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能第七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此篇錄音資料僅限于提要,其他據《黃帝内經章句索引》整理)
篇解:篇中有“願聞官能”之問,故以“官能”名篇。
篇中所謂“各得其人,任之其能,故能明其事”,這是對“官能”的解釋。
全篇主要讨論的是針刺之道,如何才能被稱作針刺之能人呢?應當全面掌握人體的髒腑、經絡、腧穴、氣血之理,以及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病變之理,以及針刺補瀉輕重、深淺疾徐的技法,才可能委以針刺之任以療衆疾。
全篇可分作四節。
【講解】“官”是“任用”之意,如“九針”又稱為“官針”,即九種不同的針各有不同的用處,需要我們去加以任用;“能”是指充分掌握了針灸技術的人,如能針、能灸;所謂“官能”,是說要任用精通技術的人。
文曰:“願聞官能奈何?”是問如何選擇掌握了針刺技術的人來任用呢?這篇文獻的主要内容和精神是讨論針刺的理論,哪種人才是真正掌握了針刺理論的人呢?有這麼幾個方面:第一,首先要掌握人體髒腑、經絡、腧穴、氣血這些生理的知識;第二,從病變來說,要掌握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的種種變化;第三,要掌握補瀉、輕重、深淺、疾徐等具體的針刺技術。
起碼要在這三個方面都比較精通了,這樣的人才有可能受到任用和信任,因為這樣在臨床上才會有療效。
第一節 針刺之理 【原文】黃帝問于岐伯曰:餘聞《九針》于夫子,衆多矣不可勝數,餘推而論之,以為一紀。
餘司誦之,子聽其理,非則語餘,請其正道,令可久傳,後世無患,得其人乃傳,非其人勿言。
岐伯稽首再拜曰:請聽聖王之道。
黃帝曰:用針之理,必知形氣之所在,左右上下,陰陽表裡,血氣多少,行之逆順,出入之合,謀伐有過。
知解結,知補虛瀉實,上下氣門,明通于四海,審其所在,寒熱淋露,以輸異處,審于調氣,明于經隧,左右肢絡,盡知其會。
寒與熱争,能合而調之,虛與實鄰,知決而通之,左右不調,把而行之,明于逆順,乃知可治,陰陽不奇,故知起時,審于本末,察其寒熱,得邪所在,萬刺不殆,知官九針,刺道畢矣。
【提要】言熟知經氣的生理病理,通曉寒熱虛實辨證的方法,掌握針法逆順補瀉的技術,才可以言刺道。
【講解】黃帝問于岐伯,關于九針理論了解得比較多了,“餘推而論之,以為一紀”,我想把這些道理總結、歸納一下,請幫我修正一下以傳後世。
下面是黃帝具體總結、歸納的内容。
“用針之理,必知形氣之所在,左右上下,陰陽表裡,血氣多少,行之逆順,出入之合,謀伐有過”,這幾句話都是關乎經脈、經氣生理的問題。
“左右上下”是指經脈分布的部位,其在形色方面是有所表現的;“行之逆順,出入之合”講的是經脈的循行,髒腑經氣都各有所合。
“知解結,知補虛瀉實”,“解結”是一種治療方法;“上下氣門”,“氣門”是指氣穴;“明通于四海,審其所在”,指人體有四海;“寒熱淋露”,“淋露”是指感受邪氣,淋于雨,露于風嘛;“以輸異處”,邪氣侵犯人體有不同的部位,故曰“異處”;“審于調氣,明于經隧,左右肢絡,盡知其會”,意思是要知道病因、病機,這些是治療的前提。
下面是談辨證論治。
“寒與熱争,能合而調之”,寒與熱不協調,陰陽不平衡,陽盛則熱、陰盛則寒,治療就要使陰陽平衡。
“虛與實鄰,知決而通之”,臨證要辨虛實,在臨床上虛實往往差異很小,必須辨别清楚,不能辨别清楚,如何“決而通之”呢?“左右不調,把而行之”,有的病證在左但其病竈在右,有的病證在右但其病竈在左,要把握好病之所在,才能進行相應的治療。
“明于逆順,乃知可治,陰陽不奇,故知起時”,陰與陽總是相對的,“不奇”是指陰陽失去了平衡。
總之要“審于本末,察其寒熱,得邪所在,萬刺不殆,知官九針,刺道畢矣”。
第二節 針刺之法 【原文】明于五輸,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條理,言陰與陽,合于五行,五髒六腑,亦有所藏,四時八風,盡有陰陽,各得其位,合于明堂,各處色部,五髒六腑,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溫,何經所在,審皮膚之寒溫滑澀,知其所苦,膈有上下,知其氣所在。
先得其道,稀而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
大熱在上,推
篇中所謂“各得其人,任之其能,故能明其事”,這是對“官能”的解釋。
全篇主要讨論的是針刺之道,如何才能被稱作針刺之能人呢?應當全面掌握人體的髒腑、經絡、腧穴、氣血之理,以及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病變之理,以及針刺補瀉輕重、深淺疾徐的技法,才可能委以針刺之任以療衆疾。
全篇可分作四節。
【講解】“官”是“任用”之意,如“九針”又稱為“官針”,即九種不同的針各有不同的用處,需要我們去加以任用;“能”是指充分掌握了針灸技術的人,如能針、能灸;所謂“官能”,是說要任用精通技術的人。
文曰:“願聞官能奈何?”是問如何選擇掌握了針刺技術的人來任用呢?這篇文獻的主要内容和精神是讨論針刺的理論,哪種人才是真正掌握了針刺理論的人呢?有這麼幾個方面:第一,首先要掌握人體髒腑、經絡、腧穴、氣血這些生理的知識;第二,從病變來說,要掌握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的種種變化;第三,要掌握補瀉、輕重、深淺、疾徐等具體的針刺技術。
起碼要在這三個方面都比較精通了,這樣的人才有可能受到任用和信任,因為這樣在臨床上才會有療效。
第一節 針刺之理 【原文】黃帝問于岐伯曰:餘聞《九針》于夫子,衆多矣不可勝數,餘推而論之,以為一紀。
餘司誦之,子聽其理,非則語餘,請其正道,令可久傳,後世無患,得其人乃傳,非其人勿言。
岐伯稽首再拜曰:請聽聖王之道。
黃帝曰:用針之理,必知形氣之所在,左右上下,陰陽表裡,血氣多少,行之逆順,出入之合,謀伐有過。
知解結,知補虛瀉實,上下氣門,明通于四海,審其所在,寒熱淋露,以輸異處,審于調氣,明于經隧,左右肢絡,盡知其會。
寒與熱争,能合而調之,虛與實鄰,知決而通之,左右不調,把而行之,明于逆順,乃知可治,陰陽不奇,故知起時,審于本末,察其寒熱,得邪所在,萬刺不殆,知官九針,刺道畢矣。
【提要】言熟知經氣的生理病理,通曉寒熱虛實辨證的方法,掌握針法逆順補瀉的技術,才可以言刺道。
【講解】黃帝問于岐伯,關于九針理論了解得比較多了,“餘推而論之,以為一紀”,我想把這些道理總結、歸納一下,請幫我修正一下以傳後世。
下面是黃帝具體總結、歸納的内容。
“用針之理,必知形氣之所在,左右上下,陰陽表裡,血氣多少,行之逆順,出入之合,謀伐有過”,這幾句話都是關乎經脈、經氣生理的問題。
“左右上下”是指經脈分布的部位,其在形色方面是有所表現的;“行之逆順,出入之合”講的是經脈的循行,髒腑經氣都各有所合。
“知解結,知補虛瀉實”,“解結”是一種治療方法;“上下氣門”,“氣門”是指氣穴;“明通于四海,審其所在”,指人體有四海;“寒熱淋露”,“淋露”是指感受邪氣,淋于雨,露于風嘛;“以輸異處”,邪氣侵犯人體有不同的部位,故曰“異處”;“審于調氣,明于經隧,左右肢絡,盡知其會”,意思是要知道病因、病機,這些是治療的前提。
下面是談辨證論治。
“寒與熱争,能合而調之”,寒與熱不協調,陰陽不平衡,陽盛則熱、陰盛則寒,治療就要使陰陽平衡。
“虛與實鄰,知決而通之”,臨證要辨虛實,在臨床上虛實往往差異很小,必須辨别清楚,不能辨别清楚,如何“決而通之”呢?“左右不調,把而行之”,有的病證在左但其病竈在右,有的病證在右但其病竈在左,要把握好病之所在,才能進行相應的治療。
“明于逆順,乃知可治,陰陽不奇,故知起時”,陰與陽總是相對的,“不奇”是指陰陽失去了平衡。
總之要“審于本末,察其寒熱,得邪所在,萬刺不殆,知官九針,刺道畢矣”。
第二節 針刺之法 【原文】明于五輸,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條理,言陰與陽,合于五行,五髒六腑,亦有所藏,四時八風,盡有陰陽,各得其位,合于明堂,各處色部,五髒六腑,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溫,何經所在,審皮膚之寒溫滑澀,知其所苦,膈有上下,知其氣所在。
先得其道,稀而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
大熱在上,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