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上經泰傳第二

關燈
翰林學士、左朝奉大夫知制诰兼侍讀、兼資善堂翊善、長林縣開國男、食邑三佰戶賜紫金魚袋朱震集傅?乾下坤上。

    泰,小往大來,吉亨。

    彖曰: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内陽而外陰,内健而外順,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小者自内而往,大者自外而來,陰陽之氣往來相交,故亨。

    交以正,故吉。

    吉亨者,吉以亨也。

    以天地言之,乾坤交而成震,震,萬物通也,天地之泰也。

    以上下言之、上下交而二五不失中、其志同也。

    君臣之泰也。

    不交則不通、不同則不交。

    此再言泰,小往大來,所以吉亨也。

    以氣言之、内陽而外陰則通。

    以德言之、内健而外順則通。

    以天下言之、内君子而外小人則通。

    泰者、通而治也。

    是故君子内則其道日長,小人外則其道日消,如是乃能存泰而不入于否矣。

    關子明曰:乾來内,坤往外,則君子辟,小人阖,故名之曰泰,反是名之曰否。

    作易者,其辟君子而通小人之阖也,故以君子名其卦。

    在卦氣為正月,故太玄準之以達交。

     象曰:天地交,泰,後以财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泰者,天地交也。

    财成輔相者,以人道交天地也。

    兌刻制坤成物,因天地之道而财成之也,則物不屈于欲。

    震左兌右,輔相也。

    因天地之宜而輔相之,則人不失其利。

    左右亦震兌也。

    坤為民,财成輔相以左右民者,立人道也。

    财、裁古通用。

     初九,拔茅茹以其彚,征吉。

    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茅上柔下剛而潔白,君子之象也。

    拔其一,則其根牽引,連茹而起,君子引類之象也。

    茹,根也。

    三陽同志,外有應初,九上應四,四來援之成巽,初往成震,震為蕃鮮,巽為白。

    茹者,初九之剛也。

    初往則二三同類,牽連而進,伏艮為手。

    拔茅連茹,以其彚征也。

    征,正行也,利于正行,故吉。

    君子在上,必引其類,将以合君子之類, 并天下之力,以濟其道于泰。

    不然,小人以朋比而強,君子以寡助而弱,亦何由泰哉? 九二,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得尚于中行。

    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兌為澤,震為萑,陂澤荒穢之象。

    二之五以陽包陰,包荒也。

    坎為大川,出乾流坤,行于地中,河之象也。

    震足蹈川,徒涉也。

    徒涉曰馮,馮,河也,勇于蹈難而不顧者也。

    二近五,遠,不遐遺也。

    陽與陽為朋,二絕其類而去,朋亡也。

    人忸于泰,政緩法弛之時,當有包含荒穢之量以安人情,用馮河越險之勇以去弊事。

    民隐忽于荒遠,人材失于廢滞,故戒以不遐遺。

    近已者愛之,遠已者惡之,大公至正,或奪于私昵,故戒以朋亡。

    四者具,乃得配六五而行中道。

    所以然者,光明廣大,不狹且陋也。

    六五柔中以下九二,二剛中而配五,坎離日月,充滿六合而無私照,其道光大,如是,則無一物不泰矣。

    易言道大無所不容者曰光大。

    思慮??狹者,未光大陋之謂也。

    時已泰矣,苟淺中不能容之,則輕人才,忽遠事,植朋黨,好惡不中,不足以厭服人心,天下複入于否。

    六五曰中,以行願也。

    九二曰中行中道者,所以存泰也。

    橫渠曰:舜、文之治,不過是矣。

     九三,無平不陂,無往不複,艱貞無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象曰:無往不複,天地際也。

     初二上往,四五複位,坤平衍也,化為山澤,平者陂矣。

    若九三不守其位而又往,上六坤複,泰将成否,故戒之。

    觀無平不陂,則知無往不複矣。

    九三在天地之際,往者當複,泰者當否,時将大變,唯艱難守貞,确然不動,乃無咎。

    三與上六有孚者也。

    陰陽失位為憂。

    憂,恤也。

    三上相易,恤其孚也。

    天地反複之際,外之小人必因内之君子有危懼之心,乘隙而動,著信于我,君子應之,則大事去矣。

    禍至于覆其宗。

    艱貞勿恤其孚,不以利害之心移其守,以拒險诐之勢,以塞反複之路,自信而巳,于食有福矣。

    兌為口,三陽為福,君子之幹祿也。

    修身俟命,人之信否無以為也,故能永享安榮與有泰之福。

    或曰:時運巳往,艱貞其如何?曰:天人有交勝之理關?子明曰:象生有定數,吉兇有前期,變而能通,故治亂有可易之理。

    大哉人谟,其與天地終始乎。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鄰,不戒以孚。

    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實也。

    不戒以孚,中心願也。

     陽實為富,陰虛為貧。

    以,用也。

    鄰,五與上也。

    陽必求陰,陰必求陽,陰,陽之情也。

    三陽在下,上與三陰相應,故陰得其主而安于上。

    君子在内,小人安于外之象也。

    三陽相率而往,三陰失實,各複其所,故翩翩然下之。

    初六成巽,巽為雞,而五與上亦從之而複,不富而用其鄰也。

    不富者,失實也。

    翩翩者,回翔而後下之意。

    譬如葉墜井中,翩翩而下,以井氣扶之也。

    君子初去位,小人猶有顧忌,君子盡去,然後飛揚矣。

    君子有益于世也,如此,可使一日去位乎?兌,口戒也。

    上下相應,孚也。

    君子往則小人來,兌象毀,不戒以孚也。

    不正之間獨行正者,君子之願也。

    衆正之間而行不正者,小人之願也。

    願皆出于中心,而分君子小人者,正不正之間耳,是以君子艱貞。

    聖人言此,明天地将閉,上下各複其所,雖有聖智,莫能止也。

    易傳曰:理當然者天也,衆所同者時也。

    泰既過中則變矣。

     六五,帝乙歸妺,以祉元吉。

    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願也。

    史謂湯為天乙,又有帝祖乙,有帝乙。

    陽虎謂帝乙為微子之父,而子夏曰,帝乙歸妺,湯之歸妺也。

    湯一曰天乙。

    京房載湯嫁妺之辭曰:無以天子之尊而乘諸侯,無以天子之富而驕諸侯。

    陰之從陽,女之順,夫本天地之義也。

    往事爾天,必以禮義,則帝乙湯也。

    五君位,乾九二居之,帝也。

    帝,天德也,女以嫁為歸。

    震為長男,兌為少女,由長男言之,妹也。

    六五降其尊位,下交九二,帝乙歸妹之象。

    五以柔中下交九二剛明之賢而順從之。

    九二複以剛中上交于五,而其道上行,五以是成治泰之功,則以中道緻福而獲元吉也,故曰以祉元吉。

    祉,福也。

    元吉者,吉之至善也。

    夫上交于五者,豈唯九二之願,亦六五之願。

    二五道行,君臣并吉,非其願乎?故曰中以行願也。

     上六,城複于隍,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吝。

    象曰:城複于隍,其命亂也。

     上六治極而亂,以一卦言之,阙土為隍,積而成城,泰兌之象。

    城高而墜,複歸于隍,泰反為否也。

    師,衆也,坤為衆,城複于隍,則天地閉塞,君失其民,故勿用師。

    邑二也。

    巽為命,泰兌口為告,坤為亂。

    四之初成巽,告命也。

    五之二自邑告命也。

    上之三成坤,其命亂也。

    當是時,雖九五正其道,不行于下,貞吝也。

    雖自邑人人而告谕之,其命曰亂不可正矣。

    蓋泰之方中,君臣同心,乃可以治泰,過此則變,必至于大亂而後巳。

    ?坤下,乾上。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

    内陰而外陽,内柔而外剛,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

     天地相交,是生萬物,其卦為泰。

    人于其中,為天地萬物之主。

    觀之人則天地相交,萬物鹹備,故三偶在上,三奇在下,鼻口居天地之中,交,泰也。

    天地當交,而否之匪,人道也。

    聖人位乎兩間,以立人道,否之則人道絕滅矣,故曰否之匪人。

    泰初。

    三、四上得位,二、五以正相易,正者衆,君子多也。

    否初、三、四上不正,二、五獨正,正者少,不正者衆,小人多也。

    泰多君子,否多小人,豈天降之才有殊哉?否時君子消,小人長,自中人以下,化之為不正,雖有君子,寡徒少偶,難乎免于衰世,于是有善人載屍,哲人之愚,括嚢無咎無譽,故曰不利君子貞。

    大者自内而往,小者自外而來。

    乾坤不交,震反成艮。

    艮者,萬物之終也,故曰萬物不通也。

    坤在上為邦,在下為邑。

    治天下之道,自庶人達于大夫,大夫達于諸侯,諸侯達于天子。

    上下不交,坤反于下,則民困而主不恤。

    下怨而上不知。

    俗巳敗而政不修,雖有邦國,内外塞矣。

    故曰天下無邦也。

    以氣言之,内陰而外陽,乾阖而坤也。

    以形言之,内柔而外剛,氣反而死也。

    一陰自姤長而為遁為否。

    小人之道日長,君子之道日消,其禍至于空國而無君子。

    極坤疑乾,君臣相傷,故聖人于此終言之。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

    天地不交,上下否塞也。

    泰坤吝啬,儉也。

    兌澤儉,難也。

    震蕃鮮,榮也。

    否及泰,乃有君子當天地不交之時,以儉德避難,不食而遁去,雖有厚祿不可榮之之象。

     初六,抜茅茹以其彚,貞吉亨。

    象曰:拔茅貞吉,志在君也。

    初六自下引九四以退,有艮巽,九四應初,巽成震,艮為手抜也。

    巽為白,震為蕃鮮,上柔下剛而潔白者茅也。

    茹,九四之剛也。

    三陽同類,以其彚也。

    四應初,正也,能與其類,退而守正,得處否之吉,身雖退伏,其道亨矣。

    五為君,四近君,志中也。

    屈伸進退,相為用也。

    君子之退,以小人得志,故安于下以俟其複,未嘗一日忘君也。

    君子所以屈而能伸,退而能進,此否所以為泰之本欤,故曰拔茅貞吉,志在君也。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象曰:大人否亨,不亂群也。

    五包二,二承之。

    包,承也。

    順以承上,小人之正也。

    六二在否之時,得位在内,小人也,故曰小人吉。

    九五中正在外,包小人而容之,雖包小人而亦不亂于小人之群。

    坤為亂,三陰,小人群也。

    包則和,不亂,群則不流。

    此大人處否而亨。

    欤不曰君子者處否而亨,非大人不能。

    若同流合污,則否而已,焉得亨?天地相函,陰陽相包,否、六二、六三姤九三,皆以陽包陰大者,宜包小也。

     六三包羞。

    象曰:包羞,位不當也。

     六三得時,進而處上,九四辭尊,退居于下,見六三則包容之,而六三始有處不當位之羞。

    何以知其羞乎?體巽而自動,是以知其羞也。

    管仲謂齊侯恭而氣下,言則徐,見臣有慚色是也。

    六二、六三,小人之緻否者也。

    君子與之力争,則否結而不解矣。

    自古君子不忍于小人以及禍害者常多,故易為君子謀,必包容之,使下者知所承,上者知所愧,庶幾有泰之漸也。

    三四相易,巽成離,離為目,羞愧之象,與恒九五或承之羞同。

     九四,有命無咎,疇離祉。

    象曰:有命無咎,志行也。

     九四否道巳革,故于此言濟否之道。

    四為朝廷,五為君,巽為命。

    疇,類也。

    祉,福也。

    九四剛而履位,有濟否之才而近君,能下君命于朝廷,五錫以六二之祉福,則陽德亨矣,否可以濟矣,人誰咎之哉。

    四應初,三應上,君子之類,附麗其祉以進,九四之志行乎下矣。

    五錫二成離,離,麗也。

    志者,中也。

    荀谞謂志行乎群陰也。

    易傳曰:君道方否,據逼近之地,所惡在居功取忌。

    若動必出于君命,威福一歸于上,則無咎而其志行矣。

     九五,休否,大人吉。

    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象曰:大人之吉,位正當也。

     休,息也。

    九四,否道已革,九五息否之時,二五相易,陰息于五,故曰休否,言九五之動也。

    大人居尊,位正也。

    中正而健,德當乎位也。

    位者,聖人之大寶,雖有其德,無其位,不可也。

    有其位,無其時,不可也。

    息天下之否者,其唯有其位,有其德,又有其時乎?故曰大人之吉,位正當也。

    言九五之不動也,然未離乎否也,故又戒之。

    九五不動,不能與二相易,則安其位者也,保其存者也,有其治者也。

    安其位者必危,保其存者必亡,有其治者必亂,故曰其亡其亡。

    此又因九五不動以明戒也。

    苞桑,其葉叢生者也。

    巽為木,上玄下黃,三陽積美而根于坤土,其根深固,苞桑也。

    巽為繩,系也,維也。

    慮其危亡且亂,當系之維之,使其根深固以防否之複,故曰系于苞桑。

    如是則大人吉,非位正德當能無兇乎?易傳曰:漢之王允,唐之李德裕,不知此所以緻禍敗也。

     上九,傾否,先否後喜。

    象曰:否終則傾,何可長也! 上九,否之終,天運極矣,人情厭矣。

    君子動于上,六三應于下,否毀兌成,如決積水而傾之,莫之能禦也。

    始也否塞,先否也,終也傾否後喜也。

    兌為說,陰陽得位為喜。

    巽為長,理極必反,否終則傾,何可長也?易傳曰:反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