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上經泰傳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兌兌為口,譽之象也。
二易五,柔成剛,其德中正,上承上九,幹父之蠱,用譽也。
以德承父,下之服從者衆,以是去蠱,用力不勞,則幹父之譽,莫善于用譽矣。
蠱之患非一世?譬如人嗜酒色,餌金石,傳氣于子孫者,潰為癰疽,死與不死,在治之如何耳。
秦皇、漢武窮兵黩武,一也,秦亡而漢存者,始皇無子而武帝有子,以幹之也。
必曰承以德者,譽,謂德譽,非虛譽也。
隋炀以儉聞,以奢敗,虛譽也。
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象曰:不事王侯,志可則也。
蠱之終有不事者,上九自巽往于外,處蠱之上而不當位,巽為事為高,尚上也。
五王四侯,三公位上,執剛不屈,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夫自台輿至王公,無非事者,不事王侯,何以貴之?謂其志于三,三無應則去之,不累于物,其志為可則也。
易傳曰:伊尹、太公望之始,曾子、子思之徒是也。
所謂志可則者,進退合道也。
?兌下,坤上。
臨,元亨利貞,至于八月有兇。
彖曰:臨,剛浸而長,說而順,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道也。
至于八月有兇,消不久也。
剛自複,浸浸以長大,而後有臨,一氣不頓進。
兌為澤,三、四、五進而不巳。
浸,長也。
臨以大臨小,其進非一日而大,大則小者自順,此臨之時也,故曰臨兌說,坤順,說而順其民也。
九二剛中,六五應乎外,則說而順者,非苟,說之順乎理也。
臨之道成而大亨矣。
然其端始于複之初九,剛反動于初,正也。
浸長而之九二,大者亨,以正故亨。
造端不正,其能大亨乎?此臨之道也。
夫天之道,剛始于子,進而至臨,又進而至泰,然後萬物通,亦以正也。
故曰元亨,利正。
彖曰:說而順,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道也。
天之道,言乾也。
至于八月有兇,戒進之不已也。
陰陽消長,循環無窮,自子至未,八月而二陰長。
陰長陽衰,其卦為遁。
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不可以久不直曰兇者,有兇之道。
聖人阖小人,辟君子,兇未必至。
範長生以八月為否,誤也。
周正建子劉牧曰:遁之六二,消臨之九二。
卦略曰:臨剛長則柔微,柔長故剛遁是也。
臨在複泰之中,方長而戒之,不俟乎極也,故堯舜、禹三聖人相戒必于臨民之初,過此則無及已。
在卦氣為十二月,故太玄準之以??。
象曰:澤上有地,臨,君子以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
水,天下之至柔也,以土制水,宜若易者,然迫之以險隘,奔潰四出,壞之而後已。
居之以寬大,則畜而為澤矣。
君子之于民也亦然。
臨之以勢,勢有盡也。
親之以教,教無窮也。
是以忘有盡之勢,思無窮之教,教思無窮,則待之非一日也。
故包容之,保有之而無疆。
無疆者,坤德也,厚之至也。
三代之民不忘乎先王之澤者,教之也。
三代而下,一決則橫流而不可複者,臨之以勢也。
說卦以坎為盜,兌為少女,大象以澤為民,何也?曰:善保之,則吾民也。
坎非坤衆,能為盜乎?易傳曰:無窮,至誠無??也。
初九,鹹臨,貞吉。
象曰:鹹臨貞吉,志行正也。
以大臨小者,臨之道;以上臨下者臨之位,故諸爻位以上為臨,五者,臨之尊位也。
初九、六五,非應也。
初處下而說,五自應之。
初兌體之五成艮,山澤相感之象。
鹹。
遍,感也,無心相感也,故曰鹹臨。
初九正,正其始也。
初與四為正應,然之四不正,五感之,動而上行,則正位以臨其民,而萬物正矣。
舜德升聞,豈有心乎?有心則兇,不正亦兇,故曰貞吉。
初九其始正者,非一日正也。
古之人正其心,及感之而動,舉斯心以加諸彼,志行正也。
九二,鹹臨,吉無不利。
象曰:鹹臨,吉無不利,未順命也。
二有剛中之德而應五,動而正,吉無不利。
無心于臨,五自感之,二之五成艮,澤山象也,故亦曰鹹。
臨九居二有不利,然處下而說曰吉無不利者,以未順命也。
九二待時者乎。
二至四有伏巽,巽為命,坤順也。
易傳曰:未者,非遽然之辭。
孟子或問:勸齊伐燕,有諸?曰:未也。
亦非遽然之也。
夫初九有應而不應,九二有應而未順,君子之樂王天下,有不與存焉,臨非君子之所樂也。
六三,甘臨,無攸利,既憂之,無咎。
象曰:甘臨,位不當也。
既憂之,咎不長也。
六三有臨下之位,而無臨人之德,柔不當位,以口說人,甘臨也。
若當位,則不言而信,何俟于說人哉?子朝之文辭,新室之奸言,内不足也。
處則不當之,上則不應,無攸利也。
雖甘臨,能無咎乎?陽浸長,自下進,宜憂也。
六三知處不當位,能下九二之賢,降尊接卑,二三相易成坎,坎為加憂。
陰陽失位,既憂之,又加憂則正,正則無咎。
夫咎豈長哉?在我而已。
二至四有伏巽,巽為長,二三相易,巽變坎,故曰既憂之,咎不長也。
六四至臨,無咎。
象曰:至臨無咎,位當也。
臨以大臨小,四居下之上,為五所任而比于下,得君而近民者也。
臨道尚近,臨之至也。
以陰處四為得正,體坤為處順,與初相應為下賢,得君近民,而又兼此三者,所以無咎。
此無他,位正德當也,故曰至臨無咎,位當也。
六五,知臨大君之宜,吉。
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謂也。
兼天下之明而不自用者,知也。
五處尊位,虛中而納二,九二相易成坎,坎為水,内景知也。
兼九二之明而不自用其明,陽為大,此大君用天下之明以臨天下。
于臨之義為宜。
相易而正,正則吉。
故曰知臨大君之宜,吉。
所謂大君之宜者,行中之謂也。
二以剛中上行,五以柔中下行,上下相交,五兼二而用之,上下行中道也。
不交則明何由生,義何由明。
故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謂也。
王弼曰:聰明者,竭其視聽;智力者,盡其謀能。
上六,敦臨,吉,無咎。
象曰:敦臨之吉,志在内也。
上六,臨之極,極則窮,變而通之,其敦臨乎上與?二非正應,而陰必求陽,志在乎内者,處臨之極,非内有賢人之助,不能資其臨下之道。
尊賢取善,以剛益柔,厚之至也。
故曰敦臨。
坤,厚也。
二之上成艮,為笃實。
厚而笃實,敦之象。
天正則吉,無咎。
上二相易,而曰吉曰無咎者,得九二之助,然後上安其位,臨道不窮。
安其位所謂吉,不窮所謂無咎,故曰敦臨之吉,志在内也。
易傳曰:臨陰,柔在上,非能臨者,宜有咎,以其厚于順剛,則無咎。
?坤下,巽上。
觀,盧而不薦,有孚颙若。
彖曰: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
觀,盧而不薦,有孚颙若,下觀而化也。
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觀成卦之義,在于九五。
九五剛大,履至尊之位,四陰觀之,大者在上,而下為小者之所觀。
坤為衆,巽為多,白眼 觀上之象,故曰大觀在上。
此以九五釋觀也。
下順上巽,順物之理,巽而施之也。
九五無偏黨反側,建極立表,天下注目,故曰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
此合坤、巽,言九五大觀在上之道也。
觀臨之覆臨兌為澤,艮為手,上為宗廟。
巽,入也,入宗廟而澤手,盧也,與内則沃盧之盧同。
坤為牛,兌為刑殺,殺于下手,薦之于上,薦也。
孚者,九五之誠信孚于下也。
乾為首,兌變之,肅然在上,莊而不堕,有敬順之貌。
颙,若也。
觀之道至??而不煩,其要在誠而巳,無待于物也,故明之以宗廟之禮焉。
宗廟之禮,所以緻誠敬也。
散齋七日,緻齋三日。
??之初,迎屍入廟,天子涚手而後酌酒,涚謂之盧。
酌酒獻屍,屍得之灌地而??,謂之祼。
祼之後,三獻而薦腥,五獻而薦熟,謂之薦。
故獻之屬莫重于祼。
而盧者,未祼之時,精神專一,誠意未散,不言之信,發而為敬順之貌者,颙颙如也。
故下觀而化,金聲而玉色,莫不有敬順之心。
及其薦獻,禮文繁缛,人之精一,不若始盧之時,雖強有力者,猶有時而倦惰矣。
以此見下之觀上,在誠而不在物,其道豈不至簡而不煩乎?是以觀盧而不觀薦也。
巽眼視艮而兌伏,觀盧而不觀薦之象也。
巽,巽也。
坤,順也。
二應于五,化為巽順,故曰觀盧而不薦,有孚颙若,下觀而化也。
聖人嘗,觀諸天也。
四時本于陰陽,陰陽合而為一,一則神,神者,天之道也。
故陰陽自行,四時自運,人見其始于艮,終于艮,無有差忒而巳。
孰為此者,一也。
聖人觀天設教,亦一而巳矣。
一則誠,誠則明,明則變,變則化,不假強?,人自服從,亦豈知所謂一哉。
惟天下至誠為能化,故曰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
此推原觀卦之始,要其終而言之,以明大觀在上,其道止于誠。
誠則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矣。
以卦氣言之,八月節也。
故太玄準之以視。
象曰:風行地上,觀。
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
風行地上,無所不周觀也。
先王以巡省四方,象風之行,觀民設教。
象風行于地上,巽而順萬物也。
巽為多,白眼觀也。
坤為民。
易傳曰:觀民設教,如奢者示之以儉,儉者示之以禮。
省方,觀民也,設教為民觀也。
初六,童觀,小人無咎,君子吝。
象曰:初六童觀,小人道也。
初六坤冥不正,而往觀五,小人之觀君子也。
烏睹所謂正哉?不足咎。
小人不足以知君子,猶童稚之觀成人也。
艮為少男,故曰童觀。
初九動則正,以正而往觀者,君子之觀君子也。
然不動焉,吝也,故曰小人無咎,君子吝。
六二,窺觀,利女貞。
象曰:窺觀女貞,亦可醜也。
大觀在上,六二不往,阖戶而觀之,所見狹矣,故曰窺觀。
禮:女不逾阈,守正不動,女之貞也,故曰利女貞。
二離為女、為目,坤為阖戶,女處乎内而窺外之象。
九五以中正觀天下,六二守窺觀而為女貞,亦可醜也。
陰為醜,此爻女子居之則利,君子為之則醜。
六三,觀我生進退。
象曰:觀我生進退,未失道也。
卦以九五為主,我謂九五也。
生,動也。
五之三,震為動。
動謂之生者,陽剛反動,天地之生。
五之三,三則進,而上五不動,三則退而止。
進退動止,觀九五而巳。
巽為進退,三不當位,在上下之際,故其象如此。
六三不能自必,其進退者,在九五,不在六三也。
九五中正,其動必正,故六三雖不當位,未為失觀之道。
六四,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
象曰:觀國之光,尚賓也。
四,觀五也。
四,侯位,坤為國,五,王位,六四上賓于五,五降而接之,成坎離光也,故曰觀國之光。
四為朝廷,艮為門阙,乾五為玉,動之四為金,坤為布帛,乾坤玄黃,币帛之文,升自門阙,陳于庭,王降而接賓,賓下升于西北,賓于王也。
尚者,主人以賓為上尚之也。
古者諸侯入見于王,王以賓禮之,士而未受祿,亦賓之。
九五中正在上,六四體巽而正,觀國之光,知尚賓忘勢矣。
尚賓者,國之光也。
禮,主人尊賓,故坐賓于西北;主人接人以仁厚之氣,故坐于東南。
易言賓位者,乾也,西北方也;主人位者,巽也,東南也。
九五,觀我生,君子無咎。
象曰:觀我生,觀民也。
五自觀也。
五,君也。
坤為民,五動之二,坤變震為動,動謂之生,天動則地應,觀天道之得失,觀諸地可也,天為君,地為民,君者民之所觀,而時之治亂,風俗之美惡系之。
觀其民則知君,君之自觀其得失者,亦觀諸民而巳。
中庸曰:君子之道,本諸身,征諸庶民。
故君道得其民,君子也,于巳為無咎。
君道失其民,小人也,必有失道之咎。
有堯舜之君,則必有堯舜之民矣。
五之二陽為君子,故曰君子無咎。
成湯曰:萬方有罪,在予一人。
先主省方,命太師陳詩觀民風,乃所以自觀也。
上九,觀其生,君子無咎。
象曰:觀其生,志未平也。
上觀五也。
上來之三,仰觀九五,觀其動之所自出,故曰觀其生。
三動于中,志也。
坎險,不平也。
三觀于五,有難焉,其志不能平,乃往于外。
三動,正也,君子也,正則無咎。
上九,過剛也,過則有咎。
自古觀其君而去者,以未平之志為忿世疾邪之事,多失之于矯激太過,豈能無咎。
夫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譏議人也。
辯博闳遠而危其身者,好發人之過者也。
梁鴻作五噫,以顯宗之賢,猶不能堪之,非失之過乎?夫子不合者多矣。
進退無咎者,君子之道也。
巽究為躁,故以君子戒之。
易解曰:知微知彰,知柔知剛,然後能觀其生而不失進退之幾焉。
周易上經泰傳第二。
二易五,柔成剛,其德中正,上承上九,幹父之蠱,用譽也。
以德承父,下之服從者衆,以是去蠱,用力不勞,則幹父之譽,莫善于用譽矣。
蠱之患非一世?譬如人嗜酒色,餌金石,傳氣于子孫者,潰為癰疽,死與不死,在治之如何耳。
秦皇、漢武窮兵黩武,一也,秦亡而漢存者,始皇無子而武帝有子,以幹之也。
必曰承以德者,譽,謂德譽,非虛譽也。
隋炀以儉聞,以奢敗,虛譽也。
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象曰:不事王侯,志可則也。
蠱之終有不事者,上九自巽往于外,處蠱之上而不當位,巽為事為高,尚上也。
五王四侯,三公位上,執剛不屈,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夫自台輿至王公,無非事者,不事王侯,何以貴之?謂其志于三,三無應則去之,不累于物,其志為可則也。
易傳曰:伊尹、太公望之始,曾子、子思之徒是也。
所謂志可則者,進退合道也。
?兌下,坤上。
臨,元亨利貞,至于八月有兇。
彖曰:臨,剛浸而長,說而順,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道也。
至于八月有兇,消不久也。
剛自複,浸浸以長大,而後有臨,一氣不頓進。
兌為澤,三、四、五進而不巳。
浸,長也。
臨以大臨小,其進非一日而大,大則小者自順,此臨之時也,故曰臨兌說,坤順,說而順其民也。
九二剛中,六五應乎外,則說而順者,非苟,說之順乎理也。
臨之道成而大亨矣。
然其端始于複之初九,剛反動于初,正也。
浸長而之九二,大者亨,以正故亨。
造端不正,其能大亨乎?此臨之道也。
夫天之道,剛始于子,進而至臨,又進而至泰,然後萬物通,亦以正也。
故曰元亨,利正。
彖曰:說而順,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道也。
天之道,言乾也。
至于八月有兇,戒進之不已也。
陰陽消長,循環無窮,自子至未,八月而二陰長。
陰長陽衰,其卦為遁。
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不可以久不直曰兇者,有兇之道。
聖人阖小人,辟君子,兇未必至。
範長生以八月為否,誤也。
周正建子劉牧曰:遁之六二,消臨之九二。
卦略曰:臨剛長則柔微,柔長故剛遁是也。
臨在複泰之中,方長而戒之,不俟乎極也,故堯舜、禹三聖人相戒必于臨民之初,過此則無及已。
在卦氣為十二月,故太玄準之以??。
象曰:澤上有地,臨,君子以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
水,天下之至柔也,以土制水,宜若易者,然迫之以險隘,奔潰四出,壞之而後已。
居之以寬大,則畜而為澤矣。
君子之于民也亦然。
臨之以勢,勢有盡也。
親之以教,教無窮也。
是以忘有盡之勢,思無窮之教,教思無窮,則待之非一日也。
故包容之,保有之而無疆。
無疆者,坤德也,厚之至也。
三代之民不忘乎先王之澤者,教之也。
三代而下,一決則橫流而不可複者,臨之以勢也。
說卦以坎為盜,兌為少女,大象以澤為民,何也?曰:善保之,則吾民也。
坎非坤衆,能為盜乎?易傳曰:無窮,至誠無??也。
初九,鹹臨,貞吉。
象曰:鹹臨貞吉,志行正也。
以大臨小者,臨之道;以上臨下者臨之位,故諸爻位以上為臨,五者,臨之尊位也。
初九、六五,非應也。
初處下而說,五自應之。
初兌體之五成艮,山澤相感之象。
鹹。
遍,感也,無心相感也,故曰鹹臨。
初九正,正其始也。
初與四為正應,然之四不正,五感之,動而上行,則正位以臨其民,而萬物正矣。
舜德升聞,豈有心乎?有心則兇,不正亦兇,故曰貞吉。
初九其始正者,非一日正也。
古之人正其心,及感之而動,舉斯心以加諸彼,志行正也。
九二,鹹臨,吉無不利。
象曰:鹹臨,吉無不利,未順命也。
二有剛中之德而應五,動而正,吉無不利。
無心于臨,五自感之,二之五成艮,澤山象也,故亦曰鹹。
臨九居二有不利,然處下而說曰吉無不利者,以未順命也。
九二待時者乎。
二至四有伏巽,巽為命,坤順也。
易傳曰:未者,非遽然之辭。
孟子或問:勸齊伐燕,有諸?曰:未也。
亦非遽然之也。
夫初九有應而不應,九二有應而未順,君子之樂王天下,有不與存焉,臨非君子之所樂也。
六三,甘臨,無攸利,既憂之,無咎。
象曰:甘臨,位不當也。
既憂之,咎不長也。
六三有臨下之位,而無臨人之德,柔不當位,以口說人,甘臨也。
若當位,則不言而信,何俟于說人哉?子朝之文辭,新室之奸言,内不足也。
處則不當之,上則不應,無攸利也。
雖甘臨,能無咎乎?陽浸長,自下進,宜憂也。
六三知處不當位,能下九二之賢,降尊接卑,二三相易成坎,坎為加憂。
陰陽失位,既憂之,又加憂則正,正則無咎。
夫咎豈長哉?在我而已。
二至四有伏巽,巽為長,二三相易,巽變坎,故曰既憂之,咎不長也。
六四至臨,無咎。
象曰:至臨無咎,位當也。
臨以大臨小,四居下之上,為五所任而比于下,得君而近民者也。
臨道尚近,臨之至也。
以陰處四為得正,體坤為處順,與初相應為下賢,得君近民,而又兼此三者,所以無咎。
此無他,位正德當也,故曰至臨無咎,位當也。
六五,知臨大君之宜,吉。
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謂也。
兼天下之明而不自用者,知也。
五處尊位,虛中而納二,九二相易成坎,坎為水,内景知也。
兼九二之明而不自用其明,陽為大,此大君用天下之明以臨天下。
于臨之義為宜。
相易而正,正則吉。
故曰知臨大君之宜,吉。
所謂大君之宜者,行中之謂也。
二以剛中上行,五以柔中下行,上下相交,五兼二而用之,上下行中道也。
不交則明何由生,義何由明。
故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謂也。
王弼曰:聰明者,竭其視聽;智力者,盡其謀能。
上六,敦臨,吉,無咎。
象曰:敦臨之吉,志在内也。
上六,臨之極,極則窮,變而通之,其敦臨乎上與?二非正應,而陰必求陽,志在乎内者,處臨之極,非内有賢人之助,不能資其臨下之道。
尊賢取善,以剛益柔,厚之至也。
故曰敦臨。
坤,厚也。
二之上成艮,為笃實。
厚而笃實,敦之象。
天正則吉,無咎。
上二相易,而曰吉曰無咎者,得九二之助,然後上安其位,臨道不窮。
安其位所謂吉,不窮所謂無咎,故曰敦臨之吉,志在内也。
易傳曰:臨陰,柔在上,非能臨者,宜有咎,以其厚于順剛,則無咎。
?坤下,巽上。
觀,盧而不薦,有孚颙若。
彖曰: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
觀,盧而不薦,有孚颙若,下觀而化也。
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觀成卦之義,在于九五。
九五剛大,履至尊之位,四陰觀之,大者在上,而下為小者之所觀。
坤為衆,巽為多,白眼 觀上之象,故曰大觀在上。
此以九五釋觀也。
下順上巽,順物之理,巽而施之也。
九五無偏黨反側,建極立表,天下注目,故曰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
此合坤、巽,言九五大觀在上之道也。
觀臨之覆臨兌為澤,艮為手,上為宗廟。
巽,入也,入宗廟而澤手,盧也,與内則沃盧之盧同。
坤為牛,兌為刑殺,殺于下手,薦之于上,薦也。
孚者,九五之誠信孚于下也。
乾為首,兌變之,肅然在上,莊而不堕,有敬順之貌。
颙,若也。
觀之道至??而不煩,其要在誠而巳,無待于物也,故明之以宗廟之禮焉。
宗廟之禮,所以緻誠敬也。
散齋七日,緻齋三日。
??之初,迎屍入廟,天子涚手而後酌酒,涚謂之盧。
酌酒獻屍,屍得之灌地而??,謂之祼。
祼之後,三獻而薦腥,五獻而薦熟,謂之薦。
故獻之屬莫重于祼。
而盧者,未祼之時,精神專一,誠意未散,不言之信,發而為敬順之貌者,颙颙如也。
故下觀而化,金聲而玉色,莫不有敬順之心。
及其薦獻,禮文繁缛,人之精一,不若始盧之時,雖強有力者,猶有時而倦惰矣。
以此見下之觀上,在誠而不在物,其道豈不至簡而不煩乎?是以觀盧而不觀薦也。
巽眼視艮而兌伏,觀盧而不觀薦之象也。
巽,巽也。
坤,順也。
二應于五,化為巽順,故曰觀盧而不薦,有孚颙若,下觀而化也。
聖人嘗,觀諸天也。
四時本于陰陽,陰陽合而為一,一則神,神者,天之道也。
故陰陽自行,四時自運,人見其始于艮,終于艮,無有差忒而巳。
孰為此者,一也。
聖人觀天設教,亦一而巳矣。
一則誠,誠則明,明則變,變則化,不假強?,人自服從,亦豈知所謂一哉。
惟天下至誠為能化,故曰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
此推原觀卦之始,要其終而言之,以明大觀在上,其道止于誠。
誠則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矣。
以卦氣言之,八月節也。
故太玄準之以視。
象曰:風行地上,觀。
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
風行地上,無所不周觀也。
先王以巡省四方,象風之行,觀民設教。
象風行于地上,巽而順萬物也。
巽為多,白眼觀也。
坤為民。
易傳曰:觀民設教,如奢者示之以儉,儉者示之以禮。
省方,觀民也,設教為民觀也。
初六,童觀,小人無咎,君子吝。
象曰:初六童觀,小人道也。
初六坤冥不正,而往觀五,小人之觀君子也。
烏睹所謂正哉?不足咎。
小人不足以知君子,猶童稚之觀成人也。
艮為少男,故曰童觀。
初九動則正,以正而往觀者,君子之觀君子也。
然不動焉,吝也,故曰小人無咎,君子吝。
六二,窺觀,利女貞。
象曰:窺觀女貞,亦可醜也。
大觀在上,六二不往,阖戶而觀之,所見狹矣,故曰窺觀。
禮:女不逾阈,守正不動,女之貞也,故曰利女貞。
二離為女、為目,坤為阖戶,女處乎内而窺外之象。
九五以中正觀天下,六二守窺觀而為女貞,亦可醜也。
陰為醜,此爻女子居之則利,君子為之則醜。
六三,觀我生進退。
象曰:觀我生進退,未失道也。
卦以九五為主,我謂九五也。
生,動也。
五之三,震為動。
動謂之生者,陽剛反動,天地之生。
五之三,三則進,而上五不動,三則退而止。
進退動止,觀九五而巳。
巽為進退,三不當位,在上下之際,故其象如此。
六三不能自必,其進退者,在九五,不在六三也。
九五中正,其動必正,故六三雖不當位,未為失觀之道。
六四,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
象曰:觀國之光,尚賓也。
四,觀五也。
四,侯位,坤為國,五,王位,六四上賓于五,五降而接之,成坎離光也,故曰觀國之光。
四為朝廷,艮為門阙,乾五為玉,動之四為金,坤為布帛,乾坤玄黃,币帛之文,升自門阙,陳于庭,王降而接賓,賓下升于西北,賓于王也。
尚者,主人以賓為上尚之也。
古者諸侯入見于王,王以賓禮之,士而未受祿,亦賓之。
九五中正在上,六四體巽而正,觀國之光,知尚賓忘勢矣。
尚賓者,國之光也。
禮,主人尊賓,故坐賓于西北;主人接人以仁厚之氣,故坐于東南。
易言賓位者,乾也,西北方也;主人位者,巽也,東南也。
九五,觀我生,君子無咎。
象曰:觀我生,觀民也。
五自觀也。
五,君也。
坤為民,五動之二,坤變震為動,動謂之生,天動則地應,觀天道之得失,觀諸地可也,天為君,地為民,君者民之所觀,而時之治亂,風俗之美惡系之。
觀其民則知君,君之自觀其得失者,亦觀諸民而巳。
中庸曰:君子之道,本諸身,征諸庶民。
故君道得其民,君子也,于巳為無咎。
君道失其民,小人也,必有失道之咎。
有堯舜之君,則必有堯舜之民矣。
五之二陽為君子,故曰君子無咎。
成湯曰:萬方有罪,在予一人。
先主省方,命太師陳詩觀民風,乃所以自觀也。
上九,觀其生,君子無咎。
象曰:觀其生,志未平也。
上觀五也。
上來之三,仰觀九五,觀其動之所自出,故曰觀其生。
三動于中,志也。
坎險,不平也。
三觀于五,有難焉,其志不能平,乃往于外。
三動,正也,君子也,正則無咎。
上九,過剛也,過則有咎。
自古觀其君而去者,以未平之志為忿世疾邪之事,多失之于矯激太過,豈能無咎。
夫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譏議人也。
辯博闳遠而危其身者,好發人之過者也。
梁鴻作五噫,以顯宗之賢,猶不能堪之,非失之過乎?夫子不合者多矣。
進退無咎者,君子之道也。
巽究為躁,故以君子戒之。
易解曰:知微知彰,知柔知剛,然後能觀其生而不失進退之幾焉。
周易上經泰傳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