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疾診尺第七十四

關燈
第二章 色脈諸診 【原文】“目赤色者病在心”至“手足溫,洩易已”。

     【提要】講色診和脈診。

    可分作三節。

     第一節 目與齒之診 【原文】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黃在脾,黑在腎;黃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

    診目痛,赤脈從上下者,太陽病;從下上者,陽明病;從外走内者,少陽病。

    診寒熱,赤脈上下至瞳子,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脈三歲死。

    診齲齒痛,按其陽之來,有過者獨熱,在左左熱,在右右熱,在上上熱,在下下熱。

     【提要】言目與齒之診。

     【講解】先講診目色,次講“診目痛”,再講“診寒熱”,最後講“診齲齒痛”。

    “診寒熱”與前面《靈樞·寒熱》的内容相似,赤脈之多少與邪氣聚散有關,邪氣聚則病重,邪氣散則病情較輕。

    “診齲齒痛,按其陽之來,有過者獨熱,在左左熱,在右右熱,在上上熱,在下下熱”,“陽之來”的“陽”是指陽明經的“人迎”脈,“上”“下”指上齒和下齒而言。

     第二節 絡脈黃疸診 【原文】診血脈者,多赤多熱,多青多痛,多黑為久痹,多赤、多黑、多青皆見者,寒熱。

    身痛而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也,安卧,小便黃赤,脈小而澀者,不嗜食。

     【提要】診血脈黃疸。

     【講解】“診血脈者,多赤多熱,多青多痛,多黑為久痹,多赤、多黑、多青皆見者,寒熱”,是指絡脈診,如小兒的“指診”、舌下血脈診等屬此範疇。

    “身痛而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也,安卧,小便黃赤,脈小而澀者,不嗜食。

    ”這是診黃疸病,前面說的是陽黃,後面說的是陰黃。

     第三節 諸病之脈診 【原文】人病,其寸口之脈,與人迎之脈小大等及其浮沉等者,病難已也。

    女子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

    嬰兒病,其頭毛皆逆上者,必死。

    耳間青脈起者,掣痛。

    大便赤瓣,飧洩,脈小者,手足寒,難已;飧洩,脈小,手足溫,洩易已。

     【提要】諸病之診。

     【講解】“人病,其寸口之脈,與人迎之脈小大等及其浮沉等者,病難已也。

    ”本來人迎、寸口之脈若引繩大小齊等,這在《靈樞·禁服》已經講過了,為什麼這裡說“病難已”呢?按四時之脈來講,春夏人迎為大,秋冬寸口為大,這裡的人迎、寸口,大小浮沉都一樣,沒有陰陽盛衰的規律性變化,所以說“病難已”。

     “女子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

    ”一般的注家解釋這裡的“手少陰脈”都是講的寸口的心脈,其實《内經》中沒有這個概念,這裡實際上指的是“神門”穴,神門脈動甚者是妊娠的脈象。

     “嬰兒病,其頭毛皆逆上者,必死。

    ”這可以理解,毛發枯槁不澤,預示精氣大傷。

     “大便赤瓣”,指大便夾血;“飧洩,脈小者,手足寒,難已”,這是說邪盛正衰,故曰“難已”;“飧洩,脈小,手足溫,洩易已”,這說明正氣未衰,故曰“易已”。

     第三章 四時病變 【原文】四時之變,寒暑之勝,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故陰主寒,陽主熱,故寒甚則熱,熱甚則寒。

    故曰:寒生熱,熱生寒,此陰陽之變也。

    故曰:冬傷于寒,春生瘅熱;春傷于風,夏生後洩腸澼;夏傷于暑,秋生痎瘧;秋傷于濕,冬生咳嗽。

    是謂四時之序也。

     【提要】言四時病變。

     【講解】此内容與《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講的意思基本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