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上經泰傳第二

關燈
,柔随人者也。

    上九過剛而不反,君子小人相絕,非道也。

    剛來下于柔,柔往而随之,下動而上說,動而可說,所以随也。

    自初九言之,君子之道為衆所随,人君屈已以随善者也。

    自六二、上六言之,臣下之奉命,學者之徙義,臨事之從長,無非随也,故曰随。

    此以剛柔相易,合兩體而言随也。

    上九之初,大者亨也。

    其亨以貞也。

    上九過剛,嘗有咎矣。

    無咎者,善補過也。

    大者亨以貞,利于正也。

    又善補過,至于無咎,天下豈不動而說以随之乎?故曰元亨,利貞,無咎。

    此以初九一爻言随之道也。

    易傳曰:随之道,利在于正。

    随得其正,然後能大亨而無咎。

    失其正,則有咎矣,豈能亨乎?春秋傳:穆姜往東宮筮之,遇艮之八。

    史曰:是謂艮之随。

    姜曰:是于周易曰:随,元亨利貞,無咎。

    有四德者,随而無咎。

    蓋穆姜時以元、亨、利、貞為随之四德,夫子作彖辭,然後明元亨利貞者大亨正,非若乾之四德也。

    夫天下之随君子者,随其正也。

    君子之動者,随其時也。

    時無常是,以正為是。

    君子得其正,天下是之,是之斯随之矣。

    天下之物,靜而在下,莫如澤也。

    驚蟄既至,雷動于澤中,澤氣随之,下者上,靜者動,誰為之哉?時也,故曰大亨貞無咎,而天下随時。

    然随時之義,非達權知變者不能盡。

    或因或革,或損或益,人之所說,不以強去,人所不說,不以強留,如天地之随時,乃無咎矣。

    故曰随時之義大矣哉,天下随時。

    王昭素曰:舊本多不連時字。

    王弼亦曰:得時則天下随之矣。

    随之所施,唯在于時也。

    胡旦曰:王肅本作随之,篆字之為之,時為峕轉。

    隸者增日為時,胡說為長。

    在卦氣為驚蟄,二月中,故太玄準之以從。

     象曰:澤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

     雷降于兌,息于坤。

    坤,晦也。

    澤中有雷,向晦也。

    天地之動靜,陰陽之明晦,自大觀言之,晝夜之道也。

    君子随時之道,著而易見者,莫若随晝夜也。

    晝則向明而動作,夜則向晦而宴息,自有天地而來,未有能違之者,知此則知用天地陰陽矣。

    君子日用而知,小人日用而不知。

     初九,官有渝,貞吉。

    出門交有功。

    象曰:官有渝,從正吉也。

    出門交有功,不失也。

     五乾為君,巽為命,四受命于君,以帥其屬,官之象也。

    初應四,動其屬也。

    初随四,四随事,事有變動,剛而不知變,不足以随事渝變也,故曰官有渝,變有正。

    否變而不正,惟官是随,非交修不逮也。

    不知大亨,正無咎也。

    九四變而正,以剛下柔,其道足以使人随之。

    初九随之者,随其正也,不随其不正也。

    正則吉,故曰從正吉也。

    人之情,随同而背異,随親昵而背疏遠。

    故朋友責善,或牽于妾婦附耳之語,溺于私也。

    初在内安之,又比于二。

    二初相易,皆失正,私昵之為害也。

    故戒之以出門交有功。

    四艮為門,初舍二,出交于四,出門也。

    出門交之,不失其正,何往而無功?故曰不失其正也。

    易傳曰:随當而有功。

     六二,系小子,失丈夫。

    象曰:系小子,弗兼與也。

     四艮為少男,有乾父坤母,小子也。

    初震為長男,有巽,婦夫也。

    随利于正,初九正也,九四不正也。

    二與四同功,以情言之,柔必随剛,陰必随陽。

    初九、九四皆陽剛也,其能兼與之乎?四雖在上,不正也;初雖在己之下,正也。

    六二系情于四,比初不專,雖與之相比,而情不親,雖有中正之德,而所随非其人,其失在于不能權輕重也,故曰系小子,失丈夫,弗兼與也。

    臨事擇義,于六二、六三見之。

     六三,系丈夫,失小子,随有求得,利居貞。

    象曰:系丈夫,志舍下也。

     先儒舊讀舍音舍,張弼讀舍與乾九二時舍也之舍同,辭曰利居貞。

    象曰:志舍下也。

    以舍訓居,弼讀為長。

    三四相比近也。

    四三無應,宜相親也。

    以陰承陽,以下随上,順也。

    三甯失其親,比而順者,而系情于初。

    以初正四不正也。

    故曰系丈夫失小子。

    三柔不能自立而随初。

    是去昏而随明。

    背非而随是。

    違不善而從善,得随之宜也。

    初亦以三同體而又下之。

    故三之随初有求而得。

    艮為手。

    求也。

    初三相易得正也。

    三苟知随而已,不知自處以正,人将拒我,其能久乎?蓋随人宜以柔處,己當以正。

    六三之随,利居貞也。

    此三所以系初欤,巽為繩系也。

     九四,随有獲,貞兇。

    有孚在道,以明,何咎?象曰:随有獲,其義兇也。

    有孚在道,明功也。

     三不随四,四據而有之,獲也。

    獲,難辭也。

    二與三當随,五為四所隔,下而從初,四在大臣之位,處可懼之地,與五争三,能無兇乎?三四易位,正也。

    雖正亦兇。

    義不可有三,故曰貞兇。

    象曰:其義兇也。

    然四終不可以有三乎?曰:非不可有也,動而有孚于道,無意于有三,而三自随之可也。

    初九其行以正,所謂道也。

    道之所在,故初九為随之主。

    四動正與初相應,有孚在道也。

    四正而誠孚于道,則三亦唯正之随。

    豈唯有三,而二亦随初,是率天下以随五,而成随之功也。

    三、四易位成離,離為明,以明則無獲三之咎,無咎則無兇可知,故有孚在道者,明之功也。

    易傳曰:孚誠積中,動必合道,故下信而上不疑。

    古人有行之者,伊尹、周公、孔明是也。

     九五,孚于嘉,吉。

    象曰:孚于嘉吉,位正中也。

     陽為美,九五位正中,美無以加于是矣,故曰嘉于嘉。

    吉者,誠信孚于二也。

    二正中也。

    五不有其美,随六二之中道,則得物之誠。

    二樂告以善,故能不過而止于至善。

    觀乎位正中,則知孚于二而吉矣。

    道之中,天地萬物所不能違,有之則生,無之則死,故謂之至善,謂之至美,雖子路之勇,禹之智,大,舜之明德,不能加毫毛矣。

    易傳曰:自人君至于庶人,随道之吉,惟在随善而已。

    下應六二之正中,随善之義也。

    或問:午亦有美矣,何謂陽為美?曰:陰舍陽以為美者也。

    至兌而陰見陽伏,至坤而萬物虛,陽美盡則午之美亦盡,故嘉之。

    會者,謂乾亨也。

    坤品物鹹亨者,含弘光大也。

    坤豈能專之,是以坤三含美以從王,天保歸美以報 上。

     上六拘系之,乃從維之,王用亨于西山。

    象曰:拘系之,上窮也。

     上六,随之窮也。

    窮則變,變則不随,然而随者,非禮義,拘系之,又從而維持之不能也。

    三上相應,三有艮巽,艮,手拘之也。

    巽,繩系之也。

    上窮反三複成巽,乃從而系維之也。

    拘之使不動,系之使相屬,系維之使不得去。

    三,坤也。

    坤為衆,衆之悅随,上六固結有如此者。

    昔周之太王用此爻以亨于西山,杖策而去,随之者如歸市,非得民之随,豈能使巳窮而更随至于不可解乎。

    兌,西也。

    艮為山,乾五為王,三上往來不窮,亨也。

    先儒以此為文王之爻,誤矣。

    故易傳正之曰:周之王業,蓋興于此。

    ?巽下,艮上。

    蠱,元亨,利涉大川。

    先甲三日,後甲三日。

    彖曰:蠱,剛上而柔下,巽而止,蠱,蠱元亨而天下治也。

    利涉大川,往有事也。

    先甲三日,後甲三日,終則有始,天行也。

    春秋傳秦醫曰:于文皿蟲為蠱,榖之飛亦為蠱。

    在周易女惑男,風落山,謂之蠱。

    尚書大傳曰:乃命五史,以書五帝之蠱事。

    雜卦曰:蠱則饬也。

    則蠱非訓事,事至蠱壞,乃有事也。

    泰初九之剛上而為艮,上六之柔下而為巽,剛上柔下,各得其所,事巳治矣。

    下巽而已,莫予違也。

    上亦因是止而不複有為,則禍亂之萌乃伏于巳治之中,遂頹靡而不振,亦何異于皿蠱榖飛,男惑山落之類哉。

    故曰剛上柔下,巽而上蠱。

    此以泰變合二體而言蠱也。

    然治蠱之道,不遠在乎上下之志交而元亨,則天下複治矣。

    泰初九,始也。

    始而動,剛柔相易而亨,元亨也。

    元亨而天下治,始而亨者也。

    兌為澤,決之為川。

    初九越兌成艮,艮為指,利涉大川也。

    初九犯難,顧望而不為蠱,不可得而治矣。

    上下志交,動以濟大難,往事乎蠱也。

    巽為事,故曰元亨,利涉大川,往有事也。

    此因初上之交,言治蠱之道也。

    天道之行,終則有始,無非事者,聖人于蠱、巽二卦明之。

    蠱,東方卦也。

    巽,西方卦也。

    甲者,事之始,庚者,事之終。

    始則有終,終則更始,往來不窮。

    以日言之,春分旦出于甲,秋分暮入于庚。

    以月言之,三日成震,震納庚;十五成乾,乾納甲,三十日成坤,滅藏于癸,複為震。

    甲庚者,天地之終始也。

    蠱,事之壞也。

    巽,行事也。

    變更之始,當慮其終。

    事久而蠱,當圖其始。

    先甲三日,圖其始也。

    蠱一變大畜,乾納甲;再變贲,離為日。

    乾三爻在先,先甲三日也。

    三變頤,四變噬嗑,離為日;五變無妄,乾納甲,乾三爻在後,後甲三日也。

    先甲者,先其事而究其所以然;後甲者,後其事而慮其将然。

    究其所以然,則知救之之道;慮其将然,則知備之之方。

    一日二日至于三日,慮之深,推之遠,故能革前弊,弭後患。

    久而可行圖始者至矣。

    漢嘗削諸侯之地矣,唐嘗讨弑君之賊矣,令下而兵起,言出而禍随,昧治蠱之道也。

    不曰乾行者,周而複始也。

    納甲之說,乾納甲子、甲寅、甲辰,而壬在其中;納壬午、壬申、壬戌,而甲在其中,坤納乙癸亦然。

    易傳曰:後之治蠱者,不明乎聖人先甲後甲之戒,慮淺而事近,故勞于救亂而亂不革,功未及成而弊巳生矣。

    夫蠱言先甲後甲于彖,巽言先庚後庚,于九五一爻,何也?曰:蠱者,巽九五之變也。

    上剛下柔,巽而止,所以為蠱也。

    巽則九五位乎中正,事有過中而當變更,則更之而适于中,蠱何由生乎?明此九五之功也。

    以卦氣言之,三月卦,故太玄準以務事。

     象曰:山下有風,蠱,君子以振民育德。

     風木之氣,山,百物之所阜生,木氣動搖于土石之下,陽升風鼓,草木敷榮,饬蠱之象。

    黃帝書曰:東方生風,風生木。

    傳言景霁山昏,蒼埃際合,崖谷若一,岩岫之風也。

    君子體之于民也,振作之使不倦,将振作之則自育其德,德日進則民德生矣。

    震動在外,振民也;兌澤在内,育德也。

    育德者,振民之本。

    史言風落山,取女說男蠱之象,此言饬蠱之象,故取象異。

     初六,幹父之蠱,有子,考無咎,厲終吉。

    象曰:幹父之蠱,意承考也。

     乾為父,泰初九之上,父往矣,考也。

    坤子來居父之位,父往而其事不正,咎也。

    有子幹之考,可以無咎矣。

    厲,危也。

    子居父之位,以事之不正為危厲之道,則變而之正,于考為無咎,于已為終吉,堪任其事者也,故曰有子。

    然變其事而之正,無乃改父之道乎?曰:柔巽者,子承考之意也。

    變其事而之正,緻其考于無咎者,子幹父之蠱也。

    巽柔而已,陷父于有咎而不恤焉,豈考之意哉。

    故以我之意,逆父之意而承之,則變其事可也。

    變其事者,時有損益,不可盡承,所以從道也。

    孝子生也,谕父母于道,及其沒也,以意承考,事死如事生之道也。

    貞,事之幹也。

    幹父之蠱,則初六變而正矣。

    意者,中心之所欲也。

    坤為中,巽柔,坤也,故曰意。

     九二,幹母之蠱,不可貞。

    象曰:幹母之蠱,得中道也。

    坤居尊位,母也;以陰居陽,處之不當,事之蠱也。

    九二巽為子,應五而處内,幹,母之蠱者也。

    坤陰柔為難輔,處之不當則當正。

    然正之則剛或至于傷恩,不正之,則緻母于有咎,故不可貞。

    言巽而動,優柔不迫,得中道則善矣。

    事柔弱之君亦然。

    易傳曰:以周公之聖輔成王。

    成王非甚柔弱也,然能使之為成王而已,不失其道則可矣,固不能使之為羲、黃、堯、舜之事也。

     九三,幹父之蠱,小有悔,無大咎。

    象曰:幹父之蠱,終無咎也。

    上九處位不當,父之蠱也。

    九三重剛,幹父之蠱,而剛過中者也。

    剛過動則小有悔,然無大咎者,雖過而正也。

    三,下卦之終,故又曰終無咎。

    夫無大咎,未免小有咎,聖人以謂終無咎,以其體巽也。

    易解曰:不應上子之能争而不從其父令者也。

     六四,裕父之蠱,往見吝。

    象曰:裕父之蠱,往未得也。

    六四柔而上不能去,上九之蠱,寬裕自守而巳。

    裕父之蠱者,諸爻以剛為幹蠱之道。

    九二、九三初六、六五之動曰幹。

    六四曰裕者,不剛也,不能動也。

    吝者,安其位而不能往。

    動成離,離目為見,故往見吝。

    初六應之,牽于下,亦不得往矣,故曰往未得也,漢之元帝是巳。

     六五,幹父之蠱,用譽。

    象曰:幹父用譽,承以德也。

     六五居尊位,尚柔,下應九二,二與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