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3 《内經》中的唯物辯證法思想

關燈
關于《内經》中的唯物辯證法思想,我曾寫過一篇文章專門讨論了這個問題,同學們在課後可以看看我的這篇文章,因為時間的關系,在這裡隻能講一些重點内容。

     《内經》是祖國醫學的一部巨著,是我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古代防治疾病的豐富經驗和獨特理論的結晶,為我國醫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直至今天依然對中醫學的醫療實踐起着主要的指導作用。

    像這樣能夠經受長期實踐檢驗的醫學巨著,必然有一種指導思想存在其中,這個思想就是樸素的唯物辯證法。

     《内經》中的唯物辯證法思想主要體現在《内經》的自然觀、《内經》的生理觀、《内經》的疾病觀、《内經》的治療觀等方面。

     第一節 《内經》的自然觀 我們是講求辯證法的,辯證唯物論指出,承認世界的物質性是一切科學研究的前提。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内容不過600字,就有7次提到“萬物”這一概念。

    如“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天地氣交,萬物華實”;“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萬物不失,生氣不竭”;“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

    這裡所謂的“萬物”,即是說世界的一切無一不是物質的,這也包括人類本身。

    所以《素問·寶命全形論》中說:“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

    ”意思是說人固為萬物之一,但人在萬物中是最寶貴的。

     宇宙充滿了物質,因而宇宙的變化就是物質的變化。

    故《素問·天元紀大論》中說:“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陽不測謂之神。

    ”《素問·六微旨大論》又進一步解釋道:“夫物之生從于化,物之極由乎變,變化之相薄,成敗之所由也。

    ” 物質世界的變化是極其複雜的,《内經》至少提出了兩點認識:第一,物質的變化是可以認識的,如《靈樞·五音五味》中雲:“其非夫子,孰能明萬物之精。

    ”《靈樞·逆順肥瘦》中雲:“審察于物而心生之。

    ”第二,物質的變化是有規律的,如《素問·至真要大論》說的“物化之常”,“常”就是規律。

     以“萬物”概括自然界乃至整個宇宙,畢竟還是籠統,古代勞動者通過長期對“萬物”的認識,提出了“五行”概念,即萬物都由水、火、金、木、土等五種元素所構成。

    繼而又提煉出“五行學說”的理論,這一理論認為,自然之五種物質元素所以能夠運動變化,是由于它們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因而萬物變化無窮無盡。

    很明顯這是一種樸素唯物論和辯證法的觀點,這個觀點在《内經》中是貫穿始終的。

    如《素問·天元紀大論》中說:“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

    ” 古代勞動者在長期的生産鬥争中,認識到事物的運動都有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并提出事物對立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

    《素問·陰陽離合論》中說:“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

    ”可見,自然界是無限大的,大到什麼程度,我們無從知曉。

     事物對立的兩個方面,《内經》稱之為“陰”與“陽”,陰陽不是平平靜靜的,而是相互鬥争的,故《素問·陰陽别論》中說:“陰争于内,陽擾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

    ”《素問·瘧論》中說:“陰陽上下交争,虛實更作,陰陽相移也。

    ”陰陽雙方既是對立的又是互為依存的,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雲:“陰在内,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陰陽雙方不僅相互依存,在一定條件下還可以各自向着相反的一方轉化,叫做“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内經》中的這些認識都含有辯證法的元素。

     曆來的唯物論者,都把“天”解釋為物質的自然界,人類應該認識自然界,掌握自然界的規律,進而改造和适應自然界。

    《内經》對此亦有相當的認識,單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一篇中,就把客觀存在之自然描寫得十分清楚。

    如“積陽為天,積陰為地”;“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

     至于人與自然界的關系,《素問·咳論》則謂“人與天地相參,故五髒各以治時”。

    即是說人生存于自然界,就要受到自然的影響。

    那麼人在自然界中是何角色呢?人存在于自然界中,便要參與自然界,要作自然界的主人,故《靈樞·玉版篇》中說:“人者,天地之鎮也。

    ”《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提挈天地,把握陰陽。

    ”人掌握了自然界的運動規律,才可以進而改造它、維護它、适應它,所以人為“天地之鎮”。

     第二節 《内經》的生理觀 人既是自然物質之一,人究竟是由什麼物質構成的呢?《靈樞·經脈》中雲:“人始生,先成精。

    ”《素問·金匮真言論》中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