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上經泰傳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明。
而所以光明者,陽濟乎陰也。
非謙亨乎。
曰濟曰光明,坎象也。
此以剝之上九、六三升降,言謙亨也。
天陽地陰鬼神者,天地之大用。
人也者,參天地而行鬼神者也。
天地也,鬼神也,人也,以分言之則殊,以理言之則一。
故觀日月之進退,則知天地之??益矣。
觀山川之高庳,則知地道之變流矣。
觀人事之得喪,則知鬼神之禍福矣。
觀物論之取舍,則知人情之好惡矣。
變禍為害者,言不利也。
是數者,無不以盈為去,以謙為尚。
九在上,盈也。
三往損之,則為??盈,為變盈,為禍盈,為惡盈。
三在下,謙也。
九來益之,為益謙,為流謙,為福謙,為好謙。
流之者,坎也。
益之福之,好之者,陽也。
此再以上九、六三論盈虛之理明謙也。
九三自上位降而言之,則尊而光,天道下濟是也。
自九三卑位言之,則卑而不可逾,山在地中是也。
謙之為德,其至矣乎!所處尊矣,道則彌光也;所執卑矣,而德則彌尊也。
君子觀諸天地,驗諸幽明,故處卑而不争,居尊而能降,愈久而不厭,乃能有終,故曰君子有終。
此再以九三言,君子體謙而終也。
上者,外卦之終;三者,内卦之終也。
以卦氣言之,小寒也,故太玄準之以少。
象曰: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
裒,鄭、荀諸儒讀作捊,取也。
字書作掊。
山在地中,則高者降而下,卑者升而上,高卑适平。
劉表曰:謙之為道,降已而升人者也。
以象考之,上三陰多也。
下二陰寡也。
艮為手,掊也。
故君子取有餘,益不足。
以貴下人,則貴賤平矣。
以财分人,則貧富平矣。
以德分人,則賢不肖平矣。
然物之不齊,物之情也。
所謂平者,非漫尊卑上下差等也,稱物而施,适平而止,平者施之則也。
坎為水,天下之平施者無若水也。
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
象曰: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初六本複之六三,以柔退居謙之下,謙之又謙者也,謙謙故能得衆,用之以犯大難,況居平易乎。
三坎為大川。
初動之四成巽股,涉大川也。
自牧者,自養也。
牧畜者擾之得其宜。
一童子自後鞭之,足以制其剛,夫然後其剛可用也。
坤為牛,艮為少男。
初處柔在内,其動剛卑以自牧也。
君子卑以自牧則能謙,謙則能得衆。
此爻施之于自牧則可,施之于他則卑已甚矣。
六二,鳴謙,貞吉。
象曰:鳴謙貞吉,中心得也。
謙自初六,卑以自牧,積其德至于六二,柔順而中正,其樂發于聲音而不自知,故鳴謙。
動成兌,兌為口為說,雖鳴也而非求應,以正為吉,吉自有也,是以求福不回,守正而已,非中心自得,無待于外者能之乎?何以知其自得以鳴謙也? 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
象曰:勞謙君子,萬民服也。
坎,勞卦,三與五同功,九三勞而有功,以陽下陰,安于卑下,艮見兌?,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君子緻恭以存其位之道也。
内卦以三為終,故曰勞謙君子有終吉。
夫有血氣者,必有争心,故有能而矜之,有功而伐之,未有不争,争則危矣。
九三緻恭上下,五陰宗之,萬民服矣,其誰争之?所以能存其位。
存其位,所以有終吉也。
萬盈數合乾坤,陰陽之策,乃盈是數,唯天地之元始生萬物足以當之。
易言萬國萬民萬夫,大之辭也。
易傳曰古人有當之者,周公是也。
六四,無不利揮謙。
象曰:無不利揮謙,不違則也。
六四坤體,柔順而正,上以奉六五之君,下以下九三勞謙之臣,上下皆得其宜,故曰無不利揮謙。
艮為手,止也。
震,起也。
手止而複起,有揮散之象。
六四揮散其謙之道,布于上下,揮,謙也。
所以奉上下下無不利者,非事是君為容悅也,非持祿養交也,不違其則而巳。
人之大倫,天下之正理也。
理之所至,天地萬物之所不能違,故謂之則。
不違其則,無往而不得其宜,則無不利矣。
子夏曰:揮謙,化謙也,言上下化其謙也。
京房曰:上下皆通曰揮謙是也。
謂三揮之,四化之,誤矣。
六五,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無不利。
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陽實,富也。
陰虛,貧也。
鄰謂四與上也。
以,用也,能左右之也。
富而能以其鄰者,常也。
不富而能以其鄰者,以六五處尊位而謙虛也。
能以其鄰,則能得衆,得衆故利用侵伐,無不利。
五動成離坎,上與四變,有弓矢甲胄之象,以其鄰也。
動之二入坎險,侵,伐也。
征者,上伐下,以正而行也。
司馬法曰:負固不服則侵之。
聖人慮後世,觀此爻,有幹戈妄動,不省厥躬者,故發之曰征不服也。
六五謙虛,六二恃險不應,乃可以侵伐,禹征有苗是也。
若我不謙虛,彼不肯服,自其宜也。
上六,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
象曰:鳴謙,志未得也,可用行師,征邑國也。
六五征不服,上六又曰征邑國者,征邑國,非侵伐也,克已之謂也。
君子自克,人欲盡而天理得,則誠,誠則化,物無不應。
有不應焉,誠未至也。
上六極謙至柔,九三當應,止于下而不來,故鳴。
陰陽相求,天地萬物之情。
坤為牛,應三震,有鳴之象,故曰鳴謙。
鳴而求應,志未得也。
然則如之何。
反求諸己而巳。
其在勝已之私乎。
克己則無我物。
我 一則物亦以誠應之矣。
坤在侯位為國。
在大夫位為邑。
上至二體師。
上以正行之。
三正也。
三之上坎險平。
征邑國也。
故曰可用行師。
征邑國也。
易傳曰。
邑國。
己之私有也。
征邑國。
謂自治其私也。
?坤下,震上。
豫:利建侯行師。
彖曰:豫,剛應而志行,順以動豫。
豫順以動,故天地如之,而況建侯行師乎?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
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
豫之時義大矣哉! 豫,謙之反。
謙九三反而之四,四動,群陰應之,其志上行,以順理而動也。
我動彼應,豈不豫乎?豫,和豫也,休逸閑暇之謂也,故曰豫。
剛應而志行,順以動豫。
此以九四合坤、震二體而言豫也。
謙九三在三公之位,自二以上有師體,反之則三升四,四為諸侯,三公出封之象,故利建侯。
師動而往,行師之象,故利行師。
二者皆順以動。
周之大封,湯武之征伐,無非順民欲也。
順民欲,則民說之。
說,豫也。
豫順以動,雖天地之大,猶不能違,故天地如其理而動,而況建侯行師乎?乾坤,天地也。
坎有伏離,日月也。
二,至也。
天之動始于坎,曆艮與震而左行。
地之動始于離,曆坤與兌而右行。
是以日月會為牽,萬物成于艮,故曰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
此以九四互體論坤震之義也。
坎為律,刑罰也。
坤為衆民也。
艮,止也。
聖人之動,必順乎萬物之理。
法之所取,必民之所欲也;法之所去,必民之所惡也。
故法律止于上,刑罰清??也;衆止于下,民服從也。
故曰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
此以互體之坎變艮,推廣坤震,以盡豫之義也。
然意味淵長,言之有不能盡,故夫子贊之曰:豫之時義大矣哉!易傳曰:豫、遁姤言時義,坎、睽、蹇,言時用,頤、大過、解、萃言時,各以其大者也。
以卦氣言之,春分也,大玄準之以樂。
或問:互體之變有幾?曰:體有六變。
春秋傳:畢萬筮仕于晉,遇屯之比,辛廖占之曰:震為土,車從馬足之母覆之,衆歸之。
六體不易。
廖以震、坤合而言六體也。
且以豫卦九四論之,自四以上,震也;四以下,艮也;合上下視之,坎也。
震有伏巽,艮有伏兌,坎有伏離,六體也。
變而化之,則無窮矣。
故曰雜物撰德,其微顯闡幽之道乎! 象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
雷之出地,奮然而作萬物,豫之時也。
九四具天地日月、雷霆風雨,萬物化生作樂,起于冬至,黃鐘之象。
郊野者,天際也。
在内外之際為郊。
坤為牛,坎為血,陽為德。
豫自複三變初九,升四,作樂,崇德也。
殺牛于郊,薦上帝也。
上帝,乾在上之象。
殷,盛也。
自四至上震變坤,坤為衆,故曰殷。
禮有殷奠、殷??,言盛也。
五變比乾為考,六變剝乾為祖,以配祖考者,報本反始也。
初六,鳴豫,兇。
象曰:初六鳴豫,志窮兇也。
四者豫之主,初六不中正而順從逸豫者也。
初四相易成震,震為聲,有相應而鳴之象,從逸豫而發于聲音者也,故鳴。
初六,豫之始,于其始也,鳴豫至于末流,則志窮而兇。
中為志,謂四也。
初複動而之四,則上而不行,其志窮矣,太康、後羿之事乎! 六二,介于石,不終日,貞吉。
象曰: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
四艮為石,初三不正,二介于不正之閑,上交于三而不謟,下交于初而不渎,确然如石,不可轉也。
夫始交者,安危之幾。
不謟不渎,則不過乎中,故曰介于石。
三為内卦之終。
二動離為日,不終日也。
所謂幾者,始動之微,吉之端,可見而未著者也。
離日為見,見之,是以不俟終日而作,作則動也。
豫之時,上下逸豫失正。
諸爻之才,多與時合。
二以中正自守,不溺于豫,可謂見幾矣,備豫之道也,不俟終日而作,以貞故吉。
貞者,守正之謂也。
心不動則中正,中也,故見。
不中,正也,故見不正。
中正故知微知柔,不罹于咎,故曰介于石,焉用終日。
六三,盱豫悔,遲有悔。
象曰:盱豫有悔,位不當也。
三四處位不當,同而不和者也。
睢盱上視而不正也。
向秀曰:小人喜悅,佞媚之貌。
四豫之主,三以柔順承之,動成巽,巽為多白眼,睢盱上視,佞媚以求豫,而四不動則悔,悔其不動四,故盱豫悔。
三不能去,且靜而待之,四又不動,故遲有悔。
悔其不動四,艮體,止于上,三動巽為進退,故動靜皆有悔。
三猶豫如是,無他,位不當也。
小人悅于豫,甯悔,而終不以所處為不當而去之,柔不正故也。
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
朋盍簪象曰: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
四為豫之主,五陰順從,由已以緻豫,故曰由豫,以一陽而得五,陰大者,有得也,故曰大有得。
然不免于疑者,在近君危疑之地,無同德之助,衆陰不從五而從已也。
疑謂伏巽,巽為不果,坎見巽伏,故勿疑。
盍,合也。
五,交四也。
言積誠不巳,下情通于上也。
坎為發,為通,四剛在上下衆柔之際,交而通之,猶簪也。
發非簪則散亂不理,安有發之柔順而不從簪乎?夫朋歸巳而緻疑于五者有二:招權也,專功也。
下情通于上,上下既交以誠,何疑于招權?不有其功,歸美于上,其中洞然,何疑于專功?四五相易,伏巽象毀,則四剛中之志上行,率天下而從五,何疑于朋之衆乎?五不疑四,四不疑五,君臣上下各守其正,為由豫也大矣。
先儒以坎為發,何也?曰:以巽為寡發而知也。
乾為首,柔其毛也,故須象亦然。
六五,貞疾恒不死。
象曰:六五貞疾,乘剛也。
恒不死,中未亡也。
四以剛動,為豫之主,衆之所歸,權之所主也。
五以柔弱沈冥于逸豫而乘其上,豈能制四哉?六五受制于四而不可動,亦不複安豫矣,故此爻獨不言豫不可動,則于正為有害,故曰貞疾。
恒,震巽也,天地可久之道也。
六五動,則有震巽恒久之象。
人君中正,然後六二為之用,九四同德也,何乘剛之有。
五不可動,以失正也,故九四為腹心之疾。
然主??祀,守位号而猶存者,正雖亡而中未亡也。
中者,人心也。
中盡亡則滅矣,故曰貞疾恒不死。
言貞雖有疾,其中固在,能動以正,則可久矣。
恒,未常死也。
坤為死,震為反生,未亡之象。
周室東遷,齊晉一伯,托公義以令諸侯,中未亡也,失天下者多矣。
必曰豫者,威權之失,必自逸豫也。
谀臣進,女谒行,大臣專主威,則社稷移矣。
易傳曰:若五不失君道,而四主于豫,乃任得其人,安享其功,如太甲、成王也。
上六,冥豫成,有渝,無咎。
象曰:冥豫在上,何可長也。
上六,豫之終,沈冥于豫,成而不變者也。
坤為冥昧,古之逸豫之人,固有不恤名聲之醜、性命之危而樂之者,不知因佚樂之過變前之為,乃善補過也,何咎之有?故曰成有渝,無咎。
聖人發此義以勉夫困而學者焉。
上六,動之三成巽,巽為長四,坎為可冥。
豫在上而不變,未有不反,何可言也?震下,兌上。
随,元亨利貞,無咎。
彖曰:随,剛來而下柔,動而說,随,大亨貞無咎,而天下随時,随時之義大矣哉!随自否來,上九之初,剛人之所随
而所以光明者,陽濟乎陰也。
非謙亨乎。
曰濟曰光明,坎象也。
此以剝之上九、六三升降,言謙亨也。
天陽地陰鬼神者,天地之大用。
人也者,參天地而行鬼神者也。
天地也,鬼神也,人也,以分言之則殊,以理言之則一。
故觀日月之進退,則知天地之??益矣。
觀山川之高庳,則知地道之變流矣。
觀人事之得喪,則知鬼神之禍福矣。
觀物論之取舍,則知人情之好惡矣。
變禍為害者,言不利也。
是數者,無不以盈為去,以謙為尚。
九在上,盈也。
三往損之,則為??盈,為變盈,為禍盈,為惡盈。
三在下,謙也。
九來益之,為益謙,為流謙,為福謙,為好謙。
流之者,坎也。
益之福之,好之者,陽也。
此再以上九、六三論盈虛之理明謙也。
九三自上位降而言之,則尊而光,天道下濟是也。
自九三卑位言之,則卑而不可逾,山在地中是也。
謙之為德,其至矣乎!所處尊矣,道則彌光也;所執卑矣,而德則彌尊也。
君子觀諸天地,驗諸幽明,故處卑而不争,居尊而能降,愈久而不厭,乃能有終,故曰君子有終。
此再以九三言,君子體謙而終也。
上者,外卦之終;三者,内卦之終也。
以卦氣言之,小寒也,故太玄準之以少。
象曰: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
裒,鄭、荀諸儒讀作捊,取也。
字書作掊。
山在地中,則高者降而下,卑者升而上,高卑适平。
劉表曰:謙之為道,降已而升人者也。
以象考之,上三陰多也。
下二陰寡也。
艮為手,掊也。
故君子取有餘,益不足。
以貴下人,則貴賤平矣。
以财分人,則貧富平矣。
以德分人,則賢不肖平矣。
然物之不齊,物之情也。
所謂平者,非漫尊卑上下差等也,稱物而施,适平而止,平者施之則也。
坎為水,天下之平施者無若水也。
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
象曰: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初六本複之六三,以柔退居謙之下,謙之又謙者也,謙謙故能得衆,用之以犯大難,況居平易乎。
三坎為大川。
初動之四成巽股,涉大川也。
自牧者,自養也。
牧畜者擾之得其宜。
一童子自後鞭之,足以制其剛,夫然後其剛可用也。
坤為牛,艮為少男。
初處柔在内,其動剛卑以自牧也。
君子卑以自牧則能謙,謙則能得衆。
此爻施之于自牧則可,施之于他則卑已甚矣。
六二,鳴謙,貞吉。
象曰:鳴謙貞吉,中心得也。
謙自初六,卑以自牧,積其德至于六二,柔順而中正,其樂發于聲音而不自知,故鳴謙。
動成兌,兌為口為說,雖鳴也而非求應,以正為吉,吉自有也,是以求福不回,守正而已,非中心自得,無待于外者能之乎?何以知其自得以鳴謙也? 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
象曰:勞謙君子,萬民服也。
坎,勞卦,三與五同功,九三勞而有功,以陽下陰,安于卑下,艮見兌?,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君子緻恭以存其位之道也。
内卦以三為終,故曰勞謙君子有終吉。
夫有血氣者,必有争心,故有能而矜之,有功而伐之,未有不争,争則危矣。
九三緻恭上下,五陰宗之,萬民服矣,其誰争之?所以能存其位。
存其位,所以有終吉也。
萬盈數合乾坤,陰陽之策,乃盈是數,唯天地之元始生萬物足以當之。
易言萬國萬民萬夫,大之辭也。
易傳曰古人有當之者,周公是也。
六四,無不利揮謙。
象曰:無不利揮謙,不違則也。
六四坤體,柔順而正,上以奉六五之君,下以下九三勞謙之臣,上下皆得其宜,故曰無不利揮謙。
艮為手,止也。
震,起也。
手止而複起,有揮散之象。
六四揮散其謙之道,布于上下,揮,謙也。
所以奉上下下無不利者,非事是君為容悅也,非持祿養交也,不違其則而巳。
人之大倫,天下之正理也。
理之所至,天地萬物之所不能違,故謂之則。
不違其則,無往而不得其宜,則無不利矣。
子夏曰:揮謙,化謙也,言上下化其謙也。
京房曰:上下皆通曰揮謙是也。
謂三揮之,四化之,誤矣。
六五,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無不利。
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陽實,富也。
陰虛,貧也。
鄰謂四與上也。
以,用也,能左右之也。
富而能以其鄰者,常也。
不富而能以其鄰者,以六五處尊位而謙虛也。
能以其鄰,則能得衆,得衆故利用侵伐,無不利。
五動成離坎,上與四變,有弓矢甲胄之象,以其鄰也。
動之二入坎險,侵,伐也。
征者,上伐下,以正而行也。
司馬法曰:負固不服則侵之。
聖人慮後世,觀此爻,有幹戈妄動,不省厥躬者,故發之曰征不服也。
六五謙虛,六二恃險不應,乃可以侵伐,禹征有苗是也。
若我不謙虛,彼不肯服,自其宜也。
上六,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
象曰:鳴謙,志未得也,可用行師,征邑國也。
六五征不服,上六又曰征邑國者,征邑國,非侵伐也,克已之謂也。
君子自克,人欲盡而天理得,則誠,誠則化,物無不應。
有不應焉,誠未至也。
上六極謙至柔,九三當應,止于下而不來,故鳴。
陰陽相求,天地萬物之情。
坤為牛,應三震,有鳴之象,故曰鳴謙。
鳴而求應,志未得也。
然則如之何。
反求諸己而巳。
其在勝已之私乎。
克己則無我物。
我 一則物亦以誠應之矣。
坤在侯位為國。
在大夫位為邑。
上至二體師。
上以正行之。
三正也。
三之上坎險平。
征邑國也。
故曰可用行師。
征邑國也。
易傳曰。
邑國。
己之私有也。
征邑國。
謂自治其私也。
?坤下,震上。
豫:利建侯行師。
彖曰:豫,剛應而志行,順以動豫。
豫順以動,故天地如之,而況建侯行師乎?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
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
豫之時義大矣哉! 豫,謙之反。
謙九三反而之四,四動,群陰應之,其志上行,以順理而動也。
我動彼應,豈不豫乎?豫,和豫也,休逸閑暇之謂也,故曰豫。
剛應而志行,順以動豫。
此以九四合坤、震二體而言豫也。
謙九三在三公之位,自二以上有師體,反之則三升四,四為諸侯,三公出封之象,故利建侯。
師動而往,行師之象,故利行師。
二者皆順以動。
周之大封,湯武之征伐,無非順民欲也。
順民欲,則民說之。
說,豫也。
豫順以動,雖天地之大,猶不能違,故天地如其理而動,而況建侯行師乎?乾坤,天地也。
坎有伏離,日月也。
二,至也。
天之動始于坎,曆艮與震而左行。
地之動始于離,曆坤與兌而右行。
是以日月會為牽,萬物成于艮,故曰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
此以九四互體論坤震之義也。
坎為律,刑罰也。
坤為衆民也。
艮,止也。
聖人之動,必順乎萬物之理。
法之所取,必民之所欲也;法之所去,必民之所惡也。
故法律止于上,刑罰清??也;衆止于下,民服從也。
故曰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
此以互體之坎變艮,推廣坤震,以盡豫之義也。
然意味淵長,言之有不能盡,故夫子贊之曰:豫之時義大矣哉!易傳曰:豫、遁姤言時義,坎、睽、蹇,言時用,頤、大過、解、萃言時,各以其大者也。
以卦氣言之,春分也,大玄準之以樂。
或問:互體之變有幾?曰:體有六變。
春秋傳:畢萬筮仕于晉,遇屯之比,辛廖占之曰:震為土,車從馬足之母覆之,衆歸之。
六體不易。
廖以震、坤合而言六體也。
且以豫卦九四論之,自四以上,震也;四以下,艮也;合上下視之,坎也。
震有伏巽,艮有伏兌,坎有伏離,六體也。
變而化之,則無窮矣。
故曰雜物撰德,其微顯闡幽之道乎! 象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
雷之出地,奮然而作萬物,豫之時也。
九四具天地日月、雷霆風雨,萬物化生作樂,起于冬至,黃鐘之象。
郊野者,天際也。
在内外之際為郊。
坤為牛,坎為血,陽為德。
豫自複三變初九,升四,作樂,崇德也。
殺牛于郊,薦上帝也。
上帝,乾在上之象。
殷,盛也。
自四至上震變坤,坤為衆,故曰殷。
禮有殷奠、殷??,言盛也。
五變比乾為考,六變剝乾為祖,以配祖考者,報本反始也。
初六,鳴豫,兇。
象曰:初六鳴豫,志窮兇也。
四者豫之主,初六不中正而順從逸豫者也。
初四相易成震,震為聲,有相應而鳴之象,從逸豫而發于聲音者也,故鳴。
初六,豫之始,于其始也,鳴豫至于末流,則志窮而兇。
中為志,謂四也。
初複動而之四,則上而不行,其志窮矣,太康、後羿之事乎! 六二,介于石,不終日,貞吉。
象曰: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
四艮為石,初三不正,二介于不正之閑,上交于三而不謟,下交于初而不渎,确然如石,不可轉也。
夫始交者,安危之幾。
不謟不渎,則不過乎中,故曰介于石。
三為内卦之終。
二動離為日,不終日也。
所謂幾者,始動之微,吉之端,可見而未著者也。
離日為見,見之,是以不俟終日而作,作則動也。
豫之時,上下逸豫失正。
諸爻之才,多與時合。
二以中正自守,不溺于豫,可謂見幾矣,備豫之道也,不俟終日而作,以貞故吉。
貞者,守正之謂也。
心不動則中正,中也,故見。
不中,正也,故見不正。
中正故知微知柔,不罹于咎,故曰介于石,焉用終日。
六三,盱豫悔,遲有悔。
象曰:盱豫有悔,位不當也。
三四處位不當,同而不和者也。
睢盱上視而不正也。
向秀曰:小人喜悅,佞媚之貌。
四豫之主,三以柔順承之,動成巽,巽為多白眼,睢盱上視,佞媚以求豫,而四不動則悔,悔其不動四,故盱豫悔。
三不能去,且靜而待之,四又不動,故遲有悔。
悔其不動四,艮體,止于上,三動巽為進退,故動靜皆有悔。
三猶豫如是,無他,位不當也。
小人悅于豫,甯悔,而終不以所處為不當而去之,柔不正故也。
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
朋盍簪象曰: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
四為豫之主,五陰順從,由已以緻豫,故曰由豫,以一陽而得五,陰大者,有得也,故曰大有得。
然不免于疑者,在近君危疑之地,無同德之助,衆陰不從五而從已也。
疑謂伏巽,巽為不果,坎見巽伏,故勿疑。
盍,合也。
五,交四也。
言積誠不巳,下情通于上也。
坎為發,為通,四剛在上下衆柔之際,交而通之,猶簪也。
發非簪則散亂不理,安有發之柔順而不從簪乎?夫朋歸巳而緻疑于五者有二:招權也,專功也。
下情通于上,上下既交以誠,何疑于招權?不有其功,歸美于上,其中洞然,何疑于專功?四五相易,伏巽象毀,則四剛中之志上行,率天下而從五,何疑于朋之衆乎?五不疑四,四不疑五,君臣上下各守其正,為由豫也大矣。
先儒以坎為發,何也?曰:以巽為寡發而知也。
乾為首,柔其毛也,故須象亦然。
六五,貞疾恒不死。
象曰:六五貞疾,乘剛也。
恒不死,中未亡也。
四以剛動,為豫之主,衆之所歸,權之所主也。
五以柔弱沈冥于逸豫而乘其上,豈能制四哉?六五受制于四而不可動,亦不複安豫矣,故此爻獨不言豫不可動,則于正為有害,故曰貞疾。
恒,震巽也,天地可久之道也。
六五動,則有震巽恒久之象。
人君中正,然後六二為之用,九四同德也,何乘剛之有。
五不可動,以失正也,故九四為腹心之疾。
然主??祀,守位号而猶存者,正雖亡而中未亡也。
中者,人心也。
中盡亡則滅矣,故曰貞疾恒不死。
言貞雖有疾,其中固在,能動以正,則可久矣。
恒,未常死也。
坤為死,震為反生,未亡之象。
周室東遷,齊晉一伯,托公義以令諸侯,中未亡也,失天下者多矣。
必曰豫者,威權之失,必自逸豫也。
谀臣進,女谒行,大臣專主威,則社稷移矣。
易傳曰:若五不失君道,而四主于豫,乃任得其人,安享其功,如太甲、成王也。
上六,冥豫成,有渝,無咎。
象曰:冥豫在上,何可長也。
上六,豫之終,沈冥于豫,成而不變者也。
坤為冥昧,古之逸豫之人,固有不恤名聲之醜、性命之危而樂之者,不知因佚樂之過變前之為,乃善補過也,何咎之有?故曰成有渝,無咎。
聖人發此義以勉夫困而學者焉。
上六,動之三成巽,巽為長四,坎為可冥。
豫在上而不變,未有不反,何可言也?震下,兌上。
随,元亨利貞,無咎。
彖曰:随,剛來而下柔,動而說,随,大亨貞無咎,而天下随時,随時之義大矣哉!随自否來,上九之初,剛人之所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