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1 《内經》學習答疑
關燈
小
中
大
“太陰”包括脾、肺。
“人迎”屬陽明脈,主外候六腑,“寸口”屬太陰脈,主内候五髒,這就是古人候髒腑的方法。
由此看來,脈診的方法随着醫學的發展而趨于簡化。
至于說“左為人迎,右為寸口”的提出,那是王叔和以後的事,《内經》中也沒有這個概念。
從《難經》提出“關脈”以後,一直到王叔和這個時代,脈診發展到一般隻診手動脈了,使脈診有了更好的可操作性。
張仲景在《傷寒論》中記載有“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的做法,可見在仲景時代基本還是采用《内經》人迎、寸口、趺陽等全身脈診法,診法簡化是王叔和以後的事,這與中國封建社會文化的影響有關。
2.膻中、心包絡、心、上氣海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膻中”是人體一個部位的名稱,不是一個髒器;“心包絡”是個髒器,有“手厥陰心包經”與之相連;“心”也是一個髒器,有“手少陰心經”與之相連。
心包絡、心均位于膻中,它們之間僅限于位置上的關系,其功能是不相同的,膻中被稱作“上氣海”,即指其功能而言。
心與心包絡有内外關系,所屬經脈雖不同,但兩者的性質大緻相同,其差别僅在于所主之“火”,心所主之火為“君火”,心包絡所主之火為“相火”。
人體中含有相火的器官有心包絡、三焦、膀胱、膽、肝、腎等。
《素問·五常政大論》中說:“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人體生命之“火”有上下之分,上者是“君火”,下者是“相火”。
歸納起來四者之間的關系要點為:一主氣,一主血;一是髒器,一是部位。
3.怎樣體會脈象中的胃氣? 究竟什麼樣的脈象是“有胃氣”的呢?向大家介紹《内經》中的相關資料。
《素問·玉機真髒論》中雲:“弱以滑是有胃氣。
”是說要在“弱”與“滑”這兩種脈象中去體會“有胃氣”。
“弱”是主虛的脈象,“滑”是主實的脈象,既不是“弱”又不是“滑”,而鑒于弱、滑之間帶有和緩之象的脈就是“有胃氣”的脈象。
具體到臨床,虛弱的脈中若微微地帶一點“滑”象,或滑實的脈中若帶有“弱”意,這都是“有胃氣”的脈象。
《靈樞·終始》中雲:“邪氣來也緊而疾,谷氣來也徐而和。
”是說要在“徐”與“和”當中去體會“有胃氣”。
“谷氣”是指“胃氣”,即有胃氣的脈象是“徐而和”的,“徐”是“緩”之意,但不是過慢之脈,是“徐”中帶一點和緩之象的脈,這是有胃氣的脈象。
《素問·平人氣象論》中“春胃微弦曰平”“夏胃微鈎曰平”“長夏胃微耎弱曰平”“秋胃微毛曰平”“冬胃微石曰平”等記載,是說有胃氣之脈象會随季節的變化而有所變化。
春天的脈象“微弦”,夏天的脈象“微鈎”,長夏的脈象“微耎弱”,秋天的脈象“微毛”,冬天的脈象“微石”。
這個“微”字是關鍵,即指無論哪種變化都不太過,而有和緩的氣象。
總而言之,有胃氣的脈象,既不是“太過”又不是“不及”,帶有雍容和緩的氣象,與之密切相關的就是有根、無根脈象的讨論。
若浮取脈象感覺很清楚,但稍一重按脈搏就消失了,這就是“無根”的脈象,也就是無胃氣的脈象。
尤其是浮取、中取脈很有力,重按脈搏消失的脈象預後都較差,這種脈象不管出現在病的任何階段,都要提高警惕。
所謂“根”就是指胃氣,有人說脈“有力”就是有胃氣,“有力”不能代表有胃氣。
《素問·玉機真髒論》與《素問·脈要精微》中談及“真髒脈”,“真髒脈”是無胃氣的脈象。
所謂“真髒脈”,就像病入膏肓時回光返照的現象
“人迎”屬陽明脈,主外候六腑,“寸口”屬太陰脈,主内候五髒,這就是古人候髒腑的方法。
由此看來,脈診的方法随着醫學的發展而趨于簡化。
至于說“左為人迎,右為寸口”的提出,那是王叔和以後的事,《内經》中也沒有這個概念。
從《難經》提出“關脈”以後,一直到王叔和這個時代,脈診發展到一般隻診手動脈了,使脈診有了更好的可操作性。
張仲景在《傷寒論》中記載有“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的做法,可見在仲景時代基本還是采用《内經》人迎、寸口、趺陽等全身脈診法,診法簡化是王叔和以後的事,這與中國封建社會文化的影響有關。
2.膻中、心包絡、心、上氣海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膻中”是人體一個部位的名稱,不是一個髒器;“心包絡”是個髒器,有“手厥陰心包經”與之相連;“心”也是一個髒器,有“手少陰心經”與之相連。
心包絡、心均位于膻中,它們之間僅限于位置上的關系,其功能是不相同的,膻中被稱作“上氣海”,即指其功能而言。
心與心包絡有内外關系,所屬經脈雖不同,但兩者的性質大緻相同,其差别僅在于所主之“火”,心所主之火為“君火”,心包絡所主之火為“相火”。
人體中含有相火的器官有心包絡、三焦、膀胱、膽、肝、腎等。
《素問·五常政大論》中說:“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人體生命之“火”有上下之分,上者是“君火”,下者是“相火”。
歸納起來四者之間的關系要點為:一主氣,一主血;一是髒器,一是部位。
3.怎樣體會脈象中的胃氣? 究竟什麼樣的脈象是“有胃氣”的呢?向大家介紹《内經》中的相關資料。
《素問·玉機真髒論》中雲:“弱以滑是有胃氣。
”是說要在“弱”與“滑”這兩種脈象中去體會“有胃氣”。
“弱”是主虛的脈象,“滑”是主實的脈象,既不是“弱”又不是“滑”,而鑒于弱、滑之間帶有和緩之象的脈就是“有胃氣”的脈象。
具體到臨床,虛弱的脈中若微微地帶一點“滑”象,或滑實的脈中若帶有“弱”意,這都是“有胃氣”的脈象。
《靈樞·終始》中雲:“邪氣來也緊而疾,谷氣來也徐而和。
”是說要在“徐”與“和”當中去體會“有胃氣”。
“谷氣”是指“胃氣”,即有胃氣的脈象是“徐而和”的,“徐”是“緩”之意,但不是過慢之脈,是“徐”中帶一點和緩之象的脈,這是有胃氣的脈象。
《素問·平人氣象論》中“春胃微弦曰平”“夏胃微鈎曰平”“長夏胃微耎弱曰平”“秋胃微毛曰平”“冬胃微石曰平”等記載,是說有胃氣之脈象會随季節的變化而有所變化。
春天的脈象“微弦”,夏天的脈象“微鈎”,長夏的脈象“微耎弱”,秋天的脈象“微毛”,冬天的脈象“微石”。
這個“微”字是關鍵,即指無論哪種變化都不太過,而有和緩的氣象。
總而言之,有胃氣的脈象,既不是“太過”又不是“不及”,帶有雍容和緩的氣象,與之密切相關的就是有根、無根脈象的讨論。
若浮取脈象感覺很清楚,但稍一重按脈搏就消失了,這就是“無根”的脈象,也就是無胃氣的脈象。
尤其是浮取、中取脈很有力,重按脈搏消失的脈象預後都較差,這種脈象不管出現在病的任何階段,都要提高警惕。
所謂“根”就是指胃氣,有人說脈“有力”就是有胃氣,“有力”不能代表有胃氣。
《素問·玉機真髒論》與《素問·脈要精微》中談及“真髒脈”,“真髒脈”是無胃氣的脈象。
所謂“真髒脈”,就像病入膏肓時回光返照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