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系辭上傳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翰林學士、左朝奉大夫知制诰兼侍讀、兼資善堂翊善、長林縣開國男食邑三佰戶。
賜紫金魚袋。
朱震集傅。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陳,貴賤位矣。
動靜有常,剛柔斷矣。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
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太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
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
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
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
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
天下之理得。
而成位乎其中矣。
乾坤貴賤兩者、聖人觀天地而畫卦。
剛柔吉?變化三者、聖人觀萬物而生爻。
變化者、爻有變動也。
伏羲畫卦、乾上坤下,立天地之位。
歸藏先坤後乾,首萬物之母。
連山乾始于子,坤始于午,至于周易,尊乾卑坤,其體乃定。
見于卦,則上體乾也,下體坤也。
道雖屢遷,上下不易。
君尊臣卑,父尊子卑,夫尊婦卑,謂之三綱。
三綱不正,天地反複。
高者貴,卑者賤,則貴賤之位分矣。
陽為貴,乾也。
陰為賤,坤也。
高者,乾之位也。
卑者,坤之位也。
上既曰尊矣。
尊無二上,故易尊為高,又曰卑。
高者貴以賤為本,易自下升上,元士大夫三公諸侯承之,然後君位乎五也。
動而不屈者,剛也。
靜而不變者,柔也。
動靜有常,則乾剛坤柔,其德斷而無疑矣。
策數以七九為陽,六八為陰。
陽,剛也,陰,柔也。
爻位以一三五為剛,二四上為柔。
陽先陰後,故策七者二十八,策九者三十六。
爻一陽二陰,三陽四陰,五陽六陰。
君不剛則臣強,父不剛則子強,夫不剛則為妻所畜。
尊卑之位,貴賤之分也。
五方之物,各以其類聚,同氣也。
五物之類,各以其群分,異情也。
氣同則合,情異則離,而吉兇生矣。
爻或得朋,或失類,或遠而相應,或近而不相得,或睽而通,或異而同,陰,陽之情也。
在天成象者,陰陽也。
在地成形者,剛柔也。
天變則地化,變者,陰陽極而相變也。
陰陽之氣變于上,剛柔之形化于下,故策二十八者其數七,策三十二者其數八,策三十六者其數九,策二十四者其數六。
陰陽交錯,剛柔互分,天地變化之道,乾坤之交也。
乾以剛摩柔,坤以柔摩剛,剛柔相摩,八卦推蕩,變化彰矣。
說卦謂之中爻。
先儒謂之互體。
鼓之以雷霆者,震反艮也。
潤之以風雨者,巽反兌風而曰潤者。
以雨而風,不以陰先陽也。
日月運行,一寒一暑者,坎離也。
六子緻用,萬物化生。
然不越乎乾坤也。
震坎、艮之為三男,得乾之道也。
巽、離兌之為三女,得坤之道者也。
聖人之用天下,合乾坤也。
父子君臣。
乾坤也。
夫婦。
震巽坎離艮兌也。
長幼其序也。
朋同類也。
友異體也。
五者乾坤而巳矣。
始于乾,終于坤。
以乾知太始。
坤作成物也。
物生始于子,物成始于午。
乾西北方亥也。
陽藏于坤,有一而未形,知太始也。
坤西南方,申也。
物成于正秋,酉也。
坤終于十月,亥也。
坤作于申,成于酉,終于戌亥,作成萬物也。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尊卑貴賤之分也。
故父作子述,君佚臣勞,夫唱婦和。
夫乾确然不易,無為而為萬物宗,以易知也。
天動地随,坤順乎乾,其作成萬物者,以簡能也。
簡曰易從者,歸之乾也,與高不言尊,風雨言潤同義。
聖人之于尊卑之際,君臣之大義嚴矣。
孟子所謂一本,荀卿所謂一隆。
易則其心一,故易知。
簡則其政不煩,故易從。
易知則天下見其憂樂,故有親。
易從則匹夫匹婦各獲自盡,故有功。
有親則不厭,故可久;有功則不巳,故可大。
可久者,日新之德;可大者,富有之業。
賢人者,賢于人者也。
聖人,賢人之極。
舜禹之聖,亦曰選賢與賢也。
乾坤之理,盡于易簡,易簡而天下之理得。
天下之理得,則上下與之同流,德業既成,乃位乎兩間,與天地為一。
聖人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
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是故吉?者,失得之象也。
悔吝者,憂虞之象也。
變化者,進退之象也。
剛柔者,晝夜之象也。
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
易之序也。
所樂而玩者。
爻之辭也。
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聖人設卦,本以觀象,不言而見吉?。
自伏犧至于堯、舜、文王,近者同時,遠者萬有千歲,其道如出乎一人,觀象而自得也。
聖人憂患後世,懼觀之者,其智有不足以知此,于是系之卦辭,又系之爻辭,以明告之,非得巳也,為觀象而未知者設也。
爻有剛柔,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變化微矣。
非辭何以明之。
象與辭反複相發也。
是故辭之有吉?者,人有得失之象也。
辭之有悔吝者,人有憂虞之象也。
失得者,剛柔相文有當否也。
失者能憂虞之,俄且得矣。
得者憂虞有不至焉,俄且失矣。
悔其失者或緻吉,吝其失者或緻兇。
變化也。
變化之于剛柔,猶進退之于晝夜。
變化者,進退之象。
剛柔者,晝夜之象。
晝推而進則夜退柔者變而剛。
夜推而進則晝退剛者變而柔。
晝夜之進退無止,剛柔之變化不窮,憂虞異情,得失殊緻,故曰吉?悔吝生乎動。
變化者,動爻也。
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一生二,二生三,三極矣。
邵雍曰:易有真數三是也。
關子明曰:天三,數之極也。
極乎終則反乎始,兼兩之義也。
故極而不變,其道乃窮。
說卦震,其究為健,三變而乾也。
巽,其究為躁,卦,三變而震也。
觀此可以例餘卦矣。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貴賤之序也。
所樂而玩者,文吉兇之辭也。
居則觀其卦之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爻之變而玩其占。
易以變為占,于占言變,則居之所玩,末變之辭也。
居處動作,無非道也,天人一理也。
是故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
吉兇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
無咎者,善捕過也。
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辯吉兇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
震無咎者存乎悔。
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
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設卦觀象,默而識之。
不得巳而有彖者,所以言乎一卦之象也。
玩其彖辭而不得,觀其象可也。
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吉兇有難知者,故有爻辭,所以言乎一爻之變也。
玩其爻辭而不得觀其變可也。
吉兇者,言如是而得則吉,如是而失則兇。
悔吝者,言乎小疵也。
惡積罪大,則悔無及。
巳言者,言當悔而止,護小疵緻大害者也。
無咎者,本實有咎,善補過而至于無咎。
易有言又誰咎者,言咎實自取,自咎可也。
有言不可咎者,義所當為,才不足也。
君子度德量力,折之以中道,則無咎矣。
吉兇悔吝無咎,一也,其實悔吝無咎,所以明吉兇也。
彖不言悔而言無咎,無咎則悔可知矣。
言兇而不言吝,吝不足言也。
卦自下而上,列貴賤之位存乎位,則剛柔往來,上下内外,得位失位,或應或否見矣。
易于小事不忽,于大事不懼,視履尊位,與居家同,視征伐天下,與折獄同,視享上帝、養聖賢、養萬物,與飲食同。
知此則知顔子與禹稷同,曾子與子思同,故存乎卦之小大,則見事之小大齊矣。
憂悔吝之将至者,當存乎介。
介者,确然自守,不與物交。
震懼而無咎者,當存乎悔。
悔者,追悔前失而不憚改也。
故悔則無咎,介則無悔,不近于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也。
易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
确然自守者,守正也。
辭有易者之于吉也,所謂能說諸心;辭有險者之于兇也,所謂能研諸慮。
有憂慮悔吝,非險辭不足以盡之。
爻辭也,各指其所之之險易也。
所之者,動爻也,言乎其變也,春秋傳觀其動,曰之某卦是也。
從其所之,乃能趨時盡利,順性命之理,則系辭焉以命之,不可巳也。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坤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
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
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易無體。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王昭素離易與天地準,合精氣為物,通為一章,今從昭素。
聖人觀天地以作易,其道甚大,與天地均,故能用天地之道,彌滿無間,綸經而不絕。
天,氣也,而鹹文;地,形也,而有理。
形散為氣,明而幽也;氣聚成形,幽而明也。
仰觀乎天,凡地之成形者,莫不有是文;俯察乎地,凡天之成象者,莫不具是理。
故分而為二,揲之以四生、二儀、四象、八卦,成三百八十四爻,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策,皆源于太極。
知此則知幽明之故也。
聚而為有,生之始也;散而入無生
賜紫金魚袋。
朱震集傅。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陳,貴賤位矣。
動靜有常,剛柔斷矣。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
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太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
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
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
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
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
天下之理得。
而成位乎其中矣。
乾坤貴賤兩者、聖人觀天地而畫卦。
剛柔吉?變化三者、聖人觀萬物而生爻。
變化者、爻有變動也。
伏羲畫卦、乾上坤下,立天地之位。
歸藏先坤後乾,首萬物之母。
連山乾始于子,坤始于午,至于周易,尊乾卑坤,其體乃定。
見于卦,則上體乾也,下體坤也。
道雖屢遷,上下不易。
君尊臣卑,父尊子卑,夫尊婦卑,謂之三綱。
三綱不正,天地反複。
高者貴,卑者賤,則貴賤之位分矣。
陽為貴,乾也。
陰為賤,坤也。
高者,乾之位也。
卑者,坤之位也。
上既曰尊矣。
尊無二上,故易尊為高,又曰卑。
高者貴以賤為本,易自下升上,元士大夫三公諸侯承之,然後君位乎五也。
動而不屈者,剛也。
靜而不變者,柔也。
動靜有常,則乾剛坤柔,其德斷而無疑矣。
策數以七九為陽,六八為陰。
陽,剛也,陰,柔也。
爻位以一三五為剛,二四上為柔。
陽先陰後,故策七者二十八,策九者三十六。
爻一陽二陰,三陽四陰,五陽六陰。
君不剛則臣強,父不剛則子強,夫不剛則為妻所畜。
尊卑之位,貴賤之分也。
五方之物,各以其類聚,同氣也。
五物之類,各以其群分,異情也。
氣同則合,情異則離,而吉兇生矣。
爻或得朋,或失類,或遠而相應,或近而不相得,或睽而通,或異而同,陰,陽之情也。
在天成象者,陰陽也。
在地成形者,剛柔也。
天變則地化,變者,陰陽極而相變也。
陰陽之氣變于上,剛柔之形化于下,故策二十八者其數七,策三十二者其數八,策三十六者其數九,策二十四者其數六。
陰陽交錯,剛柔互分,天地變化之道,乾坤之交也。
乾以剛摩柔,坤以柔摩剛,剛柔相摩,八卦推蕩,變化彰矣。
說卦謂之中爻。
先儒謂之互體。
鼓之以雷霆者,震反艮也。
潤之以風雨者,巽反兌風而曰潤者。
以雨而風,不以陰先陽也。
日月運行,一寒一暑者,坎離也。
六子緻用,萬物化生。
然不越乎乾坤也。
震坎、艮之為三男,得乾之道也。
巽、離兌之為三女,得坤之道者也。
聖人之用天下,合乾坤也。
父子君臣。
乾坤也。
夫婦。
震巽坎離艮兌也。
長幼其序也。
朋同類也。
友異體也。
五者乾坤而巳矣。
始于乾,終于坤。
以乾知太始。
坤作成物也。
物生始于子,物成始于午。
乾西北方亥也。
陽藏于坤,有一而未形,知太始也。
坤西南方,申也。
物成于正秋,酉也。
坤終于十月,亥也。
坤作于申,成于酉,終于戌亥,作成萬物也。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尊卑貴賤之分也。
故父作子述,君佚臣勞,夫唱婦和。
夫乾确然不易,無為而為萬物宗,以易知也。
天動地随,坤順乎乾,其作成萬物者,以簡能也。
簡曰易從者,歸之乾也,與高不言尊,風雨言潤同義。
聖人之于尊卑之際,君臣之大義嚴矣。
孟子所謂一本,荀卿所謂一隆。
易則其心一,故易知。
簡則其政不煩,故易從。
易知則天下見其憂樂,故有親。
易從則匹夫匹婦各獲自盡,故有功。
有親則不厭,故可久;有功則不巳,故可大。
可久者,日新之德;可大者,富有之業。
賢人者,賢于人者也。
聖人,賢人之極。
舜禹之聖,亦曰選賢與賢也。
乾坤之理,盡于易簡,易簡而天下之理得。
天下之理得,則上下與之同流,德業既成,乃位乎兩間,與天地為一。
聖人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
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是故吉?者,失得之象也。
悔吝者,憂虞之象也。
變化者,進退之象也。
剛柔者,晝夜之象也。
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
易之序也。
所樂而玩者。
爻之辭也。
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聖人設卦,本以觀象,不言而見吉?。
自伏犧至于堯、舜、文王,近者同時,遠者萬有千歲,其道如出乎一人,觀象而自得也。
聖人憂患後世,懼觀之者,其智有不足以知此,于是系之卦辭,又系之爻辭,以明告之,非得巳也,為觀象而未知者設也。
爻有剛柔,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變化微矣。
非辭何以明之。
象與辭反複相發也。
是故辭之有吉?者,人有得失之象也。
辭之有悔吝者,人有憂虞之象也。
失得者,剛柔相文有當否也。
失者能憂虞之,俄且得矣。
得者憂虞有不至焉,俄且失矣。
悔其失者或緻吉,吝其失者或緻兇。
變化也。
變化之于剛柔,猶進退之于晝夜。
變化者,進退之象。
剛柔者,晝夜之象。
晝推而進則夜退柔者變而剛。
夜推而進則晝退剛者變而柔。
晝夜之進退無止,剛柔之變化不窮,憂虞異情,得失殊緻,故曰吉?悔吝生乎動。
變化者,動爻也。
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一生二,二生三,三極矣。
邵雍曰:易有真數三是也。
關子明曰:天三,數之極也。
極乎終則反乎始,兼兩之義也。
故極而不變,其道乃窮。
說卦震,其究為健,三變而乾也。
巽,其究為躁,卦,三變而震也。
觀此可以例餘卦矣。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貴賤之序也。
所樂而玩者,文吉兇之辭也。
居則觀其卦之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爻之變而玩其占。
易以變為占,于占言變,則居之所玩,末變之辭也。
居處動作,無非道也,天人一理也。
是故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
吉兇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
無咎者,善捕過也。
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辯吉兇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
震無咎者存乎悔。
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
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設卦觀象,默而識之。
不得巳而有彖者,所以言乎一卦之象也。
玩其彖辭而不得,觀其象可也。
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吉兇有難知者,故有爻辭,所以言乎一爻之變也。
玩其爻辭而不得觀其變可也。
吉兇者,言如是而得則吉,如是而失則兇。
悔吝者,言乎小疵也。
惡積罪大,則悔無及。
巳言者,言當悔而止,護小疵緻大害者也。
無咎者,本實有咎,善補過而至于無咎。
易有言又誰咎者,言咎實自取,自咎可也。
有言不可咎者,義所當為,才不足也。
君子度德量力,折之以中道,則無咎矣。
吉兇悔吝無咎,一也,其實悔吝無咎,所以明吉兇也。
彖不言悔而言無咎,無咎則悔可知矣。
言兇而不言吝,吝不足言也。
卦自下而上,列貴賤之位存乎位,則剛柔往來,上下内外,得位失位,或應或否見矣。
易于小事不忽,于大事不懼,視履尊位,與居家同,視征伐天下,與折獄同,視享上帝、養聖賢、養萬物,與飲食同。
知此則知顔子與禹稷同,曾子與子思同,故存乎卦之小大,則見事之小大齊矣。
憂悔吝之将至者,當存乎介。
介者,确然自守,不與物交。
震懼而無咎者,當存乎悔。
悔者,追悔前失而不憚改也。
故悔則無咎,介則無悔,不近于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也。
易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
确然自守者,守正也。
辭有易者之于吉也,所謂能說諸心;辭有險者之于兇也,所謂能研諸慮。
有憂慮悔吝,非險辭不足以盡之。
爻辭也,各指其所之之險易也。
所之者,動爻也,言乎其變也,春秋傳觀其動,曰之某卦是也。
從其所之,乃能趨時盡利,順性命之理,則系辭焉以命之,不可巳也。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坤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
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
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易無體。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王昭素離易與天地準,合精氣為物,通為一章,今從昭素。
聖人觀天地以作易,其道甚大,與天地均,故能用天地之道,彌滿無間,綸經而不絕。
天,氣也,而鹹文;地,形也,而有理。
形散為氣,明而幽也;氣聚成形,幽而明也。
仰觀乎天,凡地之成形者,莫不有是文;俯察乎地,凡天之成象者,莫不具是理。
故分而為二,揲之以四生、二儀、四象、八卦,成三百八十四爻,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策,皆源于太極。
知此則知幽明之故也。
聚而為有,生之始也;散而入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