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惑論第八十

關燈
(此篇錄音資料僅限于提要,其他據《黃帝内經章句索引》整理) 篇解:全篇以讨論“眩惑”為主,故名“大惑論”。

    篇中提出眩惑的病位在腦,文曰:“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

    ”至于使腦病惑之因有内外之殊,“精神魂魄,散不相得”内因也,“邪中于項,随眼系以入腦”外因也。

    文中又論及善忘、饑不嗜食、不得卧、多卧、目不得視諸症,都與“眩惑”有關系。

    全篇可分作二章。

     【講解】有文章說,眼與腦的關系發明于王清任,實際上這一認識要早很多,眼和腦的關系在這篇文獻中就講得很清楚,中醫文獻中對“腦”的讨論不多,但是時間很早,并不是到王清任以後才認識的。

    全篇可分作二章。

     第一章 眩惑 【原文】黃帝問于岐伯曰:餘嘗上于清冷之台,中階而顧,匍匐而前,則惑。

    餘私異之,竊内怪之,獨瞑獨視,安心定氣,久而不解。

    獨博獨眩,披發長跪,俛而視之,後久之不已也。

    卒然自上,何氣使然?岐伯對曰:五髒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

    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

    裹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并為系,上屬于腦,後出于項中。

    故邪中于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随眼系以入于腦,入于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

    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則精散,精散則視歧,視歧見兩物。

    目者,五髒六腑之精也,營衛魂魄之所常營也,神氣之所生也。

    故神勞則魂魄散,志意亂。

    是故瞳子、黑眼法于陰,白眼、赤脈法于陽也。

    故陰陽合傳而精明也。

    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亂而不轉。

    卒然見非常處,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

    黃帝曰:餘疑其然。

    餘每之東苑,未曾不惑,去之則複,餘唯獨為東苑勞神乎?何其異也?岐伯曰:不然也。

    心有所喜,神有所惡,卒然相惑,則精氣亂,視誤故惑,神移乃複。

    是故間者為迷,甚者為惑。

     【提要】論眩惑的病因、病位、病機、病證表現。

     【講解】文雲:“餘嘗上于清冷之台,中階而顧,匍匐而前,則惑。

    餘私異之,竊内怪之,獨瞑獨視,安心定氣,久而不解。

    獨博獨眩,披發長跪,俛而視之,後久之不已也。

    卒然自上,何氣使然?”這幾句話描述了眩惑的病證表現。

     “五髒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

    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

    裹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并為系,上屬于腦,後出于項中。

    ”這段文獻講的是眼的生理、眼的結構,總的概念是“五髒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為之精”的“精”指功能而言。

    把眼睛的結構與五髒六腑聯系起來認識,這是“五輪”學說的來源,眼睛的部位與五髒精氣是密切聯系的,“上屬于腦”。

     文雲:“故邪中于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随眼系以入于腦,入于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

    ”這是講眩暈的病機,邪中于項,項屬于督脈,通過項入于腦,再影響到眼,眼受到腦的支配則“目眩以轉”。

     “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則精散,精散則視歧,視歧見兩物”,這是講眩惑的症狀表現。

    “邪其精”的“邪”通“斜”,“精”是指“睛”,即目斜之意,不能像正常人一樣正視了,意思就是目眩睛斜,視物不正。

    “其精所中不相比也”,這裡的“精”指五髒六腑的精氣,“不相比”是“不相等”之意,左右兩眼失去平衡,則“精散,精散則視岐,視歧見兩物。

    ” “目者,五髒六腑之精也,營衛魂魄之所常營也,神氣之所生也。

    故神勞則魂魄散,志意亂。

    是故瞳子、黑眼法于陰,白眼、赤脈法于陽也。

    故陰陽合傳而精明也。

    ”五髒六腑的陰陽之精都布于眼,“陰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