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下經決傳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九二之剛柔。
履尊位、則無亢滿之累。
得中。
則無過與不及之咎。
應乎剛、則君臣道合、萬物皆得其養。
具此四者,是以元亨。
坤柔之亨、始于六二之正,元吉亨也。
故不曰大亨、曰巽。
而耳目聰明。
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是以元亨。
言元亨、則吉在其中矣。
此以卦爻三變言鼎之才也。
在卦氣為六月,故太玄準之以竈。
象曰:木上有火,鼎。
君子以正位凝命。
鄭三月鑄鼎,士文伯曰:火見,鄭其火乎!火未出而作火以鑄刑器。
周三月,夏之正月也。
火以三月昏見于辰上,故司爟以季春出火。
月令:季春之月,命工師令百工,而金鐵在焉。
則古者鑄鼎,以火出而作火矣。
辰,東方木也。
火在木上,其鑄鼎之時乎!兌乾為金,而又火在木上,亦鑄鼎之象也。
鼎有趾、腹、耳、铉,其位不可易,故正位。
尊卑上下,用之各有數,故凝命。
離南面,正位也。
巽為命,九三獨正,凝命也。
定命之謂凝。
木火鑄金,巽風入之,有凝之象。
正位凝命,所以趨鼎之時 初。
六,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無咎。
象曰:鼎颠趾,未悖也;利出否,以從貴也。
初六在下體之下,動而應足趾也。
乾為首,四來下初,首在下颠也。
初往四成震,為足颠趾也。
否者不善初,不正,否之象。
初四得正,未悖也。
古者鼎足空,潔鼎者颠趾,出否則能緻新,雖曰颠倒,于鼎之用未為悖亂也。
乾為君,兌為妾,震為子。
妾不以正合,以其有子,故無咎。
無咎者,正也。
妾奔女,在女體之不善者,穢也。
利出否者,出穢納新,以賤從貴,而後得子也。
公羊謂妾以子貴,非也。
嫡妾之分豈可亂哉!以君臣言之,以貴下人,卑有時而逾尊矣。
得賤臣者,苟利于宗廟社稷,則或出于屠販奴隸、夷裔俘虜,不問其素可也。
九二,鼎有實,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象曰:鼎有實,慎所之也;我仇有疾,終無尢也。
陽為實,九二剛實得中,其可為鼎用。
二之五,鼎有實也。
怨耦曰仇。
子夏曰:仇謂四也。
九二、九四,匹敵也。
九二據初,九四比五,二四失其應,故相與為仇。
四近君,與我為仇,二之五其可不慎所之乎!二動成艮,艮,止也,欲動而止,慎之象。
九居四陽,失位,仇有疾也。
我仇有疾,不能之初,則不能即我。
二之五,鼎得實而吉,不喪其實,終無尢也。
四兌為口,尢之者也。
二往兌毀,故終無尢也。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虧悔,終吉。
象曰:鼎耳革,失其義也。
三動成離坎,坎為耳,鼎耳也。
三應上九,铉也,耳虛受铉,則舉鼎而行。
九三當剛柔相應之時,剛正自守,以動為不正,且有悔,故上來之三而不受,是鼎耳距铉,所以行鼎者,塞絕而不亨矣。
離,兌革之象。
鼎耳革,失其為鼎耳之義也,其能成亨饪之功乎?離為雉兌,澤為膏。
雉膏,食之美者。
兌口在上,不食也。
九三自守,雖有美而不食,五安知其旨哉?夫君子不為巳甚,與其獨善其身,曷若兼善天下。
然剛正自守,人必有知者。
上感而動,坎水上兌,澤流方雨,而其悔虧矣。
坎變兌兌為毀,虧,悔也。
始不正而正終吉也。
九四,鼎折足,覆公??,其形渥,兇。
象曰:覆公??,信如何也。
四近君,九處不當位,既不堪其任矣。
下信初六之小人,又無助德與智,力皆不足,安能謀大事任重寄哉。
故動則順敗,覆其所有矣。
四動之初成震兌,震為足,兌折之鼎。
折足也。
??,鼎實也。
李鼎祚曰:雉之屬。
虞仲翔曰:八珍之貝。
鼎祚指五離言。
雉雉,八珍之一也。
三,公位。
初之四,乾首在下,三見離毀,覆公??也。
其形渥,兇。
鄭康成、虞仲翔本作其形剭兇。
王沿曰:古之大刑,有剭誅之法。
周官:掌戮凡爵者,殺之于甸師氏。
子夏傳作握,蓋傳之久字誤而音存也。
王輔嗣作其形渥,易傳從輔嗣。
既曰:其刑剭,則兇可知矣。
如離之九四,焚如,死如,棄如,不言兇也。
離為目,震動也。
乾首在下,俯也。
目動首俯,羞赧之象。
兌為澤,兌乾為面,巽為股,澤流被面,沾濡其體,其形渥也。
如是者,必害于家,兇于國,豈唯戮辱之兇哉。
四不智,信任小人,禍至于覆公??,信任如何也。
如何,兌口發聲,與大畜何天之衢亨同象。
六五,鼎黃耳金铉,利貞。
象曰:鼎黃耳,中以為實也。
離坤為黃,黃者坤之中,言有中德也。
伏坎為耳,耳虛而納者也。
二自遁,九五變乾為金,金剛德也。
二應五,舉鼎耳而行,為金铉,故曰鼎黃耳金铉。
五之二,巽變艮,艮手為也。
六五有中德,虛中而納九二,九二剛中而實,舉五而行,以中為鼎之實也。
鼎之行在耳,剛中為耳之實,則剛柔得中,而鼎道行矣,故曰鼎黃耳,中以為實也。
中以為實,釋金铉也。
五雖虛納,二應之,不以正,失耳之實,君臣相合,不正其可乎?故利貞。
九二之五,正也,言中以為實,則正在其中矣。
上九,鼎玉铉,大吉,無不利。
象曰:玉铉在上,剛柔節也。
上九,遁乾之不變者也,故為玉。
三動坎為耳,上來應三,舉鼎耳而上行,玉铉也。
蓋上九不變,則九三之剛正應之,其道上行矣。
故曰鼎玉铉。
上九之三,坎變成兌,水澤節也。
九居三而正,大者吉也。
言上九為三而屈,則大者吉,小者無往不利,上下之道行矣。
故曰大吉無不利。
鼎道既成,九三複位,玉铉在上而處成功。
夫上九動而下三知,柔也。
靜而在上,知剛也。
動靜适宜,剛柔有節,是以動則吉無不利,斯所以能保其成功欤?震下,震上。
震,亨。
震來虩虩,笑言啞啞。
震驚百裡,不喪匕鬯。
彖曰:震亨,震來虩虩,恐緻福也。
笑言啞啞,後有則也。
震驚百裡,驚遠而懼迩也。
出可以守宗廟社稷,以為祭主也。
自臨來,二之四也。
震動于積陰之下,奮擊而出,亨也。
天威震動,畏而恐懼,乃所以緻亨,故曰震亨。
此以重震言亨也。
震來者,九四來也。
虩,許慎曰:蠅虎也。
易傳曰:蠅虎謂之虩者,周旋顧慮,不自甯也。
四動于坎中,動而止,止而複動,離目内顧,未嘗甯息虩之象。
震動之來、恐懼如此。
初九守正,所以緻福。
福者,陽之類,謂九四來也。
故曰震來虩虩,恐緻福也。
此以震四之初言。
震亨也。
四來之三成離、離目動笑也。
之二成兌、兌口動言也。
自二之三、笑且言矣。
之四聲達于外,啞啞也。
惟震動恐懼,必有笑言啞啞,理之所不能違也,故曰笑言啞啞,後有則也。
此再以九四往來言震亨也。
傳曰:千裡不同風,百裡不共雷。
雷震于百裡之遠宜若不聞,而猶恐懼于迩者,驚于遠,懼于迩,所謂恐懼于其所不聞也。
自初至四,乾坤之策百有二十。
百裡,舉大數也。
驚遠,四也。
懼迩,初也。
故曰震驚百裡,驚遠而懼迩也。
此以初二三四言震也。
坤為肉,坎為棘,艮為手,以棘載肉而升之者,匕也。
坎震為酒,離為黃。
酒黃,郁鬯也。
驚遠懼迩,乃能不喪匕鬯,則出可以守宗廟社稷以為祭主,故曰不喪匕鬯。
徐氏謂彖文脫不喪匕鬯一句是也。
六,宗廟也。
艮為門阙,坤土在上為社。
震為榖。
稷者,百榖之長,宗廟社稷之象。
古者諸侯出而朝觐,會同世子監國,以奉宗廟社稷之粢盛。
匕牲體酌郁鬯,二者皆親之長子主器也。
不喪匕鬯,則不失職矣。
四者諸侯位,長子居之,監國之象。
艮為手,不喪匕鬯也。
臨二之四,出也。
橫渠曰:此卦純以君出子在為言,則震之體全而用顯,故曰出可以守宗廟社稷,不雜君父共國時也。
在卦氣為春分,故太玄準之以釋象曰:瀳雷震,君子以恐懼修省。
上下皆震。
瀳,雷也。
震動為恐懼,坎為加憂,亦恐懼也。
初九正,震為行,得一善而行之之象,故曰修。
九四不正,有過而思改之象,故曰省。
初九,震來虩虩,笑言啞啞,吉。
象曰:震來虩虩,恐緻福也。
笑言啞啞,後有則也。
初九,先畫之爻,九四後也。
于爻言後。
笑言啞啞,與卦辭互發之。
六二,震來厲,億喪貝,跻于九陵,勿逐,七日得。
象曰:震來厲,乘剛也。
九四,震自上來,而下乘初九之剛,此六二所以危厲不安。
二動成兌,離,兌為口,億也。
億虞氏本作噫,于其反。
虞翻曰:惜也。
兌離為蠃。
蠃,貝也。
貝,貨貝也。
古者貨貝而寶龜貝者,二之所利。
九四艮山,在大塗之下,陵也。
九陽之極,數七之變。
太玄曰:九也者,禍之窮也。
二惜其所利,避初之五,震足升于四之上,跻于九陵,逐利而往。
然離毀貝喪,複乘四剛,其禍愈矣,何所避哉。
震為作足之馬,初之四,四亦為馬,逐之象也。
六二不逐,所喪,中正自守,則所喪不逐而自得矣。
自二數至上,又自初數至二,其數七,二複成兌,離得貝之象。
離為日,勿逐,七日得也。
易傳曰:守其中正而不自失,過則複其常矣。
六三,震蘇蘇,震行無眚。
象曰:震蘇蘇,位不當也。
六三在坎陷中,處不當位,震懼自失,故震蘇蘇。
震為反生,三震之極,震極反生蘇也。
春秋外傳:殺秦諜三日,蘇君。
太玄謂震于利颠仆,死則不複蘇矣。
易傳曰:蘇蘇,神氣緩散自失之狀。
處不當位,震懼自失而不知動,其禍自取也,故曰眚。
若因震懼而行,出險就正,何眚之有?易傳曰:三行至四,正也。
九四,震遂泥。
象曰:震遂泥,未光也。
坎水坤土,泥也。
震足陷于泥中,滞泥也。
陽有可震之剛,動則有光,而四自二進,遂行而不反。
四失位,陷于泥中,處則莫能守,動則莫能奮,震道未光也。
知其不可遂,反而處三,震懼得正,俟時而動,則光矣。
坎離正光也,二三兩爻相易取義。
夫初九、九四均震也,六二喪貝,六五無喪,當位不當位之異也。
荀本作隧,或雲遂隧古通用。
六五,震往來厲,億無喪,有事。
象曰:震往來厲,危行也。
其事在中,大無喪也。
五往而上則柔不可居動之極,來而下則乘剛。
往來皆危行也。
億虞氏作噫。
五動成兌。
巽。
兌。
口噫也。
惜之辭。
巽為事。
五之所有事。
在中而巳。
五剛大,乃能無喪有事。
柔則危。
剛大守中,雖甚危之時,可以緻亨。
五無喪有事,則二往助之矣。
易傳曰:諸卦雖不當位,多以中為美。
三四雖當位,或以不中為過。
蓋中則不違于正,正不必中也。
天下之理莫善于中,于二五見之矣。
上六,震索索,視矍矍,征兇。
震不于其躬,于其鄰,無咎。
婚媾有言。
象曰:震索索,中未得也。
雖兇無咎,畏鄰戒也。
上六過中,處震之極,窮而氣索,将下交于三,三亦過中而窮莫助之者。
是以恐懼失守。
窮之又窮。
故曰震索。
索。
中未得也。
使得中自持,不至于窮索矣。
懼而動成離。
離為目。
動而不正則否。
或動或否,目不安定,視矍矍也。
視矍矍者,以震索索也。
恐懼如此,當守其正。
征則兇。
征者。
以正行亦動也。
坤為身。
四折之為躬。
鄰謂五。
五有乘剛之危,所以無喪者,得中也。
上六未嘗,乘剛而畏之,苟知鄰之無喪者在于得中,能自戒懼不動,則雖處兇地而無咎矣。
無咎者,得正也。
五震而動,兌為口戒也。
上六,六五,陰也。
九四,陽也。
六九相配,有婚媾之義。
上六不得乎三,或來交四,則五必有言。
四五相比,上安得而配之?上既不可以交三,又不可以交四,以此見上六終不可動,故曰征兇。
橫渠曰:五既附四,已乃與焉,則招悔而有言矣。
能以鄰為戒,則無咎。
易傳曰:聖人于震終示人知懼能政之義,為勸深矣。
?艮下,艮上。
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
彖曰:艮,止也。
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
艮其止,止其所也。
上下敵應,不相與也。
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也。
以三畫卦言之,陽止于二陰之上,止也。
以重卦言之,上下内外各得其止,故曰艮止也。
止非一定之止也,行止相為用,所以明道也。
猶寒暑之成歲,晝夜之成日,時焉而巳矣。
艮者,震之反。
艮,止也,靜也。
震,動也,行也。
艮直坤之初六,可止之時也。
震直大壯之九四,可行之時也。
不可止而止,猶不可行而行,其失道一也,是以一動一靜,震艮相反,而不失其時,則其道光明矣。
坎月在東,光明之時也。
夫子可以在則仕,可以止則止,又曰無可無不可者,此也。
彼入而不出,往而不反者,豈知道之大全哉!故曰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其道光明。
此以震、艮反複言乎艮也。
艮之所以能止者,止之于其所也。
背,止之象。
韓愈曰:艮為背。
夫動生于欲,欲生于見,背止于其所不見也。
上下兩體,爻不相應,譬則兩人,震之初九越五而之上,一人背而往也。
九四去四而之三,一人背而來也。
五四中爻,體艮中,在門阙之中庭也。
庭,交際之地。
兩人背行于庭,雖往來于交際之地,然背行則不與物交,無所見也。
且自顧其後,不獲其身矣,安能見人乎?不獲其身,忘我也。
不見其人,志物也,所以能各止其止也。
以人倫言之,君止于仁,臣止于敬,父止于慈,子止于孝,以至萬物庶事,各有所止。
古人繡绂于裳,兩巳相背,其艮之象乎。
故曰艮其止,止其所也。
上下敵應,不相與也,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也。
上下敵應,不相與,可止之時,故無咎。
若施之于他卦,則有咎矣。
此以震艮相反,推明艮其背也。
在卦氣為十月,故太玄準之以堅。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兩山相兼而峙,然各止其所焉。
位者,所處之分。
君子據正循分,亦各止其所而巳。
周公之忠,大舜之孝,皆分當然也。
橫渠曰:如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也。
二四坤爻,在中而正,思不出位也。
夫易言思者皆坤也,故太玄以五五土為思。
或曰:心,火也;脾,土也,心乃有思以為土,何也?曰:心,火也,有所思則系之于土,猶悲主肺,怒主肝,悲怒有不由于心者乎?故曰心居中而治五官。
初六,艮其趾,無咎,利永貞。
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初在下體之下,動而應足者,趾也。
四震為足,艮其趾者,止其動之初也。
六居初不正,宜有咎事。
止之于初,其止早矣,未失正也,可動而動則正矣。
利永貞者,非永止也,動而正也。
正則行止一也,不能止則亦不能行矣。
初四相易成巽,巽為長,永貞也。
初六陰柔,患不能久,故戒之以利永貞。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
象曰:不拯其随,未退聽也。
二動成巽,巽為股,二,艮之柔膚也,膚在下應。
股,腓也。
腓,膊腸也。
二不能動,三剛而失中,止之于上,不獲往應于五,艮其腓也。
九三止矣,六二亦随而止,則所謂其随者,随九三也。
三震二動成兌,澤雷之象,故曰随。
拯一作拯,音承。
馬融曰:舉也。
三,震起也。
三若之五成艮為手,有舉之象。
二未能使三退處于二,而聽從于巳,不能上行,一舉手以濟五之柔,不拯其随也。
其随,猶言其事當随也。
三坎為耳,退處于二。
退。
聽也。
易傳曰。
退聽。
下從也。
故曰未退聽也。
二又不能自動應五。
故其心不快。
二動成兌。
兌為決。
其心快也。
二不能動坎為心病不快也。
六二止于下。
制于九三之疆。
而拳拳然不忘納忠于君。
非中正君子。
孰能如是乎。
孟子出吊王??輔行之時乎?易傳曰:言不聽,道不行也,故其心不快,不得行其志也。
士之處高位則有拯無随,在下位則有當拯者,有當随者,有拯之不得而後其随者也。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厲薫心。
象曰:艮其限,危薫心也。
薫,子夏傳、王弼本同,孟喜、京房、馬融、王肅作熏。
馬王曰:熏灼其心。
虞翻本作阍。
虞曰:艮為阍。
阍,守門人。
坎盜動門。
故厲阍心。
古阍作熏字。
文曰:馬君言熏灼其心。
未聞易道以坎水熏灼人也。
荀爽曰:以熏為勳。
或誤作動。
蓋古本當作動心。
動心二字,傳者誤并作勳字耳。
再傳者又脫其偏傍,作熏。
而後來者又加草。
遂成薫字。
故荀以熏為勳。
虞亦曰。
古阍作熏字。
今以象考之。
宜作動心。
三在上下體之際限也。
限。
腰也。
帶之所限。
三止之極。
止而不動。
艮其限也。
夤。
膂也。
一作?。
馬融曰。
夾脊肉。
鄭氏本作??。
古之人不動其心者。
善養吾浩然之氣而巳。
進退綽然有餘裕,故其心不動。
九三知止之止,而不知無止之止,堅強固止,與物睽絕,無安裕之理。
譬之一身,下體欲靜,上體動而争之,則上下不相屬列,絕其??危,厲動其心宜矣。
坎為心病,故曰厲動心。
觀此,知孟子之不動心,非體易者不能也。
六四,艮其身,無咎。
象曰:艮其身,止諸躬也。
地為身,三坎折之為躬。
四在大臣之位,而六
履尊位、則無亢滿之累。
得中。
則無過與不及之咎。
應乎剛、則君臣道合、萬物皆得其養。
具此四者,是以元亨。
坤柔之亨、始于六二之正,元吉亨也。
故不曰大亨、曰巽。
而耳目聰明。
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是以元亨。
言元亨、則吉在其中矣。
此以卦爻三變言鼎之才也。
在卦氣為六月,故太玄準之以竈。
象曰:木上有火,鼎。
君子以正位凝命。
鄭三月鑄鼎,士文伯曰:火見,鄭其火乎!火未出而作火以鑄刑器。
周三月,夏之正月也。
火以三月昏見于辰上,故司爟以季春出火。
月令:季春之月,命工師令百工,而金鐵在焉。
則古者鑄鼎,以火出而作火矣。
辰,東方木也。
火在木上,其鑄鼎之時乎!兌乾為金,而又火在木上,亦鑄鼎之象也。
鼎有趾、腹、耳、铉,其位不可易,故正位。
尊卑上下,用之各有數,故凝命。
離南面,正位也。
巽為命,九三獨正,凝命也。
定命之謂凝。
木火鑄金,巽風入之,有凝之象。
正位凝命,所以趨鼎之時 初。
六,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無咎。
象曰:鼎颠趾,未悖也;利出否,以從貴也。
初六在下體之下,動而應足趾也。
乾為首,四來下初,首在下颠也。
初往四成震,為足颠趾也。
否者不善初,不正,否之象。
初四得正,未悖也。
古者鼎足空,潔鼎者颠趾,出否則能緻新,雖曰颠倒,于鼎之用未為悖亂也。
乾為君,兌為妾,震為子。
妾不以正合,以其有子,故無咎。
無咎者,正也。
妾奔女,在女體之不善者,穢也。
利出否者,出穢納新,以賤從貴,而後得子也。
公羊謂妾以子貴,非也。
嫡妾之分豈可亂哉!以君臣言之,以貴下人,卑有時而逾尊矣。
得賤臣者,苟利于宗廟社稷,則或出于屠販奴隸、夷裔俘虜,不問其素可也。
九二,鼎有實,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象曰:鼎有實,慎所之也;我仇有疾,終無尢也。
陽為實,九二剛實得中,其可為鼎用。
二之五,鼎有實也。
怨耦曰仇。
子夏曰:仇謂四也。
九二、九四,匹敵也。
九二據初,九四比五,二四失其應,故相與為仇。
四近君,與我為仇,二之五其可不慎所之乎!二動成艮,艮,止也,欲動而止,慎之象。
九居四陽,失位,仇有疾也。
我仇有疾,不能之初,則不能即我。
二之五,鼎得實而吉,不喪其實,終無尢也。
四兌為口,尢之者也。
二往兌毀,故終無尢也。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虧悔,終吉。
象曰:鼎耳革,失其義也。
三動成離坎,坎為耳,鼎耳也。
三應上九,铉也,耳虛受铉,則舉鼎而行。
九三當剛柔相應之時,剛正自守,以動為不正,且有悔,故上來之三而不受,是鼎耳距铉,所以行鼎者,塞絕而不亨矣。
離,兌革之象。
鼎耳革,失其為鼎耳之義也,其能成亨饪之功乎?離為雉兌,澤為膏。
雉膏,食之美者。
兌口在上,不食也。
九三自守,雖有美而不食,五安知其旨哉?夫君子不為巳甚,與其獨善其身,曷若兼善天下。
然剛正自守,人必有知者。
上感而動,坎水上兌,澤流方雨,而其悔虧矣。
坎變兌兌為毀,虧,悔也。
始不正而正終吉也。
九四,鼎折足,覆公??,其形渥,兇。
象曰:覆公??,信如何也。
四近君,九處不當位,既不堪其任矣。
下信初六之小人,又無助德與智,力皆不足,安能謀大事任重寄哉。
故動則順敗,覆其所有矣。
四動之初成震兌,震為足,兌折之鼎。
折足也。
??,鼎實也。
李鼎祚曰:雉之屬。
虞仲翔曰:八珍之貝。
鼎祚指五離言。
雉雉,八珍之一也。
三,公位。
初之四,乾首在下,三見離毀,覆公??也。
其形渥,兇。
鄭康成、虞仲翔本作其形剭兇。
王沿曰:古之大刑,有剭誅之法。
周官:掌戮凡爵者,殺之于甸師氏。
子夏傳作握,蓋傳之久字誤而音存也。
王輔嗣作其形渥,易傳從輔嗣。
既曰:其刑剭,則兇可知矣。
如離之九四,焚如,死如,棄如,不言兇也。
離為目,震動也。
乾首在下,俯也。
目動首俯,羞赧之象。
兌為澤,兌乾為面,巽為股,澤流被面,沾濡其體,其形渥也。
如是者,必害于家,兇于國,豈唯戮辱之兇哉。
四不智,信任小人,禍至于覆公??,信任如何也。
如何,兌口發聲,與大畜何天之衢亨同象。
六五,鼎黃耳金铉,利貞。
象曰:鼎黃耳,中以為實也。
離坤為黃,黃者坤之中,言有中德也。
伏坎為耳,耳虛而納者也。
二自遁,九五變乾為金,金剛德也。
二應五,舉鼎耳而行,為金铉,故曰鼎黃耳金铉。
五之二,巽變艮,艮手為也。
六五有中德,虛中而納九二,九二剛中而實,舉五而行,以中為鼎之實也。
鼎之行在耳,剛中為耳之實,則剛柔得中,而鼎道行矣,故曰鼎黃耳,中以為實也。
中以為實,釋金铉也。
五雖虛納,二應之,不以正,失耳之實,君臣相合,不正其可乎?故利貞。
九二之五,正也,言中以為實,則正在其中矣。
上九,鼎玉铉,大吉,無不利。
象曰:玉铉在上,剛柔節也。
上九,遁乾之不變者也,故為玉。
三動坎為耳,上來應三,舉鼎耳而上行,玉铉也。
蓋上九不變,則九三之剛正應之,其道上行矣。
故曰鼎玉铉。
上九之三,坎變成兌,水澤節也。
九居三而正,大者吉也。
言上九為三而屈,則大者吉,小者無往不利,上下之道行矣。
故曰大吉無不利。
鼎道既成,九三複位,玉铉在上而處成功。
夫上九動而下三知,柔也。
靜而在上,知剛也。
動靜适宜,剛柔有節,是以動則吉無不利,斯所以能保其成功欤?震下,震上。
震,亨。
震來虩虩,笑言啞啞。
震驚百裡,不喪匕鬯。
彖曰:震亨,震來虩虩,恐緻福也。
笑言啞啞,後有則也。
震驚百裡,驚遠而懼迩也。
出可以守宗廟社稷,以為祭主也。
自臨來,二之四也。
震動于積陰之下,奮擊而出,亨也。
天威震動,畏而恐懼,乃所以緻亨,故曰震亨。
此以重震言亨也。
震來者,九四來也。
虩,許慎曰:蠅虎也。
易傳曰:蠅虎謂之虩者,周旋顧慮,不自甯也。
四動于坎中,動而止,止而複動,離目内顧,未嘗甯息虩之象。
震動之來、恐懼如此。
初九守正,所以緻福。
福者,陽之類,謂九四來也。
故曰震來虩虩,恐緻福也。
此以震四之初言。
震亨也。
四來之三成離、離目動笑也。
之二成兌、兌口動言也。
自二之三、笑且言矣。
之四聲達于外,啞啞也。
惟震動恐懼,必有笑言啞啞,理之所不能違也,故曰笑言啞啞,後有則也。
此再以九四往來言震亨也。
傳曰:千裡不同風,百裡不共雷。
雷震于百裡之遠宜若不聞,而猶恐懼于迩者,驚于遠,懼于迩,所謂恐懼于其所不聞也。
自初至四,乾坤之策百有二十。
百裡,舉大數也。
驚遠,四也。
懼迩,初也。
故曰震驚百裡,驚遠而懼迩也。
此以初二三四言震也。
坤為肉,坎為棘,艮為手,以棘載肉而升之者,匕也。
坎震為酒,離為黃。
酒黃,郁鬯也。
驚遠懼迩,乃能不喪匕鬯,則出可以守宗廟社稷以為祭主,故曰不喪匕鬯。
徐氏謂彖文脫不喪匕鬯一句是也。
六,宗廟也。
艮為門阙,坤土在上為社。
震為榖。
稷者,百榖之長,宗廟社稷之象。
古者諸侯出而朝觐,會同世子監國,以奉宗廟社稷之粢盛。
匕牲體酌郁鬯,二者皆親之長子主器也。
不喪匕鬯,則不失職矣。
四者諸侯位,長子居之,監國之象。
艮為手,不喪匕鬯也。
臨二之四,出也。
橫渠曰:此卦純以君出子在為言,則震之體全而用顯,故曰出可以守宗廟社稷,不雜君父共國時也。
在卦氣為春分,故太玄準之以釋象曰:瀳雷震,君子以恐懼修省。
上下皆震。
瀳,雷也。
震動為恐懼,坎為加憂,亦恐懼也。
初九正,震為行,得一善而行之之象,故曰修。
九四不正,有過而思改之象,故曰省。
初九,震來虩虩,笑言啞啞,吉。
象曰:震來虩虩,恐緻福也。
笑言啞啞,後有則也。
初九,先畫之爻,九四後也。
于爻言後。
笑言啞啞,與卦辭互發之。
六二,震來厲,億喪貝,跻于九陵,勿逐,七日得。
象曰:震來厲,乘剛也。
九四,震自上來,而下乘初九之剛,此六二所以危厲不安。
二動成兌,離,兌為口,億也。
億虞氏本作噫,于其反。
虞翻曰:惜也。
兌離為蠃。
蠃,貝也。
貝,貨貝也。
古者貨貝而寶龜貝者,二之所利。
九四艮山,在大塗之下,陵也。
九陽之極,數七之變。
太玄曰:九也者,禍之窮也。
二惜其所利,避初之五,震足升于四之上,跻于九陵,逐利而往。
然離毀貝喪,複乘四剛,其禍愈矣,何所避哉。
震為作足之馬,初之四,四亦為馬,逐之象也。
六二不逐,所喪,中正自守,則所喪不逐而自得矣。
自二數至上,又自初數至二,其數七,二複成兌,離得貝之象。
離為日,勿逐,七日得也。
易傳曰:守其中正而不自失,過則複其常矣。
六三,震蘇蘇,震行無眚。
象曰:震蘇蘇,位不當也。
六三在坎陷中,處不當位,震懼自失,故震蘇蘇。
震為反生,三震之極,震極反生蘇也。
春秋外傳:殺秦諜三日,蘇君。
太玄謂震于利颠仆,死則不複蘇矣。
易傳曰:蘇蘇,神氣緩散自失之狀。
處不當位,震懼自失而不知動,其禍自取也,故曰眚。
若因震懼而行,出險就正,何眚之有?易傳曰:三行至四,正也。
九四,震遂泥。
象曰:震遂泥,未光也。
坎水坤土,泥也。
震足陷于泥中,滞泥也。
陽有可震之剛,動則有光,而四自二進,遂行而不反。
四失位,陷于泥中,處則莫能守,動則莫能奮,震道未光也。
知其不可遂,反而處三,震懼得正,俟時而動,則光矣。
坎離正光也,二三兩爻相易取義。
夫初九、九四均震也,六二喪貝,六五無喪,當位不當位之異也。
荀本作隧,或雲遂隧古通用。
六五,震往來厲,億無喪,有事。
象曰:震往來厲,危行也。
其事在中,大無喪也。
五往而上則柔不可居動之極,來而下則乘剛。
往來皆危行也。
億虞氏作噫。
五動成兌。
巽。
兌。
口噫也。
惜之辭。
巽為事。
五之所有事。
在中而巳。
五剛大,乃能無喪有事。
柔則危。
剛大守中,雖甚危之時,可以緻亨。
五無喪有事,則二往助之矣。
易傳曰:諸卦雖不當位,多以中為美。
三四雖當位,或以不中為過。
蓋中則不違于正,正不必中也。
天下之理莫善于中,于二五見之矣。
上六,震索索,視矍矍,征兇。
震不于其躬,于其鄰,無咎。
婚媾有言。
象曰:震索索,中未得也。
雖兇無咎,畏鄰戒也。
上六過中,處震之極,窮而氣索,将下交于三,三亦過中而窮莫助之者。
是以恐懼失守。
窮之又窮。
故曰震索。
索。
中未得也。
使得中自持,不至于窮索矣。
懼而動成離。
離為目。
動而不正則否。
或動或否,目不安定,視矍矍也。
視矍矍者,以震索索也。
恐懼如此,當守其正。
征則兇。
征者。
以正行亦動也。
坤為身。
四折之為躬。
鄰謂五。
五有乘剛之危,所以無喪者,得中也。
上六未嘗,乘剛而畏之,苟知鄰之無喪者在于得中,能自戒懼不動,則雖處兇地而無咎矣。
無咎者,得正也。
五震而動,兌為口戒也。
上六,六五,陰也。
九四,陽也。
六九相配,有婚媾之義。
上六不得乎三,或來交四,則五必有言。
四五相比,上安得而配之?上既不可以交三,又不可以交四,以此見上六終不可動,故曰征兇。
橫渠曰:五既附四,已乃與焉,則招悔而有言矣。
能以鄰為戒,則無咎。
易傳曰:聖人于震終示人知懼能政之義,為勸深矣。
?艮下,艮上。
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
彖曰:艮,止也。
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
艮其止,止其所也。
上下敵應,不相與也。
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也。
以三畫卦言之,陽止于二陰之上,止也。
以重卦言之,上下内外各得其止,故曰艮止也。
止非一定之止也,行止相為用,所以明道也。
猶寒暑之成歲,晝夜之成日,時焉而巳矣。
艮者,震之反。
艮,止也,靜也。
震,動也,行也。
艮直坤之初六,可止之時也。
震直大壯之九四,可行之時也。
不可止而止,猶不可行而行,其失道一也,是以一動一靜,震艮相反,而不失其時,則其道光明矣。
坎月在東,光明之時也。
夫子可以在則仕,可以止則止,又曰無可無不可者,此也。
彼入而不出,往而不反者,豈知道之大全哉!故曰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其道光明。
此以震、艮反複言乎艮也。
艮之所以能止者,止之于其所也。
背,止之象。
韓愈曰:艮為背。
夫動生于欲,欲生于見,背止于其所不見也。
上下兩體,爻不相應,譬則兩人,震之初九越五而之上,一人背而往也。
九四去四而之三,一人背而來也。
五四中爻,體艮中,在門阙之中庭也。
庭,交際之地。
兩人背行于庭,雖往來于交際之地,然背行則不與物交,無所見也。
且自顧其後,不獲其身矣,安能見人乎?不獲其身,忘我也。
不見其人,志物也,所以能各止其止也。
以人倫言之,君止于仁,臣止于敬,父止于慈,子止于孝,以至萬物庶事,各有所止。
古人繡绂于裳,兩巳相背,其艮之象乎。
故曰艮其止,止其所也。
上下敵應,不相與也,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也。
上下敵應,不相與,可止之時,故無咎。
若施之于他卦,則有咎矣。
此以震艮相反,推明艮其背也。
在卦氣為十月,故太玄準之以堅。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兩山相兼而峙,然各止其所焉。
位者,所處之分。
君子據正循分,亦各止其所而巳。
周公之忠,大舜之孝,皆分當然也。
橫渠曰:如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也。
二四坤爻,在中而正,思不出位也。
夫易言思者皆坤也,故太玄以五五土為思。
或曰:心,火也;脾,土也,心乃有思以為土,何也?曰:心,火也,有所思則系之于土,猶悲主肺,怒主肝,悲怒有不由于心者乎?故曰心居中而治五官。
初六,艮其趾,無咎,利永貞。
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初在下體之下,動而應足者,趾也。
四震為足,艮其趾者,止其動之初也。
六居初不正,宜有咎事。
止之于初,其止早矣,未失正也,可動而動則正矣。
利永貞者,非永止也,動而正也。
正則行止一也,不能止則亦不能行矣。
初四相易成巽,巽為長,永貞也。
初六陰柔,患不能久,故戒之以利永貞。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
象曰:不拯其随,未退聽也。
二動成巽,巽為股,二,艮之柔膚也,膚在下應。
股,腓也。
腓,膊腸也。
二不能動,三剛而失中,止之于上,不獲往應于五,艮其腓也。
九三止矣,六二亦随而止,則所謂其随者,随九三也。
三震二動成兌,澤雷之象,故曰随。
拯一作拯,音承。
馬融曰:舉也。
三,震起也。
三若之五成艮為手,有舉之象。
二未能使三退處于二,而聽從于巳,不能上行,一舉手以濟五之柔,不拯其随也。
其随,猶言其事當随也。
三坎為耳,退處于二。
退。
聽也。
易傳曰。
退聽。
下從也。
故曰未退聽也。
二又不能自動應五。
故其心不快。
二動成兌。
兌為決。
其心快也。
二不能動坎為心病不快也。
六二止于下。
制于九三之疆。
而拳拳然不忘納忠于君。
非中正君子。
孰能如是乎。
孟子出吊王??輔行之時乎?易傳曰:言不聽,道不行也,故其心不快,不得行其志也。
士之處高位則有拯無随,在下位則有當拯者,有當随者,有拯之不得而後其随者也。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厲薫心。
象曰:艮其限,危薫心也。
薫,子夏傳、王弼本同,孟喜、京房、馬融、王肅作熏。
馬王曰:熏灼其心。
虞翻本作阍。
虞曰:艮為阍。
阍,守門人。
坎盜動門。
故厲阍心。
古阍作熏字。
文曰:馬君言熏灼其心。
未聞易道以坎水熏灼人也。
荀爽曰:以熏為勳。
或誤作動。
蓋古本當作動心。
動心二字,傳者誤并作勳字耳。
再傳者又脫其偏傍,作熏。
而後來者又加草。
遂成薫字。
故荀以熏為勳。
虞亦曰。
古阍作熏字。
今以象考之。
宜作動心。
三在上下體之際限也。
限。
腰也。
帶之所限。
三止之極。
止而不動。
艮其限也。
夤。
膂也。
一作?。
馬融曰。
夾脊肉。
鄭氏本作??。
古之人不動其心者。
善養吾浩然之氣而巳。
進退綽然有餘裕,故其心不動。
九三知止之止,而不知無止之止,堅強固止,與物睽絕,無安裕之理。
譬之一身,下體欲靜,上體動而争之,則上下不相屬列,絕其??危,厲動其心宜矣。
坎為心病,故曰厲動心。
觀此,知孟子之不動心,非體易者不能也。
六四,艮其身,無咎。
象曰:艮其身,止諸躬也。
地為身,三坎折之為躬。
四在大臣之位,而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