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系辭下傳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而難知之理。
幽莫如方來而有顯而易見之象。
開釋爻卦,各當其名,無隐也。
辨陰陽之物,正吉兇之辭,無遺也。
斷之以卦辭爻辭,則備矣。
觀乎此宜,若坦然明白,使人易曉矣。
然而其稱名也小,則百物不廢;其取類也大,則達之于天下。
意有餘,故其旨遠;物相雜,故其辭文,其言緻曲而後中于道,其事闳肆,其實本于隐,非天下至神至精至變,有不能與也。
而又因其疑貳不決、恐懼易入之時,以濟民行,告之以吉兇悔吝之辭,以明失得之必報。
蓋有遠害防患之心,非衰世之意乎? 易之興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複,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
損,德之修也。
益,德之裕也。
困,德之辯也。
井,德之地也。
巽,德之制也。
履,和而至。
謙,尊而光。
複,小而辯。
于物。
恒,雜而不厭。
損,先難而後易。
益,長裕而不設。
困,窮而通。
井,居其所而遷。
巽,稱而隐。
履以和行,謙以制禮,複以自知,恒以一德,損以遠害,益以興利,困以寡怨,井以辯義,巽以行權。
作易者,上古也;興易者,中古也。
何以知易興于中古邪?觀九卦之象,聖人有憂患後世之心,得失滋彰矣。
然則上古作易,何以知有憂患乎?曰:聖人随時者也。
佃魚不厭,則耒耜之利不興;結繩未弊,則書契之文不作。
而所以憂患後世者,固已具于八卦之中,至于文王而易道興矣。
履說而應乎乾,履乎和者也,故為德之基。
謙,執之而有終者也,故為德之柄。
複,剛反動而複其初,德自此始者也,故為德之本。
恒,久而不已,終則有始者也,故為德之固。
損,損其可損而緻一者也,故為德之修。
益,益其可益而日進者也,故為德之裕。
困,剛見掩而不失其所亨者也,故為德之辨。
井,剛中而不變者也,故為德之地。
巽以剛下柔,不失乎中者也,故為德之制。
複和而至于禮,不至則流而徇于物矣。
謙卑而人尊之,其道光也。
複小而辨于物者,以初九也。
人之所以異于萬物者,以其存心也。
剝之剛陽反動于初,則善心生于冥昧難知之時,不俟乎大而後與物辨也。
斯非德之本欤?恒,泰之變也。
初九正也,動而之三,雷風并作,萬物繁興之時。
三守正不動,酬酢而不厭,天地所不能旋,日月所不能眩,可以言德之固矣。
損先難而後易,何也?情欲者,強陽之氣也,初損之必有吝心,剛健決斷,乃能行之,故先難也。
及其既損,考諸理而順,反諸心而悅,其孰禦我哉?故後易也。
夫一介不以取諸人,然後系千驷之馬而弗視,祿之以天下而弗顧,故曰仁亦在熟之而巳。
益長裕而不設,何也?益,否之變也。
九四,下益于初,初,九正也,益物以誠也。
益物以誠,即是自益以誠,故四與初以益,而正誠自成也。
受益者不贅,益之者不虧,與時偕行,如天地之裕萬物,非張設之也。
困窮而通,何也?否之上九,陷而之二,上下柔,掩之窮也。
處險而說,在窮而心亨,通也。
通者,不窮之謂,豈必富貴利達而後為通哉。
故曰學不能行謂之病,病則窮矣。
井居其所而遷,何也?泰初之五為井,初九正也,九五亦正也。
初遷之五,往者正也。
五遷之初來者正也。
五居其所而往來皆正能遷也。
巽稱而隐,何也?臨二之四為巽稱者,輕重均之謂也。
二陰方進,六二從四,九四君子屈巳以下之,則君子小人勢均矣。
人見其屈已以為巽,而不知六二亦巽乎剛,故曰稱而隐。
履以和行,何也?和者禮之用,節者禮之體,節而不和,禮不行矣。
謙以制禮,何也?禮自卑而尊,人自後而先人不能乎謙,安能行禮?複以自知,何也?有善必自知之,不善必自知之。
修其善,去其不善,則複矣。
恒以一德,何也?雜而不厭,非徇物也,久而不變也。
久則其德無二三矣。
損以遠害,何也?自損以修德,則物無害之者。
故曰恭寡過,情可信,儉易容也。
以此失之者鮮矣。
益以興利,何也?因其所利而利之也。
困以寡怨,何也?雖困而通,在窮而悅,樂天者也。
我不尤人,人複何怨。
井以辨義,何也?井自守以正,與人必以正,處己處人,各得其宜者也。
巽以行權,何也?權者,稱之所以輕重也。
與時推移,湣然無際,如行權稱物,人見其适平而巳。
其序則履和執謙,複本恒久,損巳益人,然後可以處困。
不窮能遷,然後可以行權。
九卦,履出于乾,謙、複出于坤,恒出于震,損出于艮,益出于巽,困、井出于坎,獨不取離可也。
離,萬物皆相見之卦,包犧氏取之文王,内文明,外柔順,以蒙大難,明在地中時也。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适。
其出入以度内外,使知懼,又明于憂患與故,無有師保,如臨父母。
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龔原曰:易之為書也三章。
當從龔。
此章言易有變動出入。
易之為書,明天地之用,其用不過乎六爻,不可遠也。
遠此而求之,則違道遠矣。
其道也屢遷,有變有動,不居其所,升降往來,循環流轉于六位之中。
位謂之虛者,虛其位以待變動也。
故太玄九位亦曰九虛。
或自上而降,或自下而升,上下無常也。
剛來則柔往,柔來則剛往,剛柔相易也。
無常則不可為典,相易則不可為要。
流行散徙,唯變所适。
然亦不過乎六爻。
不過者,以不可遠也。
其出入雲者,以一卦内外言之,兩體也。
出者,自内之外往也。
入者,自外之内來也。
以是度外内之際,而觀消息盈虛之變,出處進退之理,使知戒懼。
當出而入,與當入而出,其患一也。
故大觀在上,窺觀者醜,三陽方壯,牽羊悔亡。
出入内外,本于相形。
此四從二亦曰外,離五用九亦曰出,唯精于義者能知之。
知義則知懼矣。
又此書明于巳之所當憂患,與所以緻憂患之故,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志亂,無有師保教訓而嚴憚之,明失得之報也。
如有父母親臨而愛敬之,見聖人之情也。
初率其吉兇之辭,揆其八卦之方,則既有典常可守矣。
蓋不可遠者,易之體也,而有用焉。
為道也屢遷者,易之用也,而有體焉。
能知卦象合一,體用同源者乎?斯可以言易之書矣。
書,載道者也,待人而後行,苟非其人,道不徒行。
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
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
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
初辭拟之,卒成之終。
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
噫亦要存亡吉兇、則居可知矣。
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
此章言重卦六爻之義。
易之為書也、原始于初爻、要終于上爻、成六位以為體質者也。
八卦,八物也。
六爻,六時也。
六爻相雜、時異而物異。
八卦,本象也。
時物,别象也。
其本甚微,故難知;其末巳著,故易知。
初辭拟而後言,不亦難知乎?卒成之,其事終矣,不亦易知乎?上下之位,以時言之,初終也。
以道言之,本末也。
以事言之,始卒也,其實一也。
時變則事變,事變則道與之俱,未有違時造事而能成者。
幽莫如方來而有顯而易見之象。
開釋爻卦,各當其名,無隐也。
辨陰陽之物,正吉兇之辭,無遺也。
斷之以卦辭爻辭,則備矣。
觀乎此宜,若坦然明白,使人易曉矣。
然而其稱名也小,則百物不廢;其取類也大,則達之于天下。
意有餘,故其旨遠;物相雜,故其辭文,其言緻曲而後中于道,其事闳肆,其實本于隐,非天下至神至精至變,有不能與也。
而又因其疑貳不決、恐懼易入之時,以濟民行,告之以吉兇悔吝之辭,以明失得之必報。
蓋有遠害防患之心,非衰世之意乎? 易之興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複,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
損,德之修也。
益,德之裕也。
困,德之辯也。
井,德之地也。
巽,德之制也。
履,和而至。
謙,尊而光。
複,小而辯。
于物。
恒,雜而不厭。
損,先難而後易。
益,長裕而不設。
困,窮而通。
井,居其所而遷。
巽,稱而隐。
履以和行,謙以制禮,複以自知,恒以一德,損以遠害,益以興利,困以寡怨,井以辯義,巽以行權。
作易者,上古也;興易者,中古也。
何以知易興于中古邪?觀九卦之象,聖人有憂患後世之心,得失滋彰矣。
然則上古作易,何以知有憂患乎?曰:聖人随時者也。
佃魚不厭,則耒耜之利不興;結繩未弊,則書契之文不作。
而所以憂患後世者,固已具于八卦之中,至于文王而易道興矣。
履說而應乎乾,履乎和者也,故為德之基。
謙,執之而有終者也,故為德之柄。
複,剛反動而複其初,德自此始者也,故為德之本。
恒,久而不已,終則有始者也,故為德之固。
損,損其可損而緻一者也,故為德之修。
益,益其可益而日進者也,故為德之裕。
困,剛見掩而不失其所亨者也,故為德之辨。
井,剛中而不變者也,故為德之地。
巽以剛下柔,不失乎中者也,故為德之制。
複和而至于禮,不至則流而徇于物矣。
謙卑而人尊之,其道光也。
複小而辨于物者,以初九也。
人之所以異于萬物者,以其存心也。
剝之剛陽反動于初,則善心生于冥昧難知之時,不俟乎大而後與物辨也。
斯非德之本欤?恒,泰之變也。
初九正也,動而之三,雷風并作,萬物繁興之時。
三守正不動,酬酢而不厭,天地所不能旋,日月所不能眩,可以言德之固矣。
損先難而後易,何也?情欲者,強陽之氣也,初損之必有吝心,剛健決斷,乃能行之,故先難也。
及其既損,考諸理而順,反諸心而悅,其孰禦我哉?故後易也。
夫一介不以取諸人,然後系千驷之馬而弗視,祿之以天下而弗顧,故曰仁亦在熟之而巳。
益長裕而不設,何也?益,否之變也。
九四,下益于初,初,九正也,益物以誠也。
益物以誠,即是自益以誠,故四與初以益,而正誠自成也。
受益者不贅,益之者不虧,與時偕行,如天地之裕萬物,非張設之也。
困窮而通,何也?否之上九,陷而之二,上下柔,掩之窮也。
處險而說,在窮而心亨,通也。
通者,不窮之謂,豈必富貴利達而後為通哉。
故曰學不能行謂之病,病則窮矣。
井居其所而遷,何也?泰初之五為井,初九正也,九五亦正也。
初遷之五,往者正也。
五遷之初來者正也。
五居其所而往來皆正能遷也。
巽稱而隐,何也?臨二之四為巽稱者,輕重均之謂也。
二陰方進,六二從四,九四君子屈巳以下之,則君子小人勢均矣。
人見其屈已以為巽,而不知六二亦巽乎剛,故曰稱而隐。
履以和行,何也?和者禮之用,節者禮之體,節而不和,禮不行矣。
謙以制禮,何也?禮自卑而尊,人自後而先人不能乎謙,安能行禮?複以自知,何也?有善必自知之,不善必自知之。
修其善,去其不善,則複矣。
恒以一德,何也?雜而不厭,非徇物也,久而不變也。
久則其德無二三矣。
損以遠害,何也?自損以修德,則物無害之者。
故曰恭寡過,情可信,儉易容也。
以此失之者鮮矣。
益以興利,何也?因其所利而利之也。
困以寡怨,何也?雖困而通,在窮而悅,樂天者也。
我不尤人,人複何怨。
井以辨義,何也?井自守以正,與人必以正,處己處人,各得其宜者也。
巽以行權,何也?權者,稱之所以輕重也。
與時推移,湣然無際,如行權稱物,人見其适平而巳。
其序則履和執謙,複本恒久,損巳益人,然後可以處困。
不窮能遷,然後可以行權。
九卦,履出于乾,謙、複出于坤,恒出于震,損出于艮,益出于巽,困、井出于坎,獨不取離可也。
離,萬物皆相見之卦,包犧氏取之文王,内文明,外柔順,以蒙大難,明在地中時也。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适。
其出入以度内外,使知懼,又明于憂患與故,無有師保,如臨父母。
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龔原曰:易之為書也三章。
當從龔。
此章言易有變動出入。
易之為書,明天地之用,其用不過乎六爻,不可遠也。
遠此而求之,則違道遠矣。
其道也屢遷,有變有動,不居其所,升降往來,循環流轉于六位之中。
位謂之虛者,虛其位以待變動也。
故太玄九位亦曰九虛。
或自上而降,或自下而升,上下無常也。
剛來則柔往,柔來則剛往,剛柔相易也。
無常則不可為典,相易則不可為要。
流行散徙,唯變所适。
然亦不過乎六爻。
不過者,以不可遠也。
其出入雲者,以一卦内外言之,兩體也。
出者,自内之外往也。
入者,自外之内來也。
以是度外内之際,而觀消息盈虛之變,出處進退之理,使知戒懼。
當出而入,與當入而出,其患一也。
故大觀在上,窺觀者醜,三陽方壯,牽羊悔亡。
出入内外,本于相形。
此四從二亦曰外,離五用九亦曰出,唯精于義者能知之。
知義則知懼矣。
又此書明于巳之所當憂患,與所以緻憂患之故,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志亂,無有師保教訓而嚴憚之,明失得之報也。
如有父母親臨而愛敬之,見聖人之情也。
初率其吉兇之辭,揆其八卦之方,則既有典常可守矣。
蓋不可遠者,易之體也,而有用焉。
為道也屢遷者,易之用也,而有體焉。
能知卦象合一,體用同源者乎?斯可以言易之書矣。
書,載道者也,待人而後行,苟非其人,道不徒行。
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
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
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
初辭拟之,卒成之終。
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
噫亦要存亡吉兇、則居可知矣。
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
此章言重卦六爻之義。
易之為書也、原始于初爻、要終于上爻、成六位以為體質者也。
八卦,八物也。
六爻,六時也。
六爻相雜、時異而物異。
八卦,本象也。
時物,别象也。
其本甚微,故難知;其末巳著,故易知。
初辭拟而後言,不亦難知乎?卒成之,其事終矣,不亦易知乎?上下之位,以時言之,初終也。
以道言之,本末也。
以事言之,始卒也,其實一也。
時變則事變,事變則道與之俱,未有違時造事而能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