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下經決傳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殊,至衆也,而各從其類。
故曰觀其所聚,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此以小過九三萃于上,六五萃于下,推廣萃之義也。
在卦氣為八月,故太玄準之以聚: 象曰:澤上于地,萃,君子以除戒器,戎不虞。
萃自小過變,澤上于地,萬物萃聚之時。
虞翻謂三四之正,小過明夷變也。
明夷離為甲胄戈兵,坎為弓。
變小過巽為繩,為工,艮為石,巽納辛,繕甲兵,修弓矢,去弊惡而新之象也。
小過變,萃。
聚所除之器也。
明夷坎為寇。
兌為口。
上六既安之時。
聚而相告。
消寇于未形。
戒不虞也。
萃則多。
故君子過為之防。
是以萃而無患。
非用明于至微者不能也。
故此象以三卦明之。
原始要終。
以遏禍亂。
聖人之憂患後世深矣乎。
秦銷鋒镝。
唐銷兵。
率至大亂,豈知戒不虞哉! 初六,有孚不終,乃亂乃萃,若号一握為笑,勿恤往,無咎。
象曰:乃亂乃萃,其志亂也。
初六柔不中正,進則疑六三之間巳,退不能專一以待志。
乃亂者,退而亂于三陰之中;乃萃者,欲進而與四相萃也,其志惑亂不決,是以有孚不終,故曰乃亂乃萃。
象曰:其志亂也。
初應四,巽為進退故也。
若号謂四也。
兌為口,巽為号,若四在上号召之。
三陰不正,惡初之往合于四。
一握其手笑,以喻意微動之也。
艮為手,三往易四一握手也。
兌為口為說,離喜說,動而出聲笑也。
為笑者,獻笑也。
巽為工,有造為之象,故曰一握為笑。
萃聚之世,上下相求,以陰從陽,動而得正,何恤乎小人之笑而不往哉。
往而相應,何咎之有?不則與小人為徒,非萃之正也,故曰勿恤往無咎。
自古不知堅守其節,從應以動,舍君子之正義,畏小人之非笑,相率陷于非義,皆不知萃之道。
六二,引吉無咎,孚乃利用礿。
象曰:引吉無咎,中未變也。
萃聚之時,初三同體之陰,皆萃于四,巳于其間得位守中,不變其志,須五牽引之而後應,不急于萃者也。
然陰從陽靜而待唱,引而後往其聚也,有吉無咎矣。
巽為繩,艮手持繩,相應引也,故曰引吉無咎。
象曰:引吉無咎,中未變也。
不變之中,有孚相應。
孚者萃之本,其誠素著,不假外飾。
譬之祭也,精意承之,雖薄可以薦也。
礿夏祭,以聲為主,祭之薄者,上六宗廟,六二與五相易,離為夏,五本小過震,震為聲,為長子,有長子用礿祭之象。
故曰孚乃利用礿。
夫君臣以道相感。
精迎誠緻。
不言而動。
蛟潛于淵。
陵夘自化。
至于既孚。
二五相易。
乃利用礿矣。
易傳曰。
萃之時。
能自守不變。
遠須正應剛立者能之。
二陰柔之才。
以其有中正之德。
可冀其未至于變耳。
故象含其意以存戒也。
六三,萃如嗟如,無攸利,往無咎,小吝。
象曰:往無咎,上巽也。
六三履非其位,欲萃于四,四應初,欲萃于二,二應五,莫知所萃,故萃如。
巽為号,兌為口,嗟也,故嗟如。
上下不與,雖嗟之無所利,故無攸利。
上六無與,據高慮厄,孤立求助。
六三動而往則正,正則無咎。
然三欲萃于四二之間,故小吝。
陰為小,三往從上,上來應三成巽,巽則不亢,三宜往而萃也,小吝過矣。
九四,大吉,無咎。
象曰:大吉無咎,位不當也。
九四上比于五,君臣聚也;下據三陰,民所聚也。
然九四處位不當,疑于上下之聚,理有未正。
九四動則得正,上承于五,下納三陰,上下皆正,是謂大吉。
大吉則無不當位之咎。
陽為大,大者吉也。
易傳曰:非理枉道而得君得民者,蓋亦有焉,齊之陳常、魯之季氏是也。
得為大吉乎?得為無咎乎? 九五,萃有位,無咎,匪孚,元永貞,悔亡。
象曰:萃有位,志未光也。
九五得尊位,天下皆萃而歸之,于是觀其所孚,可以知其志,而專于六二,系應至狹,所萃者有定位,得近遺遠,聚道不全,能無悔乎???足以自守免咎而巳,于人君恢宏廣博,無所不萃之志,未為光大,匪所謂孚也,故曰萃有位,無咎,匪孚。
象曰:萃有位,志未光也。
蓋初可萃四,二可萃五,三可萃上,獨五不可專萃于二,萃則陋矣。
五萃二有坎離,坎離為光,而曰未光者,于無所不萃之志未光也。
九五剛中而正當,有君德而永貞。
元者,善之長,大人體此以仁覆天下,永久也。
貞,正也。
體仁在上,久正而不變,唯九五不動而應二,乃具此三者,如是則無偏無黨,其悔乃亡。
若五以萃二為光,失是道矣,故曰元永貞,悔亡。
橫渠曰:居得盛位,不能見大人之德,系應于二,故曰有位。
一本作未光大也,無志字。
上六,赍咨涕洟,無咎。
象曰:赍咨涕洟,未安上也。
上六以柔乘剛,處上獨立,當萃之極,六三柔不正,不足以為援。
赍,持也。
咨,歎息也。
艮為手,上三相持歎息,憂其所宜憂也。
上之三成巽,巽為多白眼,艮為??,兌澤下流,在目曰涕,在??曰洟,出涕洟也。
然乘剛必危,處上獨立則無助。
萃之極,以柔居之則不堪。
兼是數者,其可久安上位乎?亦必至于求萃而之三,動而憂則元咎,故曰赍咨涕洟,未安上也。
?巽下,坤上。
升,元亨,用見大人,勿恤,南征吉。
彖曰:柔以時升,巽而順,剛中而應,是以大亨。
用見大人,勿恤,有慶也。
南征吉,志行也。
升者,萃之反,柔在下者也。
以時而升乎上,上巽乎下者,坤可升之時也,故曰柔以時升。
此以坤體在上,言升之時也。
卑巽在下而順乎理,剛中自守而應乎上,其升以時,不為富貴利達動其心,則得位而大亨矣,故曰巽而順,剛中而應,是以大亨。
此合兩體,以二五相易,明升之才也。
大人者,九二之五也。
二之五成離,離目為見。
二升于五,剛中正得位,以此見大人,其升必矣,故曰用見大人。
恤,憂也。
九二失位為憂,之五得位,雖有坎險,勿恤也。
所謂恤者,二陽欲升,陰道凝盛,未可遽進。
以人事言之,小人猶在上也。
然九二、六五應也。
巽下順上,升之時也。
雖坤陰在上,何憂乎不遂。
遂往而升,有慶及物矣。
陽為慶也。
夫日之初升,陰固未退,及其清風戒旦,則群陰解駮盡矣,夫何憂哉?故曰勿恤有慶也。
大則虞舜升聞在上,小則文子同升,諸公,與學以聚之,自下而上,達而升之,道皆趨乎明也。
離,南方也。
征以正而行,正則吉,二之五之謂也。
二動于中,以正而行,以見大人,往而有慶,則其志上行,故曰南征吉,志行也。
此複以九二之五勉其升也。
在卦氣為小寒,故太玄準之以上幹, 象曰: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
木根于地中乃升而上者,順也。
君子以順為德,不棄小善,積卑成高,積小成大,其德日跻,亦以根于心者順也。
否則無本,安能積之以成高大乎?楊子雲所謂木漸是也。
易傳曰:萬物長進,皆以順道。
初六,允升,大吉。
象曰:允升大吉,上合志也。
允,施氏易作??,進也。
四坤為衆、為順,二、三、四兌為口,衆口順之允也。
初六,巽之主,以一柔承二剛,能巽者也。
在升時,九二、九三俱升,六四當位,合衆之欲,志在于初,而初未應。
六四順而正,初動則正,從、九三、九三進而升于四,與上合志,允,升也,是以大吉。
荀爽曰:一體相從,允然俱升。
九二,孚乃利用礿,無咎。
象曰:九二之孚,有喜也。
升,萃之反也。
升之九二,即萃之九五,故升萃二爻,反複同象,明二五之孚也。
凡人從上,或出于勢位,則雖恭巽,未免有咎,況望行道乎?誠不足也。
二剛上應,五柔納之,剛柔相與而孚。
其為巽也,盡誠敬而巳,非外飾也。
是以道行于上,澤被于下,此九二所以喜欤。
喜發于中心,形于面目者也。
陽得位為喜,故曰九二之孚有喜也。
礿,夏祭。
五納二成離,離為夏,震為聲,為長子,上為宗廟,艮為門阙,二升五有長子升自門阙,奉祭之象。
礿,薄祭,以聲為主,用誠敬也。
二五相孚,乃利用誠敬,無咎,乃難辭。
九三,升虛邑。
象曰:升虛邑,無所疑也。
九三升上六六,坤之三,坤在下為邑。
陰為虛,升虛邑也。
九三、上六相應以正,下巽而上順,如升無人之邑,孰禦哉?巽為不果,三升上巽,毀無所疑也。
六四,王用亨于??山,吉,無咎。
象曰:王用亨于??山,順事也。
六四柔順謙恭而正,上順六五柔暗之君,下順九三剛正之賢,升之于五以事其君,亦恭也。
巳則不出乎諸侯之位者,正也。
三者皆順事也,文王可謂至德也巳,故能用此以亨于??山。
三升五。
乾為王,兌為西方,艮為山。
四以諸侯居于西山之下。
??,山也。
正則吉且無咎。
坤為順,巽為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商,順事也。
毛公言文王率諸侯以朝聘于纣,則升九三可知。
崔憬謂此大王避狄徙??之爻,誤矣。
六五,貞吉升階。
象曰:貞吉外階,大得志也。
六五虛中降位而接九二,九二階之以升,則五正而吉,不正則信賢不笃,用賢不終,其能吉乎!五正而吉者,以二升階也。
五正二升,君臣道行,由是而緻治,故五大得志也。
坤土自上際下,巽為高,升階之象。
上六,冥升,利于不息之貞。
象曰:冥升在上,消不富也。
坤為冥晦,陰虛為不富。
上六利巳極矣,猶升而不息,不知升極當降,長極當消,消則不富矣,豈複更有增益之理。
四時之進退,萬物之盛衰皆然。
上六不知冥于升也。
不息之貞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是也。
唯施于此為利,若施于公卿大夫,可巳而不巳不利。
易傳曰:以小人貪求無巳之心,移之于進德,則何利如之?坎下,兌上。
困,亨貞,大人吉,有言不信。
彖曰:困,剛掩也。
險以說,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
貞大人吉,以剛中也。
有言不信,尚口乃窮也。
四五之剛,為三上所掩,二剛為初三所掩,又陷焉。
陷亦掩也。
陽剛君子陰柔,小人陽剛為陰。
柔掩蔽而不伸,君子窮困窒塞之時,故曰困,剛掩也。
此以一卦之爻言困也。
困自否來,二之上坎險兌說也。
上九之二,處乎險難之中,樂天安義,困而自說,不失其所亨者,心亨也。
亨,通也。
困而亨則不窮矣。
古人塵視富貴,夢視生死,唯不失其所亨也,唯君子能之。
夫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故曰險以說,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
此合二體,兼九二,言處困之才也。
大人、君子通稱,對而言之。
君子通乎大賢、小賢,而大人德配天地者也。
在困處之,裕然不失其正,吉且無咎。
非大人不能以剛中也。
剛或不足,則困以智免而失其正者有之。
剛而不中,則正或緻兇于道,皆有咎。
剛中而正,文王、周公、孔子是巳,故曰貞大人吉,以剛中也。
此以九五言大人處困之才也。
剛見掩者,天也,非人之所能為,無怨尤可也。
巳困而言,人誰信之?若崇尚口才,以言說處困,适所以增窮矣。
上六窮困,兌為口有言也?下無應,有言不信也。
此聖人因上六以戒不善處困者也。
範谔昌曰。
彖文貞大人吉下脫無咎二字。
理或然也。
在卦氣為霜降。
故太玄準之以窮。
象曰。
澤無水。
困。
君子以緻命遂志。
澤所以說萬物者。
水也。
澤無水則澤道困矣。
然水在澤下。
未嘗不通也。
君子處困窒之時。
澤不及物矣。
推緻其所以然者。
命也。
巽為命。
命者,消息盈虛之理。
君子聽命固窮,自遂其剛大之志。
夫居下而無憂者,則思不遠,處身而常逸者,則志不廣。
君子憤激自厲,增益其所不能,無若困之為速也。
易傳曰:雖阨窮而不動其心,行吾義而巳,所以遂其為善之志也。
初六,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歲不觌。
象曰:入于幽谷,幽不明也。
四否艮在上體之下為臀,巽木兌金,傷之為株木。
困,寒露節也。
與大過枯楊同象。
大過,小雪之氣也。
四陽居陰,不安其居,臀困于株木者也。
初六,柔而不正,困于坎底,妄動求濟于四,不知四剛不中,不安其居,臀困于株木,豈能濟人之困哉。
初既失援迷謬,自四反二,二又深陷,猶入于幽谷也。
艮為山,坎為水,水注山溪間為谷,坤為冥晦,入于幽谷也。
入于幽谷,窮困益甚,無自出之勢,故三歲不觌于四。
乾為歲,初觌四曆三爻三歲也。
私見曰觌,見之不正也。
三離目,不正觌也。
初出不知四之困,入不知谷之幽,晦而不明乎。
處困之道也。
初在坎下,不明之象。
何謂處困之道,安靜自守是巳。
九二,困于酒食,朱绂方來,利用享祀,征兇無咎。
象曰:困于酒食,中有慶也。
五動成震為稼,二坎水往之為酒。
兌,為口食也。
五不動,二未可往,困于酒食也。
酒食者,人之所欲以施惠也。
朱绂,亦謂九五也。
巽為股膝以上也。
乾為大赤,坤為黃,赤黃為朱,乾為衣,蔽乎膝上,朱绂也。
九二剛中,雖困于酒食而無所動其心,則九五中正同德之君方來而相求,共濟天下之困,故曰朱绂方來。
九五來,然後誠意通于上下,故利用享祀。
上六宗廟,五動二往,震為長子,艮為門阙,有升自門阙,長子奉宗廟之象。
享,獻也。
祀者,祭上下之通稱,兼下言也。
若二動求五,雖以正行亦兇,兇自取之,無所咎也,故曰征兇無咎,困于酒食者、唯無所動其心則中。
中則進退遲速。
審而後動。
往有慶矣。
慶者、朱绂方來、得其所欲之謂也。
陽為慶。
征兇、戒之也。
有慶、勉之也。
易傳曰:諸卦二五以陰陽相應而吉。
惟小畜與困乃厄于陰。
故同道相求。
小畜陽為陰所畜。
困,陽為陰所掩也。
陰陽相應者,自然相應也,如夫婦骨肉分定也。
五與二皆陽爻,以剛中之德同而相應,求而後合,如君臣朋友義合也。
六三,困于石,據于蒺蔾,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兇。
象曰:據于蒺蔾,乘剛也。
入于其宮,不見其妻,不祥也。
六三,險而不正,不善處困者也。
艮坎為石,謂三石之堅,不可以處者也。
巽交坎,離為蒺蔾,中堅外銳,蒺蔾之象,謂乘三也。
蒺蔾傷人,不可以據者也。
三非其位,非所困而困,不度德也。
乘三之剛,非所據而據,不量力也。
不度德,故名辱,不量力,故身危。
名辱身危,死期将至,故入于其宮,不見其妻。
艮坤為宮。
坎為夫。
離為妻。
為目。
為見。
三困非其位,而乘二剛淩人者也。
淩人者,人亦淩之。
故二往乘三。
兩爻相易。
三入于其宮。
坎離象毀,不見其妻矣。
又曰兇者不見其妻,乃死亡将至之期。
所謂亡之兆,非吉祥之兆。
坤為死,故曰不祥也。
九四,來徐徐,困于金車,吝,有終。
象曰:來徐徐,志在下也。
雖不當位,有與也。
九四尚柔,九二剛得中,柔不足以濟困,剛得中乃可濟。
初六近比九二,遠于九四,四與初應而九二礙之,既疑其險矣,又疑初舍巳而從二,故來徐徐。
徐徐者,疑懼之辭。
巽為不果,故志在下也。
乾變為金,坤為輿,坎為輪。
二剛而能載,故曰困于金車。
四履不當位,欲去則志初、欲行則懼。
二處困有應而不能相濟,吝道也。
然以陽居陰,能說而巽,明于處困,不與二争。
雖不當位,終有與之者。
以困之時,上下急于相求故也,是以吝而有終。
九五,劓刖,困于赤绂,乃徐有說,利用祭祀。
象曰:劓刖,志未得也。
乃徐有說,以中直也。
利用祭祀,受福也。
九四,君側,強臣之象。
二五同德相求,而四間之,四動,艮為??,震為足,四不動,兌金刑之。
劓,刖也。
劓則醜,刖則不行,五為四傷,亨。
困之志未得行于二也。
故曰劓刖。
志未得也。
二坎為赤。
乾為衣。
往應五巽蔽膝之象。
赤绂,諸臣之绂也。
二躊躇不往、以征為兇。
五以無助而困、困于赤绂也。
巽為不果徐也。
兌為說。
九五剛中而正。
動以直行。
中則思慮精審。
直則其行不撓。
如是則君臣相說之志久而必亨,九四豈能間之?始也不果,今則來說,故曰乃徐有說,以中直也。
上六宗廟,五王假有廟祭祀者,人君所以遍及百神,自上格下,二五相易之象。
人君得九二之賢,利用誠意感格之,如祭祀然,上下并受其福矣。
亨困之道,莫利于用此,尚何困于赤绂哉!艮為手,下援九二受福也。
陽為福,故曰利用祭祀,受福也。
上六,困于葛蕾,于臲甈,曰動悔有悔,征吉。
象曰:困于葛蕾,未當也。
動悔有悔,吉行也。
上六,困極而當動者也。
巽為草,葛蕾,藤蔓葉艾白子赤。
六三,乾巽之象。
上六,困極求助。
六三柔而不正,以巽乎上為說、不能相濟,又纏繞之,故困于葛蕾。
言求六三為未當也。
上六動則安其位、不動則困于六三。
困于葛蕾,又困于臲甈之地也。
曰發聲。
兌口象。
上六自謀曰:動則失正,失正則悔,故安于困。
然不動乃有悔,不知
故曰觀其所聚,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此以小過九三萃于上,六五萃于下,推廣萃之義也。
在卦氣為八月,故太玄準之以聚: 象曰:澤上于地,萃,君子以除戒器,戎不虞。
萃自小過變,澤上于地,萬物萃聚之時。
虞翻謂三四之正,小過明夷變也。
明夷離為甲胄戈兵,坎為弓。
變小過巽為繩,為工,艮為石,巽納辛,繕甲兵,修弓矢,去弊惡而新之象也。
小過變,萃。
聚所除之器也。
明夷坎為寇。
兌為口。
上六既安之時。
聚而相告。
消寇于未形。
戒不虞也。
萃則多。
故君子過為之防。
是以萃而無患。
非用明于至微者不能也。
故此象以三卦明之。
原始要終。
以遏禍亂。
聖人之憂患後世深矣乎。
秦銷鋒镝。
唐銷兵。
率至大亂,豈知戒不虞哉! 初六,有孚不終,乃亂乃萃,若号一握為笑,勿恤往,無咎。
象曰:乃亂乃萃,其志亂也。
初六柔不中正,進則疑六三之間巳,退不能專一以待志。
乃亂者,退而亂于三陰之中;乃萃者,欲進而與四相萃也,其志惑亂不決,是以有孚不終,故曰乃亂乃萃。
象曰:其志亂也。
初應四,巽為進退故也。
若号謂四也。
兌為口,巽為号,若四在上号召之。
三陰不正,惡初之往合于四。
一握其手笑,以喻意微動之也。
艮為手,三往易四一握手也。
兌為口為說,離喜說,動而出聲笑也。
為笑者,獻笑也。
巽為工,有造為之象,故曰一握為笑。
萃聚之世,上下相求,以陰從陽,動而得正,何恤乎小人之笑而不往哉。
往而相應,何咎之有?不則與小人為徒,非萃之正也,故曰勿恤往無咎。
自古不知堅守其節,從應以動,舍君子之正義,畏小人之非笑,相率陷于非義,皆不知萃之道。
六二,引吉無咎,孚乃利用礿。
象曰:引吉無咎,中未變也。
萃聚之時,初三同體之陰,皆萃于四,巳于其間得位守中,不變其志,須五牽引之而後應,不急于萃者也。
然陰從陽靜而待唱,引而後往其聚也,有吉無咎矣。
巽為繩,艮手持繩,相應引也,故曰引吉無咎。
象曰:引吉無咎,中未變也。
不變之中,有孚相應。
孚者萃之本,其誠素著,不假外飾。
譬之祭也,精意承之,雖薄可以薦也。
礿夏祭,以聲為主,祭之薄者,上六宗廟,六二與五相易,離為夏,五本小過震,震為聲,為長子,有長子用礿祭之象。
故曰孚乃利用礿。
夫君臣以道相感。
精迎誠緻。
不言而動。
蛟潛于淵。
陵夘自化。
至于既孚。
二五相易。
乃利用礿矣。
易傳曰。
萃之時。
能自守不變。
遠須正應剛立者能之。
二陰柔之才。
以其有中正之德。
可冀其未至于變耳。
故象含其意以存戒也。
六三,萃如嗟如,無攸利,往無咎,小吝。
象曰:往無咎,上巽也。
六三履非其位,欲萃于四,四應初,欲萃于二,二應五,莫知所萃,故萃如。
巽為号,兌為口,嗟也,故嗟如。
上下不與,雖嗟之無所利,故無攸利。
上六無與,據高慮厄,孤立求助。
六三動而往則正,正則無咎。
然三欲萃于四二之間,故小吝。
陰為小,三往從上,上來應三成巽,巽則不亢,三宜往而萃也,小吝過矣。
九四,大吉,無咎。
象曰:大吉無咎,位不當也。
九四上比于五,君臣聚也;下據三陰,民所聚也。
然九四處位不當,疑于上下之聚,理有未正。
九四動則得正,上承于五,下納三陰,上下皆正,是謂大吉。
大吉則無不當位之咎。
陽為大,大者吉也。
易傳曰:非理枉道而得君得民者,蓋亦有焉,齊之陳常、魯之季氏是也。
得為大吉乎?得為無咎乎? 九五,萃有位,無咎,匪孚,元永貞,悔亡。
象曰:萃有位,志未光也。
九五得尊位,天下皆萃而歸之,于是觀其所孚,可以知其志,而專于六二,系應至狹,所萃者有定位,得近遺遠,聚道不全,能無悔乎???足以自守免咎而巳,于人君恢宏廣博,無所不萃之志,未為光大,匪所謂孚也,故曰萃有位,無咎,匪孚。
象曰:萃有位,志未光也。
蓋初可萃四,二可萃五,三可萃上,獨五不可專萃于二,萃則陋矣。
五萃二有坎離,坎離為光,而曰未光者,于無所不萃之志未光也。
九五剛中而正當,有君德而永貞。
元者,善之長,大人體此以仁覆天下,永久也。
貞,正也。
體仁在上,久正而不變,唯九五不動而應二,乃具此三者,如是則無偏無黨,其悔乃亡。
若五以萃二為光,失是道矣,故曰元永貞,悔亡。
橫渠曰:居得盛位,不能見大人之德,系應于二,故曰有位。
一本作未光大也,無志字。
上六,赍咨涕洟,無咎。
象曰:赍咨涕洟,未安上也。
上六以柔乘剛,處上獨立,當萃之極,六三柔不正,不足以為援。
赍,持也。
咨,歎息也。
艮為手,上三相持歎息,憂其所宜憂也。
上之三成巽,巽為多白眼,艮為??,兌澤下流,在目曰涕,在??曰洟,出涕洟也。
然乘剛必危,處上獨立則無助。
萃之極,以柔居之則不堪。
兼是數者,其可久安上位乎?亦必至于求萃而之三,動而憂則元咎,故曰赍咨涕洟,未安上也。
?巽下,坤上。
升,元亨,用見大人,勿恤,南征吉。
彖曰:柔以時升,巽而順,剛中而應,是以大亨。
用見大人,勿恤,有慶也。
南征吉,志行也。
升者,萃之反,柔在下者也。
以時而升乎上,上巽乎下者,坤可升之時也,故曰柔以時升。
此以坤體在上,言升之時也。
卑巽在下而順乎理,剛中自守而應乎上,其升以時,不為富貴利達動其心,則得位而大亨矣,故曰巽而順,剛中而應,是以大亨。
此合兩體,以二五相易,明升之才也。
大人者,九二之五也。
二之五成離,離目為見。
二升于五,剛中正得位,以此見大人,其升必矣,故曰用見大人。
恤,憂也。
九二失位為憂,之五得位,雖有坎險,勿恤也。
所謂恤者,二陽欲升,陰道凝盛,未可遽進。
以人事言之,小人猶在上也。
然九二、六五應也。
巽下順上,升之時也。
雖坤陰在上,何憂乎不遂。
遂往而升,有慶及物矣。
陽為慶也。
夫日之初升,陰固未退,及其清風戒旦,則群陰解駮盡矣,夫何憂哉?故曰勿恤有慶也。
大則虞舜升聞在上,小則文子同升,諸公,與學以聚之,自下而上,達而升之,道皆趨乎明也。
離,南方也。
征以正而行,正則吉,二之五之謂也。
二動于中,以正而行,以見大人,往而有慶,則其志上行,故曰南征吉,志行也。
此複以九二之五勉其升也。
在卦氣為小寒,故太玄準之以上幹, 象曰: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
木根于地中乃升而上者,順也。
君子以順為德,不棄小善,積卑成高,積小成大,其德日跻,亦以根于心者順也。
否則無本,安能積之以成高大乎?楊子雲所謂木漸是也。
易傳曰:萬物長進,皆以順道。
初六,允升,大吉。
象曰:允升大吉,上合志也。
允,施氏易作??,進也。
四坤為衆、為順,二、三、四兌為口,衆口順之允也。
初六,巽之主,以一柔承二剛,能巽者也。
在升時,九二、九三俱升,六四當位,合衆之欲,志在于初,而初未應。
六四順而正,初動則正,從、九三、九三進而升于四,與上合志,允,升也,是以大吉。
荀爽曰:一體相從,允然俱升。
九二,孚乃利用礿,無咎。
象曰:九二之孚,有喜也。
升,萃之反也。
升之九二,即萃之九五,故升萃二爻,反複同象,明二五之孚也。
凡人從上,或出于勢位,則雖恭巽,未免有咎,況望行道乎?誠不足也。
二剛上應,五柔納之,剛柔相與而孚。
其為巽也,盡誠敬而巳,非外飾也。
是以道行于上,澤被于下,此九二所以喜欤。
喜發于中心,形于面目者也。
陽得位為喜,故曰九二之孚有喜也。
礿,夏祭。
五納二成離,離為夏,震為聲,為長子,上為宗廟,艮為門阙,二升五有長子升自門阙,奉祭之象。
礿,薄祭,以聲為主,用誠敬也。
二五相孚,乃利用誠敬,無咎,乃難辭。
九三,升虛邑。
象曰:升虛邑,無所疑也。
九三升上六六,坤之三,坤在下為邑。
陰為虛,升虛邑也。
九三、上六相應以正,下巽而上順,如升無人之邑,孰禦哉?巽為不果,三升上巽,毀無所疑也。
六四,王用亨于??山,吉,無咎。
象曰:王用亨于??山,順事也。
六四柔順謙恭而正,上順六五柔暗之君,下順九三剛正之賢,升之于五以事其君,亦恭也。
巳則不出乎諸侯之位者,正也。
三者皆順事也,文王可謂至德也巳,故能用此以亨于??山。
三升五。
乾為王,兌為西方,艮為山。
四以諸侯居于西山之下。
??,山也。
正則吉且無咎。
坤為順,巽為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商,順事也。
毛公言文王率諸侯以朝聘于纣,則升九三可知。
崔憬謂此大王避狄徙??之爻,誤矣。
六五,貞吉升階。
象曰:貞吉外階,大得志也。
六五虛中降位而接九二,九二階之以升,則五正而吉,不正則信賢不笃,用賢不終,其能吉乎!五正而吉者,以二升階也。
五正二升,君臣道行,由是而緻治,故五大得志也。
坤土自上際下,巽為高,升階之象。
上六,冥升,利于不息之貞。
象曰:冥升在上,消不富也。
坤為冥晦,陰虛為不富。
上六利巳極矣,猶升而不息,不知升極當降,長極當消,消則不富矣,豈複更有增益之理。
四時之進退,萬物之盛衰皆然。
上六不知冥于升也。
不息之貞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是也。
唯施于此為利,若施于公卿大夫,可巳而不巳不利。
易傳曰:以小人貪求無巳之心,移之于進德,則何利如之?坎下,兌上。
困,亨貞,大人吉,有言不信。
彖曰:困,剛掩也。
險以說,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
貞大人吉,以剛中也。
有言不信,尚口乃窮也。
四五之剛,為三上所掩,二剛為初三所掩,又陷焉。
陷亦掩也。
陽剛君子陰柔,小人陽剛為陰。
柔掩蔽而不伸,君子窮困窒塞之時,故曰困,剛掩也。
此以一卦之爻言困也。
困自否來,二之上坎險兌說也。
上九之二,處乎險難之中,樂天安義,困而自說,不失其所亨者,心亨也。
亨,通也。
困而亨則不窮矣。
古人塵視富貴,夢視生死,唯不失其所亨也,唯君子能之。
夫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故曰險以說,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
此合二體,兼九二,言處困之才也。
大人、君子通稱,對而言之。
君子通乎大賢、小賢,而大人德配天地者也。
在困處之,裕然不失其正,吉且無咎。
非大人不能以剛中也。
剛或不足,則困以智免而失其正者有之。
剛而不中,則正或緻兇于道,皆有咎。
剛中而正,文王、周公、孔子是巳,故曰貞大人吉,以剛中也。
此以九五言大人處困之才也。
剛見掩者,天也,非人之所能為,無怨尤可也。
巳困而言,人誰信之?若崇尚口才,以言說處困,适所以增窮矣。
上六窮困,兌為口有言也?下無應,有言不信也。
此聖人因上六以戒不善處困者也。
範谔昌曰。
彖文貞大人吉下脫無咎二字。
理或然也。
在卦氣為霜降。
故太玄準之以窮。
象曰。
澤無水。
困。
君子以緻命遂志。
澤所以說萬物者。
水也。
澤無水則澤道困矣。
然水在澤下。
未嘗不通也。
君子處困窒之時。
澤不及物矣。
推緻其所以然者。
命也。
巽為命。
命者,消息盈虛之理。
君子聽命固窮,自遂其剛大之志。
夫居下而無憂者,則思不遠,處身而常逸者,則志不廣。
君子憤激自厲,增益其所不能,無若困之為速也。
易傳曰:雖阨窮而不動其心,行吾義而巳,所以遂其為善之志也。
初六,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歲不觌。
象曰:入于幽谷,幽不明也。
四否艮在上體之下為臀,巽木兌金,傷之為株木。
困,寒露節也。
與大過枯楊同象。
大過,小雪之氣也。
四陽居陰,不安其居,臀困于株木者也。
初六,柔而不正,困于坎底,妄動求濟于四,不知四剛不中,不安其居,臀困于株木,豈能濟人之困哉。
初既失援迷謬,自四反二,二又深陷,猶入于幽谷也。
艮為山,坎為水,水注山溪間為谷,坤為冥晦,入于幽谷也。
入于幽谷,窮困益甚,無自出之勢,故三歲不觌于四。
乾為歲,初觌四曆三爻三歲也。
私見曰觌,見之不正也。
三離目,不正觌也。
初出不知四之困,入不知谷之幽,晦而不明乎。
處困之道也。
初在坎下,不明之象。
何謂處困之道,安靜自守是巳。
九二,困于酒食,朱绂方來,利用享祀,征兇無咎。
象曰:困于酒食,中有慶也。
五動成震為稼,二坎水往之為酒。
兌,為口食也。
五不動,二未可往,困于酒食也。
酒食者,人之所欲以施惠也。
朱绂,亦謂九五也。
巽為股膝以上也。
乾為大赤,坤為黃,赤黃為朱,乾為衣,蔽乎膝上,朱绂也。
九二剛中,雖困于酒食而無所動其心,則九五中正同德之君方來而相求,共濟天下之困,故曰朱绂方來。
九五來,然後誠意通于上下,故利用享祀。
上六宗廟,五動二往,震為長子,艮為門阙,有升自門阙,長子奉宗廟之象。
享,獻也。
祀者,祭上下之通稱,兼下言也。
若二動求五,雖以正行亦兇,兇自取之,無所咎也,故曰征兇無咎,困于酒食者、唯無所動其心則中。
中則進退遲速。
審而後動。
往有慶矣。
慶者、朱绂方來、得其所欲之謂也。
陽為慶。
征兇、戒之也。
有慶、勉之也。
易傳曰:諸卦二五以陰陽相應而吉。
惟小畜與困乃厄于陰。
故同道相求。
小畜陽為陰所畜。
困,陽為陰所掩也。
陰陽相應者,自然相應也,如夫婦骨肉分定也。
五與二皆陽爻,以剛中之德同而相應,求而後合,如君臣朋友義合也。
六三,困于石,據于蒺蔾,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兇。
象曰:據于蒺蔾,乘剛也。
入于其宮,不見其妻,不祥也。
六三,險而不正,不善處困者也。
艮坎為石,謂三石之堅,不可以處者也。
巽交坎,離為蒺蔾,中堅外銳,蒺蔾之象,謂乘三也。
蒺蔾傷人,不可以據者也。
三非其位,非所困而困,不度德也。
乘三之剛,非所據而據,不量力也。
不度德,故名辱,不量力,故身危。
名辱身危,死期将至,故入于其宮,不見其妻。
艮坤為宮。
坎為夫。
離為妻。
為目。
為見。
三困非其位,而乘二剛淩人者也。
淩人者,人亦淩之。
故二往乘三。
兩爻相易。
三入于其宮。
坎離象毀,不見其妻矣。
又曰兇者不見其妻,乃死亡将至之期。
所謂亡之兆,非吉祥之兆。
坤為死,故曰不祥也。
九四,來徐徐,困于金車,吝,有終。
象曰:來徐徐,志在下也。
雖不當位,有與也。
九四尚柔,九二剛得中,柔不足以濟困,剛得中乃可濟。
初六近比九二,遠于九四,四與初應而九二礙之,既疑其險矣,又疑初舍巳而從二,故來徐徐。
徐徐者,疑懼之辭。
巽為不果,故志在下也。
乾變為金,坤為輿,坎為輪。
二剛而能載,故曰困于金車。
四履不當位,欲去則志初、欲行則懼。
二處困有應而不能相濟,吝道也。
然以陽居陰,能說而巽,明于處困,不與二争。
雖不當位,終有與之者。
以困之時,上下急于相求故也,是以吝而有終。
九五,劓刖,困于赤绂,乃徐有說,利用祭祀。
象曰:劓刖,志未得也。
乃徐有說,以中直也。
利用祭祀,受福也。
九四,君側,強臣之象。
二五同德相求,而四間之,四動,艮為??,震為足,四不動,兌金刑之。
劓,刖也。
劓則醜,刖則不行,五為四傷,亨。
困之志未得行于二也。
故曰劓刖。
志未得也。
二坎為赤。
乾為衣。
往應五巽蔽膝之象。
赤绂,諸臣之绂也。
二躊躇不往、以征為兇。
五以無助而困、困于赤绂也。
巽為不果徐也。
兌為說。
九五剛中而正。
動以直行。
中則思慮精審。
直則其行不撓。
如是則君臣相說之志久而必亨,九四豈能間之?始也不果,今則來說,故曰乃徐有說,以中直也。
上六宗廟,五王假有廟祭祀者,人君所以遍及百神,自上格下,二五相易之象。
人君得九二之賢,利用誠意感格之,如祭祀然,上下并受其福矣。
亨困之道,莫利于用此,尚何困于赤绂哉!艮為手,下援九二受福也。
陽為福,故曰利用祭祀,受福也。
上六,困于葛蕾,于臲甈,曰動悔有悔,征吉。
象曰:困于葛蕾,未當也。
動悔有悔,吉行也。
上六,困極而當動者也。
巽為草,葛蕾,藤蔓葉艾白子赤。
六三,乾巽之象。
上六,困極求助。
六三柔而不正,以巽乎上為說、不能相濟,又纏繞之,故困于葛蕾。
言求六三為未當也。
上六動則安其位、不動則困于六三。
困于葛蕾,又困于臲甈之地也。
曰發聲。
兌口象。
上六自謀曰:動則失正,失正則悔,故安于困。
然不動乃有悔,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