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2 關于《内經》的學習方法

關燈
《内經》是祖國醫學現存文獻中一部重要的著作,幾千年來,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臨床實踐,中醫學理論雖然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惟其中許多帶有根本性質的醫學理論和認識觀,基本上都淵源于《内經》,因此學習《内經》是學習祖國醫學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步驟。

    怎樣才能學好《内經》呢?我沒有很成熟的經驗提供給大家,隻是把自己學習的體會歸納成幾個方面,供大家參考。

     一、了解《内經》内容 《内經》,包括《素問》《靈樞》兩個部分。

    《素問》二十四卷,自“上古天真論”起,至“解精微論”止,凡81篇。

    其中第七十二篇“刺法論”、第七十三篇“本病論”原缺,至宋代才發現這兩篇遺文,但多數人認為不甚可靠,故坊刻本仍缺。

    《靈樞》十二卷,自“九針十二原”起,至“癰疽”止,仍為81篇。

    兩部書共計162篇文獻。

     《内經》所叙述的内容,約而言之,不外以下十幾個方面:曰陰陽五行、曰五運六氣、曰人與自然、曰藏象、曰經絡、曰預防、曰病因、曰疾病(含病機)、曰診法、曰辨證、曰論治、曰針灸、曰藥食、曰方劑、曰護理、曰攝生。

    其中尤以陰陽五行、人與自然、藏象(含經絡),病因病機、辨證論治、針灸、藥食等方面最關緊要。

    所以如滑伯仁、李念莪、汪昂、薛生白等對《内經》的分類,都未能越此範圍。

     陰陽五行學說,是《内經》理論之基礎,貫徹其中的是樸素的唯物認識觀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

    陰陽五行學說明确地指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根源是作為原始物質的“氣”,并認為事物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陰陽二氣對抗的矛盾鬥争中不斷地發展和變化着,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内經》對每個主題的讨論無不貫穿了陰陽五行學說的認識方法。

     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這是《内經》中一個突出的理念,認為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必然受着自然界運動變化的影響,因而無論言生理、病理、治療、攝生等,都不能離開“人與自然是一整體”的觀念,尤其在“攝生”和“預防”疾病方面,這一理念起着重要的主導作用。

     藏象學說(“經絡”包括在“藏象”中),與現代解剖生理學有近似之處,卻不能用現代解剖生理的知識來說明之。

    藏象學說是用對生活着的人體進行觀察的方法,來研究人體内髒活動規律的學說,這是《内經》的創造。

    藏象學說,是在整體觀念指導下,對五髒六腑、經脈氣血等不同機能及其相互間生制關系的抽象闡述,是中醫學最具特色的地方,而為臨床辨證施治最不可缺少的理論依據。

     病因學說,主要包括六淫緻病、七情緻病、飲食勞傷等三個部分,是中醫學對疾病發病規律和特點的重要總結;疾病學說(含病機),是建立在藏象學說基礎上的,是對疾病發展過程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分析和認識。

     辨證論治學說,由辨證、論治兩部分構成。

    其“辨證”則以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為綱,如《靈樞·刺節真邪》中說“陽勝者則為熱,陰勝者則為寒”,《素問·調經論》中說“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内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内寒”等等,雖寥寥數語,已深刻地表達出“八綱辨證”的奧義,自張仲景著《傷寒論》據此以發揮其大義後,直至今日都是中醫臨床辨證的主要依據。

    “論治”諸理,突出地揭示于《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素問·至真要大論》《素問·五常政大論》《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等諸篇大論中,凡有關施治的氣味性能、辨證立法、配伍方藥、制約适宜、飲食宜忌諸端,無不闡發盡緻,而為臨證運用的準繩。

     針灸學說,在《内經》中的内容特别豐富,尤其是《靈樞》,還有“針經”之稱。

    單以“刺法”言,便有刺營、刺衛、輸刺、分刺、推引、解結等39種方法之多;讨論諸病刺法,竟達62種之廣,如其論刺熱性病59穴、刺水氣病57穴等。

    其理論和經驗均稱卓絕,其中實有豐富的“寶藏”可以發掘。

     藥食學說,在《内經》中所記載的藥物雖不多,而于辨識藥物性味之陰陽、喜惡、宜忌等重要的藥學命題,則櫽栝無遺,故諸家論本草者無不以此為淵薮。

     于此不難看出,《内經》的價值不僅在于它總結了先秦以前的醫療經驗,而在于它運用古代唯物主義哲學原理,以自發的辯證方法,奠定了祖國醫學系統而有效的理論基礎,曆來就被尊之為“經”,這是很有道理的。

     《内經》的内容已如上述,而其整個内容之中又都是貫穿着古代樸素的唯物辯證法哲學思想,即“陰陽五行學說”,因而《内經》是基于陰陽五行學說來闡明人體生理現象、心理現象、病理現象的。

    它認為人體的生命現象是遵循陰陽對立、五行生制規律的,而自然的變化與生命的變化是息息相關的,因而《内經》非常強調整體觀,認為人體的内部是聯系的,以及和外界也是聯系的,即人與自然是有機的統一整體。

    這一整體觀,對閱讀和學習《内經》來說,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關鍵的。

     二、整理《内經》資料 (一)資料整理的要點 首先要掌握資料。

    以中醫理論體系結構為綱,完成《内經》文獻資料的制作,是學習《内經》的一個好方法。

    如哪些文獻内容屬于“藏象”,哪些文獻内容屬于“病機”,哪些文獻内容屬于“診斷”,哪些文獻内容屬于“辨證論治”,哪些文獻内容屬于“陰陽五行”認識觀,等等。

    分别地摘抄出來進行歸類,使《内經》文獻内容便于查詢和掌握。

    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有講攝生,有講髒腑,特别是講了腎氣;《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有髒腑内容,有陰陽内容,有診法内容。

    把這些文獻分别制作成文獻資料卡片,使之容易歸類,便于掌握。

    今後無論是搞科研也好,搞教學也好,不掌握資料就談不上出成績,這是最基本的。

    在這方面我有切身的體會,這次講《内經》,我手頭什麼資料都沒有了,過去整理的資料全在文革中被燒光了,所以我備課就很費勁。

    資料掌握得越多,組織管理得越好,那就省勁得多了。

    所以建議大家用分類整理的方法來整理《内經》的資料。

     第二點,熟悉資料。

    資料整理好了,分類歸檔管理以後,對其中比較常用的、基本的資料,要反複地熟悉和理解。

    如在關于藏象的資料裡面,選擇三、四十條最基本的、最關緊要的,讀熟、背熟,反複地理解。

     第三點,制作提要。

    這是要把每篇文獻的題目、章、節、段的中心思想提煉出來,制作成系統的提要,一定要掌握這些提要。

    如什麼叫“上古天真論”?什麼叫“生氣通天論”?“上古天真論”中讨論了些什麼内容?“生氣通天論”中讨論了些什麼内容?一定要具體地掌握。

    我們這個班與西苑那個班不太一樣,我們這邊全文講解了部分文獻,那邊一篇都沒有講主要就是講解了每篇的提要。

    那邊的同學強烈要求把《靈樞》、《素問》每篇的提要都要做出來,對這一要求原計劃中是沒有考慮的,因為沒有那麼多時間,隻想做一部分,也就三分之一吧,現在他們強烈要求要做完,說明他們認識到制作提要的重要性。

    吸取西苑班的經驗,我們這個班除去講解的全文之外,其餘沒有講到的篇章也要做出提要,這對提高大家自學的能力是有好處的。

    這是《素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