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麻科
關燈
小
中
大
瘄子總論(第一)
夫瘄之初發,咳嗽噴嚏,鼻流清涕,眼胞微腫微赤,淚欲汪汪,腮赤面腫,皆是出瘄之兆,一冒風寒食積,論其大概,不必一一如是。
重則遍身膨脹,眼赤封閉,或壯熱無汗,氣粗氣喘,嘔吐,驚搐,鼻煤,咳嗽聲啞,至五六七日不見點者,急用表散以升發之,用麻黃湯主之。
若瘄出稠密如雲,片疙紫紅乾燥,其毒甚重,表時宜表,回時速當清火解毒為要,此時宜用清龍湯或雙解湯使之。
大便燥實者加生軍五六錢,回時尤宜重用。
胃火盛於回後,用生石膏兩餘。
若不出足而回者,須用麻黃、石膏解之。
肺火盛於回後,片芩宜之。
回後小便不利,山梔瀉之。
心火刑剋肺金,黃連清之。
表若未透,宜慎之戒之。
疹出黑暗者,不起不透也。
焦枯慘暗者,血滯也。
糊塗者,兇也。
手指先見者,犯本位也。
頭面身上全無者,閉症也。
或感風寒而不出者,須用麻黃重表也。
頭面不出而體多者,疹後生死難料也,急宜荷鼻、筍尖、升、羌、芎也。
手足尖頭不到者,瘄後變症無窮也,藥宜桂枝鞭芽而起之。
一熱即出,一出即沒者重,隻要出足,回速何妨。
不進飲食者重,胃火所緻也。
鼻掀口張,目無神氣者,死。
鼻乃肺竅,掀則肺絕,口乃脾竅,張則脾絕,皆難治也。
氣喘胸前吸者死,天君不寧者,安得不死?發不出者,閉症也。
及腹脹、氣喘、煩躁者,毒火不出,反攻於內也。
昏睡者,死。
脾困者,面黑色滯者,血死也。
目無光彩者,熱則冷之,寒則溫之,莫良於眸子也。
痰喘音啞者,肺竅塞也。
指甲黑色者,血死也。
鼻煤項軟者,肺火盛也。
四支冰冷者,脾土傾也。
睡臥不寧者,內毒伏也。
眼紅眼障者,肝火甚也。
鼻燥者,肺火甚也。
唇硬舌紅者,胃火攻心也。
口焦者,脾火甚也。
或痰或喘者,火壅危也。
瘄若桃紅色者,輕正色也。
白色而煩者重,血不足也。
紫色而成堆者重,血滯也。
點粒者輕,毒散也。
一片者重,從上出下者輕,從下出上者重。
四肢先見者不治,此乃脾經陰不轉陽也。
鼻青糞黑,咳嗽連聲,面青聲啞者不治,回時雖雲可治,然亦難也。
白色有二症:飲食如常者,不犯胃氣也;精神如舊者,不困肺經也。
色潤體安不大熱者,汗透也。
無舌胎者,心火輕也。
大小便如常者,此謂順症也,不必強治,反是則重,為其氣弱也,表降宜慎之。
未出之時,鼻紅出者,佳兆也,汗流如淋則美,嘔吐亦佳。
喜三者何也?《經》雲:衄能散毒,汗能松火,吐能解熱毒。
從衄消熱,以汗透火,以吐松肺。
火盛者,則衄血流而不必止,誤止者則毒奔於內也。
如此者非惡症也。
故汗吐下三者美也,可不藥而自愈矣。
凡治瘄之法,三日宜升,四日宜降,倘誤降者則不治也。
此治順症之常規,未言乎變症。
然看手足指尖有紅點者方為出完,倘不透明而不見者,仍用表方中加桂枝鞭芽以發之,切不宜降,慎之慎之。
若表而不齊,必須瘄後停藥,以待變之來。
《經》雲:變症難逆於將來,何能預料?所謂不藥為中醫之說也。
婦人胎前出瘄三日之前,用升麻以提之,恐其墮胎也。
回後則用黃芩以安胎,速降以消火,又能解毒。
如產後加淩霄花、丹參可也,而人參切不可用,用則殺人。
用補亦然,富貴之家常犯此病,不可不慎。
書雲:不可用人參,叮嚀如此其切。
參歌有雲:肺熱還傷肺,為人參能助氣與火也,為肺熱者言之,肺火既清,何忌之!有又熱補之藥斷不可用,如疹後日久虛喘坐立不安,可用生甘熟地,若一月之外,便宜重用。
太陰主肺,陽明大腸,肺與大腸相表裡,毒從大腸出者為貴。
《經》雲:毒因利減,此之謂也。
回後不可久瀉,久則肺經移熱於大腸,宜涼腸。
瘄出形雲片如錦紋者為斑,其色紅赤者胃火熱甚而失下也,此衝入足少陽膽經,助相火而成斑矣,必須重用石膏,以清胃與肝膽可以成功而消斑。
隱隱紅點為疹,胃火衝入手足少陰心腎經,則助君火而成疹,黃連能奏效如神。
若斑重而疹輕者,初起時最忌寒涼熱辣酸冷之味,並忌冒感風寒,急宜麻黃、蒼耳二味以托肌膚之閉密。
毒氣阻遏而內攻不出者,初起之藥斟酌用之,但麥冬、生地為其補肺斂皮恐不能發越,又參、耆、薑、附子、丁、朮、桂燥悍酸熱之味為其助火傷肺,補氣發喘。
但痘與疹用藥不同,疹出之時瀉利不止者,吉也,蓋瀉毒不瀉元氣也。
回時自利不止者,又吉也,毒以利減。
若利久而至八九日者方謂過多,恐肺火移熱於大腸,必須先下順利之水,則自止矣。
利水者何也?《經》雲:小水愈長而大便愈結也。
驟用補澀如桂、附、朮、木、訶、蔻、參、耆等藥補澀之劑,必須胸腹脹滿,重滯而死矣。
《經》雲利不可止,瘧不可截,其斯之謂歟!疹子未出與正出之時,不進飲食者,謂此毒氣內蘊,實未解也。
出則宜表回,後重用石膏以開其胃,又加竹茹最妙。
藥性(第二) 麻疹未出,升發為先。
防風、荊芥散腠理之留邪;升麻、乾葛開營衛之蘊熱。
麻黃髮斑毒之出現,淹延熱盛,發不出而無汗者,不拘冬夏可用桂枝,令血氣之橫流。
四肢不出者,便宜加入薄荷、竹葉,解膚熱之汪洋。
蘇葉、蔥頭疏肌表之拂鬱。
既知君臣還有佐使,青皮拔毒止痛,陳皮理氣化痰。
咳嗽咽痛,肺燥貴乎滋潤,桔梗、大力最宜。
嘔吐不食,痰氣滯於胸隔,散涎毒出,前胡、復花為良。
色不紅潤,川芎、紅花行血而開滯。
色若紫黑,急宜火燒人糞路朝東,必然黑色而轉紅。
大便秘結,用大黃、枳殼。
小便不利須用木通。
出不快者,宜大力、蟬衣,能透肌解表,此乃未出與見點之前,用之一法也。
若既出足之後,解毒清火為良。
裡熱毒重,藥宜降之,柴胡、黃芩入肺加蘇子以定喘;玄參、石膏治邪火之浮遊;生梔、連翹開惡毒之鬱結。
栝蔞潤肺止渴,滑腸化痰而解毒,合用麥冬解煩渴而清肺金;生知母降火生津;黃柏解毒蒸用;犀角解心胃之熱;羚羊洩肝肺之炎;牛膝去下部之邪;力子解陽明之毒;柴胡去厥陰之邪;黃連瀉心火;大黃號名將軍;生甘和中得國老之稱;蒸山楂通氣血而去腹中之宿垢;止咳嗽,解涎痰,石膏、貝母爭先;利咽喉者桔梗、大力、射幹、豆根、玄參最宜;荊芥去皮膚之熱;薄荷、鉤藤解驚悸之宗。
痰藥尤要,蘇子、杏仁、天麻、竹瀝、消痰而下氣,陳皮、枳殼,利氣以開痰;鉤藤、桑皮、定喘;花粉、乾葛止渴。
若風熱痰壅,膽星九制;痰毒便閉,栝蔞仁莫去殼油,消腫定喘解毒最妙,化痰定嗽,順氣為良。
升藥加減(第三) 石菖蒲、木通能制譫語,小草、蓮心清心而定驚,食積以神麯、麥芽、枳實而消,河柳加於回後面赤之時,荷鼻加於太陽不起之候,四肢不到桂枝鞭芽何疑,額上不起川芎、羌活、升麻、桔梗、筍尖宜早加,目直視者天麻、膽星、石菖蒲。
若是傷暑,青蒿、香薷進;大力、蟬衣、鉤藤、薄荷加幹不起,鬱火相扇用連翹,痰結在於皮裡膜外,昏迷發熱不出者,竹瀝佐以蔥白,一發而出矣。
降藥加減(第四) 胃火盛者,則用石膏三兩,不嫌其過。
多汗不出,發不透者,用麻黃一二錢,不謂其太熱。
四肢不到,或桂枝五六錢,不愁其已甚。
肺火毒重,則用黃芩八九錢,不見其多。
大腸閉結栝蔞仁三兩,尤謂其少,不瀉,又加大黃五六錢。
喘嗽仍用鉤丁,汗多須用知母,喉痛射幹、山豆根、大力、枯草、玄參、荊芥、桔梗與甘草,八味之中最宜深。
痰症天麻共膽星,更加竹瀝貝母吞。
吐膿吐血,芩連山梔用,腹痛枳實效如神,骨蒸地骨又柴胡,骨節痠痛石菖蒲。
鉤丁、知母、貝母、石蒲、榧子、通草與栝蔞,能開聲之啞。
槐花、黃芩、枳殼、川連、山梔,能治膿血之瀉。
又加石膏而重用,回後發不透,而喘者仍用大力、蟬衣、鉤丁、葶藶、桑皮、兜鈴數味,甚則青龍湯,百發百中。
尤宜慎之。
升藥良方(第五) 如額角兩太陽多見者,本方去升麻,而頭面多者為佳,荷鼻、筍尖要多加,身上起而四肢不到者,桂枝鞭芽無差。
壯熱腮紅升葛用,前桔陳皮復花紅, 川芎枳殼並木通,荷鼻筍尖額上同。
面青神慢,蔥蘇飲發之: 面青神慢蔥蘇紅,復花陳桔前川芎, 發疹最妙萊菔子,和解散用去防風。
和解散: 和解升葛桔荊防,覆刀蟬衣薄荷郎, 氣悶煩躁難二便,枳殼木通功效彰。
淹滯不出,毛孔閉密,皮膚乾燥,身熱噴嚏,毒氣鬱內,急用升麻散發之。
升麻散: 升麻乾葛復花芎,大力薄荷紅木通, 蟬衣桔梗煨天麻,前陳鉤藤疹有蹤。
降藥良方(第六) 小兒出疹,見風罩沒,未得清爽者,和解發之,即消毒飲。
疹出已足,宜清金散風熱,瀉心火,使金不受火克,否則肺之母受寒邪所閉,必至痰喘聲嗽,身熱喉痛,不進飲食,後生瘡疥,漸成疳瘵。
下流傳入大腸為洩瀉自痢等症,良以心火未散,或咳血、吐血、衄血,或傷眼目。
下流傳入小腸,小便赤澀為血痢等症,以上諸症俱用降之。
潤肺消毒飲: 潤肺消毒用紫芩,枳殼花粉栝蔞仁, 桑杏陳蘇並山梔,石膏萊菔下氣清, 喘加麻黃淡竹瀝,便閉大黃真河柳。
此湯即清金降火湯。
若疹出已到指尖及天庭可用此方不必更換。
若不到者,不作出齊論,但人多安靜如常,且緩服之。
統論看症用藥加減:以石膏、萊菔下氣定喘;麻黃重用以開肺竅;生熟大黃以通閉結;竹茹開胃郁;枇杷葉蜜炙以止嗽;綠豆、芝麻解毒潤腸;加竹瀝消痰潤燥以降火;西河柳使疹毒出於外,兼治疹後痢;地慄能治噎膈,開胃消食,除胸中之實熱;白芥子豁痰、理氣、發汗;水蘆根降火除嘔噦;白茅根治血妄行,止呃逆,兼治肺熱喘急,止淋瀝;木通能利小便,引火下降,加刀豆止呃下氣,蔥白髮汗而解肌。
自擬表降備用方(第七) 備用表藥升羌防,復花蟬衣大力當, 川芎桔梗荊芥穗,前胡葛根鉤藤方。
半表半降良方(第八) 半表半降紫力芩,蘇子鉤藤山梔仁, 石膏甘草與木通,桑杏便閉大黃均。
消痰化毒湯: 消痰化毒覆蟬衣,薄荷鉤藤白桑皮, 紫杏甘桔大力子,石蒲全梢殭蠶宜。
此湯回後,人倦氣粗,痰嗽聲啞,感冒風寒,以此服之能解毒化痰,開音發散。
誤降再表方(第九) 誤降之說,謂其麻未出透,降之太早,見他氣急便實,無汗昏睡,目赤眼開便可服之。
如誤服酸澀熱補之劑,不可救藥矣。
誤降重表有鉤藤,大力蟬衣復花同, 薄荷蘇子甜桔梗,大青龍湯合劑攻。
解毒湯: 自古黃連名解毒,黃柏黃芩共合成。
瘄後(第十) 鼻紅弄舌,牙有鮮血者,須用石膏、梔子、筍根,能清脾胃之熱,再加茅根煎汁。
如便血、吐血不止者,解毒湯中加犀角、鮮地黃。
煩渴作瀉者,豬苓湯加黃連、花粉、石膏。
乾嘔者,解毒湯。
嘔不止者,陳皮、竹茹、石膏。
下痢不止者,黃連、豬苓、澤瀉、滑石、甘草。
或滯後重,黃芩、枳殼、木通、桔梗、升麻、叭杏、六一散與栝蔞仁。
疹後氣急咳嗽,連聲不絕者,加栝蔞仁、蘇子、桑皮、枳殼、桔梗、麥冬,最用葶藶、冬花極妙,如若喘重者,麥冬清肺飲為宜。
清肺飲: 清肺飲中又二冬,甘桔石膏杏仁同, 二母要求大力子,兜鈴加上肺氣通。
瘄後壯熱不退,發為搐搦,煩躁不寧,此心脾不寧也,宜四物湯加山梔、麥冬、甘草、木通,或下安神丸。
疹後虛煩不得眠,竹葉石膏湯加陳皮、麥冬。
疹後毒氣攻內,循衣摸床,譫語神昏,喪珠者死。
疹後瀉久不止,而變驚風者死。
疹後咳嗽連聲不絕,而口啞者死。
疹見發不透而頸項腫硬者死。
疹見牙疳腫爛,唇齒肉落者死。
疹沒後下痢不食,兼赤白口噤者死。
疹回後壯熱,晝夜不退,身瘦弱者死。
此因初起失表,毒火不能盡出,急宜表藥與解毒治之。
疹出四五日不收者,內有熱毒,清利治之,則熱自解,疹已消回後,禁忌風寒濕水,否則必緻咳嗽不休。
四十九日內餘毒未除,肺虛咳嗽,下汗如雨,頭汗如蒸,全身浮腫,宜用此方:麥冬、冬花、知母、橘紅、百合、百部、阿膠(麵粉炒)、沙參、貝母、鉤藤、枇杷葉、榧子、兜鈴、栝蔞仁。
疹若回後,如見發熱,每渴用綠豆、芝麻炒米和煎茶飲,切不可飲寒水,更宜生津解熱而止渴,或用白虎湯代之亦可。
疹後二十日之後,其毒不解,邪火拂鬱,渾身發熱,晝夜不退,發枯肌燥,漸成疳瘵,宜清熱除疳丸主之。
清熱除疳丸: 清熱除疳又黃連,歸芎膽草陳乾蟾, 發枯膚癢成疳瘵,加上君子治五疳, 再加筍薈共為末,神麯糊丸米湯下。
如渾身壯熱未至瘦弱,但每煩躁搐搦不寧,此熱在於心肝二經,以當歸養血湯、黃連安神,間而服之。
當歸養血湯: 瘄後壯熱每煩躁,定知心脾有火熬, 四物湯中除芍藥,安神養血須醫早, 枇杷麥冬梔子入,燈竹木通甘草高, 假如氣結連聲嗽,桔梗蔞仁不可少, 天門麥冬入口消,知母枳殼天花炒, 若似氣急聳肩嗽,血出口鼻面色焦, 若非瀉肺終難治,二冬二母與甘草, 桔梗杏仁與葶藶,兜鈴糯米帶甘草。
疹後
重則遍身膨脹,眼赤封閉,或壯熱無汗,氣粗氣喘,嘔吐,驚搐,鼻煤,咳嗽聲啞,至五六七日不見點者,急用表散以升發之,用麻黃湯主之。
若瘄出稠密如雲,片疙紫紅乾燥,其毒甚重,表時宜表,回時速當清火解毒為要,此時宜用清龍湯或雙解湯使之。
大便燥實者加生軍五六錢,回時尤宜重用。
胃火盛於回後,用生石膏兩餘。
若不出足而回者,須用麻黃、石膏解之。
肺火盛於回後,片芩宜之。
回後小便不利,山梔瀉之。
心火刑剋肺金,黃連清之。
表若未透,宜慎之戒之。
疹出黑暗者,不起不透也。
焦枯慘暗者,血滯也。
糊塗者,兇也。
手指先見者,犯本位也。
頭面身上全無者,閉症也。
或感風寒而不出者,須用麻黃重表也。
頭面不出而體多者,疹後生死難料也,急宜荷鼻、筍尖、升、羌、芎也。
手足尖頭不到者,瘄後變症無窮也,藥宜桂枝鞭芽而起之。
一熱即出,一出即沒者重,隻要出足,回速何妨。
不進飲食者重,胃火所緻也。
鼻掀口張,目無神氣者,死。
鼻乃肺竅,掀則肺絕,口乃脾竅,張則脾絕,皆難治也。
氣喘胸前吸者死,天君不寧者,安得不死?發不出者,閉症也。
及腹脹、氣喘、煩躁者,毒火不出,反攻於內也。
昏睡者,死。
脾困者,面黑色滯者,血死也。
目無光彩者,熱則冷之,寒則溫之,莫良於眸子也。
痰喘音啞者,肺竅塞也。
指甲黑色者,血死也。
鼻煤項軟者,肺火盛也。
四支冰冷者,脾土傾也。
睡臥不寧者,內毒伏也。
眼紅眼障者,肝火甚也。
鼻燥者,肺火甚也。
唇硬舌紅者,胃火攻心也。
口焦者,脾火甚也。
或痰或喘者,火壅危也。
瘄若桃紅色者,輕正色也。
白色而煩者重,血不足也。
紫色而成堆者重,血滯也。
點粒者輕,毒散也。
一片者重,從上出下者輕,從下出上者重。
四肢先見者不治,此乃脾經陰不轉陽也。
鼻青糞黑,咳嗽連聲,面青聲啞者不治,回時雖雲可治,然亦難也。
白色有二症:飲食如常者,不犯胃氣也;精神如舊者,不困肺經也。
色潤體安不大熱者,汗透也。
無舌胎者,心火輕也。
大小便如常者,此謂順症也,不必強治,反是則重,為其氣弱也,表降宜慎之。
未出之時,鼻紅出者,佳兆也,汗流如淋則美,嘔吐亦佳。
喜三者何也?《經》雲:衄能散毒,汗能松火,吐能解熱毒。
從衄消熱,以汗透火,以吐松肺。
火盛者,則衄血流而不必止,誤止者則毒奔於內也。
如此者非惡症也。
故汗吐下三者美也,可不藥而自愈矣。
凡治瘄之法,三日宜升,四日宜降,倘誤降者則不治也。
此治順症之常規,未言乎變症。
然看手足指尖有紅點者方為出完,倘不透明而不見者,仍用表方中加桂枝鞭芽以發之,切不宜降,慎之慎之。
若表而不齊,必須瘄後停藥,以待變之來。
《經》雲:變症難逆於將來,何能預料?所謂不藥為中醫之說也。
婦人胎前出瘄三日之前,用升麻以提之,恐其墮胎也。
回後則用黃芩以安胎,速降以消火,又能解毒。
如產後加淩霄花、丹參可也,而人參切不可用,用則殺人。
用補亦然,富貴之家常犯此病,不可不慎。
書雲:不可用人參,叮嚀如此其切。
參歌有雲:肺熱還傷肺,為人參能助氣與火也,為肺熱者言之,肺火既清,何忌之!有又熱補之藥斷不可用,如疹後日久虛喘坐立不安,可用生甘熟地,若一月之外,便宜重用。
太陰主肺,陽明大腸,肺與大腸相表裡,毒從大腸出者為貴。
《經》雲:毒因利減,此之謂也。
回後不可久瀉,久則肺經移熱於大腸,宜涼腸。
瘄出形雲片如錦紋者為斑,其色紅赤者胃火熱甚而失下也,此衝入足少陽膽經,助相火而成斑矣,必須重用石膏,以清胃與肝膽可以成功而消斑。
隱隱紅點為疹,胃火衝入手足少陰心腎經,則助君火而成疹,黃連能奏效如神。
若斑重而疹輕者,初起時最忌寒涼熱辣酸冷之味,並忌冒感風寒,急宜麻黃、蒼耳二味以托肌膚之閉密。
毒氣阻遏而內攻不出者,初起之藥斟酌用之,但麥冬、生地為其補肺斂皮恐不能發越,又參、耆、薑、附子、丁、朮、桂燥悍酸熱之味為其助火傷肺,補氣發喘。
但痘與疹用藥不同,疹出之時瀉利不止者,吉也,蓋瀉毒不瀉元氣也。
回時自利不止者,又吉也,毒以利減。
若利久而至八九日者方謂過多,恐肺火移熱於大腸,必須先下順利之水,則自止矣。
利水者何也?《經》雲:小水愈長而大便愈結也。
驟用補澀如桂、附、朮、木、訶、蔻、參、耆等藥補澀之劑,必須胸腹脹滿,重滯而死矣。
《經》雲利不可止,瘧不可截,其斯之謂歟!疹子未出與正出之時,不進飲食者,謂此毒氣內蘊,實未解也。
出則宜表回,後重用石膏以開其胃,又加竹茹最妙。
藥性(第二) 麻疹未出,升發為先。
防風、荊芥散腠理之留邪;升麻、乾葛開營衛之蘊熱。
麻黃髮斑毒之出現,淹延熱盛,發不出而無汗者,不拘冬夏可用桂枝,令血氣之橫流。
四肢不出者,便宜加入薄荷、竹葉,解膚熱之汪洋。
蘇葉、蔥頭疏肌表之拂鬱。
既知君臣還有佐使,青皮拔毒止痛,陳皮理氣化痰。
咳嗽咽痛,肺燥貴乎滋潤,桔梗、大力最宜。
嘔吐不食,痰氣滯於胸隔,散涎毒出,前胡、復花為良。
色不紅潤,川芎、紅花行血而開滯。
色若紫黑,急宜火燒人糞路朝東,必然黑色而轉紅。
大便秘結,用大黃、枳殼。
小便不利須用木通。
出不快者,宜大力、蟬衣,能透肌解表,此乃未出與見點之前,用之一法也。
若既出足之後,解毒清火為良。
裡熱毒重,藥宜降之,柴胡、黃芩入肺加蘇子以定喘;玄參、石膏治邪火之浮遊;生梔、連翹開惡毒之鬱結。
栝蔞潤肺止渴,滑腸化痰而解毒,合用麥冬解煩渴而清肺金;生知母降火生津;黃柏解毒蒸用;犀角解心胃之熱;羚羊洩肝肺之炎;牛膝去下部之邪;力子解陽明之毒;柴胡去厥陰之邪;黃連瀉心火;大黃號名將軍;生甘和中得國老之稱;蒸山楂通氣血而去腹中之宿垢;止咳嗽,解涎痰,石膏、貝母爭先;利咽喉者桔梗、大力、射幹、豆根、玄參最宜;荊芥去皮膚之熱;薄荷、鉤藤解驚悸之宗。
痰藥尤要,蘇子、杏仁、天麻、竹瀝、消痰而下氣,陳皮、枳殼,利氣以開痰;鉤藤、桑皮、定喘;花粉、乾葛止渴。
若風熱痰壅,膽星九制;痰毒便閉,栝蔞仁莫去殼油,消腫定喘解毒最妙,化痰定嗽,順氣為良。
升藥加減(第三) 石菖蒲、木通能制譫語,小草、蓮心清心而定驚,食積以神麯、麥芽、枳實而消,河柳加於回後面赤之時,荷鼻加於太陽不起之候,四肢不到桂枝鞭芽何疑,額上不起川芎、羌活、升麻、桔梗、筍尖宜早加,目直視者天麻、膽星、石菖蒲。
若是傷暑,青蒿、香薷進;大力、蟬衣、鉤藤、薄荷加幹不起,鬱火相扇用連翹,痰結在於皮裡膜外,昏迷發熱不出者,竹瀝佐以蔥白,一發而出矣。
降藥加減(第四) 胃火盛者,則用石膏三兩,不嫌其過。
多汗不出,發不透者,用麻黃一二錢,不謂其太熱。
四肢不到,或桂枝五六錢,不愁其已甚。
肺火毒重,則用黃芩八九錢,不見其多。
大腸閉結栝蔞仁三兩,尤謂其少,不瀉,又加大黃五六錢。
喘嗽仍用鉤丁,汗多須用知母,喉痛射幹、山豆根、大力、枯草、玄參、荊芥、桔梗與甘草,八味之中最宜深。
痰症天麻共膽星,更加竹瀝貝母吞。
吐膿吐血,芩連山梔用,腹痛枳實效如神,骨蒸地骨又柴胡,骨節痠痛石菖蒲。
鉤丁、知母、貝母、石蒲、榧子、通草與栝蔞,能開聲之啞。
槐花、黃芩、枳殼、川連、山梔,能治膿血之瀉。
又加石膏而重用,回後發不透,而喘者仍用大力、蟬衣、鉤丁、葶藶、桑皮、兜鈴數味,甚則青龍湯,百發百中。
尤宜慎之。
升藥良方(第五) 如額角兩太陽多見者,本方去升麻,而頭面多者為佳,荷鼻、筍尖要多加,身上起而四肢不到者,桂枝鞭芽無差。
壯熱腮紅升葛用,前桔陳皮復花紅, 川芎枳殼並木通,荷鼻筍尖額上同。
面青神慢,蔥蘇飲發之: 面青神慢蔥蘇紅,復花陳桔前川芎, 發疹最妙萊菔子,和解散用去防風。
和解散: 和解升葛桔荊防,覆刀蟬衣薄荷郎, 氣悶煩躁難二便,枳殼木通功效彰。
淹滯不出,毛孔閉密,皮膚乾燥,身熱噴嚏,毒氣鬱內,急用升麻散發之。
升麻散: 升麻乾葛復花芎,大力薄荷紅木通, 蟬衣桔梗煨天麻,前陳鉤藤疹有蹤。
降藥良方(第六) 小兒出疹,見風罩沒,未得清爽者,和解發之,即消毒飲。
疹出已足,宜清金散風熱,瀉心火,使金不受火克,否則肺之母受寒邪所閉,必至痰喘聲嗽,身熱喉痛,不進飲食,後生瘡疥,漸成疳瘵。
下流傳入大腸為洩瀉自痢等症,良以心火未散,或咳血、吐血、衄血,或傷眼目。
下流傳入小腸,小便赤澀為血痢等症,以上諸症俱用降之。
潤肺消毒飲: 潤肺消毒用紫芩,枳殼花粉栝蔞仁, 桑杏陳蘇並山梔,石膏萊菔下氣清, 喘加麻黃淡竹瀝,便閉大黃真河柳。
此湯即清金降火湯。
若疹出已到指尖及天庭可用此方不必更換。
若不到者,不作出齊論,但人多安靜如常,且緩服之。
統論看症用藥加減:以石膏、萊菔下氣定喘;麻黃重用以開肺竅;生熟大黃以通閉結;竹茹開胃郁;枇杷葉蜜炙以止嗽;綠豆、芝麻解毒潤腸;加竹瀝消痰潤燥以降火;西河柳使疹毒出於外,兼治疹後痢;地慄能治噎膈,開胃消食,除胸中之實熱;白芥子豁痰、理氣、發汗;水蘆根降火除嘔噦;白茅根治血妄行,止呃逆,兼治肺熱喘急,止淋瀝;木通能利小便,引火下降,加刀豆止呃下氣,蔥白髮汗而解肌。
自擬表降備用方(第七) 備用表藥升羌防,復花蟬衣大力當, 川芎桔梗荊芥穗,前胡葛根鉤藤方。
半表半降良方(第八) 半表半降紫力芩,蘇子鉤藤山梔仁, 石膏甘草與木通,桑杏便閉大黃均。
消痰化毒湯: 消痰化毒覆蟬衣,薄荷鉤藤白桑皮, 紫杏甘桔大力子,石蒲全梢殭蠶宜。
此湯回後,人倦氣粗,痰嗽聲啞,感冒風寒,以此服之能解毒化痰,開音發散。
誤降再表方(第九) 誤降之說,謂其麻未出透,降之太早,見他氣急便實,無汗昏睡,目赤眼開便可服之。
如誤服酸澀熱補之劑,不可救藥矣。
誤降重表有鉤藤,大力蟬衣復花同, 薄荷蘇子甜桔梗,大青龍湯合劑攻。
解毒湯: 自古黃連名解毒,黃柏黃芩共合成。
瘄後(第十) 鼻紅弄舌,牙有鮮血者,須用石膏、梔子、筍根,能清脾胃之熱,再加茅根煎汁。
如便血、吐血不止者,解毒湯中加犀角、鮮地黃。
煩渴作瀉者,豬苓湯加黃連、花粉、石膏。
乾嘔者,解毒湯。
嘔不止者,陳皮、竹茹、石膏。
下痢不止者,黃連、豬苓、澤瀉、滑石、甘草。
或滯後重,黃芩、枳殼、木通、桔梗、升麻、叭杏、六一散與栝蔞仁。
疹後氣急咳嗽,連聲不絕者,加栝蔞仁、蘇子、桑皮、枳殼、桔梗、麥冬,最用葶藶、冬花極妙,如若喘重者,麥冬清肺飲為宜。
清肺飲: 清肺飲中又二冬,甘桔石膏杏仁同, 二母要求大力子,兜鈴加上肺氣通。
瘄後壯熱不退,發為搐搦,煩躁不寧,此心脾不寧也,宜四物湯加山梔、麥冬、甘草、木通,或下安神丸。
疹後虛煩不得眠,竹葉石膏湯加陳皮、麥冬。
疹後毒氣攻內,循衣摸床,譫語神昏,喪珠者死。
疹後瀉久不止,而變驚風者死。
疹後咳嗽連聲不絕,而口啞者死。
疹見發不透而頸項腫硬者死。
疹見牙疳腫爛,唇齒肉落者死。
疹沒後下痢不食,兼赤白口噤者死。
疹回後壯熱,晝夜不退,身瘦弱者死。
此因初起失表,毒火不能盡出,急宜表藥與解毒治之。
疹出四五日不收者,內有熱毒,清利治之,則熱自解,疹已消回後,禁忌風寒濕水,否則必緻咳嗽不休。
四十九日內餘毒未除,肺虛咳嗽,下汗如雨,頭汗如蒸,全身浮腫,宜用此方:麥冬、冬花、知母、橘紅、百合、百部、阿膠(麵粉炒)、沙參、貝母、鉤藤、枇杷葉、榧子、兜鈴、栝蔞仁。
疹若回後,如見發熱,每渴用綠豆、芝麻炒米和煎茶飲,切不可飲寒水,更宜生津解熱而止渴,或用白虎湯代之亦可。
疹後二十日之後,其毒不解,邪火拂鬱,渾身發熱,晝夜不退,發枯肌燥,漸成疳瘵,宜清熱除疳丸主之。
清熱除疳丸: 清熱除疳又黃連,歸芎膽草陳乾蟾, 發枯膚癢成疳瘵,加上君子治五疳, 再加筍薈共為末,神麯糊丸米湯下。
如渾身壯熱未至瘦弱,但每煩躁搐搦不寧,此熱在於心肝二經,以當歸養血湯、黃連安神,間而服之。
當歸養血湯: 瘄後壯熱每煩躁,定知心脾有火熬, 四物湯中除芍藥,安神養血須醫早, 枇杷麥冬梔子入,燈竹木通甘草高, 假如氣結連聲嗽,桔梗蔞仁不可少, 天門麥冬入口消,知母枳殼天花炒, 若似氣急聳肩嗽,血出口鼻面色焦, 若非瀉肺終難治,二冬二母與甘草, 桔梗杏仁與葶藶,兜鈴糯米帶甘草。
疹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