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2 關于《内經》的學習方法
關燈
小
中
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讀書能得善本,對于做學問是很有幫助的。
什麼叫“善本”呢?張之洞曾說:“善本非紙白、版新之謂,謂其為前輩通人用古刻數本,精校細勘付椠,不僞不阙之本也。
故善本之義有三:一足本,無阙卷,未删削;二精本,精校精注;三舊本,舊刻,舊抄。
”(見《軒語》)因此,所謂之善本,主要是指經過通人的精校細勘之本而言。
從版本的曆史價值來講,無論《素問》還是《靈樞》,現在都還可以得到較古老的刻本。
如《素問》有宋嘉祐刊本、紹定重刊本,金、元、明各種刊本;《靈樞》亦還可以看到元代至元庚辰刊本,明成化、嘉靖等刊本。
但據我看來,這些版本都不十分理想,殘缺的地方還是不少。
人民衛生出版社1956年出版者,《素問》是根據明嘉靖二十九年庚戌武陵顧從德翻宋刊本影印的,《靈樞》是據明趙府居敬堂刊本影印的;商務印書館1954年出版者,《素問》是據四部叢刊影印顧本複加校刊而排印的,《靈樞》亦是據趙本排的。
兩者比較,後者排印本的校勘工作略優于前者影印本。
顧刻本《素問》、趙刻本《靈樞》,較為一般所熟悉,但若以善本的标準衡量,顧、趙兩刊本仍嫌其不足,我介紹幾個善本的刻本如下。
摹刻宋本《素問》,清光緒十年甲申(1884)京口文成堂刻本。
這是丹徒趙雲生據蔣寶素醫家所藏宋椠本而摹刻的,不僅字體端整,粗看一過,确較顧本為優。
如卷十一的《舉痛論》中:“脈寒則縮蜷,縮蜷則脈绌急,绌急則外引小絡。
”顧本缺末句“绌急”二字,而摹刻本則補足完好。
又如《六元正紀大論》中“天氣反時,則可依時”句,顧本誤作“則可依則”,而摹刻本不誤。
再如《标本病傳論》中:“先病而後生中滿者”句,顧本誤作“後先”,而摹刻本不誤。
雖然摹刻本與顧本同樣存在錯誤之處,但确要少得多。
(按:浙江有此複刊本,較劣。
) 黃校《内經針刺》,清光緒十年甲申黃以周校刊本,即《靈樞》,書末附《素問遺編》,字劃最為端正,全書“胍”不作“脈”,“痹”不作“瘁”,“決”不作“決”,“飧”不作“殓”,醫籍中校刻如此之精者,實少見。
錢校《黃帝素問二十四卷校勘記》,守山閣單刻本鹹豐二年刊;錢校《靈樞經二十四卷校勘記》,守山閣單刻本鹹豐二年刊。
兩書均為金山錢熙祚校刻,錢校多據《難經》《甲乙經》以及兩書相互校勘。
《靈樞》的殘缺甚于《素問》,而錢氏于《靈樞》的校勘獨多,尤為難得。
兩書的校勘記,當顧尚之作,于“王冰注”及“新校正”語,都有所補苴糾正,無論其為或引舊說、或出己見,均極精當。
因此這兩部校刻本,對于治《内經》的幫助很大。
原刻本已不易得,惟中醫學會戊辰影印本還有流通的,在古舊書店裡時或可購。
《内經評文》,清光緒二十四年戊戌(1896)皖南建德周學海刻周氏醫學叢書本,全書仍照《素問》《靈樞》原本分卷,為周學海澂之氏所評。
這個刻本的優點有二:首先是把每篇文字,按其内容分做若幹段節,讀起來易于理解,這樣的工作姚複庵也做過,但有删削,不如周氏的完整;其次是校刊較好,基本上錯誤很少,斷句亦較正确。
過去商務印書館排印本的斷句不好,不可從。
至于周氏用鄉學究評點文章的方法,架空臆說,沒有多大用處。
我們選用這個刻本的優點,不取其缺點,對研讀《内經》仍有幫助。
惟此刻本單獨發行較少(我曾得一部,印制極精),一般都在《周氏醫學叢書》裡,而《周氏醫學叢書》既有原刊本,亦有影印本,時而可以買到。
以上這四種刊本,都是《内經》較好的讀本。
從這幾部刻本入門閱讀,必然會獲得與閱讀一般坊刻本不同的另一境界。
(三)選擇《内經》注本 《内經》的注本并不太多,除去名存實亡者外,茲将能見到的書籍開列于下,以供大家的選讀。
1.《素問》《靈樞》全注本 《素問》《靈樞》全注本計有:隋楊上善的《黃帝内經太素》;明馬玄台的《黃帝内經素問注證發微》《黃帝内經靈樞注證發微》;明張景嶽的《類經》;清張志聰的《黃帝内經素問集注》《黃帝内經靈樞集注》;清姚複庵(姚止庵)的《素問經注節解》《靈樞經注節解》;清黃元禦的《素問懸解》《靈樞懸解》等六種。
2.《素問》單注本 《素問》單注本計有:唐王冰的《補注釋文黃帝内經素問》;明吳鶴臯的《黃帝内經素問吳注》;清高士宗的《黃帝素問直解》;清張琦的《素問釋義》等四種。
3.《内經》節注本 《内經》節注本計有:元朱震亨的《素問糾略》;元滑伯仁的《黃帝素問抄》;明汪機的《讀素問抄》;明丁瓒的《素問補抄》;明胡文煥的《素問心得》;明李念莪的《内經知要》;明徐春甫的《内經要旨》《内經正脈》;明王九達的《黃帝内經素問靈樞經合類》;清章合節的《素問缺疑》;清汪昂的《素問靈樞類纂約注》;清薛生白的《醫經原旨》;清徐大椿的《内經要略》《内經诠釋》;清陳修園的《靈素節要淺注》《内經纂要》等十六種。
4.其他節 本他如《黃帝内經靈樞略》(未著姓氏)、沈又彭的《醫經讀》、餘正燮的《癸巳類稿·持素脈篇》,都為《内經》節文而無注者。
5.專題注本 劉河間的《素問玄機原病式》,劉溫舒的《素問入式運氣論奧》,羅美的《内經博議》,黃元禦的《素靈微蘊》,程扶生的《醫經理解》,方本恭的《内經述》等,都是據經而各自發揮議論者。
6.校勘本 胡澍的《黃帝内經素問校義》,俞樾的《内經辨言》,孫诒讓的《素問王冰注校》,廖平的《内經平脈考》《楊氏太素診絡篇補證》《營衛運行楊注補證》《黃帝内經太素診皮篇補證》《黃帝太素人迎脈口診補證》《診骨篇補證》《診筋篇補證》,陸九芝的《内經難字音義》等,都屬于訓诂、校雠、考據一類的書,對于閱讀《内經》都有幫助。
大家根據自己的條件進行閱讀就行了。
(四)精讀《内經》注本 至于上開的幾十種注本,究竟讀哪幾家注本較好,依我的看法,各家各有其優缺點,都能閱讀一遍最好,如不可能,可以盡先選擇幾種來精讀,這是非常必要的。
如楊上善的《黃帝内經太素》最應精讀。
因“楊注”實為諸家注之所本,對楊注有較深的體會後,便有了權衡諸家之注的基礎。
如楊注《素問·刺禁論》“髒有要害,不可不察。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腎治于裡,脾為之使,胃為之市,膈肓之上,中有父母,七節之傍,中有小心”一段雲:“五髒之氣所在,須知針之為害至要,故欲察而識之。
”隻此“五髒之氣所在”一句,便把全段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都揭示無遺了。
而後世的王冰注、馬莳注、吳崑注、景嶽注、志聰注等,都沒有揭示出這個精神,惟高士宗據《太素》略有體會,而曰:“五髒之氣,從内達外,由經隧而出于孫絡皮膚,有緊要為害之處,不可不察。
”的确,這段文字如不從髒氣方面來體會,是會發生種種誤解的。
除精讀《太素注》而外,他如王冰注于五運六氣的發揮、馬莳注于針灸經穴的詳解、吳崑注于篇章大義的闡述、景嶽注于五行生化的究诘、志聰注于就經解經的深切、士宗注于字句文義的參訂,無不各有專長,能各取其所長而融會貫通之,進而參閱諸節注本,便可是非判然明辨諸掌矣。
什麼叫“善本”呢?張之洞曾說:“善本非紙白、版新之謂,謂其為前輩通人用古刻數本,精校細勘付椠,不僞不阙之本也。
故善本之義有三:一足本,無阙卷,未删削;二精本,精校精注;三舊本,舊刻,舊抄。
”(見《軒語》)因此,所謂之善本,主要是指經過通人的精校細勘之本而言。
從版本的曆史價值來講,無論《素問》還是《靈樞》,現在都還可以得到較古老的刻本。
如《素問》有宋嘉祐刊本、紹定重刊本,金、元、明各種刊本;《靈樞》亦還可以看到元代至元庚辰刊本,明成化、嘉靖等刊本。
但據我看來,這些版本都不十分理想,殘缺的地方還是不少。
人民衛生出版社1956年出版者,《素問》是根據明嘉靖二十九年庚戌武陵顧從德翻宋刊本影印的,《靈樞》是據明趙府居敬堂刊本影印的;商務印書館1954年出版者,《素問》是據四部叢刊影印顧本複加校刊而排印的,《靈樞》亦是據趙本排的。
兩者比較,後者排印本的校勘工作略優于前者影印本。
顧刻本《素問》、趙刻本《靈樞》,較為一般所熟悉,但若以善本的标準衡量,顧、趙兩刊本仍嫌其不足,我介紹幾個善本的刻本如下。
摹刻宋本《素問》,清光緒十年甲申(1884)京口文成堂刻本。
這是丹徒趙雲生據蔣寶素醫家所藏宋椠本而摹刻的,不僅字體端整,粗看一過,确較顧本為優。
如卷十一的《舉痛論》中:“脈寒則縮蜷,縮蜷則脈绌急,绌急則外引小絡。
”顧本缺末句“绌急”二字,而摹刻本則補足完好。
又如《六元正紀大論》中“天氣反時,則可依時”句,顧本誤作“則可依則”,而摹刻本不誤。
再如《标本病傳論》中:“先病而後生中滿者”句,顧本誤作“後先”,而摹刻本不誤。
雖然摹刻本與顧本同樣存在錯誤之處,但确要少得多。
(按:浙江有此複刊本,較劣。
) 黃校《内經針刺》,清光緒十年甲申黃以周校刊本,即《靈樞》,書末附《素問遺編》,字劃最為端正,全書“胍”不作“脈”,“痹”不作“瘁”,“決”不作“決”,“飧”不作“殓”,醫籍中校刻如此之精者,實少見。
錢校《黃帝素問二十四卷校勘記》,守山閣單刻本鹹豐二年刊;錢校《靈樞經二十四卷校勘記》,守山閣單刻本鹹豐二年刊。
兩書均為金山錢熙祚校刻,錢校多據《難經》《甲乙經》以及兩書相互校勘。
《靈樞》的殘缺甚于《素問》,而錢氏于《靈樞》的校勘獨多,尤為難得。
兩書的校勘記,當顧尚之作,于“王冰注”及“新校正”語,都有所補苴糾正,無論其為或引舊說、或出己見,均極精當。
因此這兩部校刻本,對于治《内經》的幫助很大。
原刻本已不易得,惟中醫學會戊辰影印本還有流通的,在古舊書店裡時或可購。
《内經評文》,清光緒二十四年戊戌(1896)皖南建德周學海刻周氏醫學叢書本,全書仍照《素問》《靈樞》原本分卷,為周學海澂之氏所評。
這個刻本的優點有二:首先是把每篇文字,按其内容分做若幹段節,讀起來易于理解,這樣的工作姚複庵也做過,但有删削,不如周氏的完整;其次是校刊較好,基本上錯誤很少,斷句亦較正确。
過去商務印書館排印本的斷句不好,不可從。
至于周氏用鄉學究評點文章的方法,架空臆說,沒有多大用處。
我們選用這個刻本的優點,不取其缺點,對研讀《内經》仍有幫助。
惟此刻本單獨發行較少(我曾得一部,印制極精),一般都在《周氏醫學叢書》裡,而《周氏醫學叢書》既有原刊本,亦有影印本,時而可以買到。
以上這四種刊本,都是《内經》較好的讀本。
從這幾部刻本入門閱讀,必然會獲得與閱讀一般坊刻本不同的另一境界。
(三)選擇《内經》注本 《内經》的注本并不太多,除去名存實亡者外,茲将能見到的書籍開列于下,以供大家的選讀。
1.《素問》《靈樞》全注本 《素問》《靈樞》全注本計有:隋楊上善的《黃帝内經太素》;明馬玄台的《黃帝内經素問注證發微》《黃帝内經靈樞注證發微》;明張景嶽的《類經》;清張志聰的《黃帝内經素問集注》《黃帝内經靈樞集注》;清姚複庵(姚止庵)的《素問經注節解》《靈樞經注節解》;清黃元禦的《素問懸解》《靈樞懸解》等六種。
2.《素問》單注本 《素問》單注本計有:唐王冰的《補注釋文黃帝内經素問》;明吳鶴臯的《黃帝内經素問吳注》;清高士宗的《黃帝素問直解》;清張琦的《素問釋義》等四種。
3.《内經》節注本 《内經》節注本計有:元朱震亨的《素問糾略》;元滑伯仁的《黃帝素問抄》;明汪機的《讀素問抄》;明丁瓒的《素問補抄》;明胡文煥的《素問心得》;明李念莪的《内經知要》;明徐春甫的《内經要旨》《内經正脈》;明王九達的《黃帝内經素問靈樞經合類》;清章合節的《素問缺疑》;清汪昂的《素問靈樞類纂約注》;清薛生白的《醫經原旨》;清徐大椿的《内經要略》《内經诠釋》;清陳修園的《靈素節要淺注》《内經纂要》等十六種。
4.其他節 本他如《黃帝内經靈樞略》(未著姓氏)、沈又彭的《醫經讀》、餘正燮的《癸巳類稿·持素脈篇》,都為《内經》節文而無注者。
5.專題注本 劉河間的《素問玄機原病式》,劉溫舒的《素問入式運氣論奧》,羅美的《内經博議》,黃元禦的《素靈微蘊》,程扶生的《醫經理解》,方本恭的《内經述》等,都是據經而各自發揮議論者。
6.校勘本 胡澍的《黃帝内經素問校義》,俞樾的《内經辨言》,孫诒讓的《素問王冰注校》,廖平的《内經平脈考》《楊氏太素診絡篇補證》《營衛運行楊注補證》《黃帝内經太素診皮篇補證》《黃帝太素人迎脈口診補證》《診骨篇補證》《診筋篇補證》,陸九芝的《内經難字音義》等,都屬于訓诂、校雠、考據一類的書,對于閱讀《内經》都有幫助。
大家根據自己的條件進行閱讀就行了。
(四)精讀《内經》注本 至于上開的幾十種注本,究竟讀哪幾家注本較好,依我的看法,各家各有其優缺點,都能閱讀一遍最好,如不可能,可以盡先選擇幾種來精讀,這是非常必要的。
如楊上善的《黃帝内經太素》最應精讀。
因“楊注”實為諸家注之所本,對楊注有較深的體會後,便有了權衡諸家之注的基礎。
如楊注《素問·刺禁論》“髒有要害,不可不察。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腎治于裡,脾為之使,胃為之市,膈肓之上,中有父母,七節之傍,中有小心”一段雲:“五髒之氣所在,須知針之為害至要,故欲察而識之。
”隻此“五髒之氣所在”一句,便把全段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都揭示無遺了。
而後世的王冰注、馬莳注、吳崑注、景嶽注、志聰注等,都沒有揭示出這個精神,惟高士宗據《太素》略有體會,而曰:“五髒之氣,從内達外,由經隧而出于孫絡皮膚,有緊要為害之處,不可不察。
”的确,這段文字如不從髒氣方面來體會,是會發生種種誤解的。
除精讀《太素注》而外,他如王冰注于五運六氣的發揮、馬莳注于針灸經穴的詳解、吳崑注于篇章大義的闡述、景嶽注于五行生化的究诘、志聰注于就經解經的深切、士宗注于字句文義的參訂,無不各有專長,能各取其所長而融會貫通之,進而參閱諸節注本,便可是非判然明辨諸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