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下經決傳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征則吉,征以正行也。
以正而行,吉且無悔矣,是行而後吉也,故曰吉行也。
範睢困于鄭安平,虞卿困于魏齊,猶能解相印以全其軀,況體易君子乎,?巽下,坎上。
井改邑不改井,無喪無得。
往來井井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兇。
彖曰:巽乎水而上水,井,井養而不窮也。
改邑不改井,乃以剛中也。
汔至亦未繘井,未有功也。
羸其瓶,是以兇也。
此卦彖文脫錯,當曰巽乎水而上水井,改邑不改井,乃以剛中也。
無喪無得,往來井井,井養而不窮也。
汔至亦未繘井,未有功也。
羸其瓶,是以兇也。
巽,木也,入也。
木入于水,舉水而上之井也,故曰巽乎水而上水曰井。
此合二卦言井也。
泰之初五成井,古者八家為井,四井為邑,邑改而井不改,井,德之不遷也。
坤在内為邑,坎為水,水者,所以為井也。
易其中畫,非坎也,而坤則可易矣。
坎之中畫,其剛中乎。
乃難辭也。
君子窮居不損,大行不加,窮亦樂,通亦樂,非剛中不變能之乎?故曰改邑不改井,乃以剛中也。
初往之五,汲之象,若有喪而實無所喪,以其不失位,不曰取之而不竭乎?五來之初,不汲之象,若有得而實無所得,以其失位,不曰存之而不盈乎?言井之體一也。
往者,上也,來者,下也。
往亦井,來亦井,上下無常,其用通矣。
所以為井者,一也,體用一也。
定而應,應而常定,井之養物,所以無窮欤,故曰無喪無得。
往來井井,井養而不窮也。
此以九五升降言井之德也。
汔,幾也。
自二至四,體兌兌為澤。
初本泰震,震。
動也。
來動于澤之下泉之象。
荀爽曰。
陰來在下。
亦為井是也。
巽為繩。
在井中繘也。
繘。
汲繩也。
二幾及初。
反巽而上。
有垂繘而汲。
幾及井泉之象焉。
亦有既汲而反。
未能引繘以出乎井之象。
兩者雖有濟物之用。
皆未及乎物也。
何由有功。
故曰汔至亦未繘井,未有功也。
坤為腹,兌為口,井中之器,有腹有口,瓶也。
在井之口,水實其中,汲水而上之象也。
自四至初成反兌,兌為口,為毀折,巽繩反上而毀折之,汲水至于井口,羸挂其瓶,瓶口在下,覆其瓶也。
井之用喪矣。
兇,言初二不正,不正則兇,故曰羸其瓶,是以兇也。
汔至亦未繘井者,半途而廢也。
羸其瓶,兇,不善其終也。
君子免是二者,其唯剛中乎!此以玄體言井之戒也。
在卦為芒種,故太玄準之以法。
範谔昌曰:巽乎水,當作巽乎木。
一本曰:井羸其瓶,兇。
或曰反巽兌也。
何以猶有繩之象?曰:象有相因而成者。
震陽動于下為大途,艮陽止于上為徑路。
離外實内虛為目,巽實者反在上,為多白眼,相因也。
故臨之兌為觀之盧,損之兌為益之說。
大過巽與兌同為棟桡,巽為繩,反複成巽者,或為維系紏固之象。
其在井為反繘而上之象。
象之相因,其生無窮也。
象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勞民勸相。
坎為水,勞卦也。
水在地中,自下而升,達于木上,可謂勞矣。
其于水也,有出之道,故曰井。
坤為民,泰震為左,兌為右,相之。
兌為口,勸之也。
君子施澤于民,既以言勸其不能,又以道相其不足,雖勞而不憚,不如是,井道不足以及民矣。
雅鴻雁勞來還定安集之詩,其辭曰:知我者謂我劬勞。
又曰:雖則劬勞,其究安宅。
勞民勸相者固自勞也。
初六,井泥不食,舊井無禽。
象曰:井泥不食,下也。
舊井無禽,時舍也。
井泰初之五,初在井下,坤土汨之,泥也。
兌口在上,不食也。
言初六之柔,自處卑穢,無高人之行,故曰井泥不食下也。
乾之初九,往而為坎,水去泥存,舊井也。
離為飛鳥,四不應初,無禽也。
猶舊井之澤巳盡,而禽亦無也。
無禽則人不食可知。
行為人惡,四往而不顧,時舍之也。
九二,井谷射鲋,甕敝漏。
象曰:井谷射鲋,無與也。
井以不遷為德,非有求于人,九五不應,無與之者。
二宜剛中自守,養德俟時,動而求五,失所以為井矣。
谷,注溪者也。
二動坎水,注于艮山之間谷也。
鲋,蛙也。
兌巽為魚,初井泥,又伏震為足,在下,魚類生于井泥而滅。
跗者,鲋也。
坎弓離矢,射也。
動則谷水注下而射鲋,言動則其道愈下,入于污濁矣。
甕,汲瓶也。
說文作甕。
兌為口,離為大腹。
器在井中,有口有腹且大者,甕也。
二動兌毀,口壞見腹。
坎水下流,甕敝漏也。
言動則不能上行以濟物矣。
嗚呼!無與而動,動則終莫之與,曷若自守哉! 九三,井渫不食,為我心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
象曰:井渫不食,行恻也。
求王明,受福也。
陽為清潔,九三以陽居陽,清,潔也。
巽為股、為入,股入坎下而水清潔,治井之象,渫也。
兌口在上,不食也。
九三,君子修德潔巳,可用而未用,猶井渫不食也。
我者,九三自謂。
上六正應在高位,為我道不行,憂之,其心恻然。
坎為加憂,為心病,故為我心恻。
上六有是心矣,可用是心以汲引之。
坎在井上,坎為輪,井車汲引之象。
上汲引之,則三往上來,其恻然之心見矣。
失位為憂故也。
往來,行也。
故曰井渫不食,行恻也。
乾五為王,離為明。
三往應上,九五成艮手。
王受福也。
三上同象亦受福,故并受其福。
王明,五也。
求王明者,三也。
故求王明受福也。
司馬遷曰:王之不明,豈足福哉。
陽為福,求亦艮也。
上六有憂恻之心,不用之以汲引,乃士之尊賢也。
上六就三,三往求五,乃能盡上下相與之情,故夫子增求一字以發其義。
六四,井甃,無咎。
象曰:井甃無咎,修井也。
坎水坤土,合而火之甄也,有巽工焉,自下壘而上至于井口,甃也。
古者甃井為瓦裡,自下達上。
六四正位近五,下無應,近君而無汲引之用,守正自修,免咎而已,故曰井甃無咎,修,井也。
易傳曰:無咎者,僅能免咎而巳。
若陽剛自不如是,如是則可咎矣。
九五,井冽寒泉食。
象曰:寒泉之食,中正也。
九五以陽居陽,坎又為陽,清潔之至,故為冽。
說文雲:清,冽也。
乾在坎為寒。
九五即泰初九甲子爻,子坎位。
井五月卦。
陰氣自下而上,井寒矣,故五坎有寒泉之象。
兌,口承之食也。
九五中正,贍給一力物而不費,往者食之,無偏系也,故曰寒泉之食,以中正也。
易傳曰:不吉。
吉者,井以上出為成功,未至于上,未及用也,故至上而後元吉。
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
象曰。
元吉在上,大成也。
幕。
于氏本作勿。
冂亡狄。
?,覆也。
玉篇曰。
以巾覆物。
今為 則。
今易作幕。
音莫者。
傳寫誤也。
當作 在。
古文當作冂。
坎為輪,在井之上。
下應巽繩收也。
虞翻曰。
收謂以鹿盧收繘也。
勿 者。
上六又當守正之象。
上汲三往,艮坎成蒙。
蒙有覆 之意。
井道大成,若專于應三,則不正,所養狹矣。
猶井有收而 之,有發其 而得汲者,有欲汲之而不得發其 者,三發其 汲之而又 者也。
故于此戒之。
勿 則上下有孚,而得元吉。
元吉在上,以井道大成,故元吉歸于上也。
?離下,兌上。
革,巳日乃孚,元亨利貞,悔亡。
彖曰:革,火水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
巳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說,大亨以正,革而當,其悔乃亡。
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 兌澤離火,而彖曰水火,何也?曰:坎兌一也,澤者水所鐘,無水則無澤矣。
坎上為雲,下為雨。
上為雲者,澤之氣也。
下為雨,則澤一力物也。
故屯需之坎為雲,小畜之兌亦為雲。
坎為川,大畜之兌亦為川。
坎為水,革兌亦為水。
又兌為金,金者水之母,此水所以周流而不窮乎。
坎陽兌陰陰陽二端,其理則一,知此始可言象矣。
故曰曲而中。
水得火而竭,火得水而滅,水火相止息則變。
少女志處乎内而在外,中女志适乎外而在内。
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則變之所由生,不可不革也,故曰革。
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
此以兩體言革也。
革,變也。
非常之事,方革之,初人豈能遽信哉。
傳曰:非常之元黎,民懼焉。
巳日,先儒讀作巳事之巳,當讀作戊巳之巳。
十日至庚而更。
更,革也。
自庚至巳,十日浃矣。
巳日者,浃日也。
革自遁來,無妄變也。
二變家人,三變離,四變革。
無妄之震,納庚,革之離納巳,故有此象。
二應五,三應上,孚也。
湯之伐桀,猶曰舍我穑事而割正夏,故革即日不孚,浃日乃孚。
乃,難辭也,故曰巳曰乃孚,革而信之。
此以兌離二、五、三上言革之難也。
坤離為文明,兌為說。
天下之事至于壞而不振者,文亂而不理,事暗而不察,民怨而上不恤也。
故萬物否隔,人道失正,所以當革。
文明則事理,說則民心和,故曰文明以說。
此以兩體言革之道也。
五上相易,各當其位。
相易,亨也。
各當其位,正也。
文明以說,然後大亨,而大亨之道,利在于正。
正則不正者正矣,故曰元亨,利正。
彖曰:大亨以正,此複以五上言革之道也。
革而當者,六五之上也。
上五革而各得其正者,當也。
文明以說,大亨以正,革而當,三者具,其悔乃亡。
革之非其道,或不當革而革,或革之而無甚益,其于新舊皆有悔,是本欲去悔,複入于悔矣。
秦革,封建,子弟無立錐之地。
漢革郡縣而七國叛,唐革府兵而兵農分,不當故耳。
故曰革而當,其悔乃亡。
此再以上五言革之戒也。
乾始于坎而終于離,坤始于離而終于坎。
乾終而坤革之,地革天也。
陽極生陰,乃為寒。
坤終而乾革之,天革地也。
陰極生陽,乃為暑。
天地相革,寒暑相成,是亦水火相息也。
坎冬離夏,震春兌秋,四時也。
故曰天地革而四時成。
兌革離而成乾巽,乾為天,坤為順,巽為命。
六二順五,順乎天也。
九五應二,應乎人也。
湯武改物創制,革天之命,亦順天應人而巳,猶寒暑之相代,天道變于上。
民物改于下。
因其可革而革之。
故曰湯武革命。
順乎天而應乎人。
革之時大矣哉。
此複以五上升降。
推廣革之道也。
在卦氣三月。
故太玄準之以更 象曰。
澤中有火。
革。
君子以治曆明時。
水火相會。
其氣必革。
澤中有火。
革之時也。
其在地則溫泉是巳。
君子觀澤中有火,則知日月坎離有交會之道。
日,人也。
月,水也。
冬至日起牽牛一度,右行而周十二次,盡鬥二十六度,則複還牽牛之一度,而曆更端矣。
牽牛者,星紀也,水之位也。
日月交會于此,澤中有火之象也。
曆更端者,革也。
昔者黃帝迎日推策,始作調曆,閱世十一,曆年五千而更七曆。
至漢造曆,歲在甲子,乃十一月冬至甲子朔,為入曆之始。
是時日月如合壁,複會于牽牛,距上元太初十四萬三千一百二十七歲。
蓋日月盈縮,與天錯行,積久閏差,君子必修治其曆,以明四時之正。
所謂四時之正者,冬至日月必會于牽牛之一度,而弦望晦朔分至啟閉。
皆得其正矣。
日月不會者,司曆之過也。
震嘗問曆于郭忠孝曰:古曆起于牽牛一度,沈括謂今宿于鬥六度,謂之歲差,何也?曰,久則必差,差久必複于牽牛。
牽牛一度者,乃上元太初起曆之元也。
初九,鞏用黃牛之革。
象曰:鞏用黃牛,不可以有為也。
初九,革之始,在下而九四不應,離體務上,速于革者也。
鞏,固也。
坤離為黃牛,初動,艮為皮革,日焊之不可動,鞏固也。
黃牛者,中順也。
鞏固用黃牛之革,堅韌不動,以中順守之可也。
初動,艮又為手、為指。
莊子曰:指窮于為,初不可動,不可有為也。
易傳曰:革,事之大也,必有其時,有其位,有其才,審慮慎動而後可以無悔。
六二,已日乃革之,征吉,無咎。
象曰:巳日革之,行有嘉也。
六二得位得時,上應九五,有可革之才,然不可遽為,必俟人情既浃、上下既信之日,乃可革之。
十日之次,自庚至巳浃焉。
離納巳,巳日者,浃日也,故曰巳日乃革之。
九五中正,二應上行,而又其難其慎如此,革道之美,無以複加。
乾為美,六上行,則二有嘉美,故辭曰征吉,無咎。
象曰:行有嘉也。
夫變動貴乎适時,趨舍存乎機會。
二當可革,濡滞而不行于革道,安得無咎?征吉無咎者,以行有嘉也。
二巽體不果,故勉之。
易傳曰:以六居二,柔順得中正,又文明之主,上有剛陽之君,同德相應,中正則無偏蔽,文明則盡事理,應上則得權勢,體順則無違悖,時可矣,位得矣,才足矣,處革之至善者也。
九三,征兇,貞厲。
革言三就,有孚。
象曰:革言三就,又何之矣! 九三剛正而明,處下之極,革之而當,不可複動,往而不巳,有兇成則必??以正,守之猶厲,故曰征兇貞厲。
然守之者其在懼乎?初不可有為也。
二巳日乃革之,三革之而就,稽之于衆,其言亦曰三就,故曰革言三就。
三,極數也。
月之盈??,氣候之變,皆以三五,三則就矣。
往而不巳,人必有言。
兌為口革言也。
上六應九三,孚也。
革于此,信于彼,有孚也。
民情既孚,革道巳就,欲往何之?違民妄作,則有兇咎。
九三離體務上,革而遇中,聖人戒之,故辭曰革言三就,有孚。
象曰:又何之矣。
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
彖曰:改命之吉,信忘也。
九居四,宜有悔。
然當水火相革之際,有其時矣。
其才也,以柔濟剛,其動也革而當,是以悔亡。
革五爻皆正,四動初應,則上下靡不信,不動有悔,故曰有孚。
動而正,近與五相得,遠與初相應,故抗君之命,反君之事,解國之大難,除國之大害,無招權檀事之兇。
巽為命,四動,改命也,故曰改命之吉,信志也。
易傳曰:四非中正而至善,何也?曰:惟其處柔也,故剛而不過,近而不逼,順承中正之君,而上下信其志矣。
九五,大人虎變,未占有孚。
象曰:大人虎變,其文炳也。
乾為大人,兌為虎,虎生而具天地之文,然未著也。
既變則其文炳然易見,京房謂虎文疏而著是也。
六二離變,兌為文明,虎變也。
九五剛健中正而得尊位,大人之革也。
其舉事無悔,其應曲當,文理彰著,天下曉然知之,猶虎變也,豈俟于既革而後孚哉。
蓋未革之先,在?奧之間,簟席之上,其文章固巳斂然而具矣。
不假占決,質之鬼神,其下既孚,二五未易而應,未占有孚也。
二離為龜兌,乾為決,兌乾變離,決龜也。
決謂之占,非天下之至誠,不言而信,能如是乎?文王之長夏,不以革而虞,芮質,厥成是巳。
上六,君子豹變,小人革面,征兇,居貞吉。
象曰:君子豹變,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順以從上也。
陸績曰:兌之陽爻稱虎,陰爻稱豹,考之天文,尾為虎,火也。
箕為豹,水也。
而同位于寅。
虎豹同象而異爻也。
離二,文之中也。
故二交五,其文炳明。
離三文巳過,故三交上,其文蔚茂。
繁缛蔚,文之過也。
三交上成九,君子豹變也。
乾為首,兌為說,乾首而說,見于外面也。
上交三成六,小人革面也,向也,君子韬光遠害。
小人自徇其面。
今也君子豹變。
其文蔚然。
小人革面内向。
順從其上。
革面非謂面從也。
旋其面目也。
如是則革道大成。
坤順也。
兌口順之從也。
成則不可複動。
故三征兇。
上居貞吉。
下三爻革弊。
弊去當守以懼。
上三爻革命。
命定當複其常,故曰征兇。
上六革道大成,柔戒于不守,故曰居貞吉。
上有伏,艮居之象也。
?巽下,離上。
鼎:元吉,亨。
彖曰:鼎,象也。
以木巽火,亨饪也。
聖人亨以享上帝,大亨以養聖賢。
巽而耳目聰明,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是以元亨。
以全卦言之,初六,足也;二、三、四,腹也。
腹而中實,受物也。
六五,耳也。
上九,铉也,有鼎之象。
以二體言之,虛者在上、其足在下而承之,亦鼎之象。
有是象而又以木巽火、木入而火出、亨饪之象。
在他卦雖有木火而無鼎象,不為亨饪矣。
于此言象、則他卦以爻畫為象者,可以類推,故曰鼎象也。
以木巽火,亨饪也。
此以六爻兩體言乎鼎也。
聖人在上,尊之則亨,以享上帝,大之則亨以養聖賢。
天帝一也,以其宰制萬物而為之主,則謂之帝。
聖人者,賢人之極,得天之道,而能盡天之聰明者也。
乾為天,在上為帝,指上九也。
在下為聖賢,指二、三、四爻也。
以享上帝之心,推之以養聖賢,人有不樂盡其心者乎?鼎,器也,極其用則道也。
故曰聖人亨以享上帝,大亨以養聖賢。
此複以六爻言鼎之用也。
觀乾之象,則知天帝聖賢一也。
聖賢之任,即天帝之任,其任豈不重乎?鼎自遁三變而成一變,訟,坎為耳在下聽,卑聰也。
再變巽,離為目,在四。
三變鼎,離目在五,其視愈遠明也。
所以聰明者,聖人卑巽下人,兼天下之耳以為聽,故其耳聰。
兼天下之目以為視,故其目明。
六二之柔,進而上行,至于五,居尊位而得中,下應
以正而行,吉且無悔矣,是行而後吉也,故曰吉行也。
範睢困于鄭安平,虞卿困于魏齊,猶能解相印以全其軀,況體易君子乎,?巽下,坎上。
井改邑不改井,無喪無得。
往來井井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兇。
彖曰:巽乎水而上水,井,井養而不窮也。
改邑不改井,乃以剛中也。
汔至亦未繘井,未有功也。
羸其瓶,是以兇也。
此卦彖文脫錯,當曰巽乎水而上水井,改邑不改井,乃以剛中也。
無喪無得,往來井井,井養而不窮也。
汔至亦未繘井,未有功也。
羸其瓶,是以兇也。
巽,木也,入也。
木入于水,舉水而上之井也,故曰巽乎水而上水曰井。
此合二卦言井也。
泰之初五成井,古者八家為井,四井為邑,邑改而井不改,井,德之不遷也。
坤在内為邑,坎為水,水者,所以為井也。
易其中畫,非坎也,而坤則可易矣。
坎之中畫,其剛中乎。
乃難辭也。
君子窮居不損,大行不加,窮亦樂,通亦樂,非剛中不變能之乎?故曰改邑不改井,乃以剛中也。
初往之五,汲之象,若有喪而實無所喪,以其不失位,不曰取之而不竭乎?五來之初,不汲之象,若有得而實無所得,以其失位,不曰存之而不盈乎?言井之體一也。
往者,上也,來者,下也。
往亦井,來亦井,上下無常,其用通矣。
所以為井者,一也,體用一也。
定而應,應而常定,井之養物,所以無窮欤,故曰無喪無得。
往來井井,井養而不窮也。
此以九五升降言井之德也。
汔,幾也。
自二至四,體兌兌為澤。
初本泰震,震。
動也。
來動于澤之下泉之象。
荀爽曰。
陰來在下。
亦為井是也。
巽為繩。
在井中繘也。
繘。
汲繩也。
二幾及初。
反巽而上。
有垂繘而汲。
幾及井泉之象焉。
亦有既汲而反。
未能引繘以出乎井之象。
兩者雖有濟物之用。
皆未及乎物也。
何由有功。
故曰汔至亦未繘井,未有功也。
坤為腹,兌為口,井中之器,有腹有口,瓶也。
在井之口,水實其中,汲水而上之象也。
自四至初成反兌,兌為口,為毀折,巽繩反上而毀折之,汲水至于井口,羸挂其瓶,瓶口在下,覆其瓶也。
井之用喪矣。
兇,言初二不正,不正則兇,故曰羸其瓶,是以兇也。
汔至亦未繘井者,半途而廢也。
羸其瓶,兇,不善其終也。
君子免是二者,其唯剛中乎!此以玄體言井之戒也。
在卦為芒種,故太玄準之以法。
範谔昌曰:巽乎水,當作巽乎木。
一本曰:井羸其瓶,兇。
或曰反巽兌也。
何以猶有繩之象?曰:象有相因而成者。
震陽動于下為大途,艮陽止于上為徑路。
離外實内虛為目,巽實者反在上,為多白眼,相因也。
故臨之兌為觀之盧,損之兌為益之說。
大過巽與兌同為棟桡,巽為繩,反複成巽者,或為維系紏固之象。
其在井為反繘而上之象。
象之相因,其生無窮也。
象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勞民勸相。
坎為水,勞卦也。
水在地中,自下而升,達于木上,可謂勞矣。
其于水也,有出之道,故曰井。
坤為民,泰震為左,兌為右,相之。
兌為口,勸之也。
君子施澤于民,既以言勸其不能,又以道相其不足,雖勞而不憚,不如是,井道不足以及民矣。
雅鴻雁勞來還定安集之詩,其辭曰:知我者謂我劬勞。
又曰:雖則劬勞,其究安宅。
勞民勸相者固自勞也。
初六,井泥不食,舊井無禽。
象曰:井泥不食,下也。
舊井無禽,時舍也。
井泰初之五,初在井下,坤土汨之,泥也。
兌口在上,不食也。
言初六之柔,自處卑穢,無高人之行,故曰井泥不食下也。
乾之初九,往而為坎,水去泥存,舊井也。
離為飛鳥,四不應初,無禽也。
猶舊井之澤巳盡,而禽亦無也。
無禽則人不食可知。
行為人惡,四往而不顧,時舍之也。
九二,井谷射鲋,甕敝漏。
象曰:井谷射鲋,無與也。
井以不遷為德,非有求于人,九五不應,無與之者。
二宜剛中自守,養德俟時,動而求五,失所以為井矣。
谷,注溪者也。
二動坎水,注于艮山之間谷也。
鲋,蛙也。
兌巽為魚,初井泥,又伏震為足,在下,魚類生于井泥而滅。
跗者,鲋也。
坎弓離矢,射也。
動則谷水注下而射鲋,言動則其道愈下,入于污濁矣。
甕,汲瓶也。
說文作甕。
兌為口,離為大腹。
器在井中,有口有腹且大者,甕也。
二動兌毀,口壞見腹。
坎水下流,甕敝漏也。
言動則不能上行以濟物矣。
嗚呼!無與而動,動則終莫之與,曷若自守哉! 九三,井渫不食,為我心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
象曰:井渫不食,行恻也。
求王明,受福也。
陽為清潔,九三以陽居陽,清,潔也。
巽為股、為入,股入坎下而水清潔,治井之象,渫也。
兌口在上,不食也。
九三,君子修德潔巳,可用而未用,猶井渫不食也。
我者,九三自謂。
上六正應在高位,為我道不行,憂之,其心恻然。
坎為加憂,為心病,故為我心恻。
上六有是心矣,可用是心以汲引之。
坎在井上,坎為輪,井車汲引之象。
上汲引之,則三往上來,其恻然之心見矣。
失位為憂故也。
往來,行也。
故曰井渫不食,行恻也。
乾五為王,離為明。
三往應上,九五成艮手。
王受福也。
三上同象亦受福,故并受其福。
王明,五也。
求王明者,三也。
故求王明受福也。
司馬遷曰:王之不明,豈足福哉。
陽為福,求亦艮也。
上六有憂恻之心,不用之以汲引,乃士之尊賢也。
上六就三,三往求五,乃能盡上下相與之情,故夫子增求一字以發其義。
六四,井甃,無咎。
象曰:井甃無咎,修井也。
坎水坤土,合而火之甄也,有巽工焉,自下壘而上至于井口,甃也。
古者甃井為瓦裡,自下達上。
六四正位近五,下無應,近君而無汲引之用,守正自修,免咎而已,故曰井甃無咎,修,井也。
易傳曰:無咎者,僅能免咎而巳。
若陽剛自不如是,如是則可咎矣。
九五,井冽寒泉食。
象曰:寒泉之食,中正也。
九五以陽居陽,坎又為陽,清潔之至,故為冽。
說文雲:清,冽也。
乾在坎為寒。
九五即泰初九甲子爻,子坎位。
井五月卦。
陰氣自下而上,井寒矣,故五坎有寒泉之象。
兌,口承之食也。
九五中正,贍給一力物而不費,往者食之,無偏系也,故曰寒泉之食,以中正也。
易傳曰:不吉。
吉者,井以上出為成功,未至于上,未及用也,故至上而後元吉。
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
象曰。
元吉在上,大成也。
幕。
于氏本作勿。
冂亡狄。
?,覆也。
玉篇曰。
以巾覆物。
今為 則。
今易作幕。
音莫者。
傳寫誤也。
當作 在。
古文當作冂。
坎為輪,在井之上。
下應巽繩收也。
虞翻曰。
收謂以鹿盧收繘也。
勿 者。
上六又當守正之象。
上汲三往,艮坎成蒙。
蒙有覆 之意。
井道大成,若專于應三,則不正,所養狹矣。
猶井有收而 之,有發其 而得汲者,有欲汲之而不得發其 者,三發其 汲之而又 者也。
故于此戒之。
勿 則上下有孚,而得元吉。
元吉在上,以井道大成,故元吉歸于上也。
?離下,兌上。
革,巳日乃孚,元亨利貞,悔亡。
彖曰:革,火水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
巳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說,大亨以正,革而當,其悔乃亡。
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 兌澤離火,而彖曰水火,何也?曰:坎兌一也,澤者水所鐘,無水則無澤矣。
坎上為雲,下為雨。
上為雲者,澤之氣也。
下為雨,則澤一力物也。
故屯需之坎為雲,小畜之兌亦為雲。
坎為川,大畜之兌亦為川。
坎為水,革兌亦為水。
又兌為金,金者水之母,此水所以周流而不窮乎。
坎陽兌陰陰陽二端,其理則一,知此始可言象矣。
故曰曲而中。
水得火而竭,火得水而滅,水火相止息則變。
少女志處乎内而在外,中女志适乎外而在内。
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則變之所由生,不可不革也,故曰革。
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
此以兩體言革也。
革,變也。
非常之事,方革之,初人豈能遽信哉。
傳曰:非常之元黎,民懼焉。
巳日,先儒讀作巳事之巳,當讀作戊巳之巳。
十日至庚而更。
更,革也。
自庚至巳,十日浃矣。
巳日者,浃日也。
革自遁來,無妄變也。
二變家人,三變離,四變革。
無妄之震,納庚,革之離納巳,故有此象。
二應五,三應上,孚也。
湯之伐桀,猶曰舍我穑事而割正夏,故革即日不孚,浃日乃孚。
乃,難辭也,故曰巳曰乃孚,革而信之。
此以兌離二、五、三上言革之難也。
坤離為文明,兌為說。
天下之事至于壞而不振者,文亂而不理,事暗而不察,民怨而上不恤也。
故萬物否隔,人道失正,所以當革。
文明則事理,說則民心和,故曰文明以說。
此以兩體言革之道也。
五上相易,各當其位。
相易,亨也。
各當其位,正也。
文明以說,然後大亨,而大亨之道,利在于正。
正則不正者正矣,故曰元亨,利正。
彖曰:大亨以正,此複以五上言革之道也。
革而當者,六五之上也。
上五革而各得其正者,當也。
文明以說,大亨以正,革而當,三者具,其悔乃亡。
革之非其道,或不當革而革,或革之而無甚益,其于新舊皆有悔,是本欲去悔,複入于悔矣。
秦革,封建,子弟無立錐之地。
漢革郡縣而七國叛,唐革府兵而兵農分,不當故耳。
故曰革而當,其悔乃亡。
此再以上五言革之戒也。
乾始于坎而終于離,坤始于離而終于坎。
乾終而坤革之,地革天也。
陽極生陰,乃為寒。
坤終而乾革之,天革地也。
陰極生陽,乃為暑。
天地相革,寒暑相成,是亦水火相息也。
坎冬離夏,震春兌秋,四時也。
故曰天地革而四時成。
兌革離而成乾巽,乾為天,坤為順,巽為命。
六二順五,順乎天也。
九五應二,應乎人也。
湯武改物創制,革天之命,亦順天應人而巳,猶寒暑之相代,天道變于上。
民物改于下。
因其可革而革之。
故曰湯武革命。
順乎天而應乎人。
革之時大矣哉。
此複以五上升降。
推廣革之道也。
在卦氣三月。
故太玄準之以更 象曰。
澤中有火。
革。
君子以治曆明時。
水火相會。
其氣必革。
澤中有火。
革之時也。
其在地則溫泉是巳。
君子觀澤中有火,則知日月坎離有交會之道。
日,人也。
月,水也。
冬至日起牽牛一度,右行而周十二次,盡鬥二十六度,則複還牽牛之一度,而曆更端矣。
牽牛者,星紀也,水之位也。
日月交會于此,澤中有火之象也。
曆更端者,革也。
昔者黃帝迎日推策,始作調曆,閱世十一,曆年五千而更七曆。
至漢造曆,歲在甲子,乃十一月冬至甲子朔,為入曆之始。
是時日月如合壁,複會于牽牛,距上元太初十四萬三千一百二十七歲。
蓋日月盈縮,與天錯行,積久閏差,君子必修治其曆,以明四時之正。
所謂四時之正者,冬至日月必會于牽牛之一度,而弦望晦朔分至啟閉。
皆得其正矣。
日月不會者,司曆之過也。
震嘗問曆于郭忠孝曰:古曆起于牽牛一度,沈括謂今宿于鬥六度,謂之歲差,何也?曰,久則必差,差久必複于牽牛。
牽牛一度者,乃上元太初起曆之元也。
初九,鞏用黃牛之革。
象曰:鞏用黃牛,不可以有為也。
初九,革之始,在下而九四不應,離體務上,速于革者也。
鞏,固也。
坤離為黃牛,初動,艮為皮革,日焊之不可動,鞏固也。
黃牛者,中順也。
鞏固用黃牛之革,堅韌不動,以中順守之可也。
初動,艮又為手、為指。
莊子曰:指窮于為,初不可動,不可有為也。
易傳曰:革,事之大也,必有其時,有其位,有其才,審慮慎動而後可以無悔。
六二,已日乃革之,征吉,無咎。
象曰:巳日革之,行有嘉也。
六二得位得時,上應九五,有可革之才,然不可遽為,必俟人情既浃、上下既信之日,乃可革之。
十日之次,自庚至巳浃焉。
離納巳,巳日者,浃日也,故曰巳日乃革之。
九五中正,二應上行,而又其難其慎如此,革道之美,無以複加。
乾為美,六上行,則二有嘉美,故辭曰征吉,無咎。
象曰:行有嘉也。
夫變動貴乎适時,趨舍存乎機會。
二當可革,濡滞而不行于革道,安得無咎?征吉無咎者,以行有嘉也。
二巽體不果,故勉之。
易傳曰:以六居二,柔順得中正,又文明之主,上有剛陽之君,同德相應,中正則無偏蔽,文明則盡事理,應上則得權勢,體順則無違悖,時可矣,位得矣,才足矣,處革之至善者也。
九三,征兇,貞厲。
革言三就,有孚。
象曰:革言三就,又何之矣! 九三剛正而明,處下之極,革之而當,不可複動,往而不巳,有兇成則必??以正,守之猶厲,故曰征兇貞厲。
然守之者其在懼乎?初不可有為也。
二巳日乃革之,三革之而就,稽之于衆,其言亦曰三就,故曰革言三就。
三,極數也。
月之盈??,氣候之變,皆以三五,三則就矣。
往而不巳,人必有言。
兌為口革言也。
上六應九三,孚也。
革于此,信于彼,有孚也。
民情既孚,革道巳就,欲往何之?違民妄作,則有兇咎。
九三離體務上,革而遇中,聖人戒之,故辭曰革言三就,有孚。
象曰:又何之矣。
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
彖曰:改命之吉,信忘也。
九居四,宜有悔。
然當水火相革之際,有其時矣。
其才也,以柔濟剛,其動也革而當,是以悔亡。
革五爻皆正,四動初應,則上下靡不信,不動有悔,故曰有孚。
動而正,近與五相得,遠與初相應,故抗君之命,反君之事,解國之大難,除國之大害,無招權檀事之兇。
巽為命,四動,改命也,故曰改命之吉,信志也。
易傳曰:四非中正而至善,何也?曰:惟其處柔也,故剛而不過,近而不逼,順承中正之君,而上下信其志矣。
九五,大人虎變,未占有孚。
象曰:大人虎變,其文炳也。
乾為大人,兌為虎,虎生而具天地之文,然未著也。
既變則其文炳然易見,京房謂虎文疏而著是也。
六二離變,兌為文明,虎變也。
九五剛健中正而得尊位,大人之革也。
其舉事無悔,其應曲當,文理彰著,天下曉然知之,猶虎變也,豈俟于既革而後孚哉。
蓋未革之先,在?奧之間,簟席之上,其文章固巳斂然而具矣。
不假占決,質之鬼神,其下既孚,二五未易而應,未占有孚也。
二離為龜兌,乾為決,兌乾變離,決龜也。
決謂之占,非天下之至誠,不言而信,能如是乎?文王之長夏,不以革而虞,芮質,厥成是巳。
上六,君子豹變,小人革面,征兇,居貞吉。
象曰:君子豹變,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順以從上也。
陸績曰:兌之陽爻稱虎,陰爻稱豹,考之天文,尾為虎,火也。
箕為豹,水也。
而同位于寅。
虎豹同象而異爻也。
離二,文之中也。
故二交五,其文炳明。
離三文巳過,故三交上,其文蔚茂。
繁缛蔚,文之過也。
三交上成九,君子豹變也。
乾為首,兌為說,乾首而說,見于外面也。
上交三成六,小人革面也,向也,君子韬光遠害。
小人自徇其面。
今也君子豹變。
其文蔚然。
小人革面内向。
順從其上。
革面非謂面從也。
旋其面目也。
如是則革道大成。
坤順也。
兌口順之從也。
成則不可複動。
故三征兇。
上居貞吉。
下三爻革弊。
弊去當守以懼。
上三爻革命。
命定當複其常,故曰征兇。
上六革道大成,柔戒于不守,故曰居貞吉。
上有伏,艮居之象也。
?巽下,離上。
鼎:元吉,亨。
彖曰:鼎,象也。
以木巽火,亨饪也。
聖人亨以享上帝,大亨以養聖賢。
巽而耳目聰明,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是以元亨。
以全卦言之,初六,足也;二、三、四,腹也。
腹而中實,受物也。
六五,耳也。
上九,铉也,有鼎之象。
以二體言之,虛者在上、其足在下而承之,亦鼎之象。
有是象而又以木巽火、木入而火出、亨饪之象。
在他卦雖有木火而無鼎象,不為亨饪矣。
于此言象、則他卦以爻畫為象者,可以類推,故曰鼎象也。
以木巽火,亨饪也。
此以六爻兩體言乎鼎也。
聖人在上,尊之則亨,以享上帝,大之則亨以養聖賢。
天帝一也,以其宰制萬物而為之主,則謂之帝。
聖人者,賢人之極,得天之道,而能盡天之聰明者也。
乾為天,在上為帝,指上九也。
在下為聖賢,指二、三、四爻也。
以享上帝之心,推之以養聖賢,人有不樂盡其心者乎?鼎,器也,極其用則道也。
故曰聖人亨以享上帝,大亨以養聖賢。
此複以六爻言鼎之用也。
觀乾之象,則知天帝聖賢一也。
聖賢之任,即天帝之任,其任豈不重乎?鼎自遁三變而成一變,訟,坎為耳在下聽,卑聰也。
再變巽,離為目,在四。
三變鼎,離目在五,其視愈遠明也。
所以聰明者,聖人卑巽下人,兼天下之耳以為聽,故其耳聰。
兼天下之目以為視,故其目明。
六二之柔,進而上行,至于五,居尊位而得中,下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