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惑論第八十
關燈
小
中
大
合傳而精明也”,“合傳”是說五髒六腑的精氣要統一,即陰陽平衡之意,這樣眼睛功能才能正常。
“神勞則魂魄散,志意亂”,是說内在的病因可以影響到眼睛和腦正常關系。
“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亂而不轉。
卒然見非常處,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
”這是講“惑”的病機,五髒主神智,神志不安,神志不安是引起眩惑的内在因素,表現于外則睛就不能正視。
“黃帝曰:餘疑其然。
餘每之東苑,未曾不惑,去之則複,餘唯獨為東苑勞神乎?何其異也?”這句與第一句對照起來看,前面說上“清冷之台”會眩暈,即登高台會眩惑,現在這裡是說“每于東苑”也會眩暈,“東苑”是平地,這又是為什麼呢?“岐伯曰:不然也。
心有所喜,神有所惡,卒然相惑,則精氣亂,視誤故惑,神移乃複。
是故間者為迷,甚者為惑。
”就是說還是因情志引發的,過度興奮都會發生情志失常。
第二章 諸病 【原文】“黃帝曰:人之善忘者”至篇尾。
【提要】論善忘、不嗜食、不得卧、多卧、不得視等。
可分作六節。
第一節 論善忘 【原文】黃帝曰:人之善忘者,何氣使然?岐伯曰:上氣不足,下氣有餘,腸胃實而心肺虛,虛則營衛留于下,久之不以時上,故善忘也。
【提要】論善忘。
第二節 不嗜食 【原文】黃帝曰:人之善饑而不嗜食者,何氣使然?岐伯曰:精氣并于脾,熱氣留于胃,胃熱則消谷,谷消故善饑;胃氣逆上,則胃脘寒,故不嗜食也。
【提要】論不嗜食。
【講解】這裡有點不好理解,熱氣留于胃,胃氣逆上,為什麼會“胃脘寒”呢?《針灸甲乙經》中這裡的“寒”作“塞”,我認為《甲乙經》的說法是正确的。
第三節 目不瞑 【原文】黃帝曰:病而不得卧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衛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盛,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
【提要】論目不瞑。
【講解】與前面“半夏黍米湯”的主治相同。
第四節 不得視 【原文】黃帝曰:病目而不得視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衛氣留于陰,不得行于陽,留于陰則陰氣盛,陰氣盛則陰滿,不得入于陽則陽氣虛,故目閉也。
【提要】論目不得視。
第五節 論多卧 【原文】黃帝曰:人之多卧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人腸胃大而皮膚濕,而分肉不解焉。
腸胃大則衛氣留久,皮膚濕則分肉不解,其行遲。
夫衛氣者,晝日常行于陽,夜行于陰,故陽氣盡則卧,陰氣盡則寤。
故腸胃大,則衛氣行留久;皮膚濕,分肉不解,則行遲。
留于陰也久,其氣不清,則欲瞑,故多卧矣。
其腸胃小,皮膚滑以緩,分肉解利,衛氣之留于陽也久,故少瞑焉。
黃帝曰:其非常經也,卒然多卧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邪氣留于上焦,上焦閉而不通,已食若飲湯,衛氣留久于陰而不行,故卒然多卧焉。
【提要】論多卧。
【講解】“此人腸胃大而皮膚濕,而分肉不解焉”,《甲乙經》中是這樣的:“此人腸胃大而皮膚澀,澀則分肉不解焉。
”《甲乙經》的觀點可以考慮,我認為“皮膚澀”比“皮膚濕”合理。
第六節 論治則 【原文】黃帝曰:善。
治此諸邪,奈何?岐伯曰:先其髒腑,誅其小過,後調其氣,盛者瀉之,虛者補之,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樂,定乃取之。
【提要】論諸邪治療原則。
【講解】這是講前面諸病的治法、治則。
這些病首先要看是屬哪髒哪腑,髒腑為“本”經絡為“标”。
所以要“先其髒腑,誅其小過”,即有邪要先去邪,總的原則還是“盛者瀉之,虛者補之”。
并且要考慮病人的精神因素,因為上述這些病都與病人的情志有很大的關系。
“神勞則魂魄散,志意亂”,是說内在的病因可以影響到眼睛和腦正常關系。
“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亂而不轉。
卒然見非常處,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
”這是講“惑”的病機,五髒主神智,神志不安,神志不安是引起眩惑的内在因素,表現于外則睛就不能正視。
“黃帝曰:餘疑其然。
餘每之東苑,未曾不惑,去之則複,餘唯獨為東苑勞神乎?何其異也?”這句與第一句對照起來看,前面說上“清冷之台”會眩暈,即登高台會眩惑,現在這裡是說“每于東苑”也會眩暈,“東苑”是平地,這又是為什麼呢?“岐伯曰:不然也。
心有所喜,神有所惡,卒然相惑,則精氣亂,視誤故惑,神移乃複。
是故間者為迷,甚者為惑。
”就是說還是因情志引發的,過度興奮都會發生情志失常。
第二章 諸病 【原文】“黃帝曰:人之善忘者”至篇尾。
【提要】論善忘、不嗜食、不得卧、多卧、不得視等。
可分作六節。
第一節 論善忘 【原文】黃帝曰:人之善忘者,何氣使然?岐伯曰:上氣不足,下氣有餘,腸胃實而心肺虛,虛則營衛留于下,久之不以時上,故善忘也。
【提要】論善忘。
第二節 不嗜食 【原文】黃帝曰:人之善饑而不嗜食者,何氣使然?岐伯曰:精氣并于脾,熱氣留于胃,胃熱則消谷,谷消故善饑;胃氣逆上,則胃脘寒,故不嗜食也。
【提要】論不嗜食。
【講解】這裡有點不好理解,熱氣留于胃,胃氣逆上,為什麼會“胃脘寒”呢?《針灸甲乙經》中這裡的“寒”作“塞”,我認為《甲乙經》的說法是正确的。
第三節 目不瞑 【原文】黃帝曰:病而不得卧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衛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盛,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
【提要】論目不瞑。
【講解】與前面“半夏黍米湯”的主治相同。
第四節 不得視 【原文】黃帝曰:病目而不得視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衛氣留于陰,不得行于陽,留于陰則陰氣盛,陰氣盛則陰滿,不得入于陽則陽氣虛,故目閉也。
【提要】論目不得視。
第五節 論多卧 【原文】黃帝曰:人之多卧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人腸胃大而皮膚濕,而分肉不解焉。
腸胃大則衛氣留久,皮膚濕則分肉不解,其行遲。
夫衛氣者,晝日常行于陽,夜行于陰,故陽氣盡則卧,陰氣盡則寤。
故腸胃大,則衛氣行留久;皮膚濕,分肉不解,則行遲。
留于陰也久,其氣不清,則欲瞑,故多卧矣。
其腸胃小,皮膚滑以緩,分肉解利,衛氣之留于陽也久,故少瞑焉。
黃帝曰:其非常經也,卒然多卧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邪氣留于上焦,上焦閉而不通,已食若飲湯,衛氣留久于陰而不行,故卒然多卧焉。
【提要】論多卧。
【講解】“此人腸胃大而皮膚濕,而分肉不解焉”,《甲乙經》中是這樣的:“此人腸胃大而皮膚澀,澀則分肉不解焉。
”《甲乙經》的觀點可以考慮,我認為“皮膚澀”比“皮膚濕”合理。
第六節 論治則 【原文】黃帝曰:善。
治此諸邪,奈何?岐伯曰:先其髒腑,誅其小過,後調其氣,盛者瀉之,虛者補之,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樂,定乃取之。
【提要】論諸邪治療原則。
【講解】這是講前面諸病的治法、治則。
這些病首先要看是屬哪髒哪腑,髒腑為“本”經絡為“标”。
所以要“先其髒腑,誅其小過”,即有邪要先去邪,總的原則還是“盛者瀉之,虛者補之”。
并且要考慮病人的精神因素,因為上述這些病都與病人的情志有很大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