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2 關于《内經》的學習方法

關燈
這些話都是我們經常引用的,應該如何摘抄呢? 綜合來分析,這三句話都可以擺在“傷寒”裡面去,那麼這可以制作成一張卡片。

    具體來分析,先看第一句,“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這是在講“病”,就當歸在“病證”類目下;病證下面又分具體的病、症,分析具體内容應歸在“傷寒”病之下;同時這句話又可以歸到“熱病”裡面去,這樣一句話就可制作出2張卡片。

    第二句,“人之傷于寒也,則為病熱”,這句話可以歸到“熱病”裡面去。

    第三句,“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這裡提到有溫病、暑病,但又不便将其分開處理,所以可以摘到“暑病”裡去,又可以摘到“溫病”裡去,即一式兩份處理。

     如此來看,資料卡片的制作可以是多向的,這在資料整理中是經常要遇到的情況,隻要能比較完整地反映一個主題,就可以重複處理,必要時還可以多次重複摘抄,這樣你查“傷寒”可以查到它,查“溫病”也可以查到它,查“暑病”“熱病”都可以查到它,如上述的三句話,就可以做出四、五張卡片出來。

    資料卡片制作的複見率越高,查檢率就會越高,這是因為,一個問題從一個角度可以查,從另外的一些角度也可以查詢,這樣可以滿足多角度查檢的需要。

    人腦不是電腦,所以要用一些科學的方法來幫助自己,全靠腦子記憶是不行的,我這個腦筋就不靈,所以我要依賴科學方法的幫助。

     (3)資料卡片的編号:每制作一張卡片都應該要進行編号,而且這個“編号”應該是相對固定的和唯一的。

    編目分類首先要有編碼,如陰陽五行、藏象、病機、病證、診法、辨證、治則、方藥、針灸、養生這些大類的編号要永久性地固定下來。

    如“陰陽五行”編碼用“A”,就永遠是“A”,不可能在其他内容的編碼中見到“A”,當然你用“甲”作為“陰陽五行”編碼也行。

    總之編碼一定要是固定的和唯一的,這是編碼制作的原則,也是一種技術,編碼一旦混亂,資料就全廢了,什麼也查檢不出來。

     (4)資料摘抄的出處:每一張卡片的摘抄資料一定要注明“出處”。

    如“人卧血歸于肝,肝受血而能視”,出自《素問·五髒生成篇第十》,出處要一字不漏地照原文獻抄下來,不能“偷工減料”。

    如“《素問·五髒生成篇第十》”不能寫成“《素問·五髒生成篇》”,省掉“第十”兩個字的水平就不夠高,因為資料的“索引”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索引要越詳細越好,尤其是關鍵的字絕不能省,有個“第十”就很容易在原書中找到相應的位置,沒有“第十”就不好查原文獻的位置,别看就差兩個字,這會相差很遠的,否則需要把八十一篇的目錄背熟才行。

    再舉個例子,《辭海》與《辭源》比較一下,為什麼說《辭海》的水平比《辭源》高?如果是《辭海》,它會告訴你“人卧血歸于肝”這句話出自《素問·五髒生成》,而《辭源》隻告訴你這句話出自《素問》,作為工具書,哪個提供的信息越詳細,用着就越方便,水平就越高。

    所以“出處”的注明一點都不能忽略。

     (5)資料卡片制作時間:還要養成個習慣,制作完成一張資料卡片時,要把制作的年、月、日記錄下來。

    雖然這不是十分緊要的一件事,但也是有意義的。

    如果你過了若幹年後,再回頭看你做的這些資料卡片,你可以發現在某時期的某種水平,看得出學術水平進步的印迹,這還是有參考意義的。

    雖然沒有“出處”那樣重要,一般我做資料卡片還是會把時間寫下來。

     (6)資料卡片的維護和更新:這有幾張資料卡片發給大家看一看。

    我想強調的是,做資料摘抄要有分析,不能隻是抄書,資料整理本身就是個基礎性的科研工作。

    現在我們國家還是個科技比較落後的國家,我講的這些工作,在科技先進的國家都有電子計算機幫忙了,可我們國家目前還辦不到,即使有了電子計算機,做資料卡片方法還是不能廢除的,計算機還無法把這個過程全部替代了。

    何況制作資料卡片的過程,就是學習和研究的過程,不這樣,我們怎麼全面、系統地掌握《内經》的理論體系呢? 另外,整理資料也不可能一次到位,随着分析認識水平的提高,資料也是需要不斷維護和更新的。

    過若幹時間就維護、更新一次,資料整理的水平就會越來越高,積累的資料就越來越寶貴。

    為了維護和更新的方便,一條記錄隻作一張資料卡片,不能節省;不管這條記錄有多短,哪怕就是一句話或兩個字,也還是隻能用一張卡片,這不是浪費。

     綜上所述,既領悟各篇的全貌後,就要更深入地、系統地、分類地撷取其資料。

    《内經》的主要内容,不外乎陰陽五行、五運六氣等十幾個大類,将各篇有關各類的内容分别摘錄成為資料卡片,各以類從,分别歸檔,使其既細緻又系統,這樣便能把《内經》的内容全面、系統、具體掌握起來。

    無論于治療、于科研都有絕大裨益,這實為學習和研究《内經》最不可少的工作。

    曆史上楊上善、李東垣、羅天益、滑伯仁、張景嶽等,都下過這樣的工夫,隻是他們都限于曆史條件,不可能充分運用科學方法來分析歸納就是了。

     三、撰寫《内經》提要 學習《素問》《靈樞》,首先抓住每篇文獻的中心思想,圍繞文獻的中心思想,把每篇具體内容劃分成幾個層次或幾個方面來理解,這也是學習《内經》很重要的一種方法。

    這和寫文章是一樣的,首先确定中心思想,第二要把具體内容劃分成幾個段落來闡述,這樣才能做到結構嚴謹、條理清楚,才能把你想要說的表達清楚。

     《内經》共162篇文章,每篇各有其命題的中心思想,而一篇又由若幹段、若幹節來構成,每一段、每一節,無不有其重點的旨意,均須一一參透,得其旨意所在,才算是有了心得。

    如《素問·上古天真論》,全篇主要闡發的主題是“如何通過保養真精來延長人類的壽命”,即講求衛生之道的養生意義。

    圍繞這一命題共叙四段内容:第一段,說明人類生命的修短,取決于講求衛生之道的程度,絕非僥幸可緻;第二段,指出衛生之道是可以通過教育使人人都能掌握的;第三段,言先天禀賦不完全可恃,最可恃的還是在講求衛生之道;第四段,指出不同程度的講求衛生之道,可以獲得不同的壽命。

     又如《素問·生氣通天論》内容提要結構如下: 全篇讨論的主題:人體中的陰陽之氣與自然界的陰陽之氣息息相通,以維持人類的生命及其健康。

    全篇可分作三章。

    第一章:篇首至“氣之削也”,概括地叙述了生氣與天氣的關系,人們必須做到“傳精神,服天氣”與之适應,以維持壽命之本。

    第二章:從“陽氣者,若天與日”至“形乃困薄”,包括四個小節;第一節,從“陽氣者,若天與日”至“陽氣乃竭”止,闡述外感邪氣傷害陽氣的病變;第二節,從“陽氣者,煩勞則張”至“郁乃痤”止,叙述陽氣傷于内的病變;第三節,從“陽氣者,精則養神”至“粗乃敗之”止,暢發陽氣受傷、邪陷經脈的病變;第四節,從“故陽氣者”至“形乃困薄”止,提出保護和調養陽氣的方法。

    第三章:從“岐伯曰:陰者,藏精而起亟也”至篇尾,亦分做四節;第一節,從章首至“氣立如故”止,闡述陰陽不能失去平衡的道理;第二節,從“風客淫氣”至“乃生寒熱”止,叙述陽氣不能外固而發生的一系列傷損陰精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