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系辭下傳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巽、離、兌是也。
陽卦以奇為本,故多陰。
陰卦以耦為本,故多陽。
本不可二也。
陰陽二卦,其德行不同,何也?陽一君而遍體二民,二民共事一君,一也,故為君子之道。
陰卦一民共事二君,二君共争一民,二也,故為小人之道。
陽貴陰賤,晝人多福,夜人多禍,故君子貴夫一也。
鹹九四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者,勞神明以為一也。
夫思之所及,朋則從之,思之所不及,其誰從乎?雖憧憧于往來之間,其從亦狹矣,不知天下何思何慮,萬物即一,一即萬物,同歸而有殊塗,一緻而具百慮,其一既通,萬物自應,豈思慮營營之所至哉。
且日月寒暑,一往一來,自異者觀之,兩也。
相推而生明,相推而成歲,自同者觀之,一也。
自往自來,其誰使之?往者,屈也,來者,信也。
一屈一信,默然相感而利生焉。
尺蠖不屈則不能信,龍蛇不蟄則不能存。
消息循環,相待而為用。
夫緻用在于精義,義則無決擇,無取舍,唯其宜而巳。
精一于義,則進而入于不可知之神,故感而後動。
其動也天,其用利矣。
遊乎人間,物莫之傷,其身安矣。
利用安身,日進無疆,德不期于崇而自崇矣。
此吾之所知也。
過此以往則化矣。
如日月有明,容光必照,寒暑相代,萬物自生,日月寒暑所不能知也。
故曰,聖人有所不知焉,聖人有所不能焉。
然則所謂化者,終不可知欤?曰:窮神之所為,則知化矣,德盛者自至焉。
道至于此,萬物與我一也。
故曰一則神,兩則化。
窮神則知變化之道。
人孰不欲安其身?或困于石而不知休,據于蒺?而不知避,名既污辱,身既危殆,日近于死亡,雖欲安得乎哉?妻且不得見也,況朋從乎?藏可用之器,待可為之時,動無結閡,出則有獲,唯乘屈信之理,而其用利者能之。
小人不恥不仁,故不畏不義,陷于死亡,辱及其先,恥孰大焉?雖愚也,而就利避害與人同,故見利而後勸,威之而後懲。
小懲大誡,猶為小人之福,況真知義乎?精于義者,豈一日積哉。
彼積不善以滅其身者,不知小善者,大善之積也。
夫身者,國家之本,存亡治亂之所系,身雖安矣,猶不可恃也。
故安其位者危,保其存者亡,有其治者亂。
君子兢兢業業,不恃其有,故身安而國家可保,國家保而德崇矣。
位欲當德,謀欲量知,任欲稱力,三者各當其實,則用利而身安。
小人志在于得而巳,以人之國,僥幸萬一,鮮不及禍。
自古一敗塗地,殺身不足以塞其責者,本于不知義而己。
神難言也。
精義入神以緻用,其唯知幾乎。
知幾其神矣。
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
譬如陽生而井溫,雨降而雲出,衆人不識,而君子見之,其于行義也,不亦有餘裕乎?夫安危存亡之幾,在于始交之際。
君子上交不謟,下交不渎,義之與比,無悔吝藏于其中,知幾故也。
是以君子見微已去,小人遇禍不知。
見與不見,相去遠矣。
進此道者,存乎介而已。
确然守正,不轉如石者,乃能見之,其心定,其智明,默識而善斷,故不俟終日也。
守身如此,無一朝之患矣。
知彰易,知微難,知剛易,知柔而剛難,君子見幾。
故知微知彰,知柔知剛,一龍一蛇,或弛或張,唯義是适,則萬夫望之而取法焉。
所從者豈特其朋從之,彼勞思慮者亦末矣。
夫智周萬物者,或暗于自知;雄入九軍者,或憚于改過,克已為難也。
顔子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複行,故曰顔氏之子,其殆庶幾乎。
孰謂小善為無益而可以弗為,小惡為無傷而可以弗去乎?複者,剛反動之卦也。
善者,天地之性而人得之,性之本也。
不善非性也,習也。
不遠而複者,修為之功也。
故曰:不善未嘗弗知,知之未嘗複行。
知之者,覺也,自性也。
或曰:鲋椒之惡,豈習乎?曰:知修為之功,則複其本矣。
由其習之不巳,迷而不複矣。
人之生,有氣之質,有性之本。
剛柔不齊者,氣也,性之本則一而巳矣。
故曰:天地貞,觀也,日月貞,明也。
氣豈能變哉?天地萬物,其本一也。
天地升降,其氣??缊,萬物化矣,醇而未雜。
序卦曰: 有天地,然後有萬物。
劉牧曰:乾道自然而成男,坤道自然而成女。
序卦言萬物,則男女在其中矣。
曰萬物化醇者,言其一未始離也。
天地既生萬物,萬物各有陰陽,精氣相交,化生無窮。
序卦曰:有萬物,然後有男女。
劉牧曰:鹹卦不系之于離坎,以離坎而上,男女自然而生。
鹹卦而下,男女偶合而生。
曰男女,曰化生者,言有兩則有一也。
損之 六三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
言緻一也。
緻一則殊塗而同歸,一緻而百慮矣。
老氏論天地王侯得一,又曰:天地相合而降甘露。
老氏之所謂得一相合,即夫子所謂緻一也。
其在卦則六爻相應,合而緻用是也。
所謂全者,合我與人而為一也。
動而與之者,安其身而後動也。
語之而應者,平其心而後慮也。
求而與之者,定其交而後求也。
三者得,故能以天下為一家,中國為一人,故曰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
離而為二,物物成敵,莫或與之,擊之者至矣。
故曰立心勿恒兇。
勿恒者,不一之謂也。
張載曰:下文當雲:易曰: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子曰: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
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
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也。
考之義或然也。
順乎天者天助之,應乎人者人助之,緻一之效乎。
此章以鹹、困解噬嗑、否、鼎、複、損、恒九卦十爻盡其意,蓋書之于言有不能盡也。
子曰: 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物也。
坤,陰物也。
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其稱名也,雜而不越,于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開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
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
乾坤其易之門邪!乾坤毀,則易無自而入矣。
乾剛者,陽之物,老陽之策也,其德則健。
坤柔者,陰之物,老陰之策也,其德則順。
陰陽,氣也;剛柔,形也。
氣變而有形,形具而有體。
是故總策成爻,健順合德,而剛柔之體見矣。
聖人以此體天地之撰。
體,形容之也。
撰,定也。
形容天地之所定者,體造物也,即剛柔有體是已。
天,神也。
地,明也。
通神明之德者,示幽顯一源也,即陰陽合德是巳。
陰陽相蕩,剛柔相推,自乾坤而變八卦,自八卦而變六十四卦。
三百八十四爻。
其稱名也。
雜然不齊。
枝葉至扶疏矣。
而亦不越乎陰陽二端而巳。
乾坤其易之門邪。
伏羲始畫八卦。
文王監于二代而作周易。
周公因于文王而作爻辭。
卦有象。
爻有變動。
系辭焉而命之日益詳矣。
蓋時有隆污。
道有升降。
世既下衰,不如是不足以盡天下之情僞。
何以知其然哉。
于此稽考其類。
則知之矣。
夫易之為書,以八卦言之。
自震至乾,彰往也。
自巽至坤,察來也。
一往一來,周旋無窮,是謂環中。
以重卦言之,前卦為往,後卦為來。
自内之外為往,自外之内為來。
彰往故微顯,察來故闡幽。
顯莫如既往而有微
陽卦以奇為本,故多陰。
陰卦以耦為本,故多陽。
本不可二也。
陰陽二卦,其德行不同,何也?陽一君而遍體二民,二民共事一君,一也,故為君子之道。
陰卦一民共事二君,二君共争一民,二也,故為小人之道。
陽貴陰賤,晝人多福,夜人多禍,故君子貴夫一也。
鹹九四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者,勞神明以為一也。
夫思之所及,朋則從之,思之所不及,其誰從乎?雖憧憧于往來之間,其從亦狹矣,不知天下何思何慮,萬物即一,一即萬物,同歸而有殊塗,一緻而具百慮,其一既通,萬物自應,豈思慮營營之所至哉。
且日月寒暑,一往一來,自異者觀之,兩也。
相推而生明,相推而成歲,自同者觀之,一也。
自往自來,其誰使之?往者,屈也,來者,信也。
一屈一信,默然相感而利生焉。
尺蠖不屈則不能信,龍蛇不蟄則不能存。
消息循環,相待而為用。
夫緻用在于精義,義則無決擇,無取舍,唯其宜而巳。
精一于義,則進而入于不可知之神,故感而後動。
其動也天,其用利矣。
遊乎人間,物莫之傷,其身安矣。
利用安身,日進無疆,德不期于崇而自崇矣。
此吾之所知也。
過此以往則化矣。
如日月有明,容光必照,寒暑相代,萬物自生,日月寒暑所不能知也。
故曰,聖人有所不知焉,聖人有所不能焉。
然則所謂化者,終不可知欤?曰:窮神之所為,則知化矣,德盛者自至焉。
道至于此,萬物與我一也。
故曰一則神,兩則化。
窮神則知變化之道。
人孰不欲安其身?或困于石而不知休,據于蒺?而不知避,名既污辱,身既危殆,日近于死亡,雖欲安得乎哉?妻且不得見也,況朋從乎?藏可用之器,待可為之時,動無結閡,出則有獲,唯乘屈信之理,而其用利者能之。
小人不恥不仁,故不畏不義,陷于死亡,辱及其先,恥孰大焉?雖愚也,而就利避害與人同,故見利而後勸,威之而後懲。
小懲大誡,猶為小人之福,況真知義乎?精于義者,豈一日積哉。
彼積不善以滅其身者,不知小善者,大善之積也。
夫身者,國家之本,存亡治亂之所系,身雖安矣,猶不可恃也。
故安其位者危,保其存者亡,有其治者亂。
君子兢兢業業,不恃其有,故身安而國家可保,國家保而德崇矣。
位欲當德,謀欲量知,任欲稱力,三者各當其實,則用利而身安。
小人志在于得而巳,以人之國,僥幸萬一,鮮不及禍。
自古一敗塗地,殺身不足以塞其責者,本于不知義而己。
神難言也。
精義入神以緻用,其唯知幾乎。
知幾其神矣。
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
譬如陽生而井溫,雨降而雲出,衆人不識,而君子見之,其于行義也,不亦有餘裕乎?夫安危存亡之幾,在于始交之際。
君子上交不謟,下交不渎,義之與比,無悔吝藏于其中,知幾故也。
是以君子見微已去,小人遇禍不知。
見與不見,相去遠矣。
進此道者,存乎介而已。
确然守正,不轉如石者,乃能見之,其心定,其智明,默識而善斷,故不俟終日也。
守身如此,無一朝之患矣。
知彰易,知微難,知剛易,知柔而剛難,君子見幾。
故知微知彰,知柔知剛,一龍一蛇,或弛或張,唯義是适,則萬夫望之而取法焉。
所從者豈特其朋從之,彼勞思慮者亦末矣。
夫智周萬物者,或暗于自知;雄入九軍者,或憚于改過,克已為難也。
顔子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複行,故曰顔氏之子,其殆庶幾乎。
孰謂小善為無益而可以弗為,小惡為無傷而可以弗去乎?複者,剛反動之卦也。
善者,天地之性而人得之,性之本也。
不善非性也,習也。
不遠而複者,修為之功也。
故曰:不善未嘗弗知,知之未嘗複行。
知之者,覺也,自性也。
或曰:鲋椒之惡,豈習乎?曰:知修為之功,則複其本矣。
由其習之不巳,迷而不複矣。
人之生,有氣之質,有性之本。
剛柔不齊者,氣也,性之本則一而巳矣。
故曰:天地貞,觀也,日月貞,明也。
氣豈能變哉?天地萬物,其本一也。
天地升降,其氣??缊,萬物化矣,醇而未雜。
序卦曰: 有天地,然後有萬物。
劉牧曰:乾道自然而成男,坤道自然而成女。
序卦言萬物,則男女在其中矣。
曰萬物化醇者,言其一未始離也。
天地既生萬物,萬物各有陰陽,精氣相交,化生無窮。
序卦曰:有萬物,然後有男女。
劉牧曰:鹹卦不系之于離坎,以離坎而上,男女自然而生。
鹹卦而下,男女偶合而生。
曰男女,曰化生者,言有兩則有一也。
損之 六三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
言緻一也。
緻一則殊塗而同歸,一緻而百慮矣。
老氏論天地王侯得一,又曰:天地相合而降甘露。
老氏之所謂得一相合,即夫子所謂緻一也。
其在卦則六爻相應,合而緻用是也。
所謂全者,合我與人而為一也。
動而與之者,安其身而後動也。
語之而應者,平其心而後慮也。
求而與之者,定其交而後求也。
三者得,故能以天下為一家,中國為一人,故曰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
離而為二,物物成敵,莫或與之,擊之者至矣。
故曰立心勿恒兇。
勿恒者,不一之謂也。
張載曰:下文當雲:易曰: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子曰: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
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
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也。
考之義或然也。
順乎天者天助之,應乎人者人助之,緻一之效乎。
此章以鹹、困解噬嗑、否、鼎、複、損、恒九卦十爻盡其意,蓋書之于言有不能盡也。
子曰: 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物也。
坤,陰物也。
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其稱名也,雜而不越,于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開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
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
乾坤其易之門邪!乾坤毀,則易無自而入矣。
乾剛者,陽之物,老陽之策也,其德則健。
坤柔者,陰之物,老陰之策也,其德則順。
陰陽,氣也;剛柔,形也。
氣變而有形,形具而有體。
是故總策成爻,健順合德,而剛柔之體見矣。
聖人以此體天地之撰。
體,形容之也。
撰,定也。
形容天地之所定者,體造物也,即剛柔有體是已。
天,神也。
地,明也。
通神明之德者,示幽顯一源也,即陰陽合德是巳。
陰陽相蕩,剛柔相推,自乾坤而變八卦,自八卦而變六十四卦。
三百八十四爻。
其稱名也。
雜然不齊。
枝葉至扶疏矣。
而亦不越乎陰陽二端而巳。
乾坤其易之門邪。
伏羲始畫八卦。
文王監于二代而作周易。
周公因于文王而作爻辭。
卦有象。
爻有變動。
系辭焉而命之日益詳矣。
蓋時有隆污。
道有升降。
世既下衰,不如是不足以盡天下之情僞。
何以知其然哉。
于此稽考其類。
則知之矣。
夫易之為書,以八卦言之。
自震至乾,彰往也。
自巽至坤,察來也。
一往一來,周旋無窮,是謂環中。
以重卦言之,前卦為往,後卦為來。
自内之外為往,自外之内為來。
彰往故微顯,察來故闡幽。
顯莫如既往而有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