癰疽第八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
其癰堅而不潰者,為馬刀夾瘿,急治之。
”這是講“米疽”和“馬刀夾瘿”。
“踈砭之”即不要刺破得太多,稍微刺破一些地方可使邪氣外出,塗上豕膏,不要包紮,使其邪氣往外排。
其癰堅而不潰者,為“馬刀夾瘿”,屬于疽症,包括現在的結核病,一般屬于少陽、肝膽的問題。
“發于胸,名曰井疽,其狀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矣。
”這是講“井疽”,屬于心肺的問題,位在上焦,如不及早治療而深入于肝腎,就很難治愈了。
“井”是“深在”之意。
“發于膺,名曰甘疽,色青,其狀如谷實,常苦寒熱,急治之,去其寒熱,十歲死,死後出膿。
”這是講“甘疽”,這種癰疽以陰證為多,長時間不能成膿,凡是患癰疽,伴有寒熱表明邪氣尚存,“膺”是乳房的部位,這種癰疽包括乳癰、乳癌這一類疾病。
“發于脅,名曰敗疵,敗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病大癰膿,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剉菱草根各一升,以水一鬥六升煮之,竭為取三升,則強飲,厚衣坐于釜上,令汗出至足已。
”這是講“敗疵”。
對這種癰疽可以治以“菱”,即“連翹”,用連翹的草和根各一升,要讓病人發汗,且汗要出透,手經、足經都要出汗。
此病多屬陽證,“其病大癰膿”為其特點,這種癰疽比較容易治療。
“發于股胫,名曰股胫疽,其狀不甚變,而癰膿搏骨,不急治,三十日死矣。
”這是講“股胫疽”,這種病不易治療。
“發于尻,名曰銳疽,其狀赤堅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矣。
”這是講“銳疽”。
“尻”是“長強”穴的部位,也是很要緊的部位。
“發于股陰,名曰赤施,不急治,六十日死,在兩股之内,不治,十日而當死。
”這是講“赤施”。
“股陰”是指大腿内側,“箕門”穴這些部位,屬于三陰經的病,其病邪深在,故曰“十日而當死”。
“發于膝,名曰疵癰,其狀大,癰色不變,寒熱,如堅石,勿石,石之者死,須其柔,乃石之者生。
”這是講“疵癰”。
“勿石”是說不要随便把這種癰刺破,凡是癰疽堅硬的時候都不要去刺,要等其柔軟成膿以後才能刺破引流,沒有成膿時隻能用内托的辦法促使其成膿,這是中醫治癰一般經驗。
“諸癰疽之發于節而相應者,不可治也。
發于陽者,百日死;發于陰者,三十日死。
”“節”是指經穴的部位,特别是主要的經穴,凡是癰疽正好發在經穴上都是不太好治的,發于陽經者還稍微好一點,發于陰經者一般都很嚴重,因為“節”是直接通于髒腑的部位,如“對口疽”為什麼發展那麼迅速,就是這個道理。
下面還講了兔齧、走緩、四淫、曆癰等癰疽。
“發于足指,名脫癰,其狀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
不衰,急斬之,不則死矣。
”這是講“脫疽”。
“急斬之”是指用手術去掉其手足,即截肢,避免毒氣漫延。
第三節 言癰與疽之鑒别 【原文】黃帝曰:夫子言癰疽,何以别之?岐伯曰:營衛稽留于經脈之中,則血泣而不行,不行則衛氣從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熱。
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
然不能陷,骨髓不為燋枯,五髒不為傷,故命曰癰。
黃帝曰:何謂疽?岐伯曰:熱氣淳盛,下陷肌膚筋髓枯,内連五髒,血氣竭,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無餘,故命曰疽。
疽者,上之皮夭以堅,上如牛領之皮。
癰者,其皮上薄以澤。
此其候也。
【提要】言癰疽的鑒别。
【講解】“營衛稽留于經脈之中,則血泣而不行,不行則衛氣從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熱。
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
然不能陷,骨髓不為燋枯,五髒不為傷,故命曰癰。
”癰多為陽證,既不傷骨髓也不傷五髒,向外發不往内傳,因此盡管癰腫很大,但其預後較好。
“熱氣淳盛,下陷肌膚筋髓枯,内連五髒,血氣竭,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無餘,故命曰疽。
”疽多屬陰證,“熱氣淳盛”是指其毒氣深在、積聚。
“疽者,上之皮夭以堅,上如牛領之皮;癰者,其皮上薄以澤。
此其候也。
”這是從局部的表現來講癰疽之鑒别。
以上這些文字講了癰與疽的鑒别,後世研究癰疽者多引之為據。
其癰堅而不潰者,為馬刀夾瘿,急治之。
”這是講“米疽”和“馬刀夾瘿”。
“踈砭之”即不要刺破得太多,稍微刺破一些地方可使邪氣外出,塗上豕膏,不要包紮,使其邪氣往外排。
其癰堅而不潰者,為“馬刀夾瘿”,屬于疽症,包括現在的結核病,一般屬于少陽、肝膽的問題。
“發于胸,名曰井疽,其狀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矣。
”這是講“井疽”,屬于心肺的問題,位在上焦,如不及早治療而深入于肝腎,就很難治愈了。
“井”是“深在”之意。
“發于膺,名曰甘疽,色青,其狀如谷實,常苦寒熱,急治之,去其寒熱,十歲死,死後出膿。
”這是講“甘疽”,這種癰疽以陰證為多,長時間不能成膿,凡是患癰疽,伴有寒熱表明邪氣尚存,“膺”是乳房的部位,這種癰疽包括乳癰、乳癌這一類疾病。
“發于脅,名曰敗疵,敗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病大癰膿,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剉菱草根各一升,以水一鬥六升煮之,竭為取三升,則強飲,厚衣坐于釜上,令汗出至足已。
”這是講“敗疵”。
對這種癰疽可以治以“菱”,即“連翹”,用連翹的草和根各一升,要讓病人發汗,且汗要出透,手經、足經都要出汗。
此病多屬陽證,“其病大癰膿”為其特點,這種癰疽比較容易治療。
“發于股胫,名曰股胫疽,其狀不甚變,而癰膿搏骨,不急治,三十日死矣。
”這是講“股胫疽”,這種病不易治療。
“發于尻,名曰銳疽,其狀赤堅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矣。
”這是講“銳疽”。
“尻”是“長強”穴的部位,也是很要緊的部位。
“發于股陰,名曰赤施,不急治,六十日死,在兩股之内,不治,十日而當死。
”這是講“赤施”。
“股陰”是指大腿内側,“箕門”穴這些部位,屬于三陰經的病,其病邪深在,故曰“十日而當死”。
“發于膝,名曰疵癰,其狀大,癰色不變,寒熱,如堅石,勿石,石之者死,須其柔,乃石之者生。
”這是講“疵癰”。
“勿石”是說不要随便把這種癰刺破,凡是癰疽堅硬的時候都不要去刺,要等其柔軟成膿以後才能刺破引流,沒有成膿時隻能用内托的辦法促使其成膿,這是中醫治癰一般經驗。
“諸癰疽之發于節而相應者,不可治也。
發于陽者,百日死;發于陰者,三十日死。
”“節”是指經穴的部位,特别是主要的經穴,凡是癰疽正好發在經穴上都是不太好治的,發于陽經者還稍微好一點,發于陰經者一般都很嚴重,因為“節”是直接通于髒腑的部位,如“對口疽”為什麼發展那麼迅速,就是這個道理。
下面還講了兔齧、走緩、四淫、曆癰等癰疽。
“發于足指,名脫癰,其狀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
不衰,急斬之,不則死矣。
”這是講“脫疽”。
“急斬之”是指用手術去掉其手足,即截肢,避免毒氣漫延。
第三節 言癰與疽之鑒别 【原文】黃帝曰:夫子言癰疽,何以别之?岐伯曰:營衛稽留于經脈之中,則血泣而不行,不行則衛氣從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熱。
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
然不能陷,骨髓不為燋枯,五髒不為傷,故命曰癰。
黃帝曰:何謂疽?岐伯曰:熱氣淳盛,下陷肌膚筋髓枯,内連五髒,血氣竭,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無餘,故命曰疽。
疽者,上之皮夭以堅,上如牛領之皮。
癰者,其皮上薄以澤。
此其候也。
【提要】言癰疽的鑒别。
【講解】“營衛稽留于經脈之中,則血泣而不行,不行則衛氣從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熱。
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
然不能陷,骨髓不為燋枯,五髒不為傷,故命曰癰。
”癰多為陽證,既不傷骨髓也不傷五髒,向外發不往内傳,因此盡管癰腫很大,但其預後較好。
“熱氣淳盛,下陷肌膚筋髓枯,内連五髒,血氣竭,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無餘,故命曰疽。
”疽多屬陰證,“熱氣淳盛”是指其毒氣深在、積聚。
“疽者,上之皮夭以堅,上如牛領之皮;癰者,其皮上薄以澤。
此其候也。
”這是從局部的表現來講癰疽之鑒别。
以上這些文字講了癰與疽的鑒别,後世研究癰疽者多引之為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