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節真邪第七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葦生長的狀況,能判斷地下水源的多少,以“漸洳”和“蒲葦”的關系來比喻人的氣血多少與形體盛衰的關系。
後面的内容就不詳細分析了,擇其要論之。
“故行水者,必待天溫冰釋,凍解,而水可行,地可穿也。
”這是解釋治水邪之病為什麼要采用“溫法”,這是因為溫則水行、寒則水凝,自然之寒熱與人體之寒熱是有共性的。
“治厥者,必先熨調和其經,掌與腋、肘與腳、項與脊以調之,火氣已通,血脈乃行,然後視其病,脈淖澤者,刺而平之,堅緊者,破而散之,氣下乃止,此所謂以解結者也。
”這是講“解結”的一些具體方法和原理。
“故厥在于足,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
”寒邪凝聚,不用“火”不用“溫”的療法,就不能取得效果的。
“用針者,必先察其經絡之實虛,切而循之,按而彈之,視其應動者,乃後取之而下之,六經調者,謂之不病,雖病,謂之自已也。
”針刺的主要功能是調節經脈,隻要經脈調,就不會生病,即使是已經生病了也能自愈,說明疾病與經脈不調關系密切。
“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橫絡盛加于大經,令之不通,視而瀉之,此所謂解結也。
”是說若上實下虛則經脈不通,是因為中間有“橫絡”阻滞,依據阻滞的具體部位,然後去瀉之,這也是“解結”範疇。
“上寒下熱,先刺其項太陽,久留之,已刺則熨項與肩胛,令熱下合乃止,此所謂推而上之者也。
”若上寒下熱,上面陽虛下面有熱邪,于是“推而上之”,引陽氣上走。
“上熱下寒,視其虛脈而陷之于經絡者取之,氣下乃止,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
”若上熱下寒,用以“引而下之”。
上寒下熱、上熱下寒都是講“推引”的方法。
“大熱遍身,狂而妄見、妄聞、妄言,視足陽明及大絡取之,虛者補之,血而實者瀉之,因其偃卧,居其頭前,以兩手四指夾按頸動脈,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複止如前,熱去乃止,此所謂推而散之者也。
”狂而妄見、妄聞、妄言是說“大熱”一些表現或曰程度,這裡介紹了一種按摩療法來驅除熱邪,簡曰為“推散”,屬“推引”的範疇。
這章主要就講了這樣兩個方法,一是解結,二是推引,“解結”适用于經脈不通,“推引”(包括現在的按摩療法)适用于正邪偏盛偏衰。
第四章 真邪之論 【原文】“黃帝曰:有一脈生數十病者”至篇尾。
【提要】言氣有真、邪之分,“真”不勝則“邪”變無窮。
可分作三節。
第一節 真氣與邪氣 【原文】黃帝曰:有一脈生數十病者,或痛、或癰、或熱、或寒、或癢、或痹、或不仁,變化無窮,其故何也?岐伯曰:此皆邪氣之所生也。
黃帝曰:餘聞氣者,有真氣,有正氣,有邪氣,何謂真氣?岐伯曰:真氣者,所受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也。
正氣者,正風也,從一方來,非實風,又非虛風也。
邪氣者,虛風之賊傷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
正風者,其中人也淺,合而自去,其氣來柔弱,不能勝真氣,故自去。
【提要】言真氣與邪氣的區别。
第二節 虛邪之傳變 【原文】虛邪之中人也,灑淅動形,起毫毛而發腠理。
其入深,内搏于骨,則為骨痹;搏于筋,則為筋攣;搏于脈中,則為血閉不通,則為癰;搏于肉,與衛氣相搏,陽勝者則為熱,陰勝者則為寒,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虛則寒;搏于皮膚之間,其氣外發,腠理開,毫毛搖,氣往來行,則為癢,留而不去,則痹,衛氣不行,則為不仁;虛邪偏容于身半,其入深,内居營衛,營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其邪氣淺者,脈偏痛。
【提要】虛邪病人,由淺入深,傳變無窮。
第三節 虛邪之積留 【原文】虛邪之入于身也深,寒與熱相搏,久留而内著,寒勝其熱,則骨疼肉枯;熱勝其寒,則爛肉腐肌為膿,内傷骨,内傷骨為骨蝕;有所疾,前筋,筋屈不得伸,邪氣居其間而不反,發于筋溜;有所結,氣歸之,衛氣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為腸溜,久者數歲乃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結,氣歸之,津液留之,邪氣中之,凝結日以易甚,連以聚居,為昔瘤,以手按之堅;有所結,深中骨,氣因于骨,骨與氣并,日以益大,則為骨疽;有所結,中于肉,宗氣歸之,邪留而不去,有熱則化而為膿,無熱則為肉疽。
凡此數氣者,其發無常處,而有常名也。
【提要】虛邪深入,積而為瘤,傳變無窮。
後面的内容就不詳細分析了,擇其要論之。
“故行水者,必待天溫冰釋,凍解,而水可行,地可穿也。
”這是解釋治水邪之病為什麼要采用“溫法”,這是因為溫則水行、寒則水凝,自然之寒熱與人體之寒熱是有共性的。
“治厥者,必先熨調和其經,掌與腋、肘與腳、項與脊以調之,火氣已通,血脈乃行,然後視其病,脈淖澤者,刺而平之,堅緊者,破而散之,氣下乃止,此所謂以解結者也。
”這是講“解結”的一些具體方法和原理。
“故厥在于足,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
”寒邪凝聚,不用“火”不用“溫”的療法,就不能取得效果的。
“用針者,必先察其經絡之實虛,切而循之,按而彈之,視其應動者,乃後取之而下之,六經調者,謂之不病,雖病,謂之自已也。
”針刺的主要功能是調節經脈,隻要經脈調,就不會生病,即使是已經生病了也能自愈,說明疾病與經脈不調關系密切。
“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橫絡盛加于大經,令之不通,視而瀉之,此所謂解結也。
”是說若上實下虛則經脈不通,是因為中間有“橫絡”阻滞,依據阻滞的具體部位,然後去瀉之,這也是“解結”範疇。
“上寒下熱,先刺其項太陽,久留之,已刺則熨項與肩胛,令熱下合乃止,此所謂推而上之者也。
”若上寒下熱,上面陽虛下面有熱邪,于是“推而上之”,引陽氣上走。
“上熱下寒,視其虛脈而陷之于經絡者取之,氣下乃止,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
”若上熱下寒,用以“引而下之”。
上寒下熱、上熱下寒都是講“推引”的方法。
“大熱遍身,狂而妄見、妄聞、妄言,視足陽明及大絡取之,虛者補之,血而實者瀉之,因其偃卧,居其頭前,以兩手四指夾按頸動脈,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複止如前,熱去乃止,此所謂推而散之者也。
”狂而妄見、妄聞、妄言是說“大熱”一些表現或曰程度,這裡介紹了一種按摩療法來驅除熱邪,簡曰為“推散”,屬“推引”的範疇。
這章主要就講了這樣兩個方法,一是解結,二是推引,“解結”适用于經脈不通,“推引”(包括現在的按摩療法)适用于正邪偏盛偏衰。
第四章 真邪之論 【原文】“黃帝曰:有一脈生數十病者”至篇尾。
【提要】言氣有真、邪之分,“真”不勝則“邪”變無窮。
可分作三節。
第一節 真氣與邪氣 【原文】黃帝曰:有一脈生數十病者,或痛、或癰、或熱、或寒、或癢、或痹、或不仁,變化無窮,其故何也?岐伯曰:此皆邪氣之所生也。
黃帝曰:餘聞氣者,有真氣,有正氣,有邪氣,何謂真氣?岐伯曰:真氣者,所受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也。
正氣者,正風也,從一方來,非實風,又非虛風也。
邪氣者,虛風之賊傷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
正風者,其中人也淺,合而自去,其氣來柔弱,不能勝真氣,故自去。
【提要】言真氣與邪氣的區别。
第二節 虛邪之傳變 【原文】虛邪之中人也,灑淅動形,起毫毛而發腠理。
其入深,内搏于骨,則為骨痹;搏于筋,則為筋攣;搏于脈中,則為血閉不通,則為癰;搏于肉,與衛氣相搏,陽勝者則為熱,陰勝者則為寒,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虛則寒;搏于皮膚之間,其氣外發,腠理開,毫毛搖,氣往來行,則為癢,留而不去,則痹,衛氣不行,則為不仁;虛邪偏容于身半,其入深,内居營衛,營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其邪氣淺者,脈偏痛。
【提要】虛邪病人,由淺入深,傳變無窮。
第三節 虛邪之積留 【原文】虛邪之入于身也深,寒與熱相搏,久留而内著,寒勝其熱,則骨疼肉枯;熱勝其寒,則爛肉腐肌為膿,内傷骨,内傷骨為骨蝕;有所疾,前筋,筋屈不得伸,邪氣居其間而不反,發于筋溜;有所結,氣歸之,衛氣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為腸溜,久者數歲乃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結,氣歸之,津液留之,邪氣中之,凝結日以易甚,連以聚居,為昔瘤,以手按之堅;有所結,深中骨,氣因于骨,骨與氣并,日以益大,則為骨疽;有所結,中于肉,宗氣歸之,邪留而不去,有熱則化而為膿,無熱則為肉疽。
凡此數氣者,其發無常處,而有常名也。
【提要】虛邪深入,積而為瘤,傳變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