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3 《内經》中的唯物辯證法思想
關燈
小
中
大
張,即說在醫學之道中絕對沒有什麼鬼神的存在,宣揚鬼神者便不能叫做“醫道”。
《素問·五髒别論》亦謂:“拘于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
” 鬼神邪說既被排除,便當明确地找到緻病的原因。
《靈樞·玉版》中雲:“夫癰疽之生,膿血之成也,不從天下,不從地出,積微之所生也。
”疾病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從地上長出來的,而是由緻病因子的存在而逐漸形成的。
疾病的成因,正如《素問·調經論》中所說:“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陰,或生于陽。
其生于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于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
”《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補充說:“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風寒暑濕燥火之化、之變也。
” 人類在長期的與自然界作鬥争的過程中,逐漸摸索到四時六氣的變化規律,并能适應之。
但六氣亦随時出現反常的變化,如當寒不寒、當熱不熱、不當寒而寒、不當熱而熱之類,這種不正常的六氣《内經》稱作“虛邪”,最是緻病的因素。
故《靈樞·百病始生》中雲:“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
”這種“虛邪”即所謂的“六淫邪氣”。
六淫為病,從今天的臨床實踐來看,包括了生物的(細菌、病毒、寄生蟲之類)、物理的、化學的等多種緻病因子,這些緻病因子作用于人體便引發疾病。
限于社會曆史條件和科學技術水平,古人雖沒有完全看到緻病的微生物等,但能用“六淫”概括病邪,既不排除緻病因素的影響,更着重研究緻病因素作用于人體後所引起的機體反應,這樣将緻病因子與機體反應綜合在一起來研究疾病發生、發展規律的方法,仍是很可貴的。
所謂“陰陽喜怒”,即指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情志表現,簡稱“七情”。
在一般情況下,七情本是大腦對外界事物的反應,屬于正常的精神活動範圍。
但是,如果長期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劇烈的精神創傷,超過了大腦生理所能調節的程度,就會引起髒腑氣血等功能的紊亂,從而導緻疾病的發生。
故《素問·玉機真髒論》中雲:“憂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
” 所謂“得之飲食居處”即指飲食、勞倦所傷。
勞動、飲食是維持人體健康的基本條件,但如果飲食沒有節制,或勞動不适度,就會降低機體的抵抗能力而導緻疾病的發生。
正如《素問·痹論》所雲:“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素問·上古天真論》中雲:“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禦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這些闡述都是有現實意義的。
以上是《内經》對病因的一些認識,既明确了病因,還要明确緻病因子究竟是怎樣作用于人的機體而發病的,概言之總不外陰陽對立統一的失調。
《内經》認為陰陽失調的原因有二:一是機體自身的功能紊亂,一是外界緻病因素對機體的影響。
機體自身功能活動及其對外界緻病因子的預防能力,即所謂“正氣”;凡通過機體而導緻疾病的發生和變化的因子,即所謂“邪氣”;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就是正氣與邪氣相互鬥争的過程。
就正氣與邪氣這一矛盾的雙方而言,中醫學一向認為正氣是矛盾主要方面,隻要機體的髒腑功能正常、氣血和調、精力充沛,也就是正氣強盛,邪氣便無從侵入,疾病也就不會發生。
故《素問·上古天真論》中雲:“精神内守,病安從來?”《素問·刺法論》(遺篇)中雲:“五疫之至,皆相染易……不相染者,正氣存内,邪不可幹。
”這些都在說明這樣一個道理:隻有在正氣虛弱,抵抗力不足時,病邪才有可能乘虛而入,導緻疾病的發生。
《靈樞·五變》中更是反複地舉例來說明這個道理,文中雲:“一時遇風,同時得病,其病各異,願聞其故。
少俞曰:善乎其問!請論以比匠人。
匠人磨斧斤砺刀,削斵材木,木之陰陽,尚有堅脆,堅者不入,脆者皮弛,至其交節,而缺斤斧焉。
夫一木之中,堅脆不同,堅者則剛,脆者易傷,況其材木之不同,皮之厚薄,汁之多少,而各異耶。
夫木之蚤花先生葉者,遇春霜烈風,則花落而葉萎;久曝大旱,則脆木薄皮者,枝條汁少而葉萎;久陰淫雨,則薄皮多汁者,皮潰而漉;卒風暴起,則剛脆之木,枝折杌傷;秋霜疾風,則剛脆之木,根搖而葉落。
凡此五者,各有所傷,況于人乎!”這段對話說明了三個問題:第一,緻病因子是多種多樣的,輕重、大小、緩急不等;第二,人的體質各不相同,抵抗力大小互異,因而所受病邪的淺深也就不一樣;第三,若人體正氣充沛,抵抗力強,一般來說不僅可以不受病邪的侵害,即使受邪也足以消滅病邪而很快康複。
這個論點無疑是符合辯證法思想的。
人體内的正氣,既決定着疾病的發生,亦關系着疾病的發展、預後和轉歸。
因為疾病的發展、預後、轉歸如何,要取決于正、邪雙方力量的對比,正強邪弱,疾病就趨向好轉或痊愈,反之正衰邪盛,病情便将惡化,甚至死亡
《素問·五髒别論》亦謂:“拘于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
” 鬼神邪說既被排除,便當明确地找到緻病的原因。
《靈樞·玉版》中雲:“夫癰疽之生,膿血之成也,不從天下,不從地出,積微之所生也。
”疾病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從地上長出來的,而是由緻病因子的存在而逐漸形成的。
疾病的成因,正如《素問·調經論》中所說:“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陰,或生于陽。
其生于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于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
”《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補充說:“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風寒暑濕燥火之化、之變也。
” 人類在長期的與自然界作鬥争的過程中,逐漸摸索到四時六氣的變化規律,并能适應之。
但六氣亦随時出現反常的變化,如當寒不寒、當熱不熱、不當寒而寒、不當熱而熱之類,這種不正常的六氣《内經》稱作“虛邪”,最是緻病的因素。
故《靈樞·百病始生》中雲:“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
”這種“虛邪”即所謂的“六淫邪氣”。
六淫為病,從今天的臨床實踐來看,包括了生物的(細菌、病毒、寄生蟲之類)、物理的、化學的等多種緻病因子,這些緻病因子作用于人體便引發疾病。
限于社會曆史條件和科學技術水平,古人雖沒有完全看到緻病的微生物等,但能用“六淫”概括病邪,既不排除緻病因素的影響,更着重研究緻病因素作用于人體後所引起的機體反應,這樣将緻病因子與機體反應綜合在一起來研究疾病發生、發展規律的方法,仍是很可貴的。
所謂“陰陽喜怒”,即指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情志表現,簡稱“七情”。
在一般情況下,七情本是大腦對外界事物的反應,屬于正常的精神活動範圍。
但是,如果長期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劇烈的精神創傷,超過了大腦生理所能調節的程度,就會引起髒腑氣血等功能的紊亂,從而導緻疾病的發生。
故《素問·玉機真髒論》中雲:“憂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
” 所謂“得之飲食居處”即指飲食、勞倦所傷。
勞動、飲食是維持人體健康的基本條件,但如果飲食沒有節制,或勞動不适度,就會降低機體的抵抗能力而導緻疾病的發生。
正如《素問·痹論》所雲:“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素問·上古天真論》中雲:“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禦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這些闡述都是有現實意義的。
以上是《内經》對病因的一些認識,既明确了病因,還要明确緻病因子究竟是怎樣作用于人的機體而發病的,概言之總不外陰陽對立統一的失調。
《内經》認為陰陽失調的原因有二:一是機體自身的功能紊亂,一是外界緻病因素對機體的影響。
機體自身功能活動及其對外界緻病因子的預防能力,即所謂“正氣”;凡通過機體而導緻疾病的發生和變化的因子,即所謂“邪氣”;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就是正氣與邪氣相互鬥争的過程。
就正氣與邪氣這一矛盾的雙方而言,中醫學一向認為正氣是矛盾主要方面,隻要機體的髒腑功能正常、氣血和調、精力充沛,也就是正氣強盛,邪氣便無從侵入,疾病也就不會發生。
故《素問·上古天真論》中雲:“精神内守,病安從來?”《素問·刺法論》(遺篇)中雲:“五疫之至,皆相染易……不相染者,正氣存内,邪不可幹。
”這些都在說明這樣一個道理:隻有在正氣虛弱,抵抗力不足時,病邪才有可能乘虛而入,導緻疾病的發生。
《靈樞·五變》中更是反複地舉例來說明這個道理,文中雲:“一時遇風,同時得病,其病各異,願聞其故。
少俞曰:善乎其問!請論以比匠人。
匠人磨斧斤砺刀,削斵材木,木之陰陽,尚有堅脆,堅者不入,脆者皮弛,至其交節,而缺斤斧焉。
夫一木之中,堅脆不同,堅者則剛,脆者易傷,況其材木之不同,皮之厚薄,汁之多少,而各異耶。
夫木之蚤花先生葉者,遇春霜烈風,則花落而葉萎;久曝大旱,則脆木薄皮者,枝條汁少而葉萎;久陰淫雨,則薄皮多汁者,皮潰而漉;卒風暴起,則剛脆之木,枝折杌傷;秋霜疾風,則剛脆之木,根搖而葉落。
凡此五者,各有所傷,況于人乎!”這段對話說明了三個問題:第一,緻病因子是多種多樣的,輕重、大小、緩急不等;第二,人的體質各不相同,抵抗力大小互異,因而所受病邪的淺深也就不一樣;第三,若人體正氣充沛,抵抗力強,一般來說不僅可以不受病邪的侵害,即使受邪也足以消滅病邪而很快康複。
這個論點無疑是符合辯證法思想的。
人體内的正氣,既決定着疾病的發生,亦關系着疾病的發展、預後和轉歸。
因為疾病的發展、預後、轉歸如何,要取決于正、邪雙方力量的對比,正強邪弱,疾病就趨向好轉或痊愈,反之正衰邪盛,病情便将惡化,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