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節真邪第七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子”,與這裡的意思不符合。
“刺邪以手堅按其兩鼻竅而疾偃,其聲必應于針也”,這是驗證刺中還是沒有刺中“聽宮”穴的一種方法。
“此所謂弗見為之,而無目視,見而取之,神明相得者也”,意思是耳聞不如目見,如果沒有看到、聽到就不會相信,刺“聽宮”穴真有這麼靈驗。
第四節 去爪刺法 【原文】黃帝曰:刺節善去爪,夫子乃言刺關節肢絡,願卒聞之。
岐伯曰:腰脊者,身之大關節也;肢胫者,人之管以趨翔也;莖垂者,身中之機,陰精之候,津液之道也。
故飲食不節,喜怒不時,津液内溢,乃下留于睾,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俛仰不便,趨翔不能,此病榮然有水,不上不下,铍石所取,形不可匿,常不得蔽,故命曰去爪。
帝曰:善。
【提要】言去爪刺。
【講解】什麼叫“去爪刺”呢?是說不選手、腳的穴位來刺,而是刺肢體的大關節而收效,故命曰“去爪”。
第五節 徹衣刺法 【原文】黃帝曰:刺節言徹衣,夫子乃言盡刺諸陽之奇輸,未有常處也,願卒聞之。
岐伯曰:是陽氣有餘而陰氣不足,陰氣不足則内熱,陽氣有餘則外熱,内熱相搏,熱于懷炭,外畏綿帛近,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腠理閉塞則汗不出,舌焦唇槁臘,幹嗌燥飲食,不讓美惡。
黃帝曰:善。
取之奈何?岐伯曰:取之于其天府、大杼三痏,又刺中膂,以去其熱,補足手太陰,以去其汗,熱去汗稀,疾于徹衣。
黃帝曰:善。
【提要】言徹衣刺。
【講解】“徹衣刺”是治高熱病的一種方法。
怎樣取穴呢?“取之于其天府、大杼三痏,又刺中膂,以去其熱”,這些都屬于瀉法,是瀉足太陽經脈。
“補足手太陰,以去其汗,熱去汗稀,疾于徹衣”,為什麼叫做“徹衣”呢?是指針刺以後高熱立刻消退,退熱的速度就像把衣服脫了一樣的快。
第六節 解惑刺法 【原文】黃帝曰:刺節言解惑,夫子乃言盡知調陰陽,補瀉有餘不足,相傾移也,惑何以解之?岐伯曰:大風在身,血脈偏虛,虛者不足,實者有餘,輕重不得,傾側宛伏,不知東西,不知南北,乍上乍下,乍反乍覆,颠倒無常,甚于迷惑。
黃帝曰:善。
取之奈何?岐伯曰:瀉其有餘,補其不足,陰陽平複,用針若此,疾于解惑。
黃帝曰:善。
請藏之靈蘭之室,不敢妄出也。
【提要】言解惑刺。
【講解】根據文獻的描述,這種病類似于腦血管病,即中風。
怎樣刺呢?“瀉其有餘,補其不足”,有餘是指風邪,不足的是指血脈虛。
“陰陽平複,用針若此,疾于解惑”,所謂“解惑”,是指祛風邪、補血脈,因為此病以人體血脈不足而中傷于風邪為病機。
第二章 五邪之刺 【原文】“黃帝曰:餘聞刺有五邪”至“刺寒者用毫針也”。
【提要】言五邪之刺,所謂“五邪”是指五種病證。
可分作七節。
第一節 五邪内容 【原文】黃帝曰:餘聞刺有五邪,何謂五邪?岐伯曰:病有持癰者,有容大者,有狹小者,有熱者,有寒者,是謂五邪。
黃帝曰:刺五邪奈何?岐伯曰:凡刺五邪之方,不過五章,瘅熱消滅,腫聚散亡,寒痹益溫,小者益陽,大者必去,請道其方。
【提要】提出“五邪”内容。
第二節 癰邪之刺 【原文】凡刺癰邪無迎隴,易俗移性不得膿,脆道更行去其鄉,不安處所乃散亡。
諸陰陽過癰者,取之其輸瀉之。
【提要】言刺癰邪,講刺瘡癰之法。
【講解】“無迎隴”是針刺的基本原則,“隴”是指邪氣盛旺之時,瘡癰也好,其他病證也好,當病邪最盛的時候不要行刺。
比如瘧疾高熱之時不能刺,出汗的時候也不要刺,瘡癰正是紅腫熱痛的時候不要刺。
要“易俗移性”,要有耐心地等其病勢緩和下來後再刺。
什麼是“不得膿”?治瘡癰先要采用内消法,用針、用灸使其變得柔軟,重要的是要随着瘡癰的發展變化而調整治法,如托裡法、外散法等要随證而施,是用“針”還是用“灸”,也是需要講究的。
如果是陰證就要考慮先用灸,如果是陽證可以先用針,這就叫做“脆道更行”,“脆道”是軟堅之意,具體應該怎樣去“脆”,就要辨證了;“去其鄉”,是說要把握住病證發展的趨向,“鄉”就是“向”之意,要掌握瘡癰發展的趨向,如是在“内潰”還是在“外散”,是在“髒”還是在“腑”。
總之要令邪氣“不安處所”,使其“散亡”,否則瘡癰之邪會越來越深入。
此段即“不過五章”中的“腫聚散亡”。
“刺邪以手堅按其兩鼻竅而疾偃,其聲必應于針也”,這是驗證刺中還是沒有刺中“聽宮”穴的一種方法。
“此所謂弗見為之,而無目視,見而取之,神明相得者也”,意思是耳聞不如目見,如果沒有看到、聽到就不會相信,刺“聽宮”穴真有這麼靈驗。
第四節 去爪刺法 【原文】黃帝曰:刺節善去爪,夫子乃言刺關節肢絡,願卒聞之。
岐伯曰:腰脊者,身之大關節也;肢胫者,人之管以趨翔也;莖垂者,身中之機,陰精之候,津液之道也。
故飲食不節,喜怒不時,津液内溢,乃下留于睾,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俛仰不便,趨翔不能,此病榮然有水,不上不下,铍石所取,形不可匿,常不得蔽,故命曰去爪。
帝曰:善。
【提要】言去爪刺。
【講解】什麼叫“去爪刺”呢?是說不選手、腳的穴位來刺,而是刺肢體的大關節而收效,故命曰“去爪”。
第五節 徹衣刺法 【原文】黃帝曰:刺節言徹衣,夫子乃言盡刺諸陽之奇輸,未有常處也,願卒聞之。
岐伯曰:是陽氣有餘而陰氣不足,陰氣不足則内熱,陽氣有餘則外熱,内熱相搏,熱于懷炭,外畏綿帛近,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腠理閉塞則汗不出,舌焦唇槁臘,幹嗌燥飲食,不讓美惡。
黃帝曰:善。
取之奈何?岐伯曰:取之于其天府、大杼三痏,又刺中膂,以去其熱,補足手太陰,以去其汗,熱去汗稀,疾于徹衣。
黃帝曰:善。
【提要】言徹衣刺。
【講解】“徹衣刺”是治高熱病的一種方法。
怎樣取穴呢?“取之于其天府、大杼三痏,又刺中膂,以去其熱”,這些都屬于瀉法,是瀉足太陽經脈。
“補足手太陰,以去其汗,熱去汗稀,疾于徹衣”,為什麼叫做“徹衣”呢?是指針刺以後高熱立刻消退,退熱的速度就像把衣服脫了一樣的快。
第六節 解惑刺法 【原文】黃帝曰:刺節言解惑,夫子乃言盡知調陰陽,補瀉有餘不足,相傾移也,惑何以解之?岐伯曰:大風在身,血脈偏虛,虛者不足,實者有餘,輕重不得,傾側宛伏,不知東西,不知南北,乍上乍下,乍反乍覆,颠倒無常,甚于迷惑。
黃帝曰:善。
取之奈何?岐伯曰:瀉其有餘,補其不足,陰陽平複,用針若此,疾于解惑。
黃帝曰:善。
請藏之靈蘭之室,不敢妄出也。
【提要】言解惑刺。
【講解】根據文獻的描述,這種病類似于腦血管病,即中風。
怎樣刺呢?“瀉其有餘,補其不足”,有餘是指風邪,不足的是指血脈虛。
“陰陽平複,用針若此,疾于解惑”,所謂“解惑”,是指祛風邪、補血脈,因為此病以人體血脈不足而中傷于風邪為病機。
第二章 五邪之刺 【原文】“黃帝曰:餘聞刺有五邪”至“刺寒者用毫針也”。
【提要】言五邪之刺,所謂“五邪”是指五種病證。
可分作七節。
第一節 五邪内容 【原文】黃帝曰:餘聞刺有五邪,何謂五邪?岐伯曰:病有持癰者,有容大者,有狹小者,有熱者,有寒者,是謂五邪。
黃帝曰:刺五邪奈何?岐伯曰:凡刺五邪之方,不過五章,瘅熱消滅,腫聚散亡,寒痹益溫,小者益陽,大者必去,請道其方。
【提要】提出“五邪”内容。
第二節 癰邪之刺 【原文】凡刺癰邪無迎隴,易俗移性不得膿,脆道更行去其鄉,不安處所乃散亡。
諸陰陽過癰者,取之其輸瀉之。
【提要】言刺癰邪,講刺瘡癰之法。
【講解】“無迎隴”是針刺的基本原則,“隴”是指邪氣盛旺之時,瘡癰也好,其他病證也好,當病邪最盛的時候不要行刺。
比如瘧疾高熱之時不能刺,出汗的時候也不要刺,瘡癰正是紅腫熱痛的時候不要刺。
要“易俗移性”,要有耐心地等其病勢緩和下來後再刺。
什麼是“不得膿”?治瘡癰先要采用内消法,用針、用灸使其變得柔軟,重要的是要随着瘡癰的發展變化而調整治法,如托裡法、外散法等要随證而施,是用“針”還是用“灸”,也是需要講究的。
如果是陰證就要考慮先用灸,如果是陽證可以先用針,這就叫做“脆道更行”,“脆道”是軟堅之意,具體應該怎樣去“脆”,就要辨證了;“去其鄉”,是說要把握住病證發展的趨向,“鄉”就是“向”之意,要掌握瘡癰發展的趨向,如是在“内潰”還是在“外散”,是在“髒”還是在“腑”。
總之要令邪氣“不安處所”,使其“散亡”,否則瘡癰之邪會越來越深入。
此段即“不過五章”中的“腫聚散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