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客第七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于寸口而行,上至于肘内廉,入于大筋之下,内屈上行臑陰,入腋下,内屈走肺,此順行逆數之屈折也。
心主之脈,出于中指之端,内屈循中指内廉,以上留于掌中,伏行兩骨之間,外屈出兩筋之間,骨肉之際,其氣滑利,上二寸,外屈出兩筋之間,上至肘内廉,入于小筋之下,留兩骨之會,上入于胸中,内絡于心脈。
【提要】言五輸的“順行逆數”之屈折。
【講解】具體解釋了五髒腧穴精氣的出入流行。
第二節 手少陰脈無腧 【原文】黃帝曰:手少陰之脈獨無腧,何也?岐伯曰:少陰,心脈也。
心者,五髒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髒堅固,邪弗能容也。
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
故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故獨無腧焉。
黃帝曰:少陰獨無腧者,不病乎?岐伯曰:其外經病而髒不病,故獨取其經于掌後銳骨之端。
其餘脈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少陰心主之脈行也。
故本腧者,皆因其氣之虛實疾徐以取之,是謂因沖而瀉,因衰而補,如是者,邪氣得去,真氣堅固,是謂因天之序。
【提要】釋少陰脈無腧之理。
第三節 持針縱舍之道 【原文】黃帝曰:持針縱舍奈何?岐伯曰:必先明知十二經脈之本末,皮膚之寒熱,脈之盛衰滑澀。
其脈滑而盛者,病日進;虛而細者,久以持;大以澀者,為痛痹;陰陽如一者,病難治。
其本末尚熱者,病尚在;其熱以衰者,其病亦去矣。
持其尺,察其肉之堅脆,大小、滑澀、寒溫、燥濕。
因視目之五色,以知五髒而決死生。
視其血脈,察其色,以知其寒熱痛痹。
黃帝曰:持針縱舍,餘未得其意也。
岐伯曰:持針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靜,先知虛實,而行疾徐,左手執骨,右手循之,無與肉裹,瀉欲端以正,補必閉膚,輔針導氣,得淫泆,真氣得居。
黃帝曰:扞皮開腠理奈何?岐伯曰:因其分肉,左别其膚,微内而徐端之,适神不散,邪氣得去。
【提要】言持針縱舍之道。
【講解】這是講針刺的手法,如輕重如何、深淺如何,怎樣判斷是正氣之來還是邪氣之聚等。
第四章 八虛理論 【原文】黃帝問于岐伯曰:人有八虛,各何以候?岐伯答曰:以候五髒。
黃帝曰:候之奈何?岐伯曰:肺心有邪,其氣留于兩肘;肝有邪,其氣流于兩腋;脾有邪,其氣留于兩髀;腎有邪,其氣留于兩腘。
凡此八虛者,皆機關之室,真氣之所過,血絡之所遊,邪氣惡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則傷筋絡骨節機關,不得屈伸,故痀攣也。
【提要】言“八虛”乃氣血之所由行之處,正氣居之則為用,邪氣居之則為病攣。
【講解】“八”是指兩肘、兩腋、兩髀、兩腘等八個部位,這是人體正氣聚會的地方,這八個部位的正氣虛了,邪氣就會趁虛而入,故曰“八虛”。
這裡的“八虛”與《素問·五髒生成》講的“八溪”是一個意思,是指人體氣血灌注的地方,若氣血灌注得少,那就是“八虛”,若邪氣客于這八個部位,不僅會導緻拘攣,還會為萎、為痛、為痹。
文曰:“凡此八虛者,皆機關之室,真氣之所過,血絡之所遊,邪氣惡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則傷筋絡骨節機關,不得屈伸,故痀攣也。
”由此可以看出,“八虛”在臨床上多屬于關節病,特别是風濕性關節病。
若表現于“兩肘”關節,可從心肺治療;若表現于“兩腋”關節,可從肝膽治療;若表現于“兩髀”關節,可從脾胃治療;若表現于“兩腘”關節,可從腎治療。
這是非常有臨床意義的。
心主之脈,出于中指之端,内屈循中指内廉,以上留于掌中,伏行兩骨之間,外屈出兩筋之間,骨肉之際,其氣滑利,上二寸,外屈出兩筋之間,上至肘内廉,入于小筋之下,留兩骨之會,上入于胸中,内絡于心脈。
【提要】言五輸的“順行逆數”之屈折。
【講解】具體解釋了五髒腧穴精氣的出入流行。
第二節 手少陰脈無腧 【原文】黃帝曰:手少陰之脈獨無腧,何也?岐伯曰:少陰,心脈也。
心者,五髒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髒堅固,邪弗能容也。
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
故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故獨無腧焉。
黃帝曰:少陰獨無腧者,不病乎?岐伯曰:其外經病而髒不病,故獨取其經于掌後銳骨之端。
其餘脈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少陰心主之脈行也。
故本腧者,皆因其氣之虛實疾徐以取之,是謂因沖而瀉,因衰而補,如是者,邪氣得去,真氣堅固,是謂因天之序。
【提要】釋少陰脈無腧之理。
第三節 持針縱舍之道 【原文】黃帝曰:持針縱舍奈何?岐伯曰:必先明知十二經脈之本末,皮膚之寒熱,脈之盛衰滑澀。
其脈滑而盛者,病日進;虛而細者,久以持;大以澀者,為痛痹;陰陽如一者,病難治。
其本末尚熱者,病尚在;其熱以衰者,其病亦去矣。
持其尺,察其肉之堅脆,大小、滑澀、寒溫、燥濕。
因視目之五色,以知五髒而決死生。
視其血脈,察其色,以知其寒熱痛痹。
黃帝曰:持針縱舍,餘未得其意也。
岐伯曰:持針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靜,先知虛實,而行疾徐,左手執骨,右手循之,無與肉裹,瀉欲端以正,補必閉膚,輔針導氣,得淫泆,真氣得居。
黃帝曰:扞皮開腠理奈何?岐伯曰:因其分肉,左别其膚,微内而徐端之,适神不散,邪氣得去。
【提要】言持針縱舍之道。
【講解】這是講針刺的手法,如輕重如何、深淺如何,怎樣判斷是正氣之來還是邪氣之聚等。
第四章 八虛理論 【原文】黃帝問于岐伯曰:人有八虛,各何以候?岐伯答曰:以候五髒。
黃帝曰:候之奈何?岐伯曰:肺心有邪,其氣留于兩肘;肝有邪,其氣流于兩腋;脾有邪,其氣留于兩髀;腎有邪,其氣留于兩腘。
凡此八虛者,皆機關之室,真氣之所過,血絡之所遊,邪氣惡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則傷筋絡骨節機關,不得屈伸,故痀攣也。
【提要】言“八虛”乃氣血之所由行之處,正氣居之則為用,邪氣居之則為病攣。
【講解】“八”是指兩肘、兩腋、兩髀、兩腘等八個部位,這是人體正氣聚會的地方,這八個部位的正氣虛了,邪氣就會趁虛而入,故曰“八虛”。
這裡的“八虛”與《素問·五髒生成》講的“八溪”是一個意思,是指人體氣血灌注的地方,若氣血灌注得少,那就是“八虛”,若邪氣客于這八個部位,不僅會導緻拘攣,還會為萎、為痛、為痹。
文曰:“凡此八虛者,皆機關之室,真氣之所過,血絡之所遊,邪氣惡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則傷筋絡骨節機關,不得屈伸,故痀攣也。
”由此可以看出,“八虛”在臨床上多屬于關節病,特别是風濕性關節病。
若表現于“兩肘”關節,可從心肺治療;若表現于“兩腋”關節,可從肝膽治療;若表現于“兩髀”關節,可從脾胃治療;若表現于“兩腘”關節,可從腎治療。
這是非常有臨床意義的。