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下經豐傳第六

關燈
亨。

    此以卦變言乎渙也。

    九二之剛,自四而來,動于險中,二陰不能陷,解難散險,又處之以中者也,險豈能窮之哉。

    五得中道,出乎險外,六四之柔,自二而往,正位乎外,而以巽順上同于五,君臣勰比,能守其中者也。

    天下之難,患處之者不以道,及其出險,又或不以道守之,則亂者不解,解者複亂。

    二五之剛,四之柔,處之守之,皆不失中,故曰剛來而不窮,柔得位乎外而上同。

    此以二、四、五、三爻言渙之才,所以緻亨也。

    天下離散,不安其居者,本于人心失中,鬼神依人而行,離散則鬼神不飨。

    聖人推原其本,将以聚之,故建國設官以為民極,而宗廟為先。

    宗廟者,收其心之渙散而存之也。

    人孰不有父母,知報本則知祭祀出于人心,複其本心,則離散者可合,而天下無事矣,治渙之道也。

    假,至也,謂五也。

    上為宗廟,艮為門阙。

    五,王位。

    中者心之位,九五有入于門阙至宗廟,得人心而存之之象。

    易傳曰:卦之才皆主于中,王者極渙之道,在得其中而巳,故曰王假有廟,王乃在中也。

    此再以九五而言。

    渙之才也。

    利貞者,五也。

    坎為大川,巽為木,為股,據正體,巽,四二皆為我用,以之濟難,而功歸于五。

    言乘木有功,則利貞在其中矣。

    合天下之離散,非正其可乎?故曰利涉大川,利貞。

    彖曰:乘木有功也。

    此再以九五、二四吉,渙之才也。

    易言木者,三益、渙、中孚,存五行也。

    在卦氣為六月,故太玄準之以文。

     象曰:風行水上,渙,先王以享于帝,立廟。

     風行水上,渙然離散之象。

    離散之時,天下之險難方作,先王以是享于上帝,以一天下之心,使知無二主也。

    立廟以合天下之渙散,則人知反本,鬼有所歸。

    享于帝立廟,離散者一矣。

    帝,乾上九也。

    上又為宗廟。

    巽股為立,坤為牛,坎為血,享于帝也。

    觀此則知魯用郊晉祀,夏郊,魯有周廟,鄭有厲王之廟,非先王意也。

    秦位在藩臣,胪于郊祀,天子不能制,反緻文武胙,卒并天下。

    楊雄曰:僭莫僭于祭,祭莫重于地,地莫重于天。

    雄其知渙之說矣。

     初六,用拯馬壯,吉。

    象曰:初六之吉,順也。

     虞翻、陸震本作壯吉,悔亡。

    拯,古本作拯,音承,舉也。

    六四得位近君,正而巽,可以濟渙,然莫或助之。

    初欲拯四才柔位下而在坎中,且四不相應,乃舍四用二,用二乃所以拯四也。

    二剛中之才,坎為美脊之馬,初二相易成震,震為作足,馬美脊而作足,馬之壯健者也。

    四艮為手,震為起,起手以承六四,拯之象易,則足以資六四之剛而載其上矣,故曰用拯馬壯,吉。

    正則吉而悔亡。

    初六處不當位,本有悔也。

    六坤柔順以陰求陽始渙而拯之,亦順也。

    故曰初六之吉,順也。

    五爻皆言渙,初獨不言。

    易傳曰:渙離之勢,辨之宜早,方渙而拯之,不至于渙也。

     九二,渙奔其機,悔亡。

    象曰:渙奔其機,得願也。

     四巽為木,坎為揉,震為足,艮為手,在上體為肱。

    揉木令曲而有足,肱據其上,機也。

    二四合乃有此象。

    二有剛中之才,處險而不當位,宜有悔,二能奮身出險,上奔于四,四來憑之以安,機憑之以安者也,是以悔亡。

    震足動,奔也,故曰奔其機。

    二本否四,在二者渙散之時也。

    二之情不忘乎四,猶逃空之人不忘故國。

    奔則得中心之所欲,二中者心之位也,故曰得願也。

     六三,渙其躬,無悔。

    象曰:渙其躬,志在外也。

     所以緻渙者,險在内也。

    四五濟險之位,六三處不當位,近險宜有悔。

    然不與險争,動而之上,自脫于險,非拯時之渙以濟人者也,其正躬卑巽以遠于悔者乎!坤為身,三上相易,折坤成巽,離目視下,鞠躬之象,故曰渙其躬,無悔。

    象曰:志在外也。

    之外則無悔,三上合而得正也。

    蘧伯玉聞衛亂而之近,關杜洩葬叔孫豹而行之時乎? 六四,渙其群,元吉。

    渙有丘,匪夷所思。

    象曰:渙其群,元吉,光大也。

     坤為衆,渙三陰群也。

    四巽順而正,居近君之位,上以巽乎五,下以巽乎二,二剛中有濟,渙之才,而二陰比之。

    四屈己濟難,與衆同患,得九二之助,陰服矣。

    則散者合,異者同,共圖天下之渙,是以元吉。

    元吉則濟渙之志光且大矣。

    坎為光,陽為大也。

    渙之時,用剛則不足以懷之,用柔則不足以制之。

    四二協力,剛柔共濟,渙而至于群,天下始可以聚矣。

    五艮為山,半山為丘。

    丘,聚也。

    六四得九二以合其群,其心思之所存者在五。

    五得位,群陰之所聚,如物之聚于丘。

    五中正善群,然非四合之,亦不得而群矣。

    四視二陰,等,夷也。

    四正初與三不正。

    坤土,思也。

    所思匪若二陰之所思不正,故九二為用,二陰服之,否則渙散矣,其能效美于君有丘之實乎?故曰渙有丘,匪夷所思。

    宣王承厲王之後,天下離散,召伯之徒佐王建國親諸侯,遣使勞來安集,渙其群也。

     九五,渙汗其大号,渙王居,無咎。

    象曰:王居無咎,正位也。

    有疾者,閉塞不通,陽降陰升,浃于腠理,否者亨矣。

    否乾降二,坤陰升四,降者成坎,坎水浃于上下,汗出之象,号令如之。

    巽為号,陽為太,九五出号令者也。

    故曰渙汗其大号。

    五至三體升,有風行地上,省方設教之象。

    能發新命以順民,上下交通,險難解釋,渙汗其大号也。

    渙時民思其主、故王居正位乃無咎。

    在他時安居不能順動、則有咎矣。

    故禹别九州而終于冀、湯勝夏而歸于亳、武勝商而至于豐。

    王正位、則渙散者知所歸矣。

    乾五為王、艮為居止也。

    得正則無咎。

    然九五非六四之賢、與上同志、安能發大号居其所而治哉!易傳曰:再言渙者,上為渙之時,下處渙如此為無咎。

     上九,渙其血,去逖出,無咎。

    象曰:渙其血,遠,害也。

     先儒讀渙其血作一句,去逖出作一句,以象考之,當從先儒。

    九二,坎乾為血,血者相傷之象。

    渙五爻不應,上九獨應六三,六三近險,見傷,上九下應之。

    三上相易,上複成坎而傷,故曰渙其血。

    言上三俱傷也。

    上九能去六三,遠出乎險之外,自處以巽,不陷于險,則是去而遠害,于義無咎。

    逖,遠也。

    故曰渙其血,去逖出,無咎。

    一本作去惕出。

    巽為多白眼,有惕懼之象。

    然象曰遠害,當從逖矣。

    渙時以合渙為功,上九居不用之地,故遠害無咎。

    系于六三而不去其傷,自取也。

    若施之用事之地,則有咎。

    仲由死于衛,季羔避禍而去,一也。

    ?兌下,坎上。

    節,亨,苦節不可貞。

    彖曰:節亨,剛柔分而剛得中,苦節不可貞,其道窮也。

    說以行險,當位以節,中正以通,天地節而四時成。

    節以制度,不傷财,不害民。

     節,渙之反,?之變也。

    ?分九三之五以節其上之柔,分六五之三以節其下之剛。

    剛柔分而有節,二五之剛得中,上下節之而不過。

    所謂節者,剛柔有節而不過乎中,不過則亨,故曰節,亨。

    剛柔分而剛得中,不曰柔得中者,剛得中則柔不過矣。

    此以卦變二、三、五爻言節之所以亨也。

    上六乘剛處險,守而不變,所以不可貞者,節之道窮也。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守而不變,苦節也。

    凡物過則苦,味之過正,形之過勞,心之過思,皆曰苦。

    苦節,則違情性之正,物不能堪,豈道也哉。

    申屠狄之潔,陳仲子之廉,非不正也,立節太苦,不可貞也。

    夫節者,為其過于中也,故節之使不失其中。

    上六正而過矣,安能節乎?故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

    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自不肖觀之,過者為賢;自中言之,過不及一也。

    謂之正者,貴乎中正也。

    正而失中,不可正也。

    故曰苦節不可貞,其道窮也。

    此以上六無應,戒苦節也。

    兌,說也。

    坎,險也。

    人情易則行,險則止。

    凡止而行,皆有險之道,節止而不行者也。

    泰之九三,上行自兌成坎,以說行險也。

    以說行險,雖止不失其和矣。

    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故曰說以行險。

    此以九五言節之亨也。

    九五,節之位也。

    中正,節之道也。

    當位以中正為上下之節,各适其宜,無所不行,故曰當位以節,中正以通。

    此以九五言節亨者,當有位也。

    九三一變歸姝,震為春,離為夏,節之以春夏也。

    再變節兌為秋。

    坎為冬。

    節之以秋冬也。

    天地有節、則陰陽寒暑不過、而萬物成于艮。

    故曰天地節而四時成。

    離兌為貝。

    貝為财。

    乾為金玉。

    坤為民。

    泰甚則人欲縱。

    人欲縱則财用匮乏、百姓困窮。

    故量财之所入、計民之所用。

    節以制度,自下等級而上,其費有經,其斂有法,财既不傷,民亦不害。

    是以天地不節,則四時不成,王者不節,則民财不生,無非節亨也。

    故曰節以制度,不傷财,不害民。

    此又推原卦變玄體,以盡節之義也。

    在卦氣為七月,故太玄準之以度。

     象曰:澤上有水,節,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

     澤之容水,固有限量,虛則納之,滿則洩之,水以澤為節也。

    君子于民亦然,制其多寡,制其隆殺,制數度也。

    制數度者,坎之象也。

    律度量衡,皆始于黃鐘,冬至之律,于辰為子,于卦為坎,九五以中正為節也。

    乾為德,震為行,兌口為議,議德行者,恐其中而未正也。

    易傳曰:議謂商度,求中節也。

     初九,不出戶庭,無咎。

    象曰:不出戶庭,知通塞也。

     初九,六四正應也。

    往來相易不窮,故曰通。

    九二近而不相得,窒其所行,故曰塞。

    初九,兌體剛決,動成坎,坎水為知,故知通塞。

    五艮為門阙,交兌為戶。

    四在門阙之中為庭。

    不出者,自守以正而已。

    動有險,故不出戶庭。

    乃無咎。

    不出則處也。

    在言語則默亦是也。

    不出而處,不語而默,雖有正應,不說也。

    是之謂節。

    兌為口舌,故系辭專以慎密不出言之。

    易傳曰:通則行,塞則止,義當出則出矣。

    君子貞而不諒。

    或曰:艮為門阙,又曰交兌為戶,何也?曰:兌為戶,震為門,艮土在啟閉之際,故為門阙。

    乾始于子,至醜直艮,至寅成泰。

    泰者,天地交通,至夘直震,故震交艮為門。

    震即乾之辟戶也。

    是以雷發聲,蟄蟲開戶。

    坤始于午,至未直坤,至申成否。

    否者,天地閉塞,至酉直兌,故兌。

    交艮為戶,兌即坤之阖戶也,是以雷收聲,蟄蟲壞戶。

     九二,不出門庭,兇。

    象曰:不出門庭,失時極也。

     極,至中也。

    二動曆四,應五成震,震為門,四在門阙之中為庭,二以中應五之中極也。

    當其可之謂時,故曰時極。

    時極者,時中也。

    九五剛中當位,酌民情以為節。

    九二有剛中之德,動而應以趨節之時,則中正之節達于下矣,得時極也。

    若說于三,陰與五異,趨固而不知變,門庭可出而不出,是得時極而自失之也,所以兇者,其節不正也,故聖人戒之。

     六三,不節若,則嗟若,無咎。

    象曰:不節之嗟,又誰咎也?六三柔不當位,說而失中,不能節之以剛者也。

    有子曰: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三不能節,則乘剛失位,以說從人而巳不能堪焉,故憂發于口,咨嗟而巳。

    三變而剛,剛不失節而上自應,夫何憂哉!易傳曰:節可以免過,而不能自節以緻可嗟,将誰咎乎?此爻與離之九三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兇,象累而意同。

     六四,安節,亨。

    象曰:安節之亨,承上道也。

     節,止也。

    凡止物有險之道,險非人情之所安。

    上三爻皆處險,六四當位履正,安于處險,以順承上而止物焉,安于節也。

    六四能安于節者,以承上中正之道,以此節下,下必應之節,道行乎上下而亨,亨則通矣,非中正豈能安其節哉!易傳曰:節以安為善,強守而不安,則不能常,豈能亨也? 九五,甘節,吉,往有尚。

    象曰:甘節之吉,居位中也。

     節者,理之不可得而過者也。

    九五居位,以中為制節之主,安行于上而不動,甘節也。

    五自泰九三變以說行險,有甘之意。

    先王建國宅中,均道裡,制邦域之時乎正則吉,二說從之,往有尚也。

    尚,配也,往有配乎中也。

    詩曰:商邑翼翼,四方之極,往有尚也,故九二不出門庭,兇。

    彖言當位以節,中正以通,爻止言居位中,何也?彖言九五一爻,此言九五、九二相易也。

    易傳曰:巳則安行,天下則說從,節之至善者也。

     上六,苦節,貞兇,悔亡。

    象曰:苦節貞兇,其道窮也。

     節過乎中,居險之極,人所不堪,下無說而應之者,苦節也,不可貞,貞則兇,其道窮也。

    上九固守乎正,不知俯而就中,則悔亡。

    五,中也。

    悔則窮,能悔則亡,兇矣。

    易傳曰:悔亡,損過從中之謂也。

    節之悔亡,與他卦之悔亡,辭同而意異?兌下,巽上。

    中孚,豚魚吉,利涉大川,利貞。

    彖曰: 中孚,柔在内而剛得中,說而巽,孚乃化邦也。

    豚魚吉,信及豚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