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下經豐傳第六

關燈
子俯而取之,往助于五。

    然六二六五同為陰類。

    三雖取之,豈能濟大事乎。

    小過之時,柔得尊位,二陽在下,為陰所過,不能成功。

    三下取二,用力多矣,亦豈能濟哉。

    謂四陽為我,二陰為彼,以陽為主也。

    若中孚陽謂陽,則謂五曰我,自謂曰吾,謂二曰爾,尊卑之義。

    小畜彖曰:密雲不雨,尚往也;自我西郊,施未行也。

    其辭與小過六五同。

    蓋小畜所畜者小,小過則所過者小,皆不可以作大事,過之則畜之矣。

    二卦雖殊,而大者為小者所畜,而不得施則一也,故關子明曰:小畜一卦之體,當小過一爻之義。

    然則畜之一也,小大之時異焉。

     上六,弗遇過之,飛烏離之,兇,是謂災眚。

    象曰:弗遇過之,巳亢也。

     上六不與五相當,失中也。

    又動而過之則甚矣,而況處小過之極,于時為巳亢乎!故曰弗遇過之。

    上動成離,離為飛烏,為目,巽為繩,以繩為目,罔罟之象,其違理過常,猶烏飛過甚,自離于罔罟,故曰飛烏離之。

    兇。

    動則不正,故兇。

    離有伏坎,災也。

    弗遇過之,災乃自取,非天也,人也。

    而曰災眚者,過之極,窮之災也,于時已亢也。

    人事過越如此,使知時而守正,未必能免已亢故也。

    ?離下,坎上。

    既,濟,亨,小利貞,初吉,終亂。

    彖曰:既濟,亨,小者亨也。

    利貞,剛柔正而位當也。

    初吉,柔得中也。

    終止則亂,其道窮也。

     既濟自泰來,豐九四變也。

    泰兌為澤,九二之四成豐,四已濟險,而小者未盡亨,九四之五則小者亨矣。

    于濟為既,其卦三陰得位,三陽下之,大者既濟,小者亦亨。

    子夏傳曰:陽巳下陰,萬物既成。

    不曰小亨,而曰亨小者,大者之濟為亨小者,而濟非為巳也。

    禹思天下之溺,猶己溺之。

    稷思天下之饑,猶巳饑之。

    亨至于小,則小大畢亨,故曰既濟亨。

    小彖曰:既濟亨,小者亨也。

    彖文當曰既濟亨小,小者亨也,脫一字。

    此以三陽下三陰而言既濟也。

    以陽下陰,非正也,亨之也。

    剛,君子也;柔,小人也。

    剛柔不失其正,君子小人各當其位,無犯分躐等之非,守既濟之道也,故曰利貞,剛柔正而位當也。

    此以六爻當位而言既濟也。

    自泰至贲,二複三變。

    始于二之四成豐,次四之五成既,濟其終五之上而成贲。

    濟天下之難莫若剛,過剛亦不可以濟,失人心也。

    方濟之初,以柔濟剛,則其柔得中,剛者為用,天下之難有不濟乎。

    此既濟之初所以吉。

    正則吉也。

    既濟矣。

    上六變艮成贲,艮,止也。

    止而不進,不複有為,文飾而巳。

    濟終則極,衰亂複起,終以亂也。

    蓋其道巳窮,故曰初古終亂。

    彖曰初吉,柔得中也。

    終止則亂,其道窮也。

    終始,時也。

    治亂者,道之窮通也。

    晉隋有天下,不旋踵而亂,不知終止,則亂之戒也。

    易傳曰:唯聖人為能通其變于未窮,不使至于極也,堯舜是也,故有終而無亂。

    此推原卦變,以九五一爻言既濟之終始也。

    在卦氣為十月,故太玄準之以成 象曰:水在火上,既濟,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水火相逮而後濟。

    天地之道,以坎離相濟。

    以日言之,曰降則月升,以月言之,日交則月合。

    以歲言之,寒來則暑往。

    皆既濟也。

    坎上離下,既濟矣。

    然既濟之極,水火将反其初,故既濟之象,未濟藏焉。

    君子不可不思慮以豫防其患。

    坤土為思,坎為險。

    難,患也。

    土防水防也。

    在既濟之時而防險難,豫也。

    思患而豫防之,則難伏而不作。

    或曰:五動坤變坎成震,體豫而未濟之象毀矣。

     初九,曳其輪,濡其尾,無咎。

    象曰:曳其輪,義無咎也。

    三坎為輪,初卦後為尾。

    初九剛而離體,炎上有應進于上,其志必銳,時既濟矣,動而進不巳,必至于咎,故戒之。

    初動之四成艮,艮為手曳也。

    坎輪在水火爻中,火欲上,水欲下,亦曳也。

    曳其輪不輕進,尾濡坎水不速濟,止之于初,持重緩進,以全其剛,而不至于極,則于既濟之義為得矣,故曰義無咎也。

     六二,婦喪其茀,勿逐,七日得。

    象曰:七日得,以中道也。

    二坤為輿,三坎為輪。

    二之五離變震,坤離為文,震為竹,竹有文,蔽車之前者,茀也。

    離為婦,婦人乘車,不露見,有茀乃可以行。

    五于既濟之時,安其位,無動而有為之意。

    二雖有文明中正之德,不得遂其行,婦喪其茀也。

    五坎為美脊之馬,二五相易,震為作足之馬,逐也。

    五不下二,二當以中道自守,故戒以勿逐。

    逐則失其素守而不正。

    七日得自二數之至上為五。

    複自初數之至二凡七日,以中道也。

    中道者、天地之所不能違。

    故坤極生乾,七日必複。

    而況人乎。

    易傳曰:自古既濟用人蓋鮮矣。

    以唐太宗之用言,猶怠于其終,況其下者乎!雖不為上所用,而中正之道無終廢之理,不得行于今,必行于異時。

     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象曰:三年克之,憊也。

     坤為鬼、為方,五坎為險,帝系有鬼方氏,鬼方蓋國名,小國于既濟之時,恃險不來。

    九五離體,有戈兵,用九三往伐之。

    坤為年,自四數之,曆三爻,三之上成巽,巽為入,入其險也。

    上之三成坤,順也。

    既入其險,鬼方來順,三年克之也。

    克,難辭也。

    九三剛正,君子也。

    上六之三,柔而不正,小人也。

    高宗中興之賢君,伐鬼方氏之小國,曆時之久,至于三年而後克之,其力亦憊矣,況用小人乎?坎為勞重,坎憊也。

    小人非貪欲不為其禍,至于殘民肆欲,遂喪其邦,故戒以小人勿用。

    爻言勿用小人,象曰:憊者,聖人慮後世勤兵于遠托,高宗久伐以濟其欲,勞民動衆,三年克之,雖高宗行之亦憊也。

     六四,??有衣袽,終日戒。

    象曰:終日戒,有所疑也。

     四,坎水也。

    初之四成巽,巽木在水上,舟之象。

    四未交初,巽毀坎,見舟漏也。

    四坤為裳,??,裳也。

    初乾為衣,艮為手。

    袽,塞也。

    離日在下,終日也。

    兌為口,戒也。

    巽為不果,疑也。

    六四近君而正,明于防患,資初九之賢,彌縫九五之阙,終日相戒,如奉漏舟,不唯自竭,而初九助之,如有裳及衣,袽塞其漏,苟可以豫防者無不為,斯能濟乎重險矣。

    制治保邦之道,患至而後慮之,無及己心,有所疑,知禍亂之源,必先事而塞之,乃保既濟之道,故曰終日戒,有所疑也。

    易傳曰:不言吉者,方免于患也。

    既濟之時,免患足矣,無複有加矣。

     九五,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礿祭,實受其福。

    象曰: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時也。

    實受其福,吉大來也。

     泰震為東,兌為西,三四鄰也。

    兌為刑殺,坤為牛,坎為血,離為夏,震為聲,上為宗廟,九二之五、有長子奉祀、東鄰殺牛、西鄰礿祭之象。

    殺牛、盛祭也。

    礿尚聲、薄祭也。

    盛不如薄者。

    時也。

    二五均有中正之德。

    然二未濟有進也。

    九自五來、二以虛受、故曰實受其福。

    正吉。

    陽為大吉、大來也。

    五既濟、無所進也。

    盈則當虛、故曰不如西鄰之礿祭也。

    理無極而不反者,既濟極矣,時巳往矣,五以中正守之,能未至于反而巳。

    易傳曰:至于極,則雖善處無如之何矣。

     上六,濡其首,厲。

    象曰:濡其首,厲,何可久也。

     上既濟之極,以剛處之,猶恐其反,六安其位而不變,必有颠隕陷溺之患。

    上反三乾為首,濡于坎水之中,濟而至于水,濡其首,危極矣。

    濟之窮也,其可長乎?巽為長。

    易曰:既濟之終,小人處之,其敗可立而須也。

    ?坎下,離上。

    未濟,亨。

    小狐汔濟,濡其尾,無攸利。

    彖曰:未濟亨,柔得中也。

    小狐汔濟,未出中也。

    濡其尾,無攸利,不續終也。

    雖不當位,剛柔應也。

     未濟自否來,既,濟之反也。

    否塞之時,六二之柔得中而上行,天地相交,否者亨矣。

    柔而不中,則介于二剛,其能亨乎?故曰未濟亨,柔得中也。

    此以二五言未濟也。

    艮坎為狐。

    小狐,初爻也。

    艮之初爻為小狐,猶中孚之豚。

    亦初爻也。

    爾雅曰:??,汔也。

    詩曰:汔可小康。

    鄭康成曰:汔,幾也。

    四為坎險,五為中,出險也。

    初往之四,幾濟而未及于五,未出中也。

    狐首輕尾重,老狐聽水,負尾而濟,其剛不息,是以終濟卦以成卦言之,上為首為前,初為尾為後。

    以畫卦言之,初為始為卒,上為終為末。

    上九,剛也,初六,柔也。

    小狐不度而進,未能審慎,其前則剛,其後乃柔。

    四坎濡其尾,往無攸利,以其剛不足,不續終也。

    然則濟險者,其在于審慎始終,如一剛健不息者乎?孟喜曰:小狐濟水,未濟一步下其尾,故曰小狐汔濟,未出中也。

    濡其尾,無攸利,不續終也。

    此以初六、九四相易,言初六之柔不足以濟險難也。

    未濟六爻雖不當位,而剛柔相應,苟量力度時,慮善而動,上下内外相與,未有不濟者也。

    故曰雖不當位,剛柔應也。

    此以六爻申未濟,有可濟之理也。

    在卦氣為十一月,故太玄準之以将 象曰:火在水上,未濟,君子以慎辨物。

    居方 未濟,自否變否,艮止也。

    慎之象,離為明辨也。

    火,陰物也,居南;水,陽物也,居北。

    二物有相濟之理。

    火上水下,各居其所,未濟也。

    君子觀此,慎辨萬物,使各居其所,有辨然後有交,辨之以正其體,交之以緻其用。

    不辨則不交,有未濟乃有既。

    濟,而未濟舍既濟之象。

     初六,濡其尾,吝。

    象曰:濡其尾,亦不知極也。

     卦後為尾,坎水濡之,濡其尾也。

    初處險下而上有應,其志欲動,在未濟之時,剛動則出險于濟為得其分量矣。

    極,分量之極也。

    初柔,九二又以剛在前阨之,雖有應可動,而柔不能動,吝也。

    于是而欲濟,是亦不知極也,猶獸欲濟而力柔,水濡其尾則不能舉,終亦不出乎險矣。

    坎水為知。

     九二,曳其輪,貞吉。

    象曰:九二貞吉,中以行正也。

     坎為輪,二往五應,艮為手,曳其輪也。

    坎輪在水火爻之中,水欲下,火欲上,亦曳也。

    二,中也。

    九二之五,中以行正也。

    未濟時,六五柔處尊位,五所賴者。

    九二剛中也。

    剛非臣德之正也。

    剛或好犯,恭順之道或有不足,故戒以曳其輪,則緩進以盡恭順,于臣為中,于道為上。

    行中以行正者,正未必中,中以行正則盡矣。

    易傳曰:唐郭子儀、李晟當艱難未濟之時,能保其終吉者,用此道也。

     六三,未濟,征兇,利涉大川。

    象曰:未濟征兇,位不當也。

    三處險中,唯至剛乃可以出險。

    六柔不當位,未濟也。

    以柔而行,外援上九,則乾首沒于坎中,淪胥以溺之象,雖正亦兇,窦武何進是也,故曰征兇。

    三四非應,當未濟之時,三資其助,四近而勰力,巽股出險,利涉大川矣。

     九四,貞吉,悔亡。

    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于大國。

    象曰:貞吉悔亡,志行也。

     九居四有悔,動而正,正則吉而悔亡。

    四動體震,震為威怒,坤為鬼方,坎為險,四近君,剛而明,有濟之道,初恃險未順,四用其威怒以入其阻、伐鬼方也。

    自三至初曆三爻。

    坤為年。

    三年而後順。

    克之也。

    克、難辭。

    艮山坎川、坤土、田賞之象。

    坤四為國、陽為大。

    有賞于大國、非貞吉悔亡、其志于上下乎。

    二卦言伐鬼方者、借此以明必濟之義。

    天下之弊、固有盤結而難去者。

    四兇頑民,曆世既久乃能去之,故曰貞吉悔亡。

    易傳曰:古之人用力之甚者,伐鬼方也,故以義動而遠伐,至于三年,然後成功而行大國之賞,必如是乃能濟。

    四居柔,故戒以此。

     六五,貞吉,無悔。

    君子之光,有孚,吉。

    象曰:君子之光,其晖吉也。

     六五,文明之主,柔居尊位,悔也。

    虛中而下九二,二往五正,以剛濟柔,故貞吉無悔。

    坎為光,君子之光,謂九二也。

    五離為明,二與五應,光明相燭,有孚也。

    晖者,光之散。

    管辂曰:日中為光,朝日為輝,朝日初出,其光輝散也。

    言二五未交,其德晖之所及巳孚于上下則吉。

    濟險難者,君必剛正,臣必有不言之信,然後委任笃下,無間言,功,濟天下而無後患,不然,兇必至矣。

     上九,有孚于飲酒,無咎。

    濡其首,有孚失是。

    象曰:飲酒濡首,亦不知節也。

     上孚于三,三震坎為酒,上反三成兌,坎流于兌口,有孚于酒也。

    三之上得正,無咎也。

    未濟之極,無極而自濟之理,非剛健之才,得時得位,上下孚應,終不濟也。

    上九君子有才而不當位,與六三相應,而無可濟之資,以其有孚矣,相與飲酒,樂天順命,以俟可濟之時,則于義無咎。

    上反三,乾首濡于酒中,則從樂眈肆,亦不知節矣。

    坎兌,節之象也。

    有孚若然,失是義矣。

    晉、魏之交,士多逃于曲蘖,無濟時之志,以故世複大亂。

    聖人之戒,不其深乎!易傳曰:人之處患,知其無可柰何,而放意不反者,豈安于義命者哉!周易下經豐傳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