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上經乾傳第一

關燈
翰林學士、左朝奉大夫知制诰兼侍讀、兼資善堂翊善長林縣開國男食邑三佰戶賜紫金魚袋朱震集傅?乾下乾上。

    乾,元、亨、利、貞。

     乾,健也;元,始也;亨,通也。

    升降往來,周流六虛而不窮者也。

    利者,得其宜也。

    貞者,正也。

    初九、九三、九五,正也;九二、九四、上九變動,亦正也。

    故九二曰龍德而正中者也。

    乾具此四德,故為諸卦之祖。

    程颢曰:一德不具,不足謂之乾。

    伏犧初畫八卦,乾、坤、坎、離、震、巽、兌、艮,因而重之,歸藏之初經是也。

    商人作歸藏,首坤,次乾。

    夏後氏作連山,首艮,而乾在巳。

    其經卦皆六十有四。

    至于文王,首乾次坤。

    以乾、坤、坎、離為上篇,震、巽、艮、兌為下篇,系以卦下之辭。

    周公繼之,乃有爻辭。

     初九, 潛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上九,亢龍有悔。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易有四象:六、七、八、九。

    七,八,不變者也;六九,變者也。

    歸藏、連山用七八,易用六九,而七、八在其中。

    變者以不變者為基,不變者以變者為用。

    陸績曰:陽在初稱初九,去初之二稱九二,則初複七。

    陰在初稱初六,去初之二稱六二,則初複八矣。

    卦畫七八,經書九六。

    七八為彖,九六為爻,四者互明,聖人之妙意也。

    乾為馬,六爻皆以龍言之,何也?乾體本坤陽以陰為基也。

    自震變而為乾,震變乾,則乾為龍。

    乾變震則震為馬,故震其究為健。

    彖 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

    雲行雨施,品物流形。

    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禦天。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

    首出庶物,萬國鹹甯。

     夫子作上彖、下彖、上象、下象、文言、上系、下系、說卦、序卦、雜卦十篇,以贊易道。

    其篇不相附近,不居聖也。

    至陳元、鄭衆傳費氏易,馬融作傳,鄭康成傳之。

    康成之後,注連經文。

    王輔嗣始分象辭附于爻下,乾存古文也。

    一者,數之始,乾之元也。

    陽生于子,萬物資之而有氣。

    一變而七,七變而九,四之為三十六,六之為二百一十有六,而乾之策備矣。

    乾,天也。

    萬物資始于天,天之道始于一,故曰乃統天,此贊元也。

    六爻天地相函,坎離錯居。

    坎離者,天地之用也。

    雲行雨施,坎之升降也。

    大明終始,離之往來也,所謂亨也。

    萬物殊品,流動分形,陰陽異位,以時而成。

    乾自子至戍,坤自未至酉,男卦從乾而順,女卦從坤而逆,所謂時也。

    六位循環,萬物生生而不窮者乎?此贊亨也。

    聖人時乘六龍,潛見躍飛,禦天而行,體元亨也。

    乾坤相交,是生變化,萬物散殊,各正性命。

    性源同而分異,命禀異而歸同,太和者,相感??缊之氣,天地之所以亨也。

    各正性命,保之而存,合之而聚,不貞則不利,故曰乃利貞。

    不曰乾坤而曰乾道者,乾行坤從,天之道也。

    此贊利貞也。

    乾為首,震生萬物。

    坤為衆,變震為蕃庶,積震成乾,首出乎庶物之上。

    五辟、四諸侯,三公、二大夫、初元士,各正其位,萬國鹹甯,體利貞也。

    乾,君道,體元亨利貞而後盡大君之道。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疆不息。

     易者,象也,有卦象,有爻象。

    彖也者,言乎象者也,言卦象也。

    爻象動乎内,言爻象也。

    夫子之大象,别以八卦取義,錯綜而成之。

    有取兩體者,有取互體者,有取卦變者。

    大概,彖有未盡者,于大象申之。

    天所以為天者,健也。

    萬裡一息,其行不已,君子以是自強不息,不敢橫私其身也。

    夫不息則久,久則征,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

    乾言不息配天也,坤言厚德,配地也。

    兩者誠而巳矣。

    獨于乾言誠者,誠天之道也。

     潛龍勿用,陽在下也。

    見龍在田,德施普也。

    終日乾乾,反複道也。

    或躍在淵,進無咎也。

    飛龍在天,大人造也。

    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

    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夫子小象辭也。

    晉太史蔡墨曰。

    在乾之姤。

    曰潛龍勿用,在乾之同人曰見龍在田。

    此系辭所謂乾一索、再索、三索,陸績所謂初九、九二也。

    初九變坤,下有伏震,潛龍也。

    陽氣潛藏在下之時。

    玄曰:昆侖旁薄,幽也。

    二居地表,田也。

    坤變為離,離為文,文章炳明,見龍也。

    龍德而見,如日下照,施及于物者普矣。

    玄曰:龍出乎中,龍德始著也。

    三變離兌,日在下,終日也。

    初九、九二,乾乾也。

    初九始正也。

    九三終正也。

    終則有始,反複乾乾,動息不離于道者也。

    三則極,極則反,反則複,非終日乾乾能之乎?玄曰:首尾可以為庸。

    程颢曰:終日乾乾,對越在天,蓋上天之載,無聲臭也。

    初二、三有伏震,震為龍,為足。

    五為坎。

    九四變離,兌兌為澤。

    澤,淵也。

    足進乎五,或躍也。

    伏震為龍,退而在淵也。

    九居四,履非其位,宜有咎,進則無咎。

    堯老而舜攝,舜老而禹徂,征之時乎?玄曰:東動青龍,光離于淵。

    程頤易傳曰:量可而進,其适時則無咎。

    九五坎變離,離為飛,乾為天,離淵而飛,飛龍在天也。

    離為目,見也。

    九五動九二,大人應而往造之,利見大人也。

    玄曰:龍幹于天,長類無疆。

    上九變兌,兌為毀折,亢滿之累也。

    盈極則虛,不可久也。

    玄曰:南征不利。

    九陽剛之極,乾天德,在萬物之先,複用陽剛之極,則剛過矣,人所不能堪也。

    九六陰,陽之變也。

    九變則六,六變則九,九六相用,剛柔相濟,然後适乎中。

    關子明曰:以六用九。

    易傳曰:以剛為天下先,兇之道也。

    伏爻何也?曰:京房所傳飛伏也。

    乾、坤、坎、離、震、巽、兌艮、兌,相伏者也。

    見者為飛,不見者為伏。

    飛方來也。

    伏既往也。

    說卦巽其究為躁卦例飛伏也。

    太史公律書曰:冬至一陰下藏,一陽上舒。

    此論複卦初爻之伏巽也。

     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

    亨者,嘉之會也。

    利者,義之和也。

    貞者,事之幹也。

    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

    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文言者,錯雜四德六爻,反複成文,設為問答,往來相錯,亦文也。

    故太玄準之以玄文。

    天地之大德曰生。

    元者,生物之始,善之長也,其在人則仁也。

    亨者,天地之極,通衆美之期,會也。

    利由屈信相感而生,或屈或信,各得其宜。

    義者,宜也,語義則利在其中矣。

    貞,正也,在物則成也。

    玄所謂水包貞也。

    有德乃有事,德不正則事不立,立事之謂幹。

    唯仁者宜在高位,故君子體仁足以長人。

    凡長于人,皆長也。

    物不可以苟合,必緻飾焉,故嘉會足以合禮。

    嘉會,如嘉魂魄是也。

    利,順物理而行之,各得其所欲者也,故利物足以和義。

    守正堅固,不為萬物之所撓奪,乃能建立庶事,故貞固足以幹事。

    君子剛健不息,行此四德,故曰乾,元亨利貞。

    張載曰:天下之理得元也,亨,會而通也。

    說諸心,利也;一天下之動,貞也。

     初九曰潛龍勿用,何謂也?子曰:龍德而隐者也。

    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确乎其不可拔,潛龍也。

    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

    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

    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何謂也?子曰:君子進德修業。

    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

    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

    九四曰或躍在淵,無咎,何謂也?子曰:上下無常,非為邪也;進退無常,非離群也。

    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故無咎。

    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

    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上九曰亢龍有悔,何謂也?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乾之變化,龍德也。

    初九變坤,謂之潛龍,龍德而隐者也。

    初之四變九為六。

    易世也。

    初九隐伏,不易乎世也。

    易如天下有道,吾不與易也之易,曆有元會運世。

    世者,辰也。

    初九子之四易午,故曰易世。

    震為聲,巽見震伏,不成乎名也。

    二為中,二動為庸,初九依乎中庸初之四成兌說遁世而無悶也。

    初九變不正,不見是而無悶也。

    不見是而無悶者,舉世非之而不加損也。

    之四,行也。

    兌說,樂也,樂則行之也。

    退而失位為憂,憂則退違之也。

    巽為木,在下,确乎其不可拔。

    潛,龍也。

    初九一爻之四,或曰遁,或曰行,何也?曰:自依乎中庸言之,二陰遁也。

    自初九之四言之,行也。

    此所謂曲而中也。

    九二之動,龍德而正中者也。

    庸者,中之用也。

    二之五兌,為口為言,上行為行,言,行也。

    言中庸而應,庸言之信也;行中庸而正,庸行之謹也。

    言行變化,不失其中,故謂之庸。

    初九、九三,上下正,閑邪也。

    九二動正中存誠也。

    誠自成也,非外铄也。

    閑邪則誠自存,猶之煙盡火明,波澄水靜,閑之者誰欤?莫非誠也。

    言信行謹,閑邪存誠,其德正中。

    自二之五,善涉乎世矣,然且不自伐,以正中而遊人閑者也。

    兌隐矣,二不行矣。

    不聞其言,不見其行,不伐也。

    德施而光,普博也。

    文明而巽,化也。

    唯至誠為能化其德如是。

    宜之五為君也,是以利見九五之大人,故曰君德。

    五,君位也。

    顔子擇乎中庸而弗失之,夫子告之以為邦,九二君德故也。

    乾剛之德,自初至三,進德也。

    九二動成巽,巽為事業者,事之成,動而巽修業也。

    兌為口,正以動忠信也。

    忠信所以進德也。

    巽言不離于忠信。

    修辭也。

    二正,誠也。

    巽為股,立也。

    修辭以立誠,誠立而其業定,修辭所以居業也。

    初九知中之可至,則行而至之,初可與乎幾也。

    九三知中之不可過,則動而終之,三可與存乎義也。

    義者,時措之宜也。

    玄曰:諸一則始,諸三則終,二者其得中乎。

    是故九三動而弗處,居上位而不驕也。

    初九遁而無悶,在下位而不憂也。

    是則乾乾者,進德修業,立誠以居之而巳,非安夫上位而不去也。

    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

    巽為多白眼惕也。

    九三之動,危厲也。

    離日在上,為朝,在五為晝。

    在三四為日昃,為夕,為終日;在二為暮夜,為明入地中。

    日在三,故曰夕惕。

    九四動之五,進而上也。

    複之四,退而下也,故曰或躍。

    或,疑辭也,謂非必也。

    九四動,正也。

    之五不正,疑為邪。

    四,臣位,五君位,出乎臣之類。

    離,群也。

    三陽為群,然上下進退無常者,乃九三進德修業,至是欲及時爾,故進則無咎。

    不然,四近君多懼,安得無咎。

    易傳曰:聖人之動,無不時也。

    五變之二成巽,下有伏震。

    巽風震雷,同聲相應也。

    二動之五成兌,下有伏坎。

    兌澤坎水,同氣相求也。

    五之二,兌澤流坎,水流濕也。

    二之五,離火見,離,燥卦,火就燥也。

    五變來之二,二有伏震,雲從龍也。

    二巽往之五,五兌成虎,風從虎也。

    九五中正而居天位,聖人作也。

    二震為萬物,離目為睹,萬物睹也。

    九五變六,六本乎地,故親下而見二。

    九二應五,九本乎天,故親上而見五。

    易傳曰:乾之二五,則聖人既出,上下相見,共成其事,所利者見大人也。

    九居上處極,貴而失尊位,無位也。

    王弼謂初上無位,誤也。

    三變成坤,坤為衆民也。

    三不變,高而無民也。

    賢人,九三剛正也,不變以應之,賢人在下位而上無輔也。

    故動則有悔,貴高而盈,亢則窮也。

    爻辭曰大人,文言曰聖人。

    聖人有大之極,而不為其大,大而化也。

     潛龍勿用,下也。

    見龍在田,時舍也。

    終日乾乾,行事也。

    或躍在淵,自試九,飛龍在天,上治也。

    亢龍有悔,窮之災也。

    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易傳曰:言乾之時也。

     潛龍勿用,時在下也。

    見龍在田,時可止也。

    舍,止也。

    井初六為九五舍之,與此象異。

    二陽方進而未泰,故可舍。

    止,音苃舍之舍。

    九二變遁艮有止意。

    終日乾乾,進而行事之時,非乾乾不能堪其事。

    巽,行事也。

    或躍在淵,上下進退無常,自試時也。

    飛龍在天,在上而緻治時也。

    亢龍有悔,陽窮于九,陰窮于六,位窮于上。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上九窮不知變,窮之災也。

    天災曰災,數極時也。

    玄有三統九會,陽以九終,以極數也。

    然天人有交勝之理,故有悔。

    天德不可為首,用九不見其首,則不過,不過中也。

    六位得中,天下治也。

     潛龍勿用,陽氣潛藏。

    見龍在田,天下文明。

    終日乾乾,與時偕行。

    或躍在淵,乾道乃革。

    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

    亢龍有悔,與時偕極。

    乾元用九,乃見天則。

     易傳曰:言乾之義也。

    乾伏坤見,陽氣潛藏,故曰潛龍勿用。

    坤文離明,德施之普,光于天下,人文明也,故曰見龍在田。

    三陽方行,亦與之行,故終日乾乾,行不息也。

    周公繼日待旦之時乎。

    四人位,五天位,離人之天,水火相息,乾道革矣,故曰或躍在淵,天不可階而升也。

    不曰位乎君位,而曰位乎天德者,成性跻聖也。

    張載曰:受命首出,則所性不存焉,故曰飛龍在天,亢龍有悔,上極也。

    消息盈虛,與時偕行則無悔。

    偕極則窮,故有悔也。

    六九相變,天地之道不可違之則也。

    乾元,始也。

    于其始也用九,其終不過矣。

    以其不可過也,故曰天則。

    見天則則知中道,乃固然之理,非人能為之也。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

    利貞者,性情也。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

    大矣哉。

    大哉乾乎。

    剛健中正,純粹精也。

    六爻發揮,旁通情也。

    時乘六龍,以禦天也。

    雲行雨施,天下平也。

     元者乾之始。

    剛反而動,亨在其中矣。

    利貞者,乾之性情也。

    性情猶言資質也。

    動而生物,利也。

    不有其功,常久而不巳,貞也。

    貞,正也。

    始則亨,亨則利,利則貞在其中。

    諸卦言利者,指事而言之,利于此,或不利于彼。

    乾始萬物資之,天下至大,無不蒙其利者,不言所利,則其利大矣,故謂之元。

    元又訓大故也。

    夫子欲言乾道之大,其辭有不能盡者,故曰大哉乾乎。

    乾總言之,則剛不撓也。

    健,不息也。

    健者,積剛而成也。

    悉數之,則中正而不倚也。

    純,全而粹美也。

    一、三、五,正也。

    二五,中也。

    中而正者,其九五乎!八卦皆純也。

    純而粹者,其重乾乎。

    故玄準之以睟其首辭曰:陽氣袀睟清明,道至于純粹,無以複加矣。

    而六者皆原于一。

    一者何?乾,始也。

    天地之本,萬物之一源,精之又精,剛健中正,純粹自此而出,故曰剛健中正。

    純粹精也。

    易傳曰:精謂六者之精極也。

    以一言該之曰正。

    正者,乾之性也。

    六爻發越揮散,旁通于諸卦,被于三百八十四爻。

    無往而不利者、乾之情也。

    情、變動也。

    性、不變者也。

    時乘六龍者、以禦天而行也。

    雲行雨施者、天下平均也。

    二者體元亨也。

    無亨則利貞在其中矣。

    蓋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則萬物各正其性命矣。

    鄭康成本作情性。

     君子以成德為行。

    日可見之行也。

    潛之為言也,隐而未見,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

    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君德也。

    九三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

    九四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

    或之者,疑之也,故無咎。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

    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

    天且弗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 君子積善成德,以其成德行之為行,日可見于外而不可掩者,行也,九二是也。

    隐之為言,隐伏而未見于世,行而其德未成,是以弗用。

    張載曰:未至于聖,皆行而未成之地。

    初九正其始,二益之而說,學以聚之也。

    聚者,升而上也。

    兌為口,問以辯之也。

    二動中虛,虛則有容,寬以居之也。

    動而以巽行,仁以行之也。

    學聚問辯,寬居仁行,二與五應,有君德也,是以言行如上雲。

    九三、九四以剛乘剛而不中,過乎剛也。

    二為田,九三居下位之上,雖上不在天,而下巳離田,動則危且有咎,故乾乾不息,因其可危之時而惕,則雖危無咎矣。

    中二爻,人也。

    四上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