癰疽第八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此篇錄音資料僅限于提要,其他據《黃帝内經章句索引》整理)
篇解:這是一篇“癰疽”專論,從營血的正常生理說到癰疽病變和治療,從癰疽的變證說到癰疽的鑒别。
特别是下論“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然不能陷,骨髓不為燋枯,五髒不為傷,故命曰癰。
……熱氣淳盛,下陷肌膚筋髓枯,内連五髒,血氣竭,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無餘,故命曰疽。
疽者,上之皮夭以堅,上如牛領之皮。
癰者,其皮上薄以澤”,一直為辨癰疽之陰陽的臨床指導思想。
全篇可分作三節。
【講解】《内經》中很少有就一個病專門論述的,這是唯一的一篇。
文獻中很多觀點對今天癰疽的論治仍具有指導意義。
如什麼是癰?什麼是疽?癰疽的陰證、陽證如何區别?這些于臨床是很有意義的。
第一節 營血與癰疽之變 【原文】黃帝曰:餘聞腸胃受谷,上焦出氣,以溫分肉,而養骨節,通腠理;中焦出氣如露,上注溪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
血和則孫脈先滿溢,乃注于絡脈,皆盈,乃注于經脈,陰陽已張,因息乃行。
行有經紀,周有道理,與天合同,不得休止。
切而調之,從虛去實,瀉則不足,疾則氣減,留則先後,從實去虛,補則有餘,血氣已調,形氣乃持。
餘已知血氣之平與不平,未知癰疽之所從生,成敗之時,死生之期,有遠近,何以度之,可得聞乎?岐伯曰:經脈留行不止,與天同度,與地合紀。
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蝕,地經失紀,水道流溢,草萓不成,五谷不殖,徑路不通,民不往來,巷聚邑居,則别離異處,血氣猶然,請言其故。
夫血脈營衛,周流不休,上應星宿,下應經數。
寒邪客于經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不通則衛氣歸之,不得複反,故癰腫。
寒氣化為熱,熱勝則腐肉,肉腐則為膿,膿不瀉則爛筋,筋爛則傷骨,骨傷則髓消,不當骨空,不得洩瀉,血枯空虛,則筋骨肌肉不相榮,經脈敗漏,熏于五髒,髒傷故死矣。
【提要】叙述營血的生理,以及發生癰疽的病變。
【講解】“腸胃受谷,上焦出氣,以溫分肉,而養骨節,通腠理”,這是在講“宗氣”,宗氣帶動營衛的運行而溫分肉、養骨節、通腠理。
“中焦出氣如露,上注溪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
血和則孫脈先滿溢,乃注于絡脈,皆盈,乃注于經脈,陰陽已張,因息乃行。
”這幾句話講的是“營氣”,至于後面的“陰陽已張,因息乃行”,是說營氣的運行要由宗氣來帶動,所以可以通過呼吸來計算經脈行了多少至。
“行有經紀,周有道理,與天合同,不得休止”,這是講經脈持續地運行是有規律的,這種運行是永恒的,直至生命的結束。
“切而調之,從虛去實,瀉則不足,疾則氣減,留則先後,從實去虛,補則有餘,血氣已調,形氣乃持”,這幾句話從文字上看似乎不夠通順,實際上沒有什麼問題。
“切而調之”是說切經脈的虛實而調之。
“從虛去實”是說用虛之之法以去其實,即實則瀉之的意思,這裡的“虛”是“瀉”的意思。
“瀉則不足”是瀉之則邪氣大衰,是指邪氣不足,而不是指正氣的不足。
“疾則氣減,留則先後”,這是針刺法,凡瀉者針法要快,疾速進針疾速出針,故曰“疾則氣減”,氣減是指邪氣減;“留則先後”,補法就要久留針,“先後”是說補瀉之法有留針、疾針先後的不同,有的病要先疾後留,有的病要先留後疾。
“從實去虛,補則有餘,”是說用補的方法來治療虛證,這裡的“有餘”是指正氣的恢複。
“血氣已調,形氣乃持”,是說這樣來調節氣血,則能保持人體的健康。
“經脈留行不止,與天同度,與地合紀。
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蝕,地經失紀,水道流溢,草萓不成,五谷不殖,徑路不通,民不往來,巷聚邑居,則别離異處,血氣猶然。
”這裡用了很多的比喻來描述經脈的通與不通,言外之意“癰疽”的關鍵就在經脈的通與不通。
接下來是從病機的角度來讨論癰疽。
文雲:“寒邪客于經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不通則衛氣歸之,不得複反,故癰腫。
”“反”通“返”,能返就是能夠循環,不返就是不能夠循環。
“不通則衛氣歸之”,意思是由營氣不通影響到衛氣不通,營衛循環障礙引發“癰疽
特别是下論“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然不能陷,骨髓不為燋枯,五髒不為傷,故命曰癰。
……熱氣淳盛,下陷肌膚筋髓枯,内連五髒,血氣竭,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無餘,故命曰疽。
疽者,上之皮夭以堅,上如牛領之皮。
癰者,其皮上薄以澤”,一直為辨癰疽之陰陽的臨床指導思想。
全篇可分作三節。
【講解】《内經》中很少有就一個病專門論述的,這是唯一的一篇。
文獻中很多觀點對今天癰疽的論治仍具有指導意義。
如什麼是癰?什麼是疽?癰疽的陰證、陽證如何區别?這些于臨床是很有意義的。
第一節 營血與癰疽之變 【原文】黃帝曰:餘聞腸胃受谷,上焦出氣,以溫分肉,而養骨節,通腠理;中焦出氣如露,上注溪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
血和則孫脈先滿溢,乃注于絡脈,皆盈,乃注于經脈,陰陽已張,因息乃行。
行有經紀,周有道理,與天合同,不得休止。
切而調之,從虛去實,瀉則不足,疾則氣減,留則先後,從實去虛,補則有餘,血氣已調,形氣乃持。
餘已知血氣之平與不平,未知癰疽之所從生,成敗之時,死生之期,有遠近,何以度之,可得聞乎?岐伯曰:經脈留行不止,與天同度,與地合紀。
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蝕,地經失紀,水道流溢,草萓不成,五谷不殖,徑路不通,民不往來,巷聚邑居,則别離異處,血氣猶然,請言其故。
夫血脈營衛,周流不休,上應星宿,下應經數。
寒邪客于經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不通則衛氣歸之,不得複反,故癰腫。
寒氣化為熱,熱勝則腐肉,肉腐則為膿,膿不瀉則爛筋,筋爛則傷骨,骨傷則髓消,不當骨空,不得洩瀉,血枯空虛,則筋骨肌肉不相榮,經脈敗漏,熏于五髒,髒傷故死矣。
【提要】叙述營血的生理,以及發生癰疽的病變。
【講解】“腸胃受谷,上焦出氣,以溫分肉,而養骨節,通腠理”,這是在講“宗氣”,宗氣帶動營衛的運行而溫分肉、養骨節、通腠理。
“中焦出氣如露,上注溪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
血和則孫脈先滿溢,乃注于絡脈,皆盈,乃注于經脈,陰陽已張,因息乃行。
”這幾句話講的是“營氣”,至于後面的“陰陽已張,因息乃行”,是說營氣的運行要由宗氣來帶動,所以可以通過呼吸來計算經脈行了多少至。
“行有經紀,周有道理,與天合同,不得休止”,這是講經脈持續地運行是有規律的,這種運行是永恒的,直至生命的結束。
“切而調之,從虛去實,瀉則不足,疾則氣減,留則先後,從實去虛,補則有餘,血氣已調,形氣乃持”,這幾句話從文字上看似乎不夠通順,實際上沒有什麼問題。
“切而調之”是說切經脈的虛實而調之。
“從虛去實”是說用虛之之法以去其實,即實則瀉之的意思,這裡的“虛”是“瀉”的意思。
“瀉則不足”是瀉之則邪氣大衰,是指邪氣不足,而不是指正氣的不足。
“疾則氣減,留則先後”,這是針刺法,凡瀉者針法要快,疾速進針疾速出針,故曰“疾則氣減”,氣減是指邪氣減;“留則先後”,補法就要久留針,“先後”是說補瀉之法有留針、疾針先後的不同,有的病要先疾後留,有的病要先留後疾。
“從實去虛,補則有餘,”是說用補的方法來治療虛證,這裡的“有餘”是指正氣的恢複。
“血氣已調,形氣乃持”,是說這樣來調節氣血,則能保持人體的健康。
“經脈留行不止,與天同度,與地合紀。
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蝕,地經失紀,水道流溢,草萓不成,五谷不殖,徑路不通,民不往來,巷聚邑居,則别離異處,血氣猶然。
”這裡用了很多的比喻來描述經脈的通與不通,言外之意“癰疽”的關鍵就在經脈的通與不通。
接下來是從病機的角度來讨論癰疽。
文雲:“寒邪客于經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不通則衛氣歸之,不得複反,故癰腫。
”“反”通“返”,能返就是能夠循環,不返就是不能夠循環。
“不通則衛氣歸之”,意思是由營氣不通影響到衛氣不通,營衛循環障礙引發“癰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