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1 《内經》學習答疑
關燈
小
中
大
同學們大部分的問題都随各篇解答了,還有一些問題在這裡解答一下。
1.《内經》中為什麼脈象不講寸關尺? 在《内經》讨論的脈象内容中,的确沒有寸、關、尺的内容,有時講寸、尺,講人迎、寸口,沒有提及“關脈”。
那麼古人是怎樣通過脈象候髒腑的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先需要複習兩段文獻。
《素問·三部九候論》中雲:“帝曰:何謂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導之,乃以為真。
上部天,兩額之動脈;上部地,兩頰之動脈;上部人,耳前之動脈。
中部天,手太陰也;中部地,手陽明也;中部人,手少陰也。
下部天,足厥陰也;下部地,足少陰也;下部人,足太陰也。
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腎,人以候脾胃之氣。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
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氣,人以候心。
帝曰:上部以何候之?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
天以候頭角之氣,地以候口齒之氣,人以候耳目之氣。
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
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
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髒。
故神髒五,形髒四,合為九髒。
五髒已敗,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 這段文獻說得很清楚,脈分三部,即下部、中部、上部,每部各有三候,即天、地、人,這就是《内經》有關切脈部位的叙述。
“上部”是指頭部,頭部“天”之動脈在“颔厭”穴這個部位,頭部“地”之動脈在地倉、大迎兩穴處,頭部“人”之動脈在“禾髎”穴這個部位,這是頭部的三候脈。
“中部”是指手部,手部“天”之動脈,屬手太陰脈,在寸口部的“經渠”穴這個部位;手部“地”之動脈,屬手陽明脈,在“合谷”穴這個部位;手部“人”之動脈,屬少陰脈,在“神門”穴這個部位。
這是手部的三候脈。
“下部”是指下肢部,下部“天”之動脈,屬厥陰脈,原在“足五裡”穴這個部位,即“氣沖”穴下三寸,古人認為女子“足五裡”這個地方不方便診察,于是用“太沖”代“五裡”;下部“地”之動脈,屬足少陰脈,是在“太溪”這個部位;下部“人”之動脈,屬足太陰脈,在大腿内側的“箕門”穴這個部位。
這就是所謂的“三部九候”。
怎樣通過脈象候髒腑呢?下部之候,“五裡”(太沖)屬足厥陰可候肝,“太溪”屬足少陰可候腎,“箕門”屬足太陰可候脾胃。
中部之候,“經渠”屬手太陰可候肺,“合谷”屬手陽明可候胸中之氣,“神門”屬手少陰可候心。
上部之候,“颔厭”可候頭角之氣,地倉、大迎可候口齒之氣,“禾髎”可候耳目之氣。
可見古人候髒腑基本是以“五髒”為主,依據髒腑的表裡關系以候“六腑”。
這是全身的脈診方法,與現在的“寸口”診法不同。
這種診法看起來是很全面,涉及頭部動脈、上肢動脈、下肢動脈,但操作起來很不方便,因而現在不用了。
《素問·六節藏象論》中雲:“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已上為格陽。
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以上為關陰。
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關格之脈羸,不能極于天地之精氣,則死矣。
” 這段文獻所述,又比頭、手、足之全身診要方便許多。
在“人迎”頸動脈這個部位可以候三陽經脈之病,“太陽”包括膀胱、小腸,“陽明”包括胃、大腸,“少陽”包括三焦、膽。
《靈樞·禁服》中說:“寸口主中,人迎主外。
”所以“人迎”可候三陽的病,即可候六腑的病。
“寸口”主内、主裡,可候三陰經脈之病,“厥陰”指心包絡,“少陰”包括心、腎,
1.《内經》中為什麼脈象不講寸關尺? 在《内經》讨論的脈象内容中,的确沒有寸、關、尺的内容,有時講寸、尺,講人迎、寸口,沒有提及“關脈”。
那麼古人是怎樣通過脈象候髒腑的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先需要複習兩段文獻。
《素問·三部九候論》中雲:“帝曰:何謂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導之,乃以為真。
上部天,兩額之動脈;上部地,兩頰之動脈;上部人,耳前之動脈。
中部天,手太陰也;中部地,手陽明也;中部人,手少陰也。
下部天,足厥陰也;下部地,足少陰也;下部人,足太陰也。
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腎,人以候脾胃之氣。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
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氣,人以候心。
帝曰:上部以何候之?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
天以候頭角之氣,地以候口齒之氣,人以候耳目之氣。
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
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
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髒。
故神髒五,形髒四,合為九髒。
五髒已敗,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 這段文獻說得很清楚,脈分三部,即下部、中部、上部,每部各有三候,即天、地、人,這就是《内經》有關切脈部位的叙述。
“上部”是指頭部,頭部“天”之動脈在“颔厭”穴這個部位,頭部“地”之動脈在地倉、大迎兩穴處,頭部“人”之動脈在“禾髎”穴這個部位,這是頭部的三候脈。
“中部”是指手部,手部“天”之動脈,屬手太陰脈,在寸口部的“經渠”穴這個部位;手部“地”之動脈,屬手陽明脈,在“合谷”穴這個部位;手部“人”之動脈,屬少陰脈,在“神門”穴這個部位。
這是手部的三候脈。
“下部”是指下肢部,下部“天”之動脈,屬厥陰脈,原在“足五裡”穴這個部位,即“氣沖”穴下三寸,古人認為女子“足五裡”這個地方不方便診察,于是用“太沖”代“五裡”;下部“地”之動脈,屬足少陰脈,是在“太溪”這個部位;下部“人”之動脈,屬足太陰脈,在大腿内側的“箕門”穴這個部位。
這就是所謂的“三部九候”。
怎樣通過脈象候髒腑呢?下部之候,“五裡”(太沖)屬足厥陰可候肝,“太溪”屬足少陰可候腎,“箕門”屬足太陰可候脾胃。
中部之候,“經渠”屬手太陰可候肺,“合谷”屬手陽明可候胸中之氣,“神門”屬手少陰可候心。
上部之候,“颔厭”可候頭角之氣,地倉、大迎可候口齒之氣,“禾髎”可候耳目之氣。
可見古人候髒腑基本是以“五髒”為主,依據髒腑的表裡關系以候“六腑”。
這是全身的脈診方法,與現在的“寸口”診法不同。
這種診法看起來是很全面,涉及頭部動脈、上肢動脈、下肢動脈,但操作起來很不方便,因而現在不用了。
《素問·六節藏象論》中雲:“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已上為格陽。
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以上為關陰。
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關格之脈羸,不能極于天地之精氣,則死矣。
” 這段文獻所述,又比頭、手、足之全身診要方便許多。
在“人迎”頸動脈這個部位可以候三陽經脈之病,“太陽”包括膀胱、小腸,“陽明”包括胃、大腸,“少陽”包括三焦、膽。
《靈樞·禁服》中說:“寸口主中,人迎主外。
”所以“人迎”可候三陽的病,即可候六腑的病。
“寸口”主内、主裡,可候三陰經脈之病,“厥陰”指心包絡,“少陰”包括心、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