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2 關于《内經》的學習方法

關燈
》部分。

    《靈樞》部分目前還沒有具體的解決方案,也想另外找老師來講提要。

    有些篇章做提要有些困難,有困難的我再來講,就看時間是否允許了。

    我們計劃講的文獻篇數目前看來是增加不了了,隻有在做提要方面多給大家一些支持。

     第四點,專題分析。

    有了資料分類的基礎,便可進行“專題分析”。

    如“陰陽五行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機學說”“診法學說”“治則治法學說”等,從每一類資料裡面選擇一兩個專題作為重點,進行分析研究。

    如關于“藏象學說”,整理有三四十條資料,看看這些資料中哪些是重點,自己先做個分析,然後進一步考慮做個提綱,做出研究設計等。

    對每一類的資料都應該這樣做,可以先選一兩個專題試着做起來,一個不成再來第二個,第二個不成再來第三個。

    對你所選中的主題,自己想從哪幾個方面進行研究和發揮,可以制作出一個規劃。

     (二)資料整理的方法 1.制作編目 《内經》資料整理的重要性和要點我已經談過了,現在談一下具體的方法。

    這是針對《内經》來談的,因此不具有普遍性,其他文獻或臨床資料的整理方法又有所不同,這個問題我們以後有機會再讨論。

    《内經》資料整理的目的是為了梳理和分析《靈樞》《素問》文獻的内容,為科研和教學奠定基礎,具體方法如下。

    首先要把“編目”制作出來,沒有編目就無法整理資料,編目包括類目、分目、細目、子目等基本内容。

     (1)類目:首先要确定文獻資料究竟應分為幾個大類,這是編目的第一節内容,我們習慣稱作“大類”或“類目”。

    什麼叫類目呢?舉例來說,如《靈樞》《素問》的内容可以分作10個類目:陰陽五行第一,屬方法論範疇的問題,《靈樞》中陰陽五行讨論得比較多,在祖國醫學基礎理論中普遍運用了這個思想方法,所以“陰陽五行”應該是個大類;藏象第二,藏象問題是中醫學最基礎的問題之一,相當于中醫的生理學;病機第三,這是祖國醫學中關于病理變化的知識,當然是傳統的,這也應該算是個類目;病證第四,《内經》文獻中記載了不少的病證,這兩部書至少有200多個病證,病機是病變機理問題,病證是疾病的名稱及其具體的臨床表現,如咳嗽、頭痛等;診法第五,中醫學的診斷方法應該是個類目;辨證第六,辨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的問題也應該算個大目;治則第七,治療的原則和方法應該算個大目;針灸第八,有關針灸的問題應該算個大目,“經絡”可以包括在藏象中;養生第九,養生保健的問題也應該是個類目;方藥第十,《内經》中沒有什麼具體的方藥,但提出了關于組方遣藥的一些原則,這也應該是一個類目。

    總之,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内容,“類目”均應該包括,一般來說,總得有十來個大目。

    這是編目的第一節内容,要先确定下來。

     (2)分目:編目的第二節内容是“分目”。

    比如藏象之下,應該有分目,如五髒、六腑、奇恒之腑、經絡、氣血津液等等,都可以是分目。

    分目下面還有具體内容。

     (3)細目:編目的第三節内容是“細目”。

    如分目“五髒”下,可分作心、肝、脾、肺、腎等細目。

    細目下面還有具體内容。

     (4)子目:編目的第四節内容是“子目”。

    如細目“心”下,可分作心屬火、心主神志、心主血脈、心開竅于舌等子目。

    以此類推,各細目下可分作若幹子目。

     當然編目的提綱還是要根據需要來調整,不必求同,如“心”的子目也可以按照心的生理、心的病理來安排,不同的設計編排,有不同的作用。

     在座的有些同志不是正在參與編寫“中醫基礎理論”嗎,參照那個設計,就可以把編目制作出來了。

    我們這次制作的編目,要适應《内經》的分析研究,是有目标的。

    而就文獻資料的整理而言,無論是搞中醫的還是搞西醫的,無論是搞生理的還是搞病理的,“掌握資料”是普遍适用的,要掌握資料都需要制作編目。

     按照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知識構架,完成《内經》資料編目的制作,通過這種方法把《内經》的知識系統地掌握起來,整理出《内經》的理論體系,這樣才能在中醫基礎理論方面打下堅實的基礎。

    有了這個基礎,不管是教學也好,科研也好,才會做到心中有數。

     有些人對《内經》還有點玄秘感,不知道《内經》裡面究竟有多少知識,對這區區十幾萬字的文獻還處在一種朦胧的狀态。

    不能長期地處于這種不可知的狀态,通過《内經》資料的整理分析,完全可以掌握《内經》的系統内容,這樣你就有了發言權。

    《内經》中哪些是精華?哪些是糟粕?哪些有深入研究的價值?這就是所謂“批判地接受”。

    沒有全面地掌握,沒有腳踏實地的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因為你拿不出有力而全面的依據來。

     因此我希望大家能認真地完成對《内經》資料的整理。

    先把“編目”的問題解決,大緻類分求同,具體地細分存異。

    編目的制作是必須的,能不能統一不是主要的,可以統一,也可以不統一,能各自發揮自己的見解是件好事。

     2.資料采集 (1)資料卡片的制作:“編目”撰寫好了,就要按其目錄采摘資料。

    可以采用卡片制作的方法。

    摘抄資料的過程就是個分析的過程,資料能不能摘好,體現的是你對《内經》學習研究的水平。

    也就是說,資料采摘的好壞,取決于對《内經》理解和分析的程度。

    實際上采集資料的過程是個學習研究的過程,要有體會以後才能夠動手。

     如《素問·五髒生成》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故人卧血歸于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

    卧出而風吹之,血凝于膚者為痹,凝于脈者為冱,凝于足者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為痹厥也。

    ”先要分析這段文獻資料講了些什麼内容。

    從“人卧血歸于肝”一直到“為痹厥也”,綜合地、全面地分析,這段文獻資料讨論的是“血”這個主題。

    然後再具體來分析:“血歸于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這是講“血”的生理;“卧出而風吹之,血凝于膚者為痹,凝于脈者為冱,凝于足者為厥”,這講的是血的病變;“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為痹厥也”,這是講痹、冱、厥的病機,即發病機制都是由于“血行而不得反其空”,即血循環障礙了。

    通過具體的分析可以更清楚地看出,這段文獻講的是有關“血”的生理、病理問題。

     對這段文獻資料該如何采摘呢?若整段摘抄,應該歸在“藏象”目下的“氣血津液”中的“血”子目下。

    若分段摘抄可細分為:“故人卧血歸于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歸為“血”的生理;“卧出而風吹之,血凝于膚者為痹,凝于脈者為冱,凝于足者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為痹厥也”,歸為“血”的病理。

    這樣就制作完成了題為“血”的卡片。

     (2)資料卡片的處理:仍以上述這段話為例,這段資料是不是這樣采摘就完成了呢?還不行,還不夠全面,還不能滿足應用時的需要。

    因為這裡還提供了幾個病的信息,如痹、厥,都屬病證範疇,應該同時将其也歸屬在“病證”類目下。

     如《素問·熱論》有這樣幾段話:“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人之傷于寒也,則為病熱”;“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