癰疽第八十一

關燈
”,關鍵就在于“反”與“不反”。

     “寒氣化為熱,熱勝則腐肉,肉腐則為膿,膿不瀉則爛筋,筋爛則傷骨,骨傷則髓消,不當骨空,不得洩瀉,血枯空虛,則筋骨肌肉不相榮,經脈敗漏,熏于五髒,髒傷故死矣。

    ”這是講癰疽的發病過程和預後,根據癰疽發病的規律,中醫治療癰疽首先是要采用内托法。

     第二節 猛疽十九證辨治 【原文】黃帝曰:願盡聞癰疽之形,與忌曰名。

    岐伯曰:癰發于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為膿,膿不瀉,塞咽,半日死;其化為膿者,瀉則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

    發于頸,名曰夭疽,其癰大以赤黑,不急治,則熱氣下入淵腋,前傷任脈,内熏肝肺,熏肝肺十餘日而死矣。

    陽留大發,消腦留項,名曰腦爍,其色不樂,項痛而如刺以針,煩心者死不可治。

    發于肩及臑,名曰疵癰,其狀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髒,癰發四五日逞焫之。

    發于腋下赤堅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細而長,砭之,塗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

    其癰堅而不潰者,為馬刀夾瘿,急治之。

    發于胸,名曰井疽,其狀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矣。

    發于膺,名曰甘疽,色青,其狀如谷實,常苦寒熱,急治之,去其寒熱,十歲死,死後出膿。

    發于脅,名曰敗疵,敗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病大癰膿,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剉菱草根各一升,以水一鬥六升煮之,竭為取三升,則強飲,厚衣坐于釜上,令汗出至足已。

    發于股胫,名曰股胫疽,其狀不甚變,而癰膿搏骨,不急治,三十日死矣。

    發于尻,名曰銳疽,其狀赤堅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矣。

    發于股陰,名曰赤施,不急治,六十日死,在兩股之内,不治,十日而當死。

    發于膝,名曰疵癰,其狀大,癰色不變,寒熱,如堅石,勿石,石之者死,須其柔,乃石之者生。

    諸癰疽之發于節而相應者,不可治也。

    發于陽者,百日死;發于陰者,三十日死。

    發于胫,名曰兔齧,其狀赤至骨,急治之,不治害人也。

    發于内踝,名曰走緩,其狀癰也,色不變,數石其輸,而止其寒熱,不死。

    發于足上下,名曰四淫,其狀大癰,急治之,百日死。

    發于足傍,名曰厲癰,其狀不大,初如小指發,急治之,去其黑者,不消辄益,不治,百日死。

    發于足指,名脫癰,其狀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

    不衰,急斬之,不則死矣。

     【提要】分叙猛疽、脫疽等十九癰疽的證治。

     【講解】第一句“願盡聞癰疽之形,與忌曰名。

    ”“忌曰”是錯誤的,應該是“忌日”。

    這篇文獻中沒有講到忌日,大家可以去看《甲乙經》,裡面講了忌日的問題,這裡可能是有脫簡,這也說明《甲乙經》是校正《素問》《靈樞》不可或缺的一本書。

    下面就十九種癰疽分别進行了講解。

     “癰發于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為膿,膿不瀉,塞咽,半日死;其化為膿者,瀉則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

    ”這是講“猛疽”。

    “豕膏”就是豬油,在《萬氏家藏方》中有這個方子,是用“大油”一斤和“蜂蜜”一斤,一起煉成膏服用,專門治療猛疽。

     “發于頸,名曰夭疽,其癰大以赤黑,不急治,則熱氣下入淵腋,前傷任脈,内熏肝肺,熏肝肺十餘日而死矣。

    ”這是講“夭疽”。

    發于頸部特别是後頸部的“疽”,病情往往是非常嚴重的,尤其是“對口疽”,臨床上見到不少,這種癰疽發展非常迅速。

     “陽留大發,消腦留項,名曰腦爍,其色不樂,項痛而如刺以針,煩心者死不可治。

    ”這是講“腦爍”,這種癰疽也是不好治的。

    “陽留大發”是說熱毒很盛,一旦感染邪毒很快入腦,因此發病之初,病人就出現神志表現,如郁悶、沉寂的狀态。

     “發于肩及臑,名曰疵癰,其狀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髒,癰發四、五日逞焫之。

    ”這是“疵癰”。

    這種癰疽不會傷及五髒要害,可以先發汗,邪外出就不會傷及五髒。

    在發病的第四、五日趕緊燒艾以治之,“逞芮之”,“逞”是“急速”之意;當然這也要看是陰證還是陽證,如是陽證還是不宜燒艾,燒艾适宜于陰證。

     “發于腋下赤堅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細而長,踈砭之,塗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