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上經泰傳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為安,易亂為治,必有剛陽之才,故否之上九則能傾否,屯之上六不能變屯。
?離下,乾上。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
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
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
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貞也。
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
姤陰自初進至二成卦,以陰居陰,得位也,二得中也。
乾九五位正德當,二以柔順應之,各得其正,而其德同,故曰同人。
人道、父子、君臣、夫婦、朋友、長幼,其位不同,而相與會于大同者,中也。
過與不及,暌異而不同矣。
人受天地之中以生,未始不同,得其所同,然則心同,心同則德同,故曰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
此以二五釋同人之義也。
乾,天也,曰同人,何也?三畫以初為地,二為人,三為天。
重卦四即初也,五即二也,上即三也。
六二應乎九五,同人也。
以其同人,故曰同人。
曰同人,上九,天際也,故曰野。
野者,曠遠無适莫之地。
常人之情,其所同者,不過乎昵比之私,而同人之道,不以系應,達于曠遠,無适無莫,其道乃亨。
有一不同,為未亨也。
同人至于上九,則遠近内外無不同者,故曰同人于野,亨。
二自下至上皆成兌澤,決為大川,險阻艱危之象。
乾,健也。
能與天下同之,其行健矣,則險阻艱危,何往不濟,故曰利涉大川,乾行也。
乾行自子至巳,坤行自午至亥,二柔上進,乾爻下行,不曰坤行者,同人坤變乾初九子上至已,聖人因以寓乾坤之行焉。
坤為文,坤變離為文明。
文,理也。
萬物散殊,各有其理,而理則一。
聖人視四海之遠,百世之後,如跬步,如旦暮者,通于理而已。
惟燭理明,則能明乎同人之義。
然則克己行之以健,不蔽于欲者,不能盡其道。
克巳則物與我一矣。
文明以健,然後中正無私,靡所不應,天下之志通而為一。
夫同人之義,以四言該之,文明也,健也,中也,正也,以一言盡之,正而巳矣。
不正,則燭理必不明,行已必不剛,施諸人必無相應之理,反求于心,不能自得,其能通天下之志乎?故曰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
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
此合二五兩體以言同人之才也。
易傳曰:小人惟同其私意。
故所惡者雖是,而異,所比者雖非亦同。
其所同者則阿黨,蓋其心不正也。
故同人之道,利在君子。
貞,以卦氣言之,為七月,故太玄準之以昆。
象曰: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
天體在上而火炎上,二五相與,天與火也。
同人之道,同而無間,如天與火然,故曰天與火,同人。
離,麗也,一陰麗于二陽,陽本乎天,炎上者類也,故君子以類族。
然乾,陽物也;離,陰物也,其物各異,故君子以辨物。
類族者,合異為同,辨物者,散同為異。
初九,同人于門,無咎。
象曰:出門同人,又誰咎也! 初九動艮為門,人道同乎人者也。
同人于門,内,不若同人于門外之為廣也,故曰同人于門。
初九動失正,宜有咎,四來同之,初四各得其正,蓋善者人之所同,然其誰咎我哉!故曰出門同人,又誰咎也。
六二,同人于宗,吝。
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二往同五複成離,五來同二複成乾,往來相同,乾離各反其本宗,同人于宗,所同狹矣,吝道也。
易傳曰:同人不取君義,私比非人君之道。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
象曰:伏戎于莽,敵剛也。
三歲不興,安行也。
離為甲胄,為戈兵,三動有震、巽、艮之象。
震巽,草木莽也。
艮為山,在下體之上,陵也。
震為足,巽為高,升于高,陵也。
三不動則伏戎于莽,言九三剛而不中,不能同人,與五争應。
二者五之所同,九三貪其所比,據而有之,故伏戎于莽,将以攻五,慮其不勝,又升高陵而望焉。
然五陽剛居尊位,二本同五,非三之所當有,于義屈矣,故望其敵,知不可犯也,反于中,知義不可行也,乃退而守,下比于二,二亦自若。
然則非道而同乎人者,動而争之不可得也,不動而比之不可得也,奚益矣,終豈能行哉!故曰伏戎于莽,敵剛也。
三歲不興,安行也。
乾為歲,三歲,三爻也。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象曰:乘其墉,義弗克也。
其吉則困而反則也。
九三動而争二成坤土,在内外之際,墉也。
九四乃欲搗虛,自上乘之,故曰乘其墉。
四動入坎險,有弓矢相攻之象,故曰攻。
三非犯已,二非已應,雖乘墉入險,豈其宜哉!故曰乘其墉,義弗克也。
二動,四乘之成坎,四動,上複乘之成兌。
兌,坎困象也,故曰困弗克攻則巳矣。
何謂吉?吉者,正也。
謂其乘墉入險,力巳盡而二不應,困而知反,反而不失其則也,是以吉。
則者,理之正,天地萬物之所不能違者,豈勢力所能奪哉。
古易本雲反則得,則得則吉也。
一本雲反則得,得則吉也。
定本作其吉則困而反則也。
九五,同人先号啕而後笑,大師克相遇。
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
大師克相遇,言相克也。
三,伏戎于莽,四乘其墉,動而争二。
五成巽,震坤,坤為喪,巽為号,震為聲。
号,啕也。
二非三四之所能有,三四不動,二自往同于五。
離目動為笑,理之所同,非争之所能得,非不争之所能亡,故曰 九五同人,先号啕而後笑。
當三四動時,九五若動而争之,非用大師不能克。
三四之強,而與二相遇。
坤為衆,自上入險而克三,三亦自下而克五,有師之象。
言用力如是。
其難始克相遇。
遇非會之正也。
故曰用大師。
克相遇。
言相克也。
三五相克而與二遇。
豈會之正哉。
王弼謂執剛用直。
不能使物自歸是也。
然同人之先号啕何耶。
曰。
以中直也。
直者。
乾之動也。
理之所在也。
理直矣。
三四抑之。
望人者深。
故号啕也。
觀乎所同,物情見矣。
故不得其所同則怨,怨而無告,則号啕随之。
豈惟人哉?鳥雀亡其類,則啁啾而鳴,大獸亡其群,則踯躅而悲,未有失其所同,不如同人之先者也。
易傳曰:九五君位,而爻不取人君同人之義者,蓋人君當與天下大同,而五專以私昵應于二,失其中正之德,非君道也。
又先隔則号啕,後遇則笑,乃私昵之情,非大同之體也。
二之在下,尚以同于宗而為吝,況人君乎! 上九,同人于郊,無悔。
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上九在外遠于二,未得志也。
動而得正,内同九三,雖未得二,不為無所同也,故動而無悔。
九三乾天際,而在内外之交,有郊之象。
同人于剛健之爻,三伏戎,四乘墉,五用大師,上九遠于二,處不争之地,動而無悔,九三自至。
同人之義,其在于不與物争,而物情自歸乎?乾下,離上。
大有元亨。
彖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之,曰大有。
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
小畜,柔得位而上下應之,六四也。
六四畜之以巽,是以小畜。
大有,柔得尊位,則有利勢,得大中之道,則得人心,而又執柔履謙,有而不恃,故上下五陽皆應,能有其大。
六五而言大中,五者,大中之位,柔得之也,故曰大有。
不言有大者,大不可有也。
此以六五一爻言有其大。
夫天下至大也,有其大者,未必能元亨。
緻元亨者,由乎其才。
内乾,剛健也。
外離,文明也。
剛健則不息,文明則能順萬物之理而明有是德矣。
推而行之,不失其時者,随天而行也。
蓋六五自同人之二,固始以正矣。
以時而行,是以元亨。
此合兩體推原。
六五言大有之才也。
才者,能為是德者也。
同人曰文明以健,大有曰剛健而文明,何也?同人九五健矣,不言剛者,剛,天德不可為首。
不言剛,抑之也。
大有六五柔得尊位,嫌于剛不足,故言剛健。
或曰:大有,師賓之道也。
曰:大有尚賢,自六五言,上九乃有師賓之象。
彖言尚賢者,唯大畜也。
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
大有自姤一陰四變,皆有惡與善之象。
惡者,不正也,善者,正也。
乾陽,休,善也。
巽,命也。
至于五變成離,離為火,在天上明盛。
大有之時,惡者遏絕,善者顯揚,此豈人力之所能為哉?順天休命而巳。
故古者進賢退不肖之命謂之休命,或謂之明命。
初九,無交害,匪咎。
艱則無咎。
象曰:大有初九,無交害也。
初九守正無交,在他卦未有害,大有柔得尊位大中,上下應之,而初九無交則害也。
正匪可咎,艱以守正,擇可而後交則無咎。
交道難,不可苟合也。
四來下初,已乃可動,此王丹自重之爻乎! 九二,大車以載,有攸往,無咎。
象曰:大車以載,積中不敗也。
六五不有其大,屈體下交九二而倚任之,猶大車也。
坤為輿,乾變坤為大車。
九二剛中而居柔,剛則不勝,中則不過,居柔則謙順。
具此三者,往之五,以任天下之重,猶車載也。
大有物歸者衆,富有之時,六五中而未極,故有攸往無咎。
往之得正也,盛極則不可往矣。
陽為重,五,中也,積重其中而剛不傾撓,積中不敗也。
大車以載者,貴夫積中不敗也。
大有六五而任小才,不勝其任矣。
九三,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
象曰: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害也。
三者公之位。
春秋傳晉文公将納王,使蔔偃筮之,遇大有之睽,曰:吉,遇公用亨于天子之卦,戰克而王享,吉孰大焉。
杜預曰:大有九三爻辭也。
則蔔偃時讀易作公用享于天子。
杜預亦然。
京房曰:享,獻也。
于寶曰:享,燕也。
姚信作享祀,義雖小異,然讀為享則同。
今從舊讀。
三五相交,三乾變離兌。
乾為天,離為日,兌為澤。
蔔偃謂天為澤。
以當日,天子降心以逆公是也。
夫天子施澤于下,降心而說,有粲然之文者,莫如公之享于天子也。
天子飨諸侯之禮,必于祖廟。
六五承上九,宗廟飨于祖廟之象也。
上六備九獻之禮,乃以圭鬯祼賓客,設太牢體薦之,俎備金石之樂,升歌下管。
于獻酬之時,王以琥璜繡黼束帛送爵。
坤離為文明,三五相際之象。
九三剛健而正,與五同功,故用此爻當天子之飨,則無驕亢矣。
若小人處之柔弗勝其任,處之不當,必有滿盈之害,豈特害于而家哉。
三五既交,易剛為柔,聖人因柔以著戒焉。
九四,匪其彭,無咎。
象曰:匪其彭無咎,明辯晢也。
彭,子夏傳讀作旁,旁,盛滿貌。
離,大腹象也。
大有至四盛矣,昧者處之,盈滿而不知變,安得無咎?九四不安其位,震見離毀,懼而守正,抑損不至于滿,匪其彭,故無咎。
所以然者,以其明而辯于盈虛之理甚白也。
離為明,兌,口為辯。
晰,荀氏作晰。
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
象曰:厥孚交如,信以發志也。
威如之吉,易而無備也。
五執柔守中,以誠信交于下,而其孚在二,孚,信之應也。
二交于五,體異志同,厥孚交如也。
二以誠信交五,發五之剛志,謂之發者,五本有剛,因二而發之。
信以發志,積誠不巳,至于不怒而威則吉。
威,剛嚴也。
六柔變九而在上,威之象也。
大有之時,人心安易,若專尚柔順,則下無戒備,淩慢生矣。
二乾為易交,五離變乾,二複成離,離為戈兵,下有戒備之象。
易傳曰:夫以柔孚接下,衆志悅從。
又有威嚴,使之有畏,善處大有者也。
上九,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象曰:大有上吉,自天佑也。
系辭曰: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此特曰大有上吉,自天佑也。
上九,大有之極,盛極則衰,兇将至矣。
而上吉者,以自天佑也。
六五履信思順,尚賢,而人助之,人助之,則天助之,吉無不利。
上五相易,乾成兌,兌為言而正信也。
坤,順也。
乾為天,兌為右,右,助之也。
上九動而正,正則吉,故曰大有上吉。
?艮下,坤上。
謙,亨,君子有終。
彖曰:謙亨,天道。
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
天道??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
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
複三變,剝四變,皆成謙。
彖辭以剝上九言之者,在上而降下者,謙也,處下而能卑者,常也,未足以盡謙之義。
上九降三,六三升乎上,此謙所以亨也。
尊卑相去,其位不同。
于是情睽勢隔,上下不通。
尊者既屈,卑者獲伸,然後上下交而功勳成矣。
以天地言之。
天道下濟,地道上行,萬物化生,其道光
?離下,乾上。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
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
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
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貞也。
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
姤陰自初進至二成卦,以陰居陰,得位也,二得中也。
乾九五位正德當,二以柔順應之,各得其正,而其德同,故曰同人。
人道、父子、君臣、夫婦、朋友、長幼,其位不同,而相與會于大同者,中也。
過與不及,暌異而不同矣。
人受天地之中以生,未始不同,得其所同,然則心同,心同則德同,故曰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
此以二五釋同人之義也。
乾,天也,曰同人,何也?三畫以初為地,二為人,三為天。
重卦四即初也,五即二也,上即三也。
六二應乎九五,同人也。
以其同人,故曰同人。
曰同人,上九,天際也,故曰野。
野者,曠遠無适莫之地。
常人之情,其所同者,不過乎昵比之私,而同人之道,不以系應,達于曠遠,無适無莫,其道乃亨。
有一不同,為未亨也。
同人至于上九,則遠近内外無不同者,故曰同人于野,亨。
二自下至上皆成兌澤,決為大川,險阻艱危之象。
乾,健也。
能與天下同之,其行健矣,則險阻艱危,何往不濟,故曰利涉大川,乾行也。
乾行自子至巳,坤行自午至亥,二柔上進,乾爻下行,不曰坤行者,同人坤變乾初九子上至已,聖人因以寓乾坤之行焉。
坤為文,坤變離為文明。
文,理也。
萬物散殊,各有其理,而理則一。
聖人視四海之遠,百世之後,如跬步,如旦暮者,通于理而已。
惟燭理明,則能明乎同人之義。
然則克己行之以健,不蔽于欲者,不能盡其道。
克巳則物與我一矣。
文明以健,然後中正無私,靡所不應,天下之志通而為一。
夫同人之義,以四言該之,文明也,健也,中也,正也,以一言盡之,正而巳矣。
不正,則燭理必不明,行已必不剛,施諸人必無相應之理,反求于心,不能自得,其能通天下之志乎?故曰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
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
此合二五兩體以言同人之才也。
易傳曰:小人惟同其私意。
故所惡者雖是,而異,所比者雖非亦同。
其所同者則阿黨,蓋其心不正也。
故同人之道,利在君子。
貞,以卦氣言之,為七月,故太玄準之以昆。
象曰: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
天體在上而火炎上,二五相與,天與火也。
同人之道,同而無間,如天與火然,故曰天與火,同人。
離,麗也,一陰麗于二陽,陽本乎天,炎上者類也,故君子以類族。
然乾,陽物也;離,陰物也,其物各異,故君子以辨物。
類族者,合異為同,辨物者,散同為異。
初九,同人于門,無咎。
象曰:出門同人,又誰咎也! 初九動艮為門,人道同乎人者也。
同人于門,内,不若同人于門外之為廣也,故曰同人于門。
初九動失正,宜有咎,四來同之,初四各得其正,蓋善者人之所同,然其誰咎我哉!故曰出門同人,又誰咎也。
六二,同人于宗,吝。
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二往同五複成離,五來同二複成乾,往來相同,乾離各反其本宗,同人于宗,所同狹矣,吝道也。
易傳曰:同人不取君義,私比非人君之道。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
象曰:伏戎于莽,敵剛也。
三歲不興,安行也。
離為甲胄,為戈兵,三動有震、巽、艮之象。
震巽,草木莽也。
艮為山,在下體之上,陵也。
震為足,巽為高,升于高,陵也。
三不動則伏戎于莽,言九三剛而不中,不能同人,與五争應。
二者五之所同,九三貪其所比,據而有之,故伏戎于莽,将以攻五,慮其不勝,又升高陵而望焉。
然五陽剛居尊位,二本同五,非三之所當有,于義屈矣,故望其敵,知不可犯也,反于中,知義不可行也,乃退而守,下比于二,二亦自若。
然則非道而同乎人者,動而争之不可得也,不動而比之不可得也,奚益矣,終豈能行哉!故曰伏戎于莽,敵剛也。
三歲不興,安行也。
乾為歲,三歲,三爻也。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象曰:乘其墉,義弗克也。
其吉則困而反則也。
九三動而争二成坤土,在内外之際,墉也。
九四乃欲搗虛,自上乘之,故曰乘其墉。
四動入坎險,有弓矢相攻之象,故曰攻。
三非犯已,二非已應,雖乘墉入險,豈其宜哉!故曰乘其墉,義弗克也。
二動,四乘之成坎,四動,上複乘之成兌。
兌,坎困象也,故曰困弗克攻則巳矣。
何謂吉?吉者,正也。
謂其乘墉入險,力巳盡而二不應,困而知反,反而不失其則也,是以吉。
則者,理之正,天地萬物之所不能違者,豈勢力所能奪哉。
古易本雲反則得,則得則吉也。
一本雲反則得,得則吉也。
定本作其吉則困而反則也。
九五,同人先号啕而後笑,大師克相遇。
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
大師克相遇,言相克也。
三,伏戎于莽,四乘其墉,動而争二。
五成巽,震坤,坤為喪,巽為号,震為聲。
号,啕也。
二非三四之所能有,三四不動,二自往同于五。
離目動為笑,理之所同,非争之所能得,非不争之所能亡,故曰 九五同人,先号啕而後笑。
當三四動時,九五若動而争之,非用大師不能克。
三四之強,而與二相遇。
坤為衆,自上入險而克三,三亦自下而克五,有師之象。
言用力如是。
其難始克相遇。
遇非會之正也。
故曰用大師。
克相遇。
言相克也。
三五相克而與二遇。
豈會之正哉。
王弼謂執剛用直。
不能使物自歸是也。
然同人之先号啕何耶。
曰。
以中直也。
直者。
乾之動也。
理之所在也。
理直矣。
三四抑之。
望人者深。
故号啕也。
觀乎所同,物情見矣。
故不得其所同則怨,怨而無告,則号啕随之。
豈惟人哉?鳥雀亡其類,則啁啾而鳴,大獸亡其群,則踯躅而悲,未有失其所同,不如同人之先者也。
易傳曰:九五君位,而爻不取人君同人之義者,蓋人君當與天下大同,而五專以私昵應于二,失其中正之德,非君道也。
又先隔則号啕,後遇則笑,乃私昵之情,非大同之體也。
二之在下,尚以同于宗而為吝,況人君乎! 上九,同人于郊,無悔。
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上九在外遠于二,未得志也。
動而得正,内同九三,雖未得二,不為無所同也,故動而無悔。
九三乾天際,而在内外之交,有郊之象。
同人于剛健之爻,三伏戎,四乘墉,五用大師,上九遠于二,處不争之地,動而無悔,九三自至。
同人之義,其在于不與物争,而物情自歸乎?乾下,離上。
大有元亨。
彖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之,曰大有。
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
小畜,柔得位而上下應之,六四也。
六四畜之以巽,是以小畜。
大有,柔得尊位,則有利勢,得大中之道,則得人心,而又執柔履謙,有而不恃,故上下五陽皆應,能有其大。
六五而言大中,五者,大中之位,柔得之也,故曰大有。
不言有大者,大不可有也。
此以六五一爻言有其大。
夫天下至大也,有其大者,未必能元亨。
緻元亨者,由乎其才。
内乾,剛健也。
外離,文明也。
剛健則不息,文明則能順萬物之理而明有是德矣。
推而行之,不失其時者,随天而行也。
蓋六五自同人之二,固始以正矣。
以時而行,是以元亨。
此合兩體推原。
六五言大有之才也。
才者,能為是德者也。
同人曰文明以健,大有曰剛健而文明,何也?同人九五健矣,不言剛者,剛,天德不可為首。
不言剛,抑之也。
大有六五柔得尊位,嫌于剛不足,故言剛健。
或曰:大有,師賓之道也。
曰:大有尚賢,自六五言,上九乃有師賓之象。
彖言尚賢者,唯大畜也。
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
大有自姤一陰四變,皆有惡與善之象。
惡者,不正也,善者,正也。
乾陽,休,善也。
巽,命也。
至于五變成離,離為火,在天上明盛。
大有之時,惡者遏絕,善者顯揚,此豈人力之所能為哉?順天休命而巳。
故古者進賢退不肖之命謂之休命,或謂之明命。
初九,無交害,匪咎。
艱則無咎。
象曰:大有初九,無交害也。
初九守正無交,在他卦未有害,大有柔得尊位大中,上下應之,而初九無交則害也。
正匪可咎,艱以守正,擇可而後交則無咎。
交道難,不可苟合也。
四來下初,已乃可動,此王丹自重之爻乎! 九二,大車以載,有攸往,無咎。
象曰:大車以載,積中不敗也。
六五不有其大,屈體下交九二而倚任之,猶大車也。
坤為輿,乾變坤為大車。
九二剛中而居柔,剛則不勝,中則不過,居柔則謙順。
具此三者,往之五,以任天下之重,猶車載也。
大有物歸者衆,富有之時,六五中而未極,故有攸往無咎。
往之得正也,盛極則不可往矣。
陽為重,五,中也,積重其中而剛不傾撓,積中不敗也。
大車以載者,貴夫積中不敗也。
大有六五而任小才,不勝其任矣。
九三,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
象曰: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害也。
三者公之位。
春秋傳晉文公将納王,使蔔偃筮之,遇大有之睽,曰:吉,遇公用亨于天子之卦,戰克而王享,吉孰大焉。
杜預曰:大有九三爻辭也。
則蔔偃時讀易作公用享于天子。
杜預亦然。
京房曰:享,獻也。
于寶曰:享,燕也。
姚信作享祀,義雖小異,然讀為享則同。
今從舊讀。
三五相交,三乾變離兌。
乾為天,離為日,兌為澤。
蔔偃謂天為澤。
以當日,天子降心以逆公是也。
夫天子施澤于下,降心而說,有粲然之文者,莫如公之享于天子也。
天子飨諸侯之禮,必于祖廟。
六五承上九,宗廟飨于祖廟之象也。
上六備九獻之禮,乃以圭鬯祼賓客,設太牢體薦之,俎備金石之樂,升歌下管。
于獻酬之時,王以琥璜繡黼束帛送爵。
坤離為文明,三五相際之象。
九三剛健而正,與五同功,故用此爻當天子之飨,則無驕亢矣。
若小人處之柔弗勝其任,處之不當,必有滿盈之害,豈特害于而家哉。
三五既交,易剛為柔,聖人因柔以著戒焉。
九四,匪其彭,無咎。
象曰:匪其彭無咎,明辯晢也。
彭,子夏傳讀作旁,旁,盛滿貌。
離,大腹象也。
大有至四盛矣,昧者處之,盈滿而不知變,安得無咎?九四不安其位,震見離毀,懼而守正,抑損不至于滿,匪其彭,故無咎。
所以然者,以其明而辯于盈虛之理甚白也。
離為明,兌,口為辯。
晰,荀氏作晰。
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
象曰:厥孚交如,信以發志也。
威如之吉,易而無備也。
五執柔守中,以誠信交于下,而其孚在二,孚,信之應也。
二交于五,體異志同,厥孚交如也。
二以誠信交五,發五之剛志,謂之發者,五本有剛,因二而發之。
信以發志,積誠不巳,至于不怒而威則吉。
威,剛嚴也。
六柔變九而在上,威之象也。
大有之時,人心安易,若專尚柔順,則下無戒備,淩慢生矣。
二乾為易交,五離變乾,二複成離,離為戈兵,下有戒備之象。
易傳曰:夫以柔孚接下,衆志悅從。
又有威嚴,使之有畏,善處大有者也。
上九,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象曰:大有上吉,自天佑也。
系辭曰: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此特曰大有上吉,自天佑也。
上九,大有之極,盛極則衰,兇将至矣。
而上吉者,以自天佑也。
六五履信思順,尚賢,而人助之,人助之,則天助之,吉無不利。
上五相易,乾成兌,兌為言而正信也。
坤,順也。
乾為天,兌為右,右,助之也。
上九動而正,正則吉,故曰大有上吉。
?艮下,坤上。
謙,亨,君子有終。
彖曰:謙亨,天道。
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
天道??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
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
複三變,剝四變,皆成謙。
彖辭以剝上九言之者,在上而降下者,謙也,處下而能卑者,常也,未足以盡謙之義。
上九降三,六三升乎上,此謙所以亨也。
尊卑相去,其位不同。
于是情睽勢隔,上下不通。
尊者既屈,卑者獲伸,然後上下交而功勳成矣。
以天地言之。
天道下濟,地道上行,萬物化生,其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