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系辭上傳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之終也。
始終循環,死生相續,聚散之理也。
以八卦觀之,一變者,卦之始也,謂之一世;六變者,卦之終也,謂之遊魂。
七變而反者,卦體複也,謂之歸魂。
始者,生也。
終者,死也。
反則死而複生,故知此則知死生之說也。
乾、兌,金也。
震、巽,木也。
坎,水離,火也。
坤、艮,土也。
乾、震、坎、艮,陽也。
坤、巽、離、兌,陰也。
陰,陽之精,五行之氣, 氣聚為精,精聚為物。
得乾為首,得坤為腹,得震為足,得巽為股,得坎為耳,得離為目,得艮為??,得兌為口。
及其散也,五行陰陽,各還其本,故魂陽反于天,魄陰歸于地。
其生也,氣日至而滋息;物生既盈,氣日反而遊散。
至之謂神,以其申也;反之謂鬼,以其歸也。
陰陽轉續,觸類成形,其遊魂為變乎,物,其狀也,聚散。
其情也。
故曰。
乾。
陽物也。
坤,陰物也。
知此則知鬼神之情狀矣。
或曰。
太史公言。
儒者不言鬼神。
而言有物。
物與鬼神異乎。
曰。
人生始化曰魄。
既生陽曰魂。
至于死也。
體魄降而魂氣升。
升則無不之也。
魄降而氣不化者。
物也。
今人行氣中。
若哭若呼。
其人忤視,俄且化矣。
謂誠有是,而不知氣之不化者也。
謂鬼為物,察之有不至也,韓愈謂鬼無聲形是也。
生蓍、立卦、生爻三者,準天地也。
自此以下,言彌綸天地之道。
易與天地準,天地無一物不體,有違于物,則與天地不相似。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
此言易之時也。
性者,萬物之一源,知性則知天,知天則知物,無非我者,故智周乎萬物。
智周乎萬物,而不知以道濟天下,則過矣。
唯知周萬物而道濟乎天下,故不過。
此言易之體也。
道濟天下,酬酢萬變,其道旁行散徙,流而不反,徇物而喪巳,亦過矣,故道濟天下,旁行而不流,此言易之用也。
道之行否有命,窮亦樂,通亦樂,不以天下累其心,故不憂,此言易之貞也。
安土者,所遇而安也。
雖所遇而安,亦未嘗一日志天下,笃于仁者也,故能愛。
此言易正而亨也。
範圍者,防範之所圍,天子所謂矩,莊周所謂大方。
天地之化者,氣也。
氣之推移,一息不留,故謂之化。
善養其氣者,大配天地。
不違也,不過也,不流也。
雖憂樂以天下,而适乎大中至正之矩,故不過。
不過者,不過乎中也。
橫渠謂非也,絕物而獨化是也。
此言易之中正也。
不過故能盡巳之性,能盡巳之性,則能盡物之性。
曲成者,順萬物之理,成之者非一方也。
天之生物也直,聖人相天而曲成之,不害其為直,此言中正之成物也。
曲成萬物而不遺,乃能無一物不體,與天地相似,與時偕行矣。
晝夜者,陰陽也。
推乎晝夜陰陽之道而通之,則知幽明,知死生,知鬼神,非盡巳之性,盡物之性者不能也。
故通乎晝夜之道而知陰陽,兩也。
兩者合一而不測者,神也。
不測則無方。
剛柔雜居而相易者,用也。
相易則無體。
知易無方,則知易無體,知易無體,則知一陰一陽之道。
一陰一陽在天,日月之行也,晝夜之經也,寒暑之運也,在人,屈伸也,動靜也,語默也,推而行之,故以是名之為道。
知一陰一陽之道,則繼之而不巳者善也。
君子晝有為,宵有得,息有養,瞬有存,亹亹焉,孜孜焉,不敢須臾舍也。
夫性無有不善,不善非天地之性,剛柔之氣,或得之偏,乃有不善,有不善然後善之名立,善不善相形而後命之也。
善反其初者,不善盡去,則善名亦亡,故舍曰善而成之者性也。
性自成也,豈人為哉。
性即天地也,所謂誠也。
仁者見其道濟天下,得易之體也,故謂之仁。
智者見其旁行而不流,得易之用也,故謂之知。
百姓習焉而不察,行之而不著,故曰用而不知。
君子之道,仁智合體,用一兼體,陰陽而無累,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君子者,具仁智之成名,得道之大全者也。
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禦,以言乎迩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
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
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
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
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天道之行,雷霆風雨,日月寒暑,剛柔相摩,萬物變化,顯諸仁也。
雷霆之所以鼓,風雨之所以潤,日月寒暑之所以運行,莫知其然而然,藏諸用也。
天理自動,萬物聽之,鼓萬物也。
此天道無心之妙,猶不與聖人同憂者,蓋聖人有相之道,不以其所可憂者而同乎無憂,以謂配天地立人道者存乎巳,易之道是巳,則聖人盛德大業,豈不至矣乎。
橫渠曰:富有者,大而無外也。
日新者,久而無窮也。
陽生陰,陰生陽,陽複生陰,陰複生陽,生生不窮,如環無端,此之謂易。
太極不動,則含兩儀,動而生陽,一太極兩儀而成象,此天所以三也。
靜而生陰,陰配于陽,猶形之有影,故兩剛柔男女而效之法,此地所以兩也。
成象者,健也,此之謂乾。
效法者,順也,此之謂坤。
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極天地之數,而吉兇之變可以前知,此之謂占。
窮則變,變則有術以通之,此之謂事。
陰陽變化,不可測度,此之謂神。
是道也,在聖人為德業,在天地之用為易,在易為乾坤,為占、為神。
以兩言該之曰仁智,以一言該之曰道,其實一也。
廣者,坤也;大者,乾也。
以言乎遠者,變動也,入于無形,莫之能禦也;以言乎迩者,不變者也,靜而守正,一天下之動者也。
以言乎天地之間,則乾坤合德,剛柔有體,變與不變,玄相推蕩,而萬物備矣,廣矣,大矣,備矣,所謂富有也。
夫乾之靜,以一陽藏于二陰之中,陰不能桡,故專。
其動也。
九變為六,依坤而行,故直。
坤之靜也,以一陰藏于二陽之中,随陽而入,故翕。
及其動也,六變而九,從乾而出,故辟。
直則自遂,辟則浸昌。
大生者通乎形外,廣生者用止乎形。
此廣大之辯也。
天地之大德曰生,乾坤不相離也,是以能廣大,故廣大配天地。
變通者,乾坤之動也,故變通配四時。
乾坤之動者,陰陽之變也,故陰陽之義配日月,日月相推而明生焉,故也。
言乎天地之間者備矣。
其?則乾坤簡易而巳。
至德者,天地之德隐于無形者也,故簡易之善配至德。
夫子于太伯之讓,文王之德,孝也,中庸也,皆謂之至德。
德至于是,無以複加矣,将以崇德,故知崇;将以廣業,故禮卑。
崇上達易,自下升也。
卑無不至,易遍體也。
通乎晝夜之道而知,可謂知崇矣。
知崇則德崇,曲成萬物而不遺,可謂禮卑矣。
禮卑則業廣,知崇效天,禮卑法地,德崇業廣,則上下與天地同流。
易者,天地之用也。
尊卑有定,天地設位,六爻上下升降,而易行乎其中矣。
成性者存其所存,則天地位,天地位則道義出。
道義者,用也。
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
又曰道有變動,又曰精義入神以緻用。
夫萬物皆備于我,而存其所存者,何也?去人欲而天理存也。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而拟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系辭焉以斷其吉兇,是故謂之爻。
言天下之至??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
拟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拟議以成其變化。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
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裡之外應之,況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裡之外違之,況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迩,見乎遠。
言行,君子之樞機。
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
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
可不慎乎!同人。
先号啕而後笑。
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初六,借用白茅,無咎。
子曰:苟錯諸地而可矣,借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
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
慎斯術也,以往其無所失矣。
勞謙君子有終,吉。
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
語以其功,下人者也。
德言盛,禮言恭。
謙也者,緻恭以存其位者也。
亢龍有悔。
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不出戶庭,無咎。
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
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
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緻寇至。
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
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
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
慢藏誨盜,冶容誨淫。
易曰:負且乘,緻寇至,盜之招也。
王昭素合初六借用白茅,通為一章,今從昭素。
天
始終循環,死生相續,聚散之理也。
以八卦觀之,一變者,卦之始也,謂之一世;六變者,卦之終也,謂之遊魂。
七變而反者,卦體複也,謂之歸魂。
始者,生也。
終者,死也。
反則死而複生,故知此則知死生之說也。
乾、兌,金也。
震、巽,木也。
坎,水離,火也。
坤、艮,土也。
乾、震、坎、艮,陽也。
坤、巽、離、兌,陰也。
陰,陽之精,五行之氣, 氣聚為精,精聚為物。
得乾為首,得坤為腹,得震為足,得巽為股,得坎為耳,得離為目,得艮為??,得兌為口。
及其散也,五行陰陽,各還其本,故魂陽反于天,魄陰歸于地。
其生也,氣日至而滋息;物生既盈,氣日反而遊散。
至之謂神,以其申也;反之謂鬼,以其歸也。
陰陽轉續,觸類成形,其遊魂為變乎,物,其狀也,聚散。
其情也。
故曰。
乾。
陽物也。
坤,陰物也。
知此則知鬼神之情狀矣。
或曰。
太史公言。
儒者不言鬼神。
而言有物。
物與鬼神異乎。
曰。
人生始化曰魄。
既生陽曰魂。
至于死也。
體魄降而魂氣升。
升則無不之也。
魄降而氣不化者。
物也。
今人行氣中。
若哭若呼。
其人忤視,俄且化矣。
謂誠有是,而不知氣之不化者也。
謂鬼為物,察之有不至也,韓愈謂鬼無聲形是也。
生蓍、立卦、生爻三者,準天地也。
自此以下,言彌綸天地之道。
易與天地準,天地無一物不體,有違于物,則與天地不相似。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
此言易之時也。
性者,萬物之一源,知性則知天,知天則知物,無非我者,故智周乎萬物。
智周乎萬物,而不知以道濟天下,則過矣。
唯知周萬物而道濟乎天下,故不過。
此言易之體也。
道濟天下,酬酢萬變,其道旁行散徙,流而不反,徇物而喪巳,亦過矣,故道濟天下,旁行而不流,此言易之用也。
道之行否有命,窮亦樂,通亦樂,不以天下累其心,故不憂,此言易之貞也。
安土者,所遇而安也。
雖所遇而安,亦未嘗一日志天下,笃于仁者也,故能愛。
此言易正而亨也。
範圍者,防範之所圍,天子所謂矩,莊周所謂大方。
天地之化者,氣也。
氣之推移,一息不留,故謂之化。
善養其氣者,大配天地。
不違也,不過也,不流也。
雖憂樂以天下,而适乎大中至正之矩,故不過。
不過者,不過乎中也。
橫渠謂非也,絕物而獨化是也。
此言易之中正也。
不過故能盡巳之性,能盡巳之性,則能盡物之性。
曲成者,順萬物之理,成之者非一方也。
天之生物也直,聖人相天而曲成之,不害其為直,此言中正之成物也。
曲成萬物而不遺,乃能無一物不體,與天地相似,與時偕行矣。
晝夜者,陰陽也。
推乎晝夜陰陽之道而通之,則知幽明,知死生,知鬼神,非盡巳之性,盡物之性者不能也。
故通乎晝夜之道而知陰陽,兩也。
兩者合一而不測者,神也。
不測則無方。
剛柔雜居而相易者,用也。
相易則無體。
知易無方,則知易無體,知易無體,則知一陰一陽之道。
一陰一陽在天,日月之行也,晝夜之經也,寒暑之運也,在人,屈伸也,動靜也,語默也,推而行之,故以是名之為道。
知一陰一陽之道,則繼之而不巳者善也。
君子晝有為,宵有得,息有養,瞬有存,亹亹焉,孜孜焉,不敢須臾舍也。
夫性無有不善,不善非天地之性,剛柔之氣,或得之偏,乃有不善,有不善然後善之名立,善不善相形而後命之也。
善反其初者,不善盡去,則善名亦亡,故舍曰善而成之者性也。
性自成也,豈人為哉。
性即天地也,所謂誠也。
仁者見其道濟天下,得易之體也,故謂之仁。
智者見其旁行而不流,得易之用也,故謂之知。
百姓習焉而不察,行之而不著,故曰用而不知。
君子之道,仁智合體,用一兼體,陰陽而無累,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君子者,具仁智之成名,得道之大全者也。
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禦,以言乎迩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
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
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
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
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天道之行,雷霆風雨,日月寒暑,剛柔相摩,萬物變化,顯諸仁也。
雷霆之所以鼓,風雨之所以潤,日月寒暑之所以運行,莫知其然而然,藏諸用也。
天理自動,萬物聽之,鼓萬物也。
此天道無心之妙,猶不與聖人同憂者,蓋聖人有相之道,不以其所可憂者而同乎無憂,以謂配天地立人道者存乎巳,易之道是巳,則聖人盛德大業,豈不至矣乎。
橫渠曰:富有者,大而無外也。
日新者,久而無窮也。
陽生陰,陰生陽,陽複生陰,陰複生陽,生生不窮,如環無端,此之謂易。
太極不動,則含兩儀,動而生陽,一太極兩儀而成象,此天所以三也。
靜而生陰,陰配于陽,猶形之有影,故兩剛柔男女而效之法,此地所以兩也。
成象者,健也,此之謂乾。
效法者,順也,此之謂坤。
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極天地之數,而吉兇之變可以前知,此之謂占。
窮則變,變則有術以通之,此之謂事。
陰陽變化,不可測度,此之謂神。
是道也,在聖人為德業,在天地之用為易,在易為乾坤,為占、為神。
以兩言該之曰仁智,以一言該之曰道,其實一也。
廣者,坤也;大者,乾也。
以言乎遠者,變動也,入于無形,莫之能禦也;以言乎迩者,不變者也,靜而守正,一天下之動者也。
以言乎天地之間,則乾坤合德,剛柔有體,變與不變,玄相推蕩,而萬物備矣,廣矣,大矣,備矣,所謂富有也。
夫乾之靜,以一陽藏于二陰之中,陰不能桡,故專。
其動也。
九變為六,依坤而行,故直。
坤之靜也,以一陰藏于二陽之中,随陽而入,故翕。
及其動也,六變而九,從乾而出,故辟。
直則自遂,辟則浸昌。
大生者通乎形外,廣生者用止乎形。
此廣大之辯也。
天地之大德曰生,乾坤不相離也,是以能廣大,故廣大配天地。
變通者,乾坤之動也,故變通配四時。
乾坤之動者,陰陽之變也,故陰陽之義配日月,日月相推而明生焉,故也。
言乎天地之間者備矣。
其?則乾坤簡易而巳。
至德者,天地之德隐于無形者也,故簡易之善配至德。
夫子于太伯之讓,文王之德,孝也,中庸也,皆謂之至德。
德至于是,無以複加矣,将以崇德,故知崇;将以廣業,故禮卑。
崇上達易,自下升也。
卑無不至,易遍體也。
通乎晝夜之道而知,可謂知崇矣。
知崇則德崇,曲成萬物而不遺,可謂禮卑矣。
禮卑則業廣,知崇效天,禮卑法地,德崇業廣,則上下與天地同流。
易者,天地之用也。
尊卑有定,天地設位,六爻上下升降,而易行乎其中矣。
成性者存其所存,則天地位,天地位則道義出。
道義者,用也。
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
又曰道有變動,又曰精義入神以緻用。
夫萬物皆備于我,而存其所存者,何也?去人欲而天理存也。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而拟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系辭焉以斷其吉兇,是故謂之爻。
言天下之至??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
拟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拟議以成其變化。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
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裡之外應之,況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裡之外違之,況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迩,見乎遠。
言行,君子之樞機。
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
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
可不慎乎!同人。
先号啕而後笑。
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初六,借用白茅,無咎。
子曰:苟錯諸地而可矣,借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
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
慎斯術也,以往其無所失矣。
勞謙君子有終,吉。
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
語以其功,下人者也。
德言盛,禮言恭。
謙也者,緻恭以存其位者也。
亢龍有悔。
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不出戶庭,無咎。
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
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
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緻寇至。
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
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
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
慢藏誨盜,冶容誨淫。
易曰:負且乘,緻寇至,盜之招也。
王昭素合初六借用白茅,通為一章,今從昭素。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