,覆臍中,布包,晝夜小水即利矣。

     喘息(三十一) 毒火流於肺金,氣為火毒所郁也,治宜清金解毒,退火消痰,順氣為主,如鼻塞咳嗽,乃風入皮毛,可加麻黃、杏仁。

    洩瀉久而喘者,虛喘也。

    不洩瀉而喘者實喘也。

    實喘非傷食即便閉,宜陳皮、枳殼、蘇子、前胡。

    疹後發喘者,毒火繞肺也,宜用條芩、知母、大力子、石膏、桔梗、地骨、兜鈴、杏仁、桑皮、葶藶、川貝。

    喘後腹脹者,利小便而喘自止矣。

    氣喘痰盛者,當服三子養親湯,蘇子、芥子、萊菔子,微炒黃。

    注雲氣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